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慧 張貴生
[摘? 要] 傳統(tǒng)東方文學(xué)中的女性大多是純真、善良的,雖然外在形象美好,卻總是難掩內(nèi)心的哀傷與凄涼,仿佛這樣才能讓她們的純真永存?!哆叧恰分械拇浯鋯渭冎赡?,對待感情含蓄遲鈍,尚未言說的愛情卻在一次意外中永遠失去,余生只在等待中度過;《雪國》中的駒子與葉子一個美艷如驕陽,一個圣潔如冰雪,然而結(jié)局卻是一個走向瘋癲,一個面向死亡。本文通過比較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國》和沈從文的作品《邊城》,探討兩者在女性形象塑造上的一致性,認為“純真”與“哀傷”是東方文學(xué)女性形象的兩大特征,小說作者將“等待”“死亡”“發(fā)瘋”等非理性色彩附著在女性形象身上,試圖深化女性圣潔美好形象的塑造,是東方文學(xué)男性作家深層意識中理性女性形象的表征,體現(xiàn)了一定的男性主義中心思想。
[關(guān)鍵詞] 《邊城》? 《雪國》? 女性形象? 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 I106?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3)30-0031-04
一、引言
在傳統(tǒng)的東方話語體系中,女性是溫婉、優(yōu)美、柔弱的代名詞。東方文學(xué)塑造了大量美好純真的女性形象,《邊城》中的船家少女翠翠皮膚黝黑、眼神清澈,宛如未經(jīng)雕琢渾然天成的寶玉,她天真活潑,對于感情懵懂無知?!堆﹪分械娜~子美麗純粹、清秀動人,對于愛情忠貞不渝。駒子雖身為藝伎,卻憧憬著美好的生活,并為此而努力追求。許多作者為了讓這種美好延續(xù)下去,著力營造余情余味,將“等待”“死亡”“發(fā)瘋”等非理性特質(zhì)附著在女性形象身上。《邊城》以“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一句話緩緩落下故事帷幕,讓翠翠的等待既彌漫著憂傷的氛圍,又滿懷著殷切的希望,給讀者留下無限遐想的空間;而《雪國》同樣運用了留白的表現(xiàn)手法,以葉子之死和駒子之瘋戛然而止,伴隨著葉子的生命在一片火光中隕落,駒子的精神狀態(tài)徹底達到了崩潰邊緣。前者筆下湘西少女靈動美麗,宛如山間精靈;后者筆下的雪國少女美艷絕倫,擁有無比純潔的精神世界,她們卻殊途同歸走向隕落。這兩部東方文學(xué)作品的女性形象共顯純真與哀傷兩大特質(zhì),體現(xiàn)了東方文學(xué)世界里對女性形象的男性凝視。
很多學(xué)者對《雪國》與《邊城》進行了比較研究。史永霞最早將這兩部作品進行對比,在《邊城與雪國——千古不磨的珠玉》一文中,史永霞提出兩部作品都具有抒情詩的格調(diào),并從自然觀、生死觀和審美觀的角度分析指出《邊城》是投入自然、生死自然、哀而不傷,而《雪國》則是吸收自然、生死輪回、以哀為美。此后關(guān)于這兩部作品的比較研究呈現(xiàn)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龔麗娟在2008年《東方文化生態(tài)視野中沈從文與川端康成審美理想之比較》一文中,從和諧、詩意、虛無三個角度細致比較分析了這兩部作品,可以說是之前研究的集大成。此后,以蘇琴琴和劉洪祥為代表,在《律動之“水”與消殞之“雪”》一文中,將“水”和“雪”作為獨特的意象并進一步深入探討,二者的比較研究多集中于這兩大意象以及對自然、故鄉(xiāng)等的美學(xué)探討。第三階段,由于兩篇作品中獨特的女性視角,女性主義批評視域下的《雪國》與《邊城》的女性形象比較研究成為重點。
本文參考了先行研究中對于“水”和“雪”意象的分析,將“水”與“雪”意象與小說中的女性性格和命運結(jié)合,提出了兩篇小說背后的東方文學(xué)邏輯,認為“純真”與“哀傷”是東方文學(xué)女性形象的兩大特征。小說作者將“等待”“死亡”“發(fā)瘋”等非理性色彩附著在女性形象中,有利于女性圣潔美好形象的塑造,在彰顯女性美好的同時,也是東方文學(xué)男性作家自我理想外化的表征。最后,論述了中華傳統(tǒng)文學(xué)中托物言志的理念與日本“物哀”的美學(xué)理念帶給這兩部作品中女性的性格、表達方式以及愛情觀的差別。
