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松嶺
摘要:本文首先根據(jù)《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析信息科技課程核心素養(yǎng)之一的信息社會責任,提出信息社會責任之環(huán)的基本框架;然后對信息社會責任目標體系進行分類,結合內(nèi)容要求梳理信息社會責任的主要學習內(nèi)容;接著從知識分類角度,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最后以案例說明為理解而教、為遷移而學的基本理念。
關鍵詞:信息社會責任之環(huán);目標分類;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23)07-0009-04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信息科技課程核心素養(yǎng)包括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shù)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信息社會責任。其中對信息社會責任如何理解?在在線社會虛實融合的線上線下空間,我們到底要對誰負責任?負什么責任?這些都是開展信息科技課程教學首先要搞明白的問題。
信息社會責任基本框架
基于《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對信息社會責任內(nèi)涵的描述,我們可以把“責任之環(huán)”作為理解信息社會責任的概念化工具(如圖1)。個體在信息社會活動中,要對自己負責,主要表現(xiàn)為在使用數(shù)字設備參與信息活動時的健康與安全責任,數(shù)字健康與數(shù)字安全是個體在數(shù)字化生存中的基本需求,同時要有自覺構建良好數(shù)字形象的責任;個體在與他人溝通交流時,要對他人負責,主要表現(xiàn)為尊重他人,包括尊重他人隱私、知識產(chǎn)權,尊重相關的道德倫理規(guī)范、法律法規(guī);個體作為國家公民,要對國家負責,主要表現(xiàn)為知道自主可控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意義,認識到網(wǎng)絡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個體作為社會成員,要對社會負責,主要表現(xiàn)為理解信息科技給人們學習、生活和工作帶來的影響,認識到網(wǎng)絡空間秩序的重要性,意識到科技向善,造福人類發(fā)展共同體。
信息社會責任學段目標分類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四個課程核心素養(yǎng)要達到的課程目標分別進行了描述,下面,筆者將通過對“信息社會責任”維度的目標進行解析來加深對課程目標的理解。筆者將“信息社會責任”大致分為內(nèi)容目標、活動目標和能力目標三類(如下頁表1)。內(nèi)容目標,指明學生學什么,即學習內(nèi)容;活動目標,指明學生進行什么樣的學習活動;能力目標,指明學生在什么方面達到什么水平。當然,三類目標的界限不是絕對的,特別是一些活動目標,也可能包含學習內(nèi)容與能力的描述。這樣,教學活動就有了清晰的指向,就有了基本依據(jù)。
可以看到,第一學段重在讓學生體驗、感受信息科技,在此過程中,獲得對自我與他人、社會公共空間信息社會責任的基本經(jīng)驗;第二學段強調(diào)信息安全責任以及相關道德、法律,體現(xiàn)對個人與他人承擔的責任;第三學段開始出現(xiàn)對國家的責任,特別是自主可控的意義;第四學段關注技術發(fā)展前沿,特別是物聯(lián)網(wǎng)與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的批判性思考。整個目標體現(xiàn),由淺入深,由內(nèi)向外,由易到難,層層遞進。
信息社會責任基本內(nèi)容
基于圖1所示的基本建構,在理解信息社會責任課程目標的基礎上,結合《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及內(nèi)容要求,可形成信息社會責任主要內(nèi)容領域的核心概念或大概念(如表2)。
從課程目標、內(nèi)容向教學轉化
將信息社會責任目標分為內(nèi)容目標、活動目標和能力目標,其意義在于可以更加明晰地將課程目標轉化為教學目標。依據(jù)布魯姆的知識分類[2],內(nèi)容目標主要是事實性和概念性知識,涉及哪些概念的知識,內(nèi)容目標需要我們將事實性、概念性知識進行分解,形成具體的教學目標;活動目標主要是程序性知識,做某事的方法,探究的方法;活動目標需要我們將程序性知識進行分解,設計情境化活動;能力目標更多涉及概念性知識和元認知知識,包括認知策略、對外辦事、對內(nèi)調(diào)控以及對自己的學習水平、特征的了解,能力目標需要我們根據(jù)不同學習水平的表征設計評價,從而判斷學生是否具備將所學知識遷移至類似的問題情境,并依據(jù)一定的原則知道自己正確的行動。
同樣,信息科技課程內(nèi)容要求也可按知識類型進行分析,這樣就會明晰不同知識類型對應的主要內(nèi)容,根據(jù)這些主要內(nèi)容與大概念之間的聯(lián)結,我們考慮學生思維運用的特征,促進理解的教學,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如表3)。
通過與知識學習聯(lián)結的思維訓練,可以讓學生對知識進行解釋、闡明、應用、洞察、移情和自我認知,最后通達信息社會責任素養(yǎng)的發(fā)展。
教學案例
以下案例以大觀念理解為核心,通過基本問題錨定大觀念,讓學生理解日常生活中的責任,然后將此理解遷移至線上的情境,明晰自己的責任范圍。
課題名稱:責任圈。
教學對象:三年級。
大觀念:一個人要對自己以及周圍的人負責。
基本問題:數(shù)字公民有哪些責任?
