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雅力克 管 超
廣西師范大學設計學院 廣西桂林 530009
圖騰被視為民族之魂,它可以反映出一個民族集體的歷史文化、民族精神、心理、藝術與宗教信仰等各個方面。自古以來,“廣西各民族均保持著濃厚的原始信仰習俗,相信萬物有靈,崇尚多神信仰,各種信仰間多元共存,體系龐雜,諸神雜糅,生動反映了本土原生信仰與外來宗教文化的和諧共融?!盵1]圖騰崇拜作為人類原始宗教信仰的一部分,在廣西各民族多神信仰多元共存的宗教環(huán)境中占有絕對優(yōu)勢。
研究發(fā)現,廣西各民族圖騰崇拜現象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特點。其中壯族圖騰就有數十種。例如:蛙、鳥、蛇、龍、蜂、羊、犬、花、樹、竹、山、石、泉水等,這些圖騰在傳統(tǒng)生活中被廣西壯族先民專門應用到祭祀、節(jié)慶日活動或者宗教相關的物品之上。例如:壯族蛙婆節(jié)使用的銅鼓之上刻劃和塑造有鳥、蛙、太陽和水稻等圖騰圖案同時出現。
時過境遷,如今廣西壯族所信仰的圖騰崇拜文化已悄然發(fā)生改變,便成為傳統(tǒng)文化,并融入到每一個人的生活之中。下面我們圍繞著刻劃有蛙和龍為圖騰圖案裝飾的陶瓷器物為案例,分析和解讀器物背后蘊含的圖騰文化內涵。
1.有蛙圖案的陶瓷
蛙是壯族影響力最大的圖騰,成為全民族的圖騰標志。據市場調查得知,蛙圖騰圖案在廣西民間窯業(yè)陶瓷上以刻劃、雕刻、浮雕、繪制等裝飾技藝被廣泛使用,而且以茶具、酒具、花瓶和其他陳設性器物上應用裝飾較為集中,尤其是與禮節(jié)有關的器物和觀賞性器物比較常見。在日常生活中,民間常用的壇、瓦罐和烹飪器物上刻劃的圖騰裝飾比較少見,這是與圖騰崇拜心理有關。
壯族人認為,蛙是天上的神物,是雷公的兒子,來到人間,幫助人類消災解難,因此人們對它敬若神靈。在壯族人居住地較多的來賓、河池、百色等地壯人不會殺蛙,也不允許小孩捉玩,人們看到蛙都要小心翼翼繞道而行。梁庭望先生說:“古籍記載,嶺南人吃蛙,但具體捉到壯人所吃百禽百蟲,獨無蛙?!盵2]如此看來,蛙作為壯族圖騰之一在壯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常之高。
在廣西南寧和欽州地區(qū)的民間窯業(yè)中雕刻和捏塑等技藝創(chuàng)作的蛙圖騰陶瓷產品比較常見。藝術表現手法大部分由寫實性或裝飾性立體造型以及平面類雕刻圖案較多見。立體類造型裝飾部位一般設計在器物口沿或蓋子上方位置,而平面類圖案裝飾基本上設計在器物最顯眼的口沿或器物鼓面中央位置,以表示敬畏和喜愛之心(見圖1)。在南寧和欽州地區(qū)的市場調研中發(fā)現,有圖騰裝飾的陶瓷器物市場銷售情況比其沒有圖案裝飾的陶瓷器物要好。
馬克思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的摘要》中寫道:“圖騰一詞表示氏族的標志或符號,例如,狼是狼氏族的圖騰,印第安人就以圖騰組織來表示氏族組織。”[3]馬克思的這段話說明,把全氏族或全民族的成員組織在統(tǒng)一的圖騰號召下,全體民族得以團結起來,這就是圖騰最重要的象征性和力量的源泉,也是圖騰最重要的作用。
不管有多少種觀點,從整體上看,壯族先民對蛙產生敬佩和敬畏心理,從而逐漸演化為圖騰崇拜這一點是不爭的事實。這是人類原始宗教信仰的內在本質,也是自然中單純的人類生存意識,就像馬克思說的“對自然的一種純粹動物式的意識(自然宗教)”。[4]壯族原始先民在長年的稻作生活中發(fā)現,蛙的叫聲與雷之間有某種關聯,也可以預報下雨,蛙可以消滅害蟲幫助水稻健康生長,蛙又可以水陸兩棲生存,生殖能力極強,生命力頑強等,于是生發(fā)出人類最原始、最純粹的自然性動物本能的崇拜意識。
2.有龍圖騰圖案的陶瓷
除了蛙圖騰圖案以外,還有牛、鳥、龍、鳳等其他圖騰圖案也被經常運用在廣西壯族民間陶瓷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龍圖案(見圖2)。傳說中圖額(壯族人信奉的水神)、圖谷(壯族人信奉的雷神)和圖把(老虎)經常吃人,百姓深受其害,于是人類始祖布洛陀用火戰(zhàn)勝了他們。在神話傳說中壯族的龍圖騰與中原漢族的龍圖騰在內涵上有很大不同,即一個代表邪惡,一個寓意祥瑞,但是兩者都有超能力,人類無法抗衡。
壯族龍圖騰文化的演變過程是有趣的,這是經過多元文化的不斷碰撞,在排斥、吸收、消化、融合的過程中,文化本身擁有了重組與再生的力量。壯族龍圖騰文化的演變軌跡整體趨勢是:從邪惡到友善、從蠻荒無知到伶俐聰明、從弱到強、從自然物到神獸的演變。從整體上看就圍繞著人類打獵、采集、農耕生產生活演變而發(fā)生演變,并且是符合人類生產力和生產環(huán)境的實際情況演變的。邵志忠說,“嶺南巫教文化特色的龍神文化演變軌跡如下:圖額—一蛟龍—一蛇龍 —一風水龍?!盵5]看來壯族龍圖騰千百年來已經極大地偏離了原生圖騰文化形態(tài),而廣泛地融合了中原漢族的龍圖騰文化。
