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曉紅
物理是一門探索性學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經(jīng)驗積累與個人反思,更是其認知建設與鞏固的必要條件。教師要讓學生學好物理,首先要引導學生學會反思,讓他們學會自主思考、總結(jié)經(jīng)驗,才能擺脫對教師的依賴,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人的反思,是一個自主自愿的過程。在物理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反思,首先要秉持自主自愿的原則,營造有利于學生自由思考的氛圍,給學生留下反思的空間,這是反思最基本的原則。教師在引導學生反思時,如果是嚴肅的、責備的態(tài)度,學生不但不會主動反思,反而會感到緊張,進而出現(xiàn)思考混亂的問題,反思的過程便全無意義。因為如果學生的思考與表達是被動的、強迫性的,是無法形成永久印象的。
例如,在課堂上開始正式學習課程知識點之前,教師便要給學生做好思想疏導,要告知學生“學習過程中即便有錯誤,也是完全正常的,不需要感到緊張”。而在學生出現(xiàn)錯誤時,教師更要重視對學生的思想引導,告訴學生“放輕松,多想想”。比如,在學生對像與影的認知出現(xiàn)混淆時,教師首先應引導學生緩解情緒,之后可以通過言語啟發(fā)學生。比如,引導學生總結(jié)電影、影子、倒影等需要什么條件,以及平面成像、小孔成像等需要什么條件,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讓學生的思想不再因教師帶來的緊張情緒而受到限制,才會主動去思考、去學習。
氛圍的營造直接決定著學生反思的態(tài)度,教師要給學生出錯的機會,讓學生的思考不被動,才能認識到錯誤的存在,并且以更加正面的態(tài)度對待錯誤、修正錯誤,進而形成永久的記憶。反之,如果教師太過嚴肅,學生只會感到過于緊張,思維也會隨之受到局限。
物理知識是與生產(chǎn)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知識,而情境創(chuàng)設正是讓物理知識更貼近生活、更容易理解的必要途徑。教師要讓學生反思,要注重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將認知與生活關(guān)聯(lián)起來,才能更快地找到認知的問題所在。特別是對于物理知識,更要結(jié)合生活去引導學生,讓學生結(jié)合生活實際去反思,通過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回顧知識,通過反思找到問題的正確答案。換言之,讓物理知識滲透生活,才能讓學生的思考更加深刻。
例如,在完成“聲音”與“光”這兩個章節(jié)的教學時,教師便可以通過生活化的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比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打雷的時候,我們會首先看到閃光,之后才會聽到打雷的聲音?引發(fā)了學生的質(zhì)疑與思考,進而由此引出更多問題,讓學生的思考不斷加深。隨著反思的深入,學生對于聲與光相關(guān)知識點的認知會得到進一步鞏固。這是教師引導學生反思的必要條件,教師要讓學生的思考從自己的所見所感出發(fā),才能想得明白。教師要認識到學生認知方式的形象化特征,并且利用這一特征引導學生學習。
知識產(chǎn)生于生活與生產(chǎn),同樣應用于生活與生產(chǎn)。教師在引導學生時,要緊密聯(lián)系生活,讓學生對晦澀的物理概念有深刻印象。在引導學生反思的過程中,教師要懂得如何巧妙應用生活案例,激發(fā)學生的思考,找到正確的思考方向,明確思路,最終找到問題的答案。
設問是課堂設計的重點,教師的提問是否能夠激起學生的思考,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夠從學生的思維出發(fā)去設計問題。只有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才會引起學生更積極的思考。此外,教師也要留給學生繼續(xù)質(zhì)疑的機會,允許學生自由表達,避免學生的思想受限制,擺脫被動回答的局面,才能保證問題的提出更有意義。為了在課上更好地引導學生,教師在正式授課之前便要明確問題提出的目的,結(jié)合學生的認知基礎去設計問題,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課上的思考有更加明確的方向。讓學生的邏輯更清晰。
