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卉
感恩是對他人恩惠的認可與由衷地感激,并想要給予回報的美好情感。人的全面成長,需要健康、完整的人格意識。當下,中職階段學生不良心理問題突出,受多種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不識恩、不感恩、不施恩現(xiàn)象具有普遍性,一味地在乎個人得失,缺乏對他人恩惠的理解、體認、反哺意識。語文課程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特征,教師要抓住語文學科優(yōu)勢,積極滲透感恩教育,讓學生從語言實踐活動中端正價值觀,明白感恩師長、感恩父母、感恩社會、感恩國家的道理。中職生正處于思想、情感、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期,教師要抓住語文主題式閱讀、體驗式閱讀、探究式閱讀契機,有計劃地滲透感恩意識,讓學生從內(nèi)心深處體會到感恩的價值和意義,促進學生獲得良好的感恩品質(zhì)。
中職生群體思想認知還不成熟,存在自私、片面、冷漠、叛逆等不良心態(tài),對家庭、學校、社會、他人缺乏感恩意識。語文課程教學多以語言知識學習為主,感恩教育在中職學科結構中常被忽視。在調(diào)研中發(fā)現(xiàn),很多中職院校語文課程并未滲透感恩教育,學生也很少參加與感恩主題相關的活動。從對語文教師的訪談中發(fā)現(xiàn),有80%左右的教師認為“應該滲透感恩教育”。但考慮到語文課程特點,感恩教育在方式、方法上還存在一些問題,效果并不理想。有教師反映,現(xiàn)在很多中職生不知感恩,缺乏應有的感恩意識,做事不聽勸告,不服管教;為人以個人利益為主,與同學、教師關系疏遠;在學校不尊重師長,同學之間會因為一些小事發(fā)生口角,感恩意識淡??;在家庭中習慣索取,對父母缺失最基本的感恩態(tài)度??梢?,中職學生更加需要感恩教育端正認知觀。語文課程本身人文性較強,教師要從人文視角滲透感恩教育,發(fā)揮語文隱性德育功能。教材中與感恩教育相關的主題內(nèi)容很多,教師可以深入挖掘,將之融入課程教學目標體系中,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知恩、感恩。同時,語文課程要關注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充分發(fā)揮感恩教育實效,讓學生獲得健康的心理引導,提高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
在中職語文課程中開展感恩教育,要了解中職生群體的心智特點??傮w而言,中職生的感恩意識水平不高,原因具有多樣性,著重從三方面來歸納:一是家庭重視不足。一個人的成長中,家庭環(huán)境是第一位。當下,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方式不當,在情感、觀念上溺愛子女。子女習慣依賴父母,不懂得回報。家長缺乏感恩教育意識,一味地為子女提供舒適、輕松的生活環(huán)境,特別是在一些獨生子女家庭中,孩子自我意識較強,對父母的付出缺乏主動感恩、報恩。二是學校缺失感恩教育。學校教學評價中,中職院校生源數(shù)量、質(zhì)量有所下降,為了提升就業(yè)率、升學率,很多院校將重心落實在學科專業(yè)技能訓練上。從中職課程編排結構來看,文化課比重大幅降低,課時也受到了壓縮。在學生考核方面,關注專業(yè)知識、技能,忽視了學生品德、思想、觀念教育,感恩教育流于形式,成效不明顯。三是社會方面帶來了更多負面影響。價值觀培養(yǎng)中,市場競爭機制、利益最大化價值規(guī)律成為“主流”,中職生也將“利益”擺在首位,加劇了中職生的自私、冷漠,消解了中職生的感恩情感。
語文是中職教育基礎文化課之一,承擔著學生語言、人文教育的重要使命;同時,語文課程中具有豐富的感恩資源,對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行、端正學生的認知觀念、健全學生人格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中職語文教材中,有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多種體裁的文學作品,教師要從中挖掘感恩資源,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情操創(chuàng)造條件。
