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
電影《一代宗師》中,宮二在講述自己對“武”的體會時,說習武有三個階段,分別是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的確,隨著對生活的認識的加深,一個人即使是面對同樣的事物,也會生發(fā)出不一樣的感慨。正如古希臘的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所說:“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彪S著時間的流逝、空間的轉(zhuǎn)換,我們總會獲得不同的生命體驗。在永和九年春日的那場集會中,王羲之同樣獲得了獨特的生命體驗,在精神上超越了自我。
在講解《蘭亭集序》的過程中,我們想讓學生理解文本的內(nèi)涵,就不能只抓住“樂——痛——悲”這條變化的情感線。因為文中抒情的文字往往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忘記思考作者情感轉(zhuǎn)變的原因。對此,筆者在講解《蘭亭集序》的過程中嘗試從“俯仰”一詞入手,引導學生代入王羲之的視角,在“俯仰”間“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一、引導學生“知人論世”,在“俯仰”中“見自己”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們要抓住“俯仰”這一動作的實施者,即本文的作者王羲之。首先,我們要讓學生理解“俯仰”的含義?!案焙汀把觥钡囊饬x相對,其本義分別是“向前屈身低下頭”和“抬頭、臉向上”,都與動作的方向有關。將兩者組合在一起,一俯一仰的動作在剎那之間就可以完成,因此“俯仰”也常被用來比喻極短暫的時間。在教學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先去閱讀《晉書·王羲之傳》,然后繪制王羲之的生平大事圖。對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獲得整體的了解。這樣,他們在讀到“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的時候就會有更清晰的認知。
永和九年正是公元353年,王羲之到了知天命的年齡。在此之前,他坦腹東床,引人矚目;做過臨川太守,為民請過命;曾謝絕了侍中的美職,獨自一人返回武昌。在“仕”與“隱”的拉扯中,他內(nèi)心的天平漸漸傾斜,開始向往回歸山水之間。如果閱讀《晉書·王羲之傳》,可以發(fā)現(xiàn)王羲之歸隱山水田園似乎是必然的。他喜愛山水,“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他志不在小卻不受重用,難免感到心灰意冷。都說少年子弟江湖老,宦海的浮浮沉沉讓王羲之在永和十一年與“官場”徹底決裂,他在父母的墓前發(fā)誓:“……進無忠孝之節(jié),退違推賢之義,每仰詠老氏、周任之誡,??炙劳鰺o日……是用寤寐永嘆,若墜深谷。止足之分,定之于今……”之后便辭去了官職。
那個發(fā)生在永和十一年的故事其實在永和九年就已經(jīng)埋下了伏筆?!胺蛉酥嗯c,俯仰一世”,王羲之的“俯仰”就是對其一生宦海浮沉的總結。在他看來,自己的前半生在俯仰之間就過去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每一個士子的夙愿。十五歲時的他展望未來,心中滿是理想與抱負;五十歲時的他潑墨抒懷,心中只有無限感傷。對于個體來說,五十年是很漫長的,漫長到會讓人忘了自己是誰,自己在哪,自己要做什么。但是將其放在整個人類的文明史中去看,五十年的光陰如同過眼云煙一般,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對于當時的人來說,想要有出息,唯有立德、立功、立言。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有太多太多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踉踉蹌蹌、磕磕絆絆,最終只停留在對“須知少日拏云志,曾許人間第一流”的美好幻想中,徒增感傷。時間在俯仰間一去不復返,王羲之見到束手無策的自己,怎么會不感傷痛呢?
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了解王羲之的人生經(jīng)歷,站在詩人的角度,把參加集會的這一天放在整個人生乃至整個歷史的洪流中去看,才能讓他們讀出王羲之對時光匆匆、人生短暫所感到的無力與悲痛。
二、組織學生細讀文本,在“俯仰”中“見天地”
《周易·系辭上》中有“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句子。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組織學生細讀文本,關注王羲之在俯仰之間看到的對象,去體會作者心中復雜的情感。
我們可以讓學生細讀文本,列出作者觀察到的對象,并思考這些事物具有什么特點。
示例: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這是作者在游目騁懷時所見到的景象。當一個人到了高處,離開了熟悉的環(huán)境,就會獲得不一樣的生活體驗。這體驗就如孔子的“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一樣,就如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一樣。身處廣袤的天地之間,沒有依憑的個體只會感到不安和恐懼,正如陳子昂所寫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王勃所寫的“窮睇眄于中天,極娛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引導學生注意捕捉文章中的“蛛絲馬跡”,體會王羲之在俯仰間產(chǎn)生的情感變化。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無需去否定王羲之在俯仰之間所感受到的“樂”。良辰美景,曲水流觴,極富文人雅趣,與朋友相聚自然快樂??煽鞓房偸嵌虝旱?,“樂”只是他在一瞬間獲得的感受。有聚必有散,天地又何曾為人停留半刻呢?天底下哪有不散的筵席呢?哪有永遠的快樂呢?參加集會的王羲之現(xiàn)在越快樂,后面就會越感到悲傷。王羲之于俯仰之間見天地之大,才發(fā)現(xiàn)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王羲之之所以感到悲傷,除了是因為發(fā)現(xiàn)自己在廣袤的時空中是如此的渺小外,還因為深不見底的宦海與遼闊的天地一樣無情。在俯仰之間,他看到的只有虛無。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我們還可以借助思維導圖,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解讀,讓他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王羲之所面對的“天地”的無情與殘酷,體會其悲情。
三、帶領學生研讀文本,在“俯仰”中“見眾生”
在“見自己”“見天地”的過程中,王羲之感受到了樂與悲相交織的復雜的情感。之后,他跳出時空,跳出宇宙,指出每每發(fā)現(xiàn)“昔人興感之由”和自己的興感之由完全一樣,所以“未嘗不臨文嗟悼”。在這個過程中,他看到了無數(shù)個與自己有著相似的經(jīng)歷、相同的感受的人。他把個人之痛升華為全人類之悲,認為“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學生沒有與王羲之相似的生活體驗,所以在閱讀的過程中很難與之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對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依托文本中的“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帶領學生研讀文本,展開進一步的思考。我們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是永和九年參加集會的人之一,你會有怎樣的感觸?這個問題并不是讓學生天馬行空、泛泛而談,也不是讓他們?nèi)ズ唵蔚剡x擇“躺平”或奮斗,而是讓他們研讀文本,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想一想自己在閱讀了這篇文章之后是否“有感于斯文”。
具體來說,我們可以抓住“若合一契”來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在王羲之的眼中人和人在面對天地時所產(chǎn)生的悲歡是相通的”。學生可以抓住“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來理解王羲之對生與死的看法。
王羲之在一場集會中見到了自己,見到了天地,見到了眾生,以最誠懇的姿態(tài)向世人剖析了自己,也為世人提供了積極入世的良方。在講解《蘭亭集序》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俯仰”一詞入手,引導學生從王羲之的視角去感受和體會,獲得獨特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