文/陳愛華 江蘇省泰州市東方明珠幼兒園
2022年2月,國家印發(fā)了劃時代的幼教政策文件《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以下簡稱《評估指南》),將“質量”定為學前教育發(fā)展的關鍵性目標和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高質量的教育體系,特別明確強化學前教育的普惠發(fā)展,學前教育開始從“外延式的規(guī)劃擴張”走向“內涵式的質量提升”。當前,教育部等九部門又印發(fā)了《“十四五”學前教育發(fā)展提升行動計劃》,提出深化幼兒園教育改革、推進科學保教的具體要求。學前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火候已到,“高質量”涉及哪些重要指標?幼兒園課程實施如何體現新的發(fā)展理念,聚焦和回應“高質量”?作為一名園長,需要從專業(yè)、學理的角度明晰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時代路向,理解學前教育質量的價值訴求,把握幼兒園課程質量提升的關鍵指標,以革新的勇氣讓科學理念和實踐得以延續(xù)、深度推動和落地。
當下學前教育正處于從快速成長到規(guī)范發(fā)展的轉折時期,因認知局限、慣性思維作祟,一些痛點、堵點、疑點正成為學前教育邁向高質量發(fā)展道路上的“攔路虎”。不解決幼兒園課程支持等專業(yè)質量提升方面的根本問題,教育改革永遠是“瞎折騰”。
如何真正落實國家文件中反復提出的“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這是大部分幼兒園在實踐過程中的痛點。我們如何去理解游戲?如何去理解基本活動?作為課程改革的親歷者,我們在江蘇省課程游戲化的路上走了近10個年頭,從中發(fā)現幼兒教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記得改革初始階段,我們如同掉進海里不會游泳的溺水者,先是被嗆得暈乎乎的,后為了不被淹死,努力自救,破壁改革,構建課程游戲化的第一步、第二步支架,雖然游泳水平仍稍顯拙劣,總歸在向前行進。在深入課程游戲化的過程中,我們經歷了從剛開始絞盡腦汁創(chuàng)設區(qū)域環(huán)境,到基于幼兒需求設置區(qū)域游戲,從用白描方式記錄幼兒的行為,到每天跟蹤一名幼兒3次,每次3分鐘的具體方法,再到“學習故事”的“哇”時刻記錄,發(fā)現了在自主游戲中快樂的兒童,更深切領悟到幼兒教師的首要專業(yè)能力就是“學會觀察、理解兒童”。但是如何創(chuàng)設環(huán)境、如何投放材料、如何觀察,教師才能發(fā)現那個真正的、自由綻放的幼兒,似乎總有些水中月、鏡中花似的朦朦朧朧的不真切感,有一種“隔靴搔癢”不得要領的遺憾。寫在紙上的“自由、自主、愉悅、創(chuàng)造”的游戲精神在實踐中似乎并未真正得到貫徹落實。那個真真切切的游戲、真真切切的觀察、真真切切的兒童到底在哪里呢?盡管我們學了很多理論,聽了很多講座,參與了很多教研,仍然有些不得要領。尋找真游戲,學會真觀察,發(fā)現真兒童,做真教育,這些教育追求猶如一顆顆掛在天空中的星星,只能看著它們閃耀著光輝,卻難以觸及。諸多擔心困擾著我們:幼兒散在外面進行游戲,誰來保障他們的安全?小班幼兒怎么會記游戲故事呢?他們怎么會講故事呢?一天的時間太緊了,根本來不及及時記錄!真是太難了!出現幼兒不會畫、不會說的情況怎么辦,難道幼兒天生就是藝術家?這不是對幼兒的過高要求嗎?
