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凡
摘要:中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對象。在新時代,重視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不僅是中學生成長成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當前,在對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依然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應主要致力于優(yōu)化愛國主義教育模式、更新愛國主義教育觀念、增強中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發(fā)揮家庭教育的力量,不僅要堅守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還要發(fā)揮家庭教育的力量,形成家校合力,共同促進中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培養(yǎng)。
關鍵詞:愛國主義教育,中學生,思想政治課
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不但表現為對她的河山、民族、歷史、文化難以割舍的依戀之情,還表現為對祖國和家鄉(xiāng)命運前途的傾心關注、并甘愿為祖國和家鄉(xiāng)的解放和建設事業(yè)拋灑熱血的獻身精神。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1]中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對中學生進行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不僅能促進其全面發(fā)展,對我國發(fā)展也具有重大意義。
中華民族的歷史十分悠久,其優(yōu)秀傳統(tǒng)多如空中繁星,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便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星。我們中華民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儒家強調家國一體,從而培養(yǎng)人們的家國情懷和愛國精神。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孟子倡導“仁者愛人”“兼濟天下”,范仲淹寫的《岳陽樓記》也體現“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境界。從古至今,無數的文人志士對家、國的理解都值得我們學習,這種愛國主義精神也鼓舞著人民為國家復興、民族富強而奮斗。由此可見,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寶貴資源。[2]
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今,中國共產黨就始終為祖國和人民無私奉獻。從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到改革開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進行的各種實踐,同樣也是愛國主義的偉大實踐。在此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中國也逐漸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中國的成就舉世矚目。中國共產黨是愛國主義思想堅定的實踐者。所以,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偉大實踐是愛國主義教育重要的理論來源。
1.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
愛國主義根植在中華兒女的血脈中,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這一代人要踐行時代的要求,不斷為愛國主義煥發(fā)活力注入新的因素。我們要深入地理解愛國主義,不僅要愛國、愛黨,更要愛社會主義,還要充分發(fā)揮先鋒模范的帶頭作用,培養(yǎng)時代新人。在新時代,科學技術高度發(fā)展,對外開放的門也越來越大,各種思想流入我國。中學生還未成年,思想防護的意識不強,文化鑒別能力不強,加之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心理上有些叛逆,面對大量良莠不齊的外來思想,中學生容易被誤導,這樣會影響中學生的個性心理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必須加強對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清除中學生思想上的錯誤觀念和模糊認識,讓中學生的思想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使學生將愛國主義思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3]
2.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綜合國力大大提升,科學技術在此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zhàn),我們清晰地認識到,素質教育對國家的發(fā)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把素質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提升全民族的綜合素質。素質教育非常重視受教育者的知識能力、思想道德修養(yǎng)、心理素質等的培養(yǎng),而愛國主義教育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4]愛國主義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培養(yǎng)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提高中學生的思想修養(yǎng)。所以,我們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必須重視愛國主義教育,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感,使這種愛國情感內化為愛國思想,愛國思想外化為愛國行為,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巨大飛躍。
3.中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
中學階段是學生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在此階段中學生不僅僅是知識的長進,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發(fā)展。因此要加強對中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中學生正確的“三觀”,避免受錯誤、腐朽思想的侵蝕,有了正確“三觀”的指導,就能保持思想上和行動上的定力。另一方面,可以促進中學生人格的完善與發(fā)展,使其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這是中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條件之一。還可以使中學生在正確思想的引領下進行愛國實踐,成長為新時代所需人才。
