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儀
唐宋時期,文人墨客們紛紛以示子詩的形式,將自己的智慧、經驗、情感和人生信條傳遞給晚輩。這些詩文往往承載著父輩們對子侄輩的殷切期望,希望他們能夠成為有意義的生命個體。這些示子詩的表達方式獨具特色,有的從自身經歷出發(fā),總結人生智慧;有的以小見大,從生活中的瑣事引出人生的大道理;還有的是直抒胸臆,深情表達對子輩的殷切期望。這些詩文不僅展示了唐宋時期的文化傳統(tǒng)和人文精神,還反映了父輩們對子輩們的深厚情感和期望。同時,這些示子詩背后所蘊含的復雜社會因素和文化傳統(tǒng),也值得我們深入探究和思考。
讀書窮理在唐宋示子詩中是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文人們在示子詩中不僅向晚輩傳遞讀書窮理的觀念,還會將勸導他們讀書窮理的原因、方法、勉勵、期盼包含其中。如杜甫的《宗武生日》中說“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熟精《文選》理,休覓彩衣輕”[1]。杜甫將詩作為家族世代相傳的事業(yè),希望兒子可以熟讀《文選》,以詩傳情,傳承家學,甚至覺得這比老萊子著五色彩衣哄父母開心更能體現(xiàn)對父輩的孝敬。杜荀鶴也在《題弟侄書堂》中與弟侄共勉“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2]。世事混亂,家鄉(xiāng)也淪陷于戰(zhàn)爭,但是杜荀鶴仍以身作則鼓勵弟侄不為外界擾動,珍惜時光讀書,在書中以禮樂陶冶自己的情操。鄭俠則在《教子孫讀書》中將自己的讀書經驗做了精煉總結,將“安身”“眼見”“口誦”“耳識”“默省”[3]等能夠幫助子孫獲得更多收獲的讀書方法悉數(shù)教給他們。
鴻鵠之志這一主題在唐宋示子詩中也頻頻出現(xiàn),許多文人都在詩詞中告誡晚輩要立下志向,或向晚輩訴說自己的人生目標,鼓勵他們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追求。如孟浩然的《送莫甥兼諸昆弟從韓司馬入西軍》中希望外甥和幾個弟弟“壯志吞鴻鵠”[4],希望他們如今棄文從武、隨軍出征之后能夠立下鴻鵠之志,在戰(zhàn)場上發(fā)揮自身的文韜武略,報效家國。張耒的《示秬秸》則提出“業(yè)無高卑志當堅,男兒有求安得閑”[5]。期望兒子不論志向高低,只要有所追求就要堅定地去努力。文天祥得知妻女消息之后在獄中作《得兒女消息》,說到“孔明已負金刀志,元亮猶憐典午身”[6]。文天祥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祖國,像諸葛亮一樣愧對劉備,與陶淵明同樣不肯易志叛主,國仇家恨郁結于心,只能期盼與妻兒來生相見。
唐宋示子詩中有不少有關陶冶修身的敘述,其中有告誡晚輩為人處世應當追求更高境界的詩句,也有與晚輩攜手找尋發(fā)現(xiàn)生活之美的小趣。如陸游的《五更讀書示子》中說“萬鐘一品不足論,時來出手蘇元元”[7]。陸游不奢求孩子們能夠獲得高官厚祿,只希望他們記得達則兼濟天下,有機會時多為百姓謀福。陳著的《與弟侄觀小圃梅花二首(其一)》中跟侄子說“看花須看未開時,到七分開看已遲”[8]。他告訴侄子賞梅應在其將開未開之時,“前輩詠梅多此意”,可以聽從自己的建議后再品味前人詠梅的文句,充滿了對侄子生活情趣的陶冶之意。
從唐宋示子詩中處處都能發(fā)現(xiàn)詩人們對晚輩的無限掛牽,既有分隔兩地醞釀良久的思念,也有其樂融融時念及孩子們未來前路的憂思。如李白的《寄東魯二稚子》“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9],李白遠在金陵思念兒女在自己手植的桃樹下,自己卻不在他們身邊給予他們愛憐,表達了對遠方兒女的疼惜。白居易的《談氏小外孫玉童》擔憂外孫的未來,“才與不才爭料得,東床空后且嬌憐”[10]。希望小外孫能夠平安順遂長大成人。
