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紅
摘 要:要實現(xiàn)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提升的育人目標,大學英語課程就不能局限于語言技能教學。根據內容語言融合教育理念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路徑,大學英語教師應不斷學習專業(yè)知識和思政理論知識,提高課程思政教學意識和能力,將含有思政元素的“內容”與語言知識和技能有機融合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當中,并設計和運用合理的測評手段,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幫助學生在獲取語言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提升綜合素質與能力,實現(xiàn)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
關鍵詞:課程思政 大學英語 內容語言融合教育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等教育“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1]大學英語課程既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國際視野、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思辨能力等知識與能力的責任,又是高校覆蓋面最廣、授課時間最長的公共基礎課。要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目標,大學英語課程就不能局限于語言技能教學,而應將價值引領、能力培養(yǎng)與語言技能教學有機融合。
內容語言融合教育理念(CLI,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ion)追求實現(xiàn)知識、能力、素質等教育目標,特別適用于指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內容語言融合教育理念是我國本土化的教學理論,強調學科內容知識與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融合。大量教學實踐證明,內容語言融合教學能積極促進學生的外語學習和學科內容學習。本研究嘗試依據CLI教育理念探索在大學英語課程中將價值引領、能力培養(yǎng)與語言技能教學有機融合的可行途徑。
一、CLI教育理念
(一)CLI教育理念提出的背景和內涵
語言是知識的載體。我國外語教學界早已認識到“重語言、輕知識”的純語言技能訓練會阻礙學生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和思維水平的提高,因此在20世紀90年代引入了源自北美的內容依托教學(CBI,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理念,并開展了大量相關的語言教學思考與實踐。經過十余年的教學實踐,大連外國語大學的??≤S教授及其團隊提出了內容語言融合教育理念(CLI,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ion)。這是一種力求“盡最大可能、以最合適的方式將目標語用于融合教授、學習內容和語言,以達到多種教育目標的教育理念”。其中,“內容”是指有意義的、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可被納入學生需要掌握的學科知識體系的知識或信息?!罢Z言”指的是學習者需要掌握的母語之外的語言,包含語言知識及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2]CLI教育理念要實現(xiàn)的知識目標是語言知識和學科知識的增長,能力目標是指語言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思辨能力等綜合能力的提升,素質目標是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人文素養(yǎng)、國際視野、家國情懷等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與提高。該理念強調“內容”與“語言”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當中的融合。這種融合是實現(xiàn)知識、能力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目標的途徑。
(二)CLI與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
課程思政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和任務要將《大學英語課程要求(2020版)》(簡稱“《課程要求》”)和《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簡稱“《綱要》”)結合起來?!墩n程要求》指出,大學英語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僅要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還要增進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對中外文化異同的認識,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并在教學中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3]《綱要》進一步指出,要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融為一體,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yǎng)、法治意識、道德修養(yǎng)等重點,對學生系統(tǒng)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憲法法治、心理健康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方面的教育。[4]可見,《課程要求》與《綱要》都強調價值塑造與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的有機融合。