1.愛國主義教育模式僵化
中學思想政治課堂作為中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成效卓越,但是也帶來了諸多的挑戰(zhàn),愛國主義教育模式的僵化便是其一,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嚴重。傳統(tǒng)的愛國主義教育大多采用簡單灌輸和填鴨式教學的課堂模式,此種教育模式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思政教師看重愛國主義教育理論的教育,重視考試的分數,而學生更多地熟記愛國主義的理念,了解了“愛國”“愛國主義”的概念,但是并沒有將此理念內化于心,對于“愛國主義”的內涵和為什么要愛國等問題并沒有進行深入的思考。除此之外,多數中學的愛國主義教育都沒有走出教室,部分中學也僅僅是參觀博物館、紀念館等,實踐活動不夠豐富,中學生很難在實踐中深刻地感悟愛國主義的真實情感。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的愛國主義教育模式不僅不能引發(fā)中學生的愛國共鳴,同時也很難發(fā)揮愛國主義教育的思想指導作用。
2.愛國主義教育觀念落后
目前,幾乎所有中學的思想政治課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都是純理論的講授,與之相關的課外實踐活動很少。部分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大多都是利用特殊的節(jié)日,比如十月國慶節(jié)等節(jié)日會安排國旗下講話、征文活動等較為單一的傳統(tǒng)的實踐活動,愛國主義教育工作還停留在表面。同時,在思想政治課堂中,偏重于講授期末考試的考點,很少涉及相關的國內外時事政治,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下,培養(yǎng)的中學生大多是高分通過考試卻漠不關心時事政治的人,這與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理念相背而馳。
3.愛國主義教育的環(huán)境復雜
中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源泉,中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能促進國家積極健康地發(fā)展。但是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對愛國主義教育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一是經濟全球化的沖擊。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融入經濟全球化之中,掀起了中國對外開放的又一次熱潮,全球化理念也成了世界共識,這對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來說,不僅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經濟全球化使世界成了“地球村”,加強了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使國家之間聯系得更加緊密。這樣雖然增強了文化認同,但是淡化了家國理念,弱化了民族認同感,打擊了民族自信心,削弱了中學生的家國理念和社會主義信念,加重了中學愛國主義教育的難度。二是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很多中學生喜歡觀看美國大片,這些大片傳遞的是“個人主義”的價值觀,與我國所提倡的“集體主義”的價值觀相背而行。部分西方國家大肆宣言“中國威脅論”、黑化中國環(huán)境,讓中國在國際輿論中處于不利地位,這些都讓愛國主義教育舉步維艱。三是國內發(fā)展環(huán)境變化的挑戰(zhàn)。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了轉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訴求也愈發(fā)強烈。但這種訴求無法在短時間內得到滿足,這會影響人們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正確認知與堅定信念,也給新時代中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帶來了挑戰(zhàn)。
新時代加強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不僅需要結合當前的時代特征,還要深入了解中學生的個性特征、心理特征和年齡特征,不斷探索,為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提供有效的實踐路徑。
1.優(yōu)化中學愛國主義教育的模式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因此,我們要抓住這個教學主陣地,使課堂教學和教學實踐活動緊密結合。首先,要以思想政治課為載體,將愛國主義精神貫穿于學校教育全過程,推動愛國主義教育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愛國主義理論的學習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礎,在思政課堂上不僅要講清楚“愛國”“愛國主義”的相關概念,還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為什么要愛國”,讓學生發(fā)自內心地理解愛國主義的內核。
其次,要推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協(xié)同育人?!坝藶楸?,德育為先”,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都有育人功能,因此,在課程內容、方式的選擇上都要深入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例如在地理課堂中,講授鄉(xiāng)土地理時,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從日常生活入手,選擇中學生熟悉的地理事物或自然景觀,讓中學生在課堂上“有話講”,培養(yǎng)中學具有愛家鄉(xiāng)的思想情感,進而由愛家鄉(xiāng)上升到愛國家。
最后,要增加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活動。如舉行手繪家鄉(xiāng)人文景觀比賽,強化中學生對自己腳下土地的熱愛;在周一升旗儀式中講紅色故事,讓中學生深知現在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感恩先輩的付出,讓愛國主義思想入腦、入心、入行。
2.更新愛國主義教育觀念
在現在這個思想自由的新時代,我們要摒棄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跟隨時代的步伐,更新思想觀念。首先,思政教師要革新教學觀念,愛國主義教育不等于考試,高分也不等于愛國。同時,教師在上課時不能專注于書本知識,要注重時事政治的講授。讓學生在了解時事政治的同時,培養(yǎng)中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大局意識,思政教師要從根本上啟發(fā)學生的愛國思想,讓學生真正信仰社會主義、共產主義。