直抒胸臆是唐宋詩人常采用的手法,他們不借助任何比喻、象征或隱喻,而是直接、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朱熹的《勸學文》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首詩只有短短的36 個字,朱熹在詩中告誡孩子不要浪費時間,不要以為今天不學還有明天,今年不學明年再學,一旦年華老去,后悔也來不及了。這種直白的教誨,沒有任何多余的修飾,卻讓人感受到詩人的真摯和用心。另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是陸游的《示兒》,這是陸游臨終前的絕筆,他在詩中向兒子傾訴自己心中最大的遺憾和悲痛——祖國尚未統(tǒng)一。整首詩沒有提及任何小情小愛,而是充滿了對國家統(tǒng)一的期盼。這種家國情懷,沒有隱晦,沒有掩飾,只有直白的表達,讓讀者感受到詩人的深沉和執(zhí)著。直抒胸臆的詩歌,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復雜的結構,只有真摯的情感和直接的教誨。這種簡單、明了的方式,讓人感受到詩人的用心和深情,也讓人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經驗分享,是唐宋示子詩中另一種重要的表達方式。與直抒胸臆不同,這種方式更多的是從詩人自身的經歷和感悟出發(fā),將其作為教誨和啟示,傳遞給晚輩。白居易的《閑坐看書貽諸少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閑坐看書貽諸少年》中白居易先說“窗間有閑叟,盡日看書坐”[11],他從自己獨坐庭中、不受熙熙攘攘的世界所擾說起,將世人追逐名利與自己獨坐庭中看書進行對比,描述自己如何在窗前安靜地讀書,這種閑適的狀態(tài),實際上是他對生活的獨特理解和感悟。然后,他以此為引子,向晚輩們傳達了他的期望和教誨。這種方式既溫馨,又具有啟發(fā)性,讓晚輩們從他的經驗中汲取智慧。同樣,陸游的《示兒》也是以自身經歷為出發(fā)點。他從自己身居官位卻碌碌無為的自責開始,這種坦誠和自省,不僅展現(xiàn)了詩人高尚的品格,還為晚輩們樹立了一個好榜樣。他以此引導孩子思考如何為百姓和朝廷效力,這種教育方式既有深度又有廣度,對孩子的成長無疑有著深遠的影響。以經驗分享出發(fā)進行表達的示子詩,不僅僅承載著父輩對自身過去經歷的回憶和總結,更是包含著對晚輩未來的指導和啟示。它們通過詩人的親身經歷和感悟,為晚輩們提供了寶貴的人生經驗和智慧。
唐宋示子詩中還有一類詩歌,詩人大多會從所見所聞或一個類比說起,由此及彼啟發(fā)孩子。這種方式旨在通過生動、具體的例子,使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詩人的教誨。如陳著的《續(xù)侄溥賞酴醾勸酒二首(其一)》以“花有重開日”起首,引出下句“人無再少年”[12]。詩人通過這個簡單的對比,告訴孩子要珍惜少年時與親友們相聚在一起的歡樂時光,因為時光易逝,一旦過去,便無法重來。這種直接而溫馨的勸誡,旨在引導孩子珍惜當下,體會生命中的每一個美好時刻。又如彭龜年的《盆花示兒》也采用了類似的表達方式?!杜杌ㄊ緝骸分械摹叭簝簮叟杌?,如我愛其子”,說孩子們喜歡照料花朵,也像“我”這個父親愛你們這些孩子一樣,以孩子們喜歡照料花朵的情景為例,將自己對孩子的愛與照料花朵進行類比。并說“種學得如此,豈不慰乃翁”[13],希望孩子們能夠從養(yǎng)花的過程中體會到他作為父親的心情和期望。這種通過類比的方式,引導孩子換位思考,使其能夠更深刻地體會父母的良苦用心。這類示子詩的詩人通過具體的實例和類比,將深刻的道理以更加生動和形象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這種表達方式不僅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還使孩子們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詩人的教誨,同時也教會了孩子要從所見所聞中獲得啟示,從而在成長過程中更好地面對挑戰(zhàn)和困難。這種教育方式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們的品德和價值觀,還為他們的未來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小農經濟社會中,一家一戶分散經營,自給自足、封閉性強,因而成為古代社會生產生活的最基本單位,生產生活的經驗技藝也由此通過家庭代代相傳。“教先從家始”,中國古代學制分為“官學”和“私學”兩類,“私學”包含蒙館、私塾、書院等,且因為不必像“官學”一樣集中進行,不受政權更迭的影響,“私學”的啟蒙性、方便性、穩(wěn)定性使得家學傳統(tǒng)更受重視。而長期處于正統(tǒng)地位的儒學也將家庭視為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單位,《禮記·大學》中提出的“大明明德者”必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可見“修身、齊家”是實現(xiàn)“治國、平天下”的前提條件。示子詩這一題材的出現(xiàn),是中國家學傳統(tǒng)的精華呈現(xiàn)。詩人將明德修身的人生信條、冀望晚輩傳承的家學傳統(tǒng)濃縮在示子詩中,以懇切的話語或巧妙的類比啟發(fā)晚輩。