其實,只要不忘初心辦教育,不再固執(zhí)己見,拋棄成人思維,放下成人身段,重新認識幼兒,認識童年,認識幼兒教育,相信幼兒是積極主動、有能力的學習者,相信游戲的力量,所有的問題都不過是“杞人憂天”。
“喚不起課程改革的熱情”是當前教師們心里的堵點。很多教師經歷了從“教”教材到“改造”課程方案之路,這一切都是為了幼兒嗎?課程從哪里來?教師們對此更是一頭霧水,沒有了方向。課程不是預先規(guī)劃好的一套程序和方法,它應該是與幼兒正在經歷的現實生活及周圍環(huán)境建立起密切聯(lián)系的存在,讓幼兒在教師的支持下自己去發(fā)現、去感知、去思考、去實驗、去表達、去創(chuàng)造。課程的意義是和幼兒當下的生活建立深度的聯(lián)系?,F在已進入21世紀教育4.0時代,中國從人口大國、人力資源大國,向人才強國邁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奠基階段在學前教育,教育就是發(fā)現每一個幼兒的天賦,成就與眾不同的每一個幼兒。幼兒園課程須豐富、多樣、可選擇,能發(fā)揮每個幼兒的“比較優(yōu)勢”。
總之,我們應正視學前教育的“學前性”、幼兒園課程的“特殊性”所蘊含的積極意義,把握科學幼小銜接的內涵,將過去的課程思路調整為《評估指南》指引的方向,讓幼兒,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幼兒發(fā)展。在滿足幼兒發(fā)展的自身生理與心理需求的基礎上,結合社會文化對人提出的教育目標,助力幼兒全面發(fā)展。
真正以幼兒為主導的課程改革可行嗎?《評估指南》關于師幼互動的考察要點第18條提出“重視幼兒通過繪畫、講述等方式對自己經歷過的游戲、閱讀圖畫書、觀察等活動進行表達表征,教師能一對一傾聽并真實記錄幼兒的想法與體驗”。這對我們來說可行嗎?有人認為“一對一傾聽”指標給教師造成了負擔,并歸因為考察要點背后的“程式化”問題,從而對其價值意義予以否定。當前教師確實因缺少反思,一度盲目跟風、機械執(zhí)行自己不理解的課程,像“狗熊掰玉米”,什么都想要,造成負面情緒日益凸顯,教育實踐意義衰減。另外,教師在學習和研讀《評估指南》時有“工具化”傾向,逐條對標、逐條打鉤來看目標是否實現了,還是僅僅遵從字面意義的解讀。殊不知,教育沒有那么復雜,只需要回歸初心,切實斷舍離,從已經溢滿的學前教育的理論“籮筐”里跳出來。
毋庸置疑,“一對一傾聽”有助于尊重、平等的師幼關系的建立與改善、加強師幼關系的親密度;有助于教師從集體兒童形象走向一個個具體的個別化兒童形象的建構;有助于改變我們以往集體教學中一直以來只知教材、眼里卻無幼兒的現象;有助于教師走進每一個幼兒的心靈,了解每一個幼兒當下的經驗、興趣、需求,收集研究支持幼兒發(fā)展所需要的行動證據。實踐證明,真正做到像安吉游戲一樣讓幼兒成為游戲的主體,按照“高質量”要求的“一對一傾聽”,教育質量將“更上一層樓”,教師的職業(yè)成就感也會油然而生。
《評估指南》不僅是一份幼兒園教育的指南,也是一份面向未來教育的指南,為更好推動學前教育高質量發(fā)展提供了科學的實施指南和明確的行動依據。評估內容分為5個維度、15項關鍵性指標和48個考察要點。辦園行為、保育與安全、教育過程以及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教師隊伍這5個維度是建設高質量學前教育要抓的5個關鍵性要素。向幼兒園教育要質量,意味著幼兒園教育不僅追求幼兒的快樂成長,還要真實地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作為基層的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在政府大政方針指導下做出選擇和改變,走出一條國家政策支持下的從經驗辦園到科學辦園的轉型之路。
“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是辦學者需要思考的核心問題,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根本任務和方向不能亂,我們要將核心價值觀融入保教全過程。
1.教師立德重理念更新。