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三位一體”既體現(xiàn)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多元教學目標——價值目標(價值塑造)、知識目標(知識傳授)、能力目標(能力培養(yǎng)),又暗含了實現(xiàn)這些目標的途徑,即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能力并進行價值塑造。這與CLI教育理念要實現(xiàn)的教育目標和實現(xiàn)目標的途徑高度一致。因此,CLI教育理念特別適用于指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探索與實踐。
二、CLI教育理念下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
(一)CLI教育理念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及其實現(xiàn)路徑
根據上文所述,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包含知識目標、能力目標與價值目標三個方面。具體來說,知識目標包括擴充學生的詞匯、語法、語篇、語用等語言知識和中外社會、文化、科技等學科知識;能力目標包括提升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培養(yǎng)與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能力、溝通協(xié)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價值目標包括培養(yǎng)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yǎng)和文化自信、法治意識、道德修養(yǎng)等綜合素質。這些目標分別對應CLI教育理念的知識、能力、素質目標。
從CLI教育理念的視角來看,知識、能力、素質目標都是通過“內容”與“語言”的“教”和“學”來培養(yǎng)和提高的。就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而言,“內容”是指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和塑造以及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所需要的有意義的知識,比如中外文化知識、社會知識、科技知識等?!罢Z言”是指學生需要掌握的目標語的詞匯、語法、語篇、語用等語言知識及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實現(xiàn)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三重教育目標的關鍵就在于教師在“教”的過程中如何將“內容”與“語言”融合,也就是將思政教學“內容”與“語言”教學內容融合,又如何將教師所“教”最大程度地轉化為學生所“學”,使學生既學到“語言”又學到思政“內容”,在“內容”豐富的“語言”學習中增長綜合知識,提高綜合素質與能力。
根據CLI教育理念的定義,融合“內容”與“語言”、搭起“教”與“學”之間的橋梁,都需要“最合適的方式”。本研究認為,這里所說的“方式”主要與教學素材和教學方式有關,并且“最合適的”方式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任務以及學生的學情和教學環(huán)境及條件靈活選擇。具體來說,融合“內容”與“語言”的“教”需要教師緊緊圍繞具體的知識、能力與素質目標,依據學生的學情和教學條件及環(huán)境,選擇最為合適的教學材料,將思政教學內容與語言教學內容有機融合,尋找最合適的教學方法,設計最適合的教學活動,將帶有價值引領和能力培養(yǎng)給養(yǎng)的“內容”與語言知識同時傳輸出去。融合“內容”與“語言”的“學”則要求學生通過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汲取教學材料、教師、同伴等提供的“內容”給養(yǎng)和“語言”給養(yǎng),獲得知識,塑造價值觀,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在師生、生生之間傳輸“內容”和“語言”知識的橋梁就是最為合適的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據此,本研究構建出CLI教育理念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路徑(見圖1)。
(二)CLI教育理念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
如果把大學英語課程比作課程思政的一塊責任田,那么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就是教師在責任田里播下的種子。要實現(xiàn)“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的多元教育目標,教學內容就不能只含有語言知識與技能。依據CLI教育理念,教師需要將有機融合了思政內容與語言知識的最合適的教學內容,通過用目標語進行的最合適的教學活動傳輸給學生。而評判教學內容質量的標準就是思政“內容”與“語言”知識否得以有機融合。教師既不能在大學英語課程內生硬地加入思政內容,也不能將大學英語課程變成用英語講授的思政課,改變大學英語課程的學科性質。
教學材料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教師通過篩選整合教學材料形成適合教學需求的教學內容??梢?,教學材料的選擇對于實現(xiàn)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多元教育目標至關重要。那么,最合適的教學材料又從哪里來?王守仁教授指出,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課堂上教什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使用的教材。[5]事實上,優(yōu)秀的大學英語教材就是富含最合適的教學素材的寶庫。
目前有不少教師和教學研究者批評當前的大學英語教材大都與課程思政的需求脫節(jié),呼吁重新編寫適應課程思政教學需求的新教材。近幾年也確有一些新教材應運而生,比如《新時代明德大學英語》(以下簡稱《明德英語》)和《理解當代中國》系列教材?!睹鞯掠⒄Z》系列教材將語言學習與價值觀的塑造深度融合。《理解當代中國》系列教材旨在幫助學生了解中國特色話語體系并提高學生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等。毫無疑問,這些教材雖各有側重,但都高度契合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需求。