自省作為儒家傳統(tǒng)修身的一個重要過程,強調個體向內審視自己的行為和思想,并以儒家道德標準進行自我評價和修正。這一傳統(tǒng)源遠流長,從孔孟荀的“內自省”“厚于責己”“以理正身”,到朱熹的“反躬自問”,都體現(xiàn)了儒家對自省的重視。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許多文人墨客都養(yǎng)成了自我反思的習慣。他們不僅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儒家道德,還將其中的智慧和經驗總結為詩歌,以此傳承給后代。示子詩正是儒家自省傳統(tǒng)在家庭教育中的生動體現(xiàn)。詩人們通過詩歌,將自己的經歷、感悟和對家族、社會的思考傳達給孩子。他們反思自己的行為和思想,總結出認為能夠幫助孩子們應對社會風風雨雨的準則或心態(tài)。這些“生存之道”是詩人們自省后認為最寶貴的人生智慧,他們希望通過詩歌將這些智慧傳遞給孩子。
唐宋詩詞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經濟繁榮和科舉制度形成背景下的政權更替與政治分合,使得這一時代的詩人擁有更豐富的經歷與人生體驗,他們有的見證過盛世華光,有的經受過亡國之悲,有的緊隨科舉的大潮,成功傲立潮頭,有的在波譎云詭的政治生活中飽經起伏,有的則脫離塵世尋找生活小趣。示子詩中有一部分寫于詩人貶謫途中或任上,他們此時正經歷人生的低谷,但有的詩人在詩中叮囑晚輩如何明哲保身,有的詩人則在詩中以自身為榜樣向晚輩訴說熱血衷腸。而唐宋示子詩最常出現(xiàn)的題材仍是“勸學”,他們反復叮嚀晚輩要珍惜時光讀書,冀望他們有朝一日考取功名,不負所望。
從唐宋示子詩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許多詩人選擇直接用文字表達他們對孩子的深深思念。這一選擇無疑是因為詩人受當時的通信發(fā)展和交通發(fā)展水平的限制,無法經常與孩子相見。這種骨肉情深在日復一日的思念中,凝聚成了這些示子詩。這些詩人,或許身處異地,或許公務繁忙,常年漂泊在外,與孩子分離,但他們心中始終牽掛著孩子,渴望有如鴻雁般的使者,能夠將自己的愛意與關切帶給孩子們。在那個時代,書信成為他們所能依賴的唯一方式。他們在詩詞中寄托對孩子們的思念和祝福,通過一箋信紙溫暖遠在他方的愛子。而那些沒有明確表達思念之情的示子詩,無論詩的內容是勸誡孩子們珍惜時光、努力學習,還是反復叮囑他們明理知事,其背后都蘊含著詩人對孩子成長的關切。這種關切源于對孩子們未來的期望,希望他們能夠茁壯成長、光耀門楣。唐宋示子詩不僅是詩人情感的真實流露,更是他們對家庭、對孩子無盡關愛與期望的見證。這些詩歌承載著深深的思念與期盼,是親情與關愛的獨特表達,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中的珍貴篇章。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唐宋示子詩作為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重要篇章,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教育學價值。在這個時代背景下,詩歌不僅是一種文學形式,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和思想表達的方式。詩人通過簡潔的文字,將自己的拳拳愛子之心表達得淋漓盡致。這些詩篇不僅是對子女教育的經典之作,更是對人生哲學的獨特詮釋。處于中國古代詩歌史巔峰的唐宋示子詩,是以輝煌承托質樸的最佳注腳,拳拳愛子心在詩人們的文字中獲得了最真切的流露。本文對唐宋示子詩的內容與表達方式的總結與探源也許并不細致全面,而關于唐宋示子詩可以繼續(xù)深究的內容也還有很多,比如訴忠的示子詩是否具備其他政治功能、示子詩不同表達方式的效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