廣西壯族民間流傳的裝飾有圖騰圖案的陶瓷器物背后所形成的文化內涵可從兩個方面解讀。
第一,起源方面。根據人類歷史演化和發(fā)展規(guī)律,任何民族的原始先民都會經過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三個原始宗教過程。這三個過程體現了人類由生產力低下到生產力逐漸提高并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類對人與自然兩者的關系了解得愈加深入,并且逐漸向人性化方向過渡。就如斯特勞斯《圖騰制度》一書中所說的那樣:“在原始社會期,多民族都會或多或少崇拜自然界一些東西,把一些本民族認為比較重要的動植物或者自然現象作為圖騰?!盵6]這三個不同形態(tài)中的崇拜的對象既有區(qū)別又有聯系。自然崇拜的對象是一種自然神;圖騰崇拜的對象是由半神半人結合而成的物體;祖先崇拜的對象已經接近于人。這種變化反映了廣西各族先民認識自然的進步,也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變化。[7]壯族民間陶瓷上刻劃的各種圖騰裝飾其實是廣西壯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部分,這種傳統(tǒng)文化不僅帶有原始宗教表達形式,但又不同于宗教,它是廣西壯族先民在適應自然改造自然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精神信仰,它的精神實質在于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之上。
第二,本質屬性方面。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農業(yè)生產日益擴大使生活物資不斷增加和豐富,從而帶動了生活條件、人口增長、需求的逐漸擴大,最后形成社會型大群體。這時候的圖騰崇拜已經轉化為信仰道具,起到了民族團結、社會穩(wěn)定的功效。自從人類社會階層分化以來,很多宗教信仰被統(tǒng)治階級用來作為管理社會的一種手段、一種道具,從本質上講都是與經濟階層和政治集團之間的權利與利益分配有關。就如王琥所言:“‘圖騰崇拜’時代的野獸、‘神崇拜’時代的天神、‘先人崇拜’時代的始祖、‘皇道崇拜’時代的帝王、‘威權崇拜’時代的領袖,都僅僅是大大小小的道具,集中反映了其社會內部所屬經濟階層和政治集團之間的權力關系和利益分配。”[8]
另外,圖騰崇拜信仰如今演變?yōu)橐粋€民族集體情感的紐帶,起到民族團結和增強自信心的精神力量。例如,陶瓷器物上的龍鳳圖案不僅給予人裝飾之美,而且還可以喚起民族情懷和民族認同的共同記憶,強化該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圖騰崇拜“畢竟是我們民族在成長過程中親歷過的一個重要階段,它的文化烙印深深地鐫刻在了每一個中國人的血脈之中,從遠古一直流傳至今,成為華夏民族能夠識別于他人的明顯標記。適當地、有選擇地保留一部分這些傳統(tǒng)文化元素,不但不會削弱我們社會的文化進步,而且會強化社會的文化凝聚力、民族認同感?!盵9]
迄今為止,人類的法制社會還太年輕,法律存在著許多的漏洞,這就需要用提高公民的道德修養(yǎng)來彌補??傆幸徊糠秩?,一旦利益驅使,法律、道德都沒看在眼里,宗教就發(fā)揮作用了。自從人類建立起國家、社會形勢以來,法律彌補了制度的缺陷,道德彌補了法律的缺陷,宗教彌補了道德的缺陷?!盵10]因此,宗教信仰成為人類社會中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并深深影響了生活文化。
通過全文闡釋得出以下結論:首先,在民間窯業(yè)造物活動中,產品民俗象征寓意通過符號形式傳播它所信仰的力量,使消費用戶獲得了人性向善、不怕困難、勇敢向前的精神力量。其二,在廣西壯族稻作文化生產體系下,孕育出了博大的包容胸懷,與各族人民和諧共存,不排斥,不敵對,虛心接受外族文化,共同打造了當代廣西多民族大家庭和諧共存的繁榮景象。其三,藝術來源于生活,民間的日常生活就是民間窯業(yè)工匠藝術創(chuàng)造生根發(fā)芽的土壤,沒有個體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片段、局部、瞬間和情感性事物的參與,就沒有整體性社會生活,也就沒有地方性特色的壯族陶瓷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