二、“水”世界與“雪”世界
在湘西一個叫茶峒的小鎮(zhèn),有一條小溪,溪邊有一座小白塔,這便是《邊城》女主角翠翠生活的地方。翠翠的命運轉(zhuǎn)折與“水”息息相關(guān)。因母親吞冷水而死成為孤兒,大老賭氣出走淹水而死,爺爺在暴風(fēng)雨夜與世長辭……“水”與翠翠的命運緊密相連:那條小溪不僅是她的立身之本、成長之源,教會她淳樸與善良,更成為她開啟愛情的鑰匙,走向悲傷命運的源頭。
“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雪國》開篇寥寥數(shù)語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地點。同樣,雪國之“雪”似乎也成了暗示女主人公性格命運的某種隱性力量。初見葉子,島村透過虛幻之鏡看到雪色撲朔迷離地流淌在她的臉頰上,人物透明的幻象與夜靄中雪景的朦朧交融在一起,描繪出一個超塵脫俗的象征世界,凸顯出葉子性格命運的漂浮與虛幻。而小說中對同樣鏡中與雪交相輝映的駒子的臉的描寫則更具鮮明的色彩感,“島村朝她望去,突然縮了縮脖子。鏡子里白花花閃爍著的原來是雪。在鏡中的雪里現(xiàn)出了女子通紅的臉頰。這是一種無法形容的純潔的美”。這也暗示了駒子與葉子的不同,她更具生命力也更易燃燒自己的生命。
“水”和“雪”暗示了她們性格:翠翠性情溫柔、駒子和葉子性格純真,“水”和“雪”也暗示了她們的命運:或等或死或瘋。無論是邊城中描繪的“水”世界,還是雪國中渲染的“雪”世界,本質(zhì)上都是東方傳統(tǒng)文學(xué)對于女性形象的審視。
1.靜謐的“水”與圣潔的“雪”
湘西的山風(fēng)、旭日給了翠翠健壯的身體;碧溪瞭的竹篁、白塔,賦予她純真樸實的特質(zhì)。生長在小山村的翠翠對男女之事愚鈍遲緩,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少女逐漸有了微妙心事,說她會“被大魚咬”的那個人似乎成了她的心結(jié)和牽掛。她無法用語言訴說,也無法用文字記述,甚至害怕自己的心思被別人看穿,只能任由思念的種子在內(nèi)心生根發(fā)芽。遇到別人無意中提到他時,她會臉紅,內(nèi)心深處的感情自然流露。
葉子“近乎悲戚的優(yōu)美的聲音,仿佛是某座雪山的回音,至今仍然在島村的耳邊縈繞”。葉子的眼神非常吸引人,溫柔、散發(fā)著迷人的光暈,讓島村僅僅是從暮靄的火車窗玻璃上看到,就沉迷在這驚心動魄的美麗之中?!斑@是一束從遠方投來的寒光,模模糊糊地照亮了她眼睛的周圍。她的眼睛同燈火重疊的那一瞬間,就像在夕陽的余暉里飛舞的妖艷而美麗的夜光蟲?!比~子的一生都在奉獻自己,照顧行男,照顧弟弟,照顧客棧里的孩子。她出淤泥而不染,從不摻和宴會的事情。作家向讀者展示了一位美好、圣潔、完美得以至于仿佛隨時要消失的女性。而駒子則是一個矛盾復(fù)雜的綜合體。在島村初到雪國之際,駒子未經(jīng)人事的單純與純潔吸引著他又使他疏離?!凹词顾肱艘膊恢劣星笥谶@個女子。這種事,他滿可以毫不作孽地輕易了結(jié)它。她過于潔凈了。初見之下,他就把這種事同她區(qū)分開來了?!瘪x子始終保留著寫日記的習(xí)慣,彈得一手好琴,向往美好的生活。在島村第二次來到雪國,她因給師傅的兒子看病籌錢而當(dāng)了藝妓,但她并沒有在紙醉金迷的世界里沉迷,生活的不幸和困境也沒有將她擊垮,她始終在執(zhí)著地追求一種“正正經(jīng)經(jīng)的生活”。她風(fēng)情萬種,但地位低下;她恭敬體貼,溫聲細語侍奉客人,也經(jīng)歷著艱苦的訓(xùn)練承受著生存的壓力,有著堅毅的內(nèi)心。她明知自己所做的一切,寫日記、照顧將死的行男、和島村在一起,這一切都是徒勞的,但她依然堅持著。正如島村評價她:“明知對于這女子來說不會是徒勞的,卻劈頭給她一句“徒勞”。這樣說過之后,反而覺得她的存在變得更加純真了?!?/p>
2.別離的“水”與消融的“雪”
翠翠在面臨心上人的哥哥因自己而意外落水身亡、心上人難以接受后離家遠渡、老船夫撒手人寰這一系列悲劇后,她沒有變得離經(jīng)叛道,而是選擇守著渡口,任時光靜靜流逝,靜靜等“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即便“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面對一份虛無縹緲的愛情,她沒有放棄。而正是這一份純情令翠翠仿佛不再是一個農(nóng)家少女,而是一位超凡脫俗的獨立女性。