家國意識是每個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愛家、愛國具有一脈相承的精神淵源。教師要抓住中職語文中對祖國山河的描寫,引導學生關注祖國的命運和前途,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自信,歌頌對幸福、和諧生活的向往。這些感恩祖國的教育資源,能喚醒學生的家國意識,點燃學生的愛國熱情。讀《沁園春·長沙》,感受毛澤東筆下的中華大地瑰麗的景象,讓學生從詩歌中抒發(fā)寬廣的胸懷。詩詞中“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從視覺審美上勾勒出了中國大地“革命”的紅色。對祖國山河的壯美抒寫,更映射了毛澤東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再如,“鷹擊長空”“魚翔淺底”形成鮮明對比,展現(xiàn)了生機勃勃的大自然宏闊的意境,讓我們從中感受到了激情澎湃的理想與抱負。下闋的“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與“萬戶侯”等對比中,一褒一貶,生動表達了拯救百姓于水火,改造舊社會,為民謀福祉的決心。激昂的文字,豪邁的氣概,“誰主沉浮”,表達了對國家前途的深入思考、對雄心壯志的高度贊揚。整首詩詞最大的特點就是托物言志,借助對自然、山河、情景的描繪,抒發(fā)真實、偉大的精神情感。愛國教育是貫穿語文教學的重要主線,從家國情感培養(yǎng)上,讓中職生了解中國文化,感受自己身上應該承擔的責任和氣節(jié)。比如,學習孫犁的《荷花淀》,從文中對抗日戰(zhàn)爭的描寫,讓學生感受到農(nóng)村婦女堅強、樂觀、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讓中職生從中體會到歷史責任感,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讓他們聯(lián)系中國今天的發(fā)展,明白個人與國家的關系,賦予學生感恩祖國的優(yōu)秀品格。
每個人的出生、成長都離不開自己的親人,親人間的情感是深厚的,更是親密無間的。父母對子女的愛、子女對父母的感恩,構成了家庭情感的主要內(nèi)容。但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子女未能做到感恩父母,對父母呼來喝去,甚至辱罵父母,不懂得尊重父母。親情教育要從感恩親情入手,教師要抓住中職語文教材中與親情相關的素材,讓學生反思自我,深刻體認親情。比如,讀《故鄉(xiāng)的榕樹》時,該文主要書寫了游子對故鄉(xiāng)、對親人的懷念之情。字里行間,從對云、風、山水、桂花香等自然景物的描寫中,讓我們借物思人,喚醒人們對家鄉(xiāng)的思念。閱讀中,請學生思考: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中,為什么作者要選擇榕樹?難道作者的故鄉(xiāng)只有榕樹?結合文本,梳理作者所描寫的故事情景。如“小伙伴們劃船”“老者講述傳說故事”“女人們祈福”“母親為孩子治病”“折枝祭祖”“樹下乘涼”等,這些故事都與榕樹有關,可以說,在作者的記憶里,榕樹是家鄉(xiāng)、親情的載體。教師提取文中“有的像我一樣,把生命的船劃到遙遠的異鄉(xiāng)”,請同學們想一想,為什么要用“生命”來修飾“船”?看似一個比喻句,卻又賦予“船”生命,將“自己”比作“船”,漂泊于異鄉(xiāng)。“船”是具象的,而情是抽象的,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更是真摯而深沉的。文本閱讀中,教師可以勾連人和事,如榕樹下的女人、母親、祖母,這些縈繞于心的深厚親情,記載著作者天真的童年。教師在文本品析中,能感受到細膩的真情、淳樸的民風,還有深藏在作者內(nèi)心割不斷的故鄉(xiāng)情結。在講解《故鄉(xiāng)的榕樹》時,榕樹代表的是對家鄉(xiāng)的追憶和思念,這里有作者真切的生活情趣。教師要從中讓學生學會理解父母,理解父母的愛,學會感恩父母,表達對父母的關愛與回報之情。