但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已經使用多年的優(yōu)秀教材,比如《全新版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的課文主題涉及教育、成長、科學、就業(yè)、愛情、友誼、家庭、價值觀、性別平等、環(huán)境保護等當代生活中的重大題材,其中的內容都經過嚴格篩選,體現(xiàn)著人類共同的價值傾向,為教師提供了大量思政教學素材。大學英語教師可以深度提煉、整合、加工并拓展這些教材內含的思政元素,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設定每個單元的價值目標(或素質目標)[6],然后結合該單元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整合出最合適的教學內容,進而設計最合適的教學活動。同時,除了課文的主題,思政教學元素還潛藏在話語、語篇、深度語言知識甚至實踐教學活動當中。[7]就話語、語篇而言,黃國文指出,任何話語都有價值取向,表達或內含一定的價值標準,因此可以通過話語分析來挖掘語篇中的思政成分,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8]就深度語言知識而言,成矯林提出,語音訓練、語法學習、深度學習文化詞匯、學習外語修辭手法都有思政教育意義,分別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堅毅自信的品質、拓展學生的思維方式、幫助學生了解中外文化差異、提高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等。[9]就實踐教學活動而言,除了鍛煉與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思辨能力等,個人活動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小組活動能鍛煉和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等。因此,大學英語教師要善于挖掘正在使用的教材以及不同的教學實踐活動中蘊含的顯性和隱性思政元素,設定具體的價值目標(素質目標),結合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組織教學素材,培育出融合思政“內容”和“語言”的“種子”。
目前大多數高校使用的公共英語教材都以介紹英語國家的社會與文化為主,不利于學生學習目標語,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劉正光、何素秀指出,母語和母語文化對于外語學習和外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有著相當大的正遷移作用。[10]從單純的語言學習的角度,“語言之間有些普遍現(xiàn)象,不參考母語,不與母語對比,會造成莫大損失”[11]。充足的母語及母語文化知識能促進外語學習者對目標語中與母語有共性的東西的理解與學習。從語言學習的目的之一——跨文化交際來看,只有通過比較母語與目標語在語言和文化方面的異同,才能找到影響跨文化交際的因素,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據部分學者調查,許多學生對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12—13],大學英語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方法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學習資源,創(chuàng)造充足的學習機會,幫助學生提高英語運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從CLI教育理念的視角來看,中國文化知識就是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為實現(xiàn)價值目標而需要學生掌握的、有意義的“內容”。教師需要用目標語(英語)將關于中國文化的“內容”融入教學內容中,通過合適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比較中外文化的異同、學習中國文化的英文表達,以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并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認同、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以及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全面實現(xiàn)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
我國文化博大精深,即使用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方式,也難以使學生掌握所有的中國文化知識。崔剛指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知識,要遵循適度和平衡的原則。所謂適度,就是不能本末倒置,改變大學英語課程的性質;所謂平衡,是指文化教學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14]李春光根據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和對現(xiàn)階段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的分析提出,中國的哲學思想、文學作品、民俗和名勝古跡,相對其他文化范疇而言,更能體現(xiàn)中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以及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樣態(tài),對外國人有較強的文化吸引力。其中,中國哲學不僅包括中國古代哲學,還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15]因此,本研究認為,在大學英語課程中融入有關中國文化的“內容”時,應以以上四個范疇為主。
比如,《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一冊第一單元的主題是成長,課文又與作者實現(xiàn)兒時的理想有關,教師可以首先確定本單元的思政主題——成長與理想,然后確定該單元的價值目標——理解成長的意義、認識理想與堅持的重要性,能力目標——提升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和思辨能力等,知識目標——拓展英文詞匯及與主題相關的文化知識等。之后,圍繞價值目標確定思政教學內容——思辨成長的途徑,明確各自的理想與實現(xiàn)途徑。接著,確定知識和能力教學內容——關于成長與理想的英文表達及中外名言、將相關的中國文化知識譯成英文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一起針對個別譯文進行評析,幫助學生提高翻譯能力。關于成長,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任務,請學生們列出自己學過的中英文當中關于不同年齡段的表達方法,比較它們是否一一對應,并將漢語“黃口小兒”“金釵之年”“及笄”“弱冠”“而立”“不惑”等譯為英文;課堂上組織學生圍繞成長的含義、成長是否隨年齡增長而自然發(fā)生、如何才能真正成長等展開討論。這樣的教學內容將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語言技能的鍛煉與關于中國文化知識的“內容”學習和價值觀的塑造自然融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擴充學生的綜合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文化自信、跨文化交際能力。