葉子最初的任務(wù)是照顧行男,但是在行男死后,她也開始參與到溫泉酒店的營生中來。她輔助駒子,在一旁端茶倒水,卻在內(nèi)心唾棄這種陪酒陪笑的行徑。她本是一個純潔的人,如今卻漸漸迷失方向,正在一步步走上駒子曾經(jīng)走的路,甚至張口讓島村將她帶到東京。所以死是葉子的必然歸宿,葉子在她最燦爛的時候死去,沒有成為藝妓,也沒有屈身逢迎。“僵直了的身體在半空中落下,變得柔軟了。然而,她那副樣子卻像玩偶似的毫無反抗,由于失去生命而顯得自由了。在這瞬間,生與死仿佛都停歇了。如果說島村腦中也閃過什么不安的念頭,那就是他曾擔(dān)心那副挺直了的女人的身軀,頭部會不會朝下,腰身或膝頭會不會折曲。看上去好像有那種動作,但是她終究還是直挺挺地掉落下來了?!瘪x子所追求的生活、理想全都落空了:她不惜再次墜入風(fēng)塵,為的是掙錢給行男看病,然而行男卻死了;她將自己最純真的愛情全部傾注在島村身上,島村卻無情地離開了?!八悄ㄉ狭撕裰鄣募∧w,豐滿得令人感到一種無端的悲哀?!彼裏o法擺脫命運的安排,她所堅守那些被島村稱之為“徒勞”的東西,最終也只不過是徒勞。當(dāng)駒子看破了島村終將離開的現(xiàn)實,面對葉子的尸體,她瘋了,而瘋癲恐怕是她最好的歸宿,那是一個失去意識的沒有痛苦的精神世界。
“水”是別離,隔開了原本郎有情妾有意的翠翠和儺送;“雪”本性悲涼,將葉子和駒子的美好逐漸消融殆盡。兩個故事看似毫無關(guān)系,卻道出了她們相似的命運:悲劇鑄就的永恒的美好。
三、“水”“雪”同源性與差異性
《邊城》與《雪國》同屬東方文學(xué)體系下的作品,當(dāng)日本的川端康成在扶桑以心靈的疊影為我們勾畫朦朧的雪國時,中國的沈從文正在神州懷著鄉(xiāng)戀的情愫給我們皴染那寧靜的邊城。他們用自己深刻的生命體驗、深厚的美學(xué)積淀,勾畫著心中理想的女性畫卷。兩位作者在對女性純真與哀傷特質(zhì)的描寫上不謀而合,背后蘊含著東方文學(xué)相似的歷史背景。
沈從文和川端康成筆下的女性形象似乎來源于社會集體想象,身上帶著時代的烙印。在湘西淳樸鄉(xiāng)村出生的翠翠感情含蓄,純真得仿佛一張白紙。在與儺送、天保的愛情糾纏中,她竟單純得從未意識到自己的內(nèi)心萌生了愛意,或者說她意識到了卻從未想著將這份愛說出口。因為她的緘默,天保溺水身亡,而她與儺送之間的朦朧的愛也隨著儺送的出走而消逝。翠翠本可以去和儺送解釋,也可以另尋夫家。但她沒有解釋,也沒有去尋找新的幸福,而是選擇了永無止境地等待,故事的結(jié)尾那一句“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將翠翠美好的形象升華了?!堆﹪分心凶鹋暗乃枷朐诖ǘ丝党傻墓P下體現(xiàn)得尤為突出。已有家室的男主人公島村留戀雪國,輾轉(zhuǎn)于駒子和葉子兩個女人之間。當(dāng)駒子開始主動接近島村時,島村卻開始疏離駒子;當(dāng)葉子說自己可以和島村一起去東京時,島村又開始想念駒子。葉子走投無路可能步入駒子的后塵,當(dāng)駒子無法堅守自己內(nèi)心的時候,作者就此停筆,試圖讓兩位女性在讀者心里永遠蒙上美好的面紗。川端康成試圖渲染朦朧和優(yōu)美的意境為島村辯解,然而這種辯解是蒼白無力的。誠然,在當(dāng)時的中國和日本,女性地位低下,文學(xué)作品中,她們的形象也是謙卑、順從的。不論是《邊城》還是《雪國》,背后都深藏著東方傳統(tǒng)文化中男性主義中心的思想繼承。
《邊城》與《雪國》中的女性形象都具有純真和哀傷兩大特質(zhì),但兩部作品在表達方式、性格特點、愛情觀上卻存在較大差異。翠翠含蓄內(nèi)斂、天真無邪、對待感情專一;而駒子熱情洋溢,葉子冷淡如冰,二者對待感情更加復(fù)雜。
翠翠自小生活在湘西的茶峒小鎮(zhèn),鄉(xiāng)村環(huán)境孕育了她純真、樸素的性格。她不懂得拒絕天保的愛,也不懂得自己對儺送的奇怪心理居然是對他的傾慕,更不會將自己的感情宣之于口。而在遭受一系列打擊后,她也沒有就此沉淪,而是守著自己內(nèi)心的愛情,守著老船夫留下的渡口度過余生。駒子是從煙花柳巷走出的女人,她懂得直面自己的情感,多次向島村暗示自己的愛,也期待島村將自己帶走。然而她又有著少女的嬌羞與自尊,不肯請求島村的垂愛,也不愿強留遠去的島村。在得知島村對葉子的心思后,她起初也耍起了小性子,但在行男死后,她開始深憂葉子的歸宿,給了葉子和島村接觸的機會。駒子明白島村的愛終究是虛無縹緲的,始終克制內(nèi)心與島村保持若即若離的關(guān)系。而葉子就像早期的駒子,身世飄零卻又循規(guī)蹈矩。川端康成對葉子沒有太多的描寫,只是描寫她那優(yōu)美的聲音與過分認真的神情,還有那雙美麗的眸子。