幼兒教師的師德很重要,師德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對待幼兒。具有科學的兒童觀是教師立師德的基礎。我們?yōu)辄h育人,為國育才,需要在教育的過程中遵循幼兒的發(fā)展規(guī)律,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將游戲的自主權還給幼兒,即實現兒童觀的轉變。我們可以將培養(yǎng)目標貫穿在游戲和生活中,幼兒在日常慣例活動中進行生活記錄,每天簽到時認識日歷、月歷、年歷,將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氣活動自然滲透其中。
2.幼兒立德重品德啟蒙。
品德是內容,包括小到行為習慣,在自主游戲中的自理、勞動、主動合作及理解規(guī)則,大到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制度。啟蒙是一種養(yǎng)成的方法,不是每一天去給幼兒講大道理,不是說教、喊口號,要從點滴小事做起,注重日常滲透。如國慶節(jié)前夕,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式為祖國媽媽慶生,幼兒和家長商量送給祖國媽媽的生日禮物是集體制作生日蛋糕,在幼兒園種植中國名花牡丹。幼兒正是在這些實實在在的平?;顒又忻劝l(fā)了深厚的愛國情感?!对u估指南》的深層內涵是希望回歸真實的教育,趨向美好的教育,幼兒園教育可以是美好且充滿詩意的。我們在對家長的開放活動中,播放幼兒在園一天的視頻,家長深感幼兒園生活的美好,為幼兒在幼兒園會生活、會學習、會游戲的狀態(tài)感到欣慰。
什么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學習?《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中提出,我們需要一種更具有“未來智慧”的教育視角,在復雜而多變的世界努力培養(yǎng)人的好奇心,啟發(fā)人的智慧,增進人的自主性和責任感,引導學生追尋有意義的學習。
1.從質量發(fā)展視角推進課程改革。
當前,中國的學者關于“質量”已經產生一些研究結論與地方實踐經驗,如安吉游戲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對我們來說是有助益和啟示的。在安吉,用游戲去點亮童年,其實就是讓成人去相信幼兒,讓成人去看到幼兒的一種自我服務、自我創(chuàng)造的力量,這種力量已經影響到全國,安吉實踐同時被寫入了《評估指南》。發(fā)掘幼兒力量的課程游戲化實踐,要將內因和外因都調到所做一切真正為幼兒發(fā)展、“放手游戲”這一頻道,鋪開“新路子”,探尋“真游戲”,讓幼兒做“真主人”。當我們汲取世界認可的先進教育模式的實踐經驗,真正放手游戲后,遇見了真正如福祿貝爾所命名的充滿歡聲笑語的幼兒樂園,來自幼兒每天精彩的游戲表征讓成人嘆為觀止。
2.讓游戲成為幼兒園課程的基本形式。
重要的第一步是讓幼兒真正玩起來,讓自主游戲落地。我們打造有準備的環(huán)境。戶外游戲改革經歷了從“混亂”到“有序”;從“沒看頭”到“有意思”;從“有故事”到“優(yōu)故事”后,幼兒的游戲能力發(fā)展水平與日俱增。其次,支持幼兒有意義的學習。相信幼兒是積極主動、有能力的學習者。相信游戲中幼兒有對自己進行評估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如:小班幼兒穿珠游戲中,發(fā)現穿繩拉不出,一頭拉,另一頭散,顏色、形狀可以間隔起來穿……在重復的操作中發(fā)現問題從而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幼兒有意義的學習。我們支持幼兒用繪畫等表達自己的游戲經歷和對材料的探究,對同伴的認可,對自然的認知與情感體驗,并且鼓勵他們講述出來。
3.實現從游戲、生活到師幼共享思維活動的自然深化。
首先,“讀懂”幼兒的游戲,厘清課程的邊界。我們不妨拷問自己應該用什么樣的課程與環(huán)境去支持幼兒的發(fā)展,如何讓幼兒主動探究保持“心、腦、手”三者合一,不斷發(fā)生著有意義的探究學習。其次,聚焦探究的問題,提供適宜的學習機會。通過觀察,理解每個幼兒的經驗、關注點和需求,理解幼兒所知道的、需要知道的和通過學習所習得的內容,從而為每個幼兒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方案。通過高質量的師幼互動來引導幼兒的學習走向更高的水平,最終讓幼兒在教師的有效支持和自身的主動參與下獲得更高品質的發(fā)展。例:小山坡游戲中,教師在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和興趣點的基礎上,提供了“以空間與材料為前提”的參與式支持。隨著游戲的深入,幼兒的問題與認知沖突逐步顯現,給予“以激趣與創(chuàng)生為核心”的動力式支持以及“以留白與放手為關鍵”的賦權式支持。最后,教師提供“以總結與反思為抓手”的能力性支持。
