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蓮,唐仁泓
(郴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小兒眼科,湖南 郴州 423000)
學齡前期是兒童屈光發(fā)育的關鍵時期,屈光發(fā)育異常包括近視、過度遠視、散光等,有研究發(fā)現(xiàn)受戶外活動減少,視距離觀看時間的增多及電子產品的影響,學齡前兒童近視的發(fā)病率大大增加,尤其以城市兒童更為嚴重[1-2]。及時了解學齡前兒童視力發(fā)育的情況及其影響因素,可以有效避免因屈光和視力異常導致的視功能改變[3]。本研究以500例3~6歲的學齡前期兒童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學齡前兒童屈光異常和視力異常及可能的影響因素,報告如下。
2020年8月—2021年8月隨機選取20所市級幼兒園3~6歲兒童進行屈光和視力檢查,500名幼兒入選本研究,男童257名(51.4%) 、女243名(48.6%),排除患有先天性眼科疾病、資料不全及未簽署知情同意書的兒童。對影響兒童屈光異常和視力異常的因素采用問卷調查形式。
1.2.1檢查方法 suresight手持式驗光儀,應用shark-hanmann波前分析技術,在半暗室自然瞳孔狀態(tài)下進行屈光度測量[4];3歲兒童采用兒童圖形視力表、4歲及以上兒童則用國際標準對數(shù)視力表,進行裸眼遠視力檢查。根據(jù)儀器生產公司所提供不同年齡組兒童的屈光篩查轉診標準[4-5],在散瞳狀態(tài)下對兒童進行屈光篩查,屈光狀態(tài)判定標準為生理性遠視(+0.00~+2.00 D)、可疑遠視異常(超出該年齡段生理性遠視)為球鏡≥+2.00 D、可疑近視為球鏡≤-0.50 D、可疑散光為柱鏡≥0.50 D,裸眼視力異常標準為3歲幼兒視力≤0.5、4歲視力≤0.6、5歲及以上視力≤0.8。
1.2.2問卷調查 向310名納入研究的兒童家長發(fā)放自制的視力發(fā)育情況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兒童的年齡、性別、身高、體質量,父母是否視力異常的家族史,是否早產、一天的戶外活動時間是否>4 h、近距離用眼時間是否>6 h、睡覺時間是否<8 h、看電視玩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時間是否>2 h,家長填寫后回收,本次共發(fā)放問卷31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為96.8%。
在500例納入研究的兒童里,屈光異常兒童有69名、占比13.80%,其中可疑遠視38名、占比7.60%,可疑近視5名、占比1.0%,可疑散光26名、占比5.2%;視力異常的兒童有54例,均來源于屈光檢測異常的兒童、占比10.8%,其中可疑過度遠視兒童的人數(shù)為25例、比例為5.0%;可疑近視兒童的人數(shù)為4例,比例為0.8%;散光兒童的人數(shù)為25例,比例為5.0%。根據(jù)性別劃分,男孩和女孩屈光異常的檢出率分別為14.4%及13.17%;視力異常的檢出率為12.05%、10.70%。將屈光異常、視力異常的男孩與女孩進行比較,2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不同性別兒童屈光和視力異常的情況[n(%)]Tab.1 Refractive and visual abnormalities in children of different genders[n(%)]
在500名納入研究的兒童里,根據(jù)年齡劃分,3~<4歲、4~<5歲、5~6歲兒童屈光異常檢出率分別為18.13%、14.97%及8.02%。視力異常檢出率為16.96%、10.18%及6.79%。將不同年齡組的學齡前兒童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3組兒童在屈光異常和視力異常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年齡越大則屈光異常和視力異常的比例越低(P<0.05,表2)。
表2 不同年齡兒童屈光和視力異常的情況[n(%)]Tab.2 Refractive and visual abnormalities in children of different ages[n(%)]
進一步將兒童的年齡>5歲、體質量>16 kg、身高>95 cm、家族史、早產、戶外活動時間>4 h、近距離用眼時間>6 h、睡覺時間<8 h、看電視玩手機>2 h納入logistics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影響學齡前兒童屈光異常的因素主要與年齡、家族史、兒童早產、戶外活動時間、近距離用眼時間、看電視玩手機時間有關聯(lián)(P<0.05)。見表3。
表3 學齡前兒童屈光異常的多因素分析Tab.3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refractive abnormalities in pre-school children