兩部作品蘊含著中日不同的美學(xué)理念,讓兩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略顯不同。中華美學(xué)講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所有的愛恨情仇都是為了烘托一個主題,所有形象的塑造都是為了展現(xiàn)一個真理?!哆叧恰穭?chuàng)作于抗日戰(zhàn)爭期間,沈從文通過描寫翠翠的純真形象,呼喚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企圖重塑民族形象,重造民族品德,點燃青年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因此,作者并沒有花費大量筆墨去描述翠翠的悲慘,描寫翠翠的哀傷只是為了深化她的純真,而描寫她的純真是為了讓國人反思當(dāng)時復(fù)雜的現(xiàn)實。《雪國》則是日本美學(xué)思想“物哀”的極致體現(xiàn)?!拔锇А弊畛跏墙瓚魰r代國學(xué)者本居宣長評論《源氏物語》時提出的一個詞語,后來成為貫穿日本文學(xué)作品的重要概念。它是一種面向短暫且不斷變化的自然界,深感總有一天人類生命會消亡的情感。它指向的是一種向死而生的美,通過“物”的死滅去體現(xiàn)“心”的深邃?!堆﹪妨芾毂M致地講述葉子生命從衰微到滅亡的整個過程,并以奇麗的銀河和熊熊火海作為背景,把一場死亡表現(xiàn)得奇異壯觀。駒子的身份使她孤獨地生活在雪國之間,她對待愛情的態(tài)度十分復(fù)雜,對愛情和幸福既渴望又無奈??梢哉f,不同于《邊城》,《雪國》是為悲而悲,兩位女性悲劇的始作俑者皆是“物哀”。如果說《邊城》是一首希望之歌,那么《雪國》則是一首挽歌。
四、結(jié)語
《邊城》在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中排名第二位,《雪國》是川端康成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作品之一,兩部作品的文學(xué)價值不言而喻。前者通過第三人稱視角,后者借助主人公島村的視角,分別呈現(xiàn)出性格迥異的女性形象。在她們身上我們可以窺見同屬于東方文學(xué)中女性形象的兩大特質(zhì):純真與哀傷。小說作者將“等待”“死亡”“發(fā)瘋”等非理性色彩附著在女性形象身上,試圖深化女性圣潔美好形象的塑造,是東方文學(xué)男性作家深層意識中理性女性形象的表征,體現(xiàn)了一定的男性主義中心思想。
參考文獻
[1] 史永霞.《邊城》與《雪國》——千古不磨的珠玉[J].日本研究,2000(3).
[2] 龔麗娟.和諧·詩意·虛無——東方文化生態(tài)視野中沈從文與川端康成審美理想之比較[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xué),2008.
[3] 蘇琴琴,劉洪祥.律動之“水”與消殞之“雪”——《邊城》與《雪國》意象比較[J].吉首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8(2).
[4] 王平.悲美愛情的守望者——《邊城》與《雪國》女性形象比較[J].現(xiàn)代語文(學(xué)術(shù)綜合版),2014(8).
[5] 陳莉莉. 《雪國》與《邊城》的比較研究——以女性形象為中心[D].北京:北京理工大學(xué),2021.
[6] 陳愛云.《雪國》與《邊城》中女性形象的比較研究[J].景德鎮(zhèn)學(xué)院學(xué)報,2022(5).
(責(zé)任編輯 羅? 芳)
作者簡介:李明慧,廣西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
張貴生,廣西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