《評估指南》將師幼互動視為教育過程的核心,重視關系的意義。在“教育過程”(A3)的“師幼互動”(B8)部分有7條內容在闡述師幼互動的相關問題。學前教育的靈魂就是激發(fā)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幼兒園的生活其實是一段溫馨的陪伴,幼兒、教師、家庭的關系呈現出一種聚攏和共生的狀態(tài),形成育人共同體,將教育指向未來。
1.教師陪伴幼兒。
師幼互動是幼兒教育的根本和核心,關系決定著幼兒教育的軟性質量。教師每天觀察幼兒,每天記錄幼兒,每天每一個幼兒都能和教師對話。教師用陪伴見證幼兒的成長,發(fā)現每一個了不起的幼兒。教師“管住手、閉上嘴、睜大眼、豎起耳”,最大程度地放手,最低程度地介入,看到了無限可能的幼兒、善于探究的幼兒、持續(xù)挑戰(zhàn)的幼兒。一對一的記錄方式,也讓教師聆聽到幼兒豐富的內心世界,奇妙的想象思維。當幼兒在各種行為都不被教師打擾、阻止、指手畫腳的時候,他們變得自由自在、率性自然,無論教師在與不在,他們都自在自如、盡情表達。于是這樣一群幼兒進入了教師的視野:他們具有無限的想象力,材料柜可以是“娃娃家”,也可以是“小舞臺”。他們具有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把輪胎作攪拌機,加水、沙、鵝卵石,使勁用高蹺攪拌,制作混凝土造房子。他們不會畏懼挑戰(zhàn)和困難。他們具有持之以恒的探究精神,儼然小小科學家:為了把水引入輪胎,連續(xù)幾天堅持不懈地搭建水道,比較高低,測量長度,調整距離、控制水流。他們炒花生、炒栗子、磨豆?jié){等,感受勞動的樂趣。
2.園長陪伴教師。
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園長都應做到看見教師、相信教師、尊重教師、支持教師,陪伴著教師共同走過每一段游戲變革的路程。園長要發(fā)揮課程領導力,幫助教師確立對自己認識和理解的課程的堅定信念,而不只是對課程的盲目執(zhí)行;會創(chuàng)設“有準備”的幼兒生活游戲環(huán)境;會陪伴觀察,接納每一個幼兒;會傾聽記錄,讀懂幼兒的行為;會引導和支持幼兒主動學習;會學習和反思追隨幼兒,與幼兒共同成長。
3.家長陪伴孩子。
家庭生活與教育對于一個人的成長具有根本性的意義。我們將陪伴理念輸送到家庭,讓家長重視早期幼兒教育,富于愛心與童心,理解幼兒好動的天性,陪幼兒玩游戲,創(chuàng)造多樣化的游戲空間,理解與欣賞幼兒的世界。在新冠病毒防疫期間,我們進行線上幼兒居家指導,家長陪伴幼兒游戲,做表征記錄,了解幼兒的情感和需要,給予幼兒適當的指導與幫助,讓居家生活變得充實而有趣,體驗著陪伴的力量和溫暖。這也讓我們對幼兒園、對課程、對學習產生了新的理解,我們不能再把幼兒園課程定位成幼兒園、教師自己規(guī)劃的課程,而應樹立大課程觀,將其置于多方聯(lián)動、主體多元的背景中來看待和建構,視作不斷變化、不斷優(yōu)化、不斷成長的系統(tǒng)。在學習環(huán)境上,幼兒園、家庭、幼兒、教師都是參與主體,需要主動作為;在學習方式上,更加追求幼兒作為學習主體,進行主動、合作、探究、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在學習資源上,鼓勵幼兒自主探索生發(fā),而不僅僅只由教師挖掘資源、創(chuàng)設課程。
以上僅是我們對質量導向背景下幼兒園保教提升粗淺的理解與實踐,對于高質量的學前教育來說,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評價。我們還需真正落實《評估指南》精神,以先進的實踐經驗為引領,切實轉變教師觀念和行為,提升教師職業(yè)成就感,促進幼兒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身心的學習和發(fā)展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