進一步將兒童的年齡>5歲、體質量>16 kg、身高>95 cm、家族史、早產、戶外活動時間>4 h、近距離用眼時間>6 h、睡覺時間<8 h、看電視玩手機>2 h納入logistics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影響學齡前兒童視力異常的因素主要與年齡、兒童早產、戶外活動時間、看電視玩手機時間有關聯(lián)(P<0.05)。見表4。
表4 學齡前兒童視力異常的多因素分析Tab.4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isual abnormalities in pre-school children
從兒童發(fā)育的特點來講,新生兒、嬰幼兒的眼軸都比較短,屈光力都比較高,所以嬰幼兒早期基本是遠視眼,但隨著生長發(fā)育,眼球隨之增長,眼軸變長,角膜趨于扁平,晶狀體的凸度也逐漸變小,屈光力也隨著各解剖部位的發(fā)育相應下降,屈光狀態(tài)趨于正視[[6-7]。正視化的過程需要正常的視覺環(huán)境,比如近距離用眼的時間和距離要適當,戶外暴露時間要足夠[8]。因此。本研究探討了3~6歲學齡前兒童屈光發(fā)育和視力發(fā)育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
對本市隨機抽取的500名學齡前兒童進行調查分析發(fā)現(xiàn),屈光異常的檢出率為13.8%,視力異常的檢出率11.4%,與陳愛菊等[9]研究中提到的屈光異常檢出率為9.5%相似。此外,本研究還分析了屈光異常的而不同類型的檢出率,過度遠視兒童的人數(shù)為38例,比例為7.60%;可疑近視兒童的人數(shù)為5例,比例為1.0%;散光兒童的人數(shù)為26例,比例為5.2%。視力異常的學齡前兒童中,屈光篩查都存在異常,其中遠視兒童的人數(shù)為25例,比例為5.0%;近視兒童的人數(shù)為4例,比例為0.8%;散光兒童的人數(shù)為25例,比例為5.0%。結果提示屈光異常和視力異常的兒童中均以遠視異常為主,這可能與兒童發(fā)育的特點有關,在兒童逐漸成長的過程中,會得到逐漸的改善,王俊峰等[10]的研究對同一批兒童進行隨訪觀察,發(fā)現(xiàn)2年后的屈光異常檢出率明顯低于2年前的比例,表明兒童在生長發(fā)育中,部分遠視性屈光異常會有所矯正[11-12]。盡管如此,早期識別視力障礙和矯正屈光不正可能有助于克服兒童一般和學業(yè)發(fā)展的障礙,并改善臨床健康兒童和有特殊健康需求的兒童的整體生活質量[13]。這也應該引起臨床醫(yī)生的重視,做到多患兒家屬的宣教工作,做好眼睛視力保護工作。
此外,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無論時屈光異常還是視力異常的兒童中,其年齡越小,屈光異常的比例越高。這可能與低齡兒童眼部發(fā)育尚未成熟.仍處在動態(tài)改變過程有關。有研究也發(fā)現(xiàn),3歲兒童和6歲兒童的屈光異常比例有差異[14-16],與本研究的結果相同。因此,此研究結果提示在3~4歲的兒童更應該引起對眼睛視力的重視,以免發(fā)生視力的問題。除此之外,本研究還利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可能影響兒屈光異常和視力異常的因素進行了統(tǒng)計。結果發(fā)現(xiàn),年齡、家族史、早產、戶外活動時間、近距離用眼時間、看電視手機時間是影響兒童屈光發(fā)育的獨立影響因素。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17-19]。其中父母患有視力異常的家族史和早產對兒童屈光異常有一定的影響,有相關研究結論與本研究結論相同[20];甚至有相關研究還提出,對于父母近視的孩子來說,在兒童早期接觸屏幕對學齡前近視的影響可以通過戶外活動來減弱[18]。因此,建議在日常的臨床工作中遇到視力異常的父母,應做好其宣教工作,提醒家長對孩子的視力發(fā)育多加關注,減少其他不良因素的產生。另外,增加戶外活動時間、適當?shù)臏p少看書時間、減少電子產品(電視機、手機、平板等)的使用時間也是保護兒童視力的有益因素[18-19]。在日常生活中,家長都需要注意問題,也應該引起家長們的重視。有學者也發(fā)現(xiàn),日照時間、看書時燈光的明暗、以及房屋的采光、寫作業(yè)的坐姿等都對兒童屈光發(fā)育及視力發(fā)育產生影響[21-22]。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大力提倡良好的用眼習慣、增加戶外活動時間,是調節(jié)兒童視力的發(fā)展、糾正其屈光異常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9,23]。而且,盡早發(fā)現(xiàn)并及時矯正對學齡前兒童日后的學習也頗為重要[24-25]。
綜上所述,學齡前兒童屈光發(fā)育的視力發(fā)育在性別方面沒有差異,在年齡越小的兒童中,其發(fā)育異常比例越高,年齡>5歲、家族史、早產、戶外活動時間>4 h、近距離用眼時間>6 h、電視手機時間>2 h是屈光發(fā)育異常的影響因素。臨床上,應該加強對兒童及家長的宣教工作,建立成長檔案,定期檢測視力發(fā)育情況,盡早發(fā)現(xiàn)并及時糾正近視、遠視、散光等異常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