教學目標:能反思線下承擔的責任,通過對比,明晰應該承擔的線上責任,包括自我責任、對家人和朋友的責任、對更大范圍要承擔的責任,認識到數(shù)字世界中需要負責并尊重他人。
教學重點:通過責任圈,認識到信息社會責任的基本范圍。
教學難點:同上。
教學過程:
1.導入
師:(出示水的漣漪圖片)水的漣漪會讓你想到什么?
生:眼睛、洋蔥圈、年輪、飛鏢靶子……
師:好的,我們今天要利用這個漣漪圖片,來說明一個人應該承擔的責任,就像漣漪一樣,首先要對自己負責,對家人、朋友負責,然后拓展到更大的范圍。
2.活動:討論日常生活中的責任
師:根據(jù)圖2,說一說日常生活中你們對自己、家人和朋友至乃更大范圍的責任。(學生回答如表4)
3.活動:站圈—問答
首先,在地面上畫好三個圈,請幾名學生輪流站在里圈(中心)。教師:“請舉一個例子說明對自己的責任?!崩?,我不吃垃圾食品、我完成作業(yè)、我每天早晚刷牙……
其次,讓這些學生站到不同的圈中(中間圈和外圈)。教師:“請舉一個例子說明對家人或朋友的責任。”例如,我?guī)桶职謰寢寬叩亍⒌估?、照顧生病的家人、參加同學的比賽為他們加油……教師:“請舉一個例子說明更大范圍的責任?!崩纾也粊y扔垃圾、我為老人讓座、我對陌生人有禮貌、我在電影院不大吵大嚷……
4.活動:判斷—站圈
教師說出以下行為描述,請學生判斷屬于對誰的責任,然后站到相應的圈子中。
A.當線上與陌生人交流時,保持禮貌(外圈)
B.線上聊天我從不向外人泄露家庭住址(中圈)
C.我在線只與我認識的人聊天(里圈)
D.不經(jīng)朋友的允許,在朋友圈不發(fā)朋友的照片(中圈)
E.我不會在家人群里不停地發(fā)信息(中圈)
F.我不會在陌生的論壇上發(fā)臟話(外圈)
G.我不會分享朋友的隱私(中圈)
H.我會控制上網(wǎng)時間(里圈)
I.我不會復制朋友的話,假裝是我說的(中圈)
J.我會注意線上的言行(里圈)
K.我不告訴任何人我的密碼(里圈)
5.小結(評價)
教師:
A.責任的三個圈是什么?
B.請說出一個在線要承擔的責任(引導學生從三個圈去思考)
C.請說出一個線上線下都應該承擔的責任(答案多樣,引導學生認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總之,只有從課程標準出發(fā),理解不同知識類型的教學策略,才能通過提取大觀念來整合相關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元認知知識。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到,這并不是一個項目式學習,只是一個常規(guī)的課堂教學,甚至“不插電”,但只要是為理解而教,為遷移而學,學習方式合理即可。信息社會責任不能與其他課程核心素養(yǎng)割裂,只要基于課程標準,抽象概括合理的大概念,為遷移打好基礎,信息科技課程核心素養(yǎng)就會得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本文系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吉林省兒童數(shù)字風險與機會現(xiàn)狀及其改善策略研究”(2021B13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