其次,要利用互聯網技術深入挖掘網絡上紅色資源的實際利用價值,使愛國主義教育獲得創(chuàng)造性的轉化、創(chuàng)造性的實施。中學生從小就接觸互聯網,是重要的互聯網用戶。所以,要利用互聯網在中學生群體中的優(yōu)勢,在網絡上弘揚愛國思想,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氛圍。在落實中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中學生的個性特征、心理特征和年齡特征等,創(chuàng)造中學生熱衷的愛國主義教育的網絡載體,創(chuàng)造一些蘊含濃厚愛國主義情感的音樂、視頻、繪畫等作品,激發(fā)中學生的愛國熱情,以此來培養(yǎng)中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如五四版的《錯位時空》的音樂、《兔子與鷹醬》的短視頻動漫、烏合麒麟的愛國繪畫,這些擁有無限創(chuàng)意的愛國主義教育作品,能夠提高中學生學習愛國主義精神的積極性,幫助中學生更加生動形象地學習了解我國的發(fā)展歷史、榜樣人物的優(yōu)秀事跡、國際的時事政治等。
最后,互聯網上有很多動搖人心的信息,學校要時刻關注中學生思想的動向,思政教師要幫助中學生明辨是非,摒棄不理性的愛國行為,宣揚理性的愛國行為,利用各種形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愛國”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要教會中學生理性思考、獨立思考,這樣不僅能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對學生的人生發(fā)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3.增強中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真正優(yōu)秀的教育,應該是教會學生自己教育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增強自我教育和自我反思的能力。首先,要使愛國主義思想內浸于中學生的心中,使之成為中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規(guī)觀念,從而轉化為愛國的自發(fā)行為。例如,可以讓學生每周寫一篇周記,反思這周的不足,從對個人的反思,延伸到對班級對學校對國家的思考,從微觀到宏觀,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是國家的一份子,進而用自己的行動詮釋愛國主義。
其次,要合理地利用集體自我教育的能力,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用班集體的力量促進中學生個人的發(fā)展。中學階段的學生大都正處于青春期,心智還未完全成熟,不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加之這一年齡段的中學生從眾心里很強,所以思政教師要抓住中學生的特點,對癥下藥,采取有效措施。例如,讓學生在班會課觀看紅色電影,觀看后讓學生討論,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激發(fā)思維的火花,讓學生在班集體中培育愛國情感,從而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4.發(fā)揮家庭教育的力量
家庭教育的力量不容小覷,所以要發(fā)揮家庭教育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愛國主義教育不能歸結為學校教育的任務。如果要使中學生打心底熱愛我們的國家,就必須要學校和家庭共同發(fā)揮力量。
第一,家長要提升自身修養(yǎng)。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行為往往對中學生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家長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做孩子的榜樣,向孩子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家長在日常的生活中要自發(fā)地學習與愛國主義相關的理論知識,先加強自己對家、國的認識,提升思想素養(yǎng),然后再用活潑、幽默的方式教給孩子,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心服口服地接受教育。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扮演好自己“朋友”的角色,而非“老師”的角色。同時要將感性和理性相結合,引導孩子理性思考,感性認同,以此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其次,家長要運用日常小事的教育功能,在生活中滲透愛國主義,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增強愛國的情感。中學課堂里的愛國主義教育以理論教育為主,部分中學生對于這種空洞的理論教育會產生抗拒心理,所以在家庭的愛國主義教育中,要克服理論說教帶來的不良效果,多用實踐的方法,讓中學生切實的感受、親身的體驗。例如,可以帶孩子一起去看紅色電影、講述父輩祖輩以前生活的不易……只有豐富家庭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才能逐漸走進中學生的內心,從而播下“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種子。
總之,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復雜而重要的偉大工程,對中學生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國家的復興都有重要意義。進入新時代,中學應運用豐富的手段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愛國精神,在課堂中明確愛國主義的內涵,在校園中弘揚愛國先進事跡,讓愛國主義思想入腦、入心。
參考文獻:
[1]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J].《人民日報》,2019-11-13.
[2]吳晨晨.中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培養(yǎng)對策[J].北京青年研究,2022(01):91-98
[3]張娜.愛國主義教育在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教學中的目標構建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21(330):122-127.
[4]劉淑艷,周榮,朱浩文.新時代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對策研究[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21(42):31-35.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南湘潭411100)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