另外,徐錦芬指出,英語教師應結合自己所在學校的類型與定位,建設校本英語課程思政內容,以加深學生對學校和所學專業(yè)的理解與熱愛。這也是“家國情懷”“文化認同”在學校層面的生動體現(xiàn)。[16]
(三)CLI教育理念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影響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育人效果的關鍵因素。CLI教育理念主張充分吸收不同的教學方法在促進語言教學、內容教學和素質培養(yǎng)等方面的優(yōu)點[17],依托教學內容,設置諸如英漢互譯、課堂展示、戲劇表演、問題討論、主題辯論等多元化的教學活動,以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將含有思政元素的“內容”融入課堂內外的“語言”練習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知識、綜合素質與能力,實現(xiàn)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標。
無論開展哪種教學活動,語言知識目標和語言技能目標都是顯性教育目標,非語言技能類的綜合能力目標和價值目標(素質目標)都是隱性教育目標。隱性教育目標可以通過顯性的語言文化教學與實踐活動得以實現(xiàn)。例如,筆者所在學校的大學英語教學部開展了以“用英語講好黃河故事”為主題的英文短劇表演比賽。學生分組合作、自行創(chuàng)作劇本并完成表演和拍攝及后期制作等任務。在劇本創(chuàng)作過程中,通過與同伴交流、查閱網絡與詞典以及咨詢老師,學生學習了中國文化知識和英語語言知識,提高了英語表達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在排練階段,學生通過查閱有聲詞典、與老師語音溝通,不斷打磨自己的發(fā)音,提高了英語語言技能。在整個短劇創(chuàng)作過程中,學生還磨煉了毅力,鍛煉了溝通合作能力,發(fā)揮了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筆者在每一組短劇作品播放結束后,都及時總結作品中的語言點和需要避免的表達錯誤,并鼓勵和幫助學生用英文總結每個短劇傳達的思想。這次活動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與中華傳統(tǒng)美德和價值觀等“內容”的“教”與“學”融于“語言”知識與技能的“教”與“學”?!罢Z言”的“學”與含有思政元素的“內容”的“教”不是通過教師單向的傳輸和生硬的說教進行的,而是通過學生自己創(chuàng)作并觀看英文短劇進行的。這不僅體現(xiàn)了課堂教學當中學生的主體性,也體現(xiàn)了英語課程思政設計的融合性、目標的潛隱性、過程的自然性,提升了英語課程思政的生動性和趣味性。[18]
可見,CLI教育理念下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應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以及學生的學情,采用任務型、啟發(fā)式等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依托“內容”訓練“語言”技能,依靠“語言”實踐講授“內容”,“潤物細無聲”地達成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
三、CLI教育理念下影響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其他因素
黃國文指出,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具體執(zhí)行者,學生是課程思政建設的直接受益者,在某種意義上,課程思政建設的成效取決于教師和學生。[19]
(一)大學英語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
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是保障課程思政育人效果的關鍵因素。在CLI教育理念的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師應“盡最大可能、以最合適的方式”在教學中將目標語的“語言”教學與“內容”的傳授相融合,以實現(xiàn)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三位一體”的“多種教育目標”。因此,大學英語教師不僅要熟練掌握目標語的語言知識與技能,還應掌握能夠引領價值觀和提升綜合能力的跨學科知識“內容”。授課時,教師不僅要有“盡最大可能”去融合思政“內容”與“語言”知識的意識,還要掌握融合二者的“最合適的方式”。換句話說,大學英語教師不僅要有從各種教學情境中挖掘思政元素的意識,還要具備將其有機融入英語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方面的能力。張文霞通過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整體上,大學英語教師具有強烈的課程思政育人意識,也注重思政理論知識的學習,具有一定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技能,但思政理論知識仍較為欠缺,教學設計能力和教學資源不足,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評價能力也有待提高。[20]因此,要提升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大學英語教師需要不斷學習思政理論知識,提升教學設計能力和實踐能力。
(二)學生的主體性
前文提到,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與CLI教育理念都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為目標。而以教師為中心的單向知識灌輸,既不符合知識建構的規(guī)律,也無法使學生發(fā)展思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綜合能力。因此,學生的主體性能否得到充分發(fā)揮,必將影響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要求大學英語教師必須遵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與學習能力,選擇教學內容,設計任務型、啟發(fā)式的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同時,學生要樹立主體意識,積極參與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活動,在知識建構、能力提升、價值塑造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三)教學測評