例如,在學習“壓強”的相關(guān)知識之前,教師首先可以從實際生活出發(fā)設計一些學生容易理解的相關(guān)問題。比如,可以詢問學生:“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上層樓的供水要比下層困難?停水時往往是上層先停,供水的時候卻是下層先供水,那么這是為什么呢?”借助簡單的問題去引導學生,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表達欲望,讓學生的思考擺脫書本的局限,更加自由。而在學生思考問題與發(fā)言的過程中,教師應當處于旁觀的狀態(tài),不應阻礙學生的思考與表達,這是必要的前提條件。
總之,教師提出的問題,應當成為學生思考的推進劑,是學生思考的動力來源。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思考,教師要合理設計問題,保證自身設計的問題能夠激發(fā)學生思考的欲望,同時啟發(fā)學生,讓學生有更多發(fā)現(xiàn),或是有更多質(zhì)疑,這樣的設問才有意義。
在人的認知建設過程中,思考過度主觀是十分不利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反思,更要讓學生擺脫一個人單獨思考的局面,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拓展自身的思維邊界。為了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學會舉一反三,小組合作是十分必要的。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去探索物理問題的不同解答方式,提出不同的可能性,促進學生的溝通,活化學生的思維,才能讓學生的思想不死板、不受局限。
例如,在學習光的色彩相關(guān)知識時,教師便可以組織學生針對“天空與云的色彩”這一問題展開探討。可以讓小組的每個學生分別回想自己見過哪幾種天空與云的顏色,同時思考天空與云的色彩變化與光有怎樣的關(guān)系。如果學生很難形容,也可以利用畫筆將自己所看到的天空與云畫出來,這樣一來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所見過的天空與云的顏色,為學生進一步講解光的色彩的相關(guān)原理,這樣能夠讓學生的思考擺脫自己腦中的框架,向著更廣闊的空間拓展,久而久之,學生便學會通過與他人的探討去拓展自身認知,思想會更加靈活。
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反思,就要讓學生學會與他人交流,傾聽他人的表達,同時從中有進一步思考,才有更多的收獲。這正是小組學習模式的價值所在,只有走出了自己思想的“小房間”,看到更大的世界,才能有更深刻的思考。
反思是一種需要培養(yǎng)的習慣,其本質(zhì)是質(zhì)疑精神,學生在課上的有限時間內(nèi),即便是反思,也往往只針對十分簡單的幾個問題,思考的內(nèi)容與范圍會受到局限。但是在課下,學生的時間更多,思想狀態(tài)也更加放松,這樣才有思考更多問題的時間與欲望。因此教師要把握機會,利用課下的碎片時間去引導學生反思。讓學生逐漸養(yǎng)成反思的習慣,培養(yǎng)求真的態(tài)度,這樣不僅學習物理知識會事半功倍,學習其他知識也會更快。
例如,在學習“聲音”相關(guān)的知識時,教師應當為學生布置一些可供學生進行課下研究思考的課題,如測試一下聲音的傳播距離,找一下聲音傳播的影響因素等。學生可以針對這些課題,展開更加深入的研究探索。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制作一個紙杯聽筒,并且分析為什么聲音通過聽筒可以傳播,與距離有關(guān)系嗎?經(jīng)歷了課下的研究過程,學生對于知識的認識會更加深刻,也會有更多思考,這正是教師教學的目標。學生的反思不能永遠依靠教師,而是要基于自身的自主思考欲望,展開獨立的思考,才能逐漸養(yǎng)成反思的意識與能力。
反思是一種習慣,學生要養(yǎng)成反思習慣,特別是在生活當中,遇到各類問題也要積極思考,這才是反思精神的體現(xiàn),也正是教師培養(yǎng)學生反思意識的最終目的。反思是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會反思,說明其具備認真嚴謹?shù)膶W習態(tài)度以及求知的欲望。學生通過自身反思去鞏固認知,有助于更深入地掌握所學內(nèi)容,提升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