人與自然密不可分,大自然為我們營造了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教師要讓中職生體會敬畏自然、愛護自然的感恩情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我們生活的大自然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人類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更要給予自然積極的保護,要與自然平等對話,協(xié)調(diào)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感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偉大情感。比如,在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朱自清對夜游荷塘的描寫,將自我的行跡與情感融入荷塘月色的刻畫中。情感的表達與抒寫是《荷塘月色》的特色,但在文章開頭,卻并未直接描寫荷塘、月色,而是交代時間、地點和緣由。教師要解讀《荷塘月色》,帶領學生品味字里行間對自然情景的細致觀察與真摯情感。文章先對四周荷塘進行描寫,再引出月光,從觀賞夜景中,聯(lián)想到江南采蓮的情景;塘邊凝望,抒寫內(nèi)心的感受;細寫景致,觸景生情。整篇文本從“不寧靜、尋找寧靜、感受寧靜、走出寧靜”的順序中,為我們揭示了荷塘月色的美麗景象,也生動表達了作者的自然審美情感。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筆下的自然之美,增強學生對自然的觀察、鑒賞熱情,讓學生徜徉其中,描摹自然,贊美自然,感受自然之美。教師要引領學生打開心胸,感恩自然。
每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同伴的支持。人的生命軌跡猶如海上行船,難免會遇到波浪,在人生的風風雨雨中,其實并不是孤單一人,身邊總會有與你同行的人。在深陷困境時,他人的幫助,會點亮前進的路;他人的陪伴,會帶給我們精神慰藉。因此,要讓學生學會感恩,感恩幫助過我們的每一個人,可能是同學、可能是親人、可能是朋友、可能是素昧平生的人。比如,認識“友誼”時,引導學生,如何看待友誼?如何珍惜友誼?從培根的觀點中,從哲學視角揭示“友誼”的內(nèi)涵:人不能離群獨居,友誼是平等的、相互的。當我們孤獨時,友誼的陪伴會帶來真情的體驗;在遭遇挫折時,友誼的陪伴能增強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念。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在對“友誼”的探討中認為,“友誼的基礎是美德”。中職階段,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教師要引領學生觀照自我與同學的友誼,讓學生學會珍惜這份難得的情感?!皠e人相信你有美德,所以,才與你建立友誼。你若放棄了美德,友誼也就不存在了?!睆膶Α坝颜x”的論述中,每個人都要建立自己的“美德”,只有具備良好的“美德”,才能擁有“友誼”。讓學生學會理解朋友,當自己與朋友的意見相矛盾時,要明白“忠言逆耳”的道理。教師要讓學生感恩他人,學會換位思考,遇到問題時要反思自我,樹立感恩意識,主動珍惜友情、維護友誼。
生命只有一次。語文教學中,要培養(yǎng)中職生正確的生命觀,讓學生珍愛生命、感恩生命。生命的意義是什么?結合語文課程學習,讓學生理解生命的意義。現(xiàn)實中,有些學生一遇到挫折,內(nèi)心就會產(chǎn)生終結生命的念頭,反映出了當下青少年對生命的認知不足,也折射出生命教育尚待落實。比如,學習《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時,該文選自《普希金詩集》,是充滿哲理的抒情詩,它用淺顯易懂的文字,以勸告的方式,將對生活的感受,真誠地娓娓道來。教師要通過該詩的朗讀,讓學生體會人情與哲思,感受詩人樂觀、豁達的生命態(tài)度,明白面對挫折時要堅定夢想,面對困難時要充滿信念的力量。對“生命”的感恩,教師還可以拓展閱讀《我很重要》,從畢淑敏筆下對生命的剖析,讓學生了解生命的價值,喚醒學生感恩生命的意識。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從文本的講解、寓意的提煉、情感的挖掘中,重視感恩教育的融合。教師要堅持以生為本,貼近中職生的身心特點,有計劃、有目的地推進感恩教育。一方面,教師要剖析、研讀教材,從文本中提煉與感恩相關的主題,圍繞學生,從情感激發(fā)、體驗中,喚醒學生的感恩情懷;另一方面,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讓學生反思為什么要感恩、感什么恩、如何感恩。最后,要結合感恩主題,注重拓展課外閱讀素材,抓住文學作品的意義和內(nèi)涵,滋潤學生的良好品德素養(yǎng),讓學生從語文課程中樹立感恩意識,自覺施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