教學測評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茖W有效的教學測評能幫助教師準確把握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進而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以提升教學效果,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在CLI教育理念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測評指標、測評方式和測評主體都是多元化的。根據CLI教育理念要實現(xiàn)的多元教育目標,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評價指標包括語言知識和學科知識等綜合知識,語言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思辨能力等綜合能力,價值觀、文化自覺自信和家國情懷等綜合素質。CLI教學理念倡導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具體來說,小測驗、課堂展示、角色扮演、分組活動、論文寫作、小型研討會等,都可以用作測評手段。另外,學生在課堂內外表現(xiàn)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等方面的動態(tài)變化也可以融入形成性評價。相應地,形成性評價需要學生更多的參與,也就是說,教師評價應與生生互評和學生自評結合起來。另外,學生在參與測評的過程中,可以對照評價標準自我反思。
四、結語
大學英語課程是一塊重要的、富含育人養(yǎng)料的課程思政“責任田”。為實現(xiàn)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提升的多元育人目標,大學英語教師應不斷學習專業(yè)知識和思政理論知識,提高課程思政教學意識和能力,在CLI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將含有思政元素的“內容”與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有機融合在教學內容和多樣的教學活動當中,并設計和運用合理的測評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幫助學生在獲取語言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提升綜合素質與能力,“潤物細無聲”地實現(xiàn)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 [17] ??≤S,趙永青.內容語言融合教育理念(CLI)的提出、內涵及意義——從內容依托教學到內容語言融合教育[J].外語教學,2020(5):49-54.
[3] 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大學英語課程要求(2020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4] 高寧,王喜忠.全面把握《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理論性、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J]. 中國大學教學, 2020(9):17-22.
[5] 王守仁.論“明明德”于外語課程——兼談《新時代明德大學英語》教材編寫[J].中國外語, 2021(2):4-16.
[6] [9] 成矯林. 以深度教學促進外語課程思政[J].中國外語, 2020(5): 30-36.
[7] 王雪梅,霍煒. 高校外語課程思政研究綜述(2018—2021) [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4): 309-314.
[8] 黃國文. 思政視角下的英語教材分析[J].中國外語, 2020(5): 21-29.
[10] 劉正光,何素秀. 外語文化教學中不能忽略母語文化教學[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0(2): 61-64.
[11] 劉潤清. 論大學外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12] 常海潮. 大學英語課講好中國故事:現(xiàn)狀、路徑和方法[J].外語電化教學, 2021(5): 96-100.
[13] 趙應吉. 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背景下中國文化英語表達教學現(xiàn)狀調查及啟示[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19(4): 106-110.
[14] 崔剛. 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滲透[J].中國大學教學, 2009(3): 86-89.
[15] 李春光. 大學外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教學的范疇與策略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 2017.
[16] 徐錦芬. 高校英語課程教學素材的思政內容建設研究[J]. 外語界, 2021(2): 18-24.
[18] 張敬源, 王娜.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內涵、原則與路徑探析[J].中國外語, 2020(9): 15-20.
[19] 黃國文. 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六要素[J].中國外語, 2021(2): 1-16.
[20] 張文霞. 大學外語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現(xiàn)狀及發(fā)展需求研究[J].外語界, 2022(3): 28-36.
基金項目:2023年度河南農業(yè)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三全育人視域下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 (2023XJGLX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