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qū)第二實驗幼兒園 林夏吟
區(qū)域游戲是幼兒進行自主選擇、合作交往、探索發(fā)現(xiàn)的有關學習和生活的游戲活動。在游戲過程中,幼兒不斷對某一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深入探究,最終形成自己特有的學習和活動方式,以達到經驗和能力的遷移。鷹架式理論也稱為支架式教學,指幼兒在學習一項新的概念或技巧時,教師通過提供足夠的支持以提高幼兒的學習能力,這種支持包括經驗支持、材料支持、問題導向支持等。本文以“搭建遮陽棚”活動為例,從“源于生活,激發(fā)幼兒探究興趣;充分感知,鼓勵幼兒積極嘗試;適時引導,促進幼兒深入探究”三個方面的內容探討如何借助“鷹架”,促進幼兒在區(qū)域游戲中的深度學習。
圖1.幼兒給植物遮陽
圖2.幼兒的討論結果
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即用生活來教育或為了生活的需要而教育。教師應善于捕捉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挖掘能使幼兒全程積極投入、主動探究學習的活動。
“搭建遮陽棚”活動源于幼兒園的生態(tài)園開園。幼兒發(fā)現(xiàn)剛種下的植物因為太陽的暴曬而奄奄一息,有的幼兒認為應先搭建遮陽棚為植物遮擋強烈的陽光,有的幼兒認為要先搭建柵欄防止其他幼兒隨意踐踏。于是,他們從功能性、制作時間、防護效果等方面進行討論——體現(xiàn)出幼兒對這一活動的濃厚興趣。經過投票選擇,幼兒決定先解決“燃眉之急”——搭建遮陽棚為植物遮陽。
幼兒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如何搭建遮陽棚?”針對這一問題,我引導幼兒討論和思考“遮陽棚是什么樣的?”我們鼓勵家長利用周末時間帶幼兒觀察不同樣式的遮陽棚并了解其構造,豐富幼兒的前期經驗。幼兒來園后分享自己見過的遮陽棚,感知和了解遮陽棚的樣式及建構方式,為下一步繪制設計圖及搭建遮陽棚提供經驗支持。經過不斷的討論和改進,幼兒最終確定了遮陽棚的設計圖紙及初步的制作材料。幼兒對于他們感興趣的事物,總是能積極地參與并樂在其中,這不僅有利于后續(xù)游戲的順利開展,而且能夠促進幼兒深度學習。
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材料作為區(qū)域游戲中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在選擇、投放、使用等方面時刻影響著幼兒探索過程的走向和結果。幼兒借助不同種類的材料進行建構,當材料不適宜或是影響到遮陽棚的制作時,教師就鼓勵幼兒及時尋找新的材料以便活動順利進行。幼兒在嘗試的過程中不斷試錯,充分感知,進而發(fā)展高階思維。
圖3.幼兒的遮陽棚設計圖
在搭建遮陽棚時,嘉嘉首先選擇的是班級里的紙筒,因為紙筒較短,所以嘉嘉叫來同伴一起拼接紙筒,但使用什么工具和材料來連接紙筒呢?這是嘉嘉和同伴們首先遇到的問題。經過討論,他們決定使用透明膠帶進行連接,但這時歡歡考慮到紙筒遇水易濕,不宜放在菜地里,于是提出:“紙筒容易濕,我們要尋找更適合的材料搭建遮陽棚的框架,不然下雨天遮陽棚很容易遭到損壞,而且外面的遮陽棚都沒有用紙筒做的!”“好像都是用鋼鐵或者塑料制品做的,我們一起找找?!奔渭握f道。于是幼兒來尋求我的幫助,他們表示曾經見過大班的哥哥姐姐們在建構區(qū)使用過塑料水管,那可是個合適的建構物??紤]到安全問題,我跟隨幼兒一起去尋找建構物,最終在頂樓找到了一些廢棄的水管,幼兒興奮不已。他們自主地擺弄著水管,由于水管被切割過,他們選擇用透明膠帶拼接水管。
根據設計圖,幼兒將水管連接成六根支柱,并將其擺放在相應的位置,但在使用頂棚布“蓋頂”時,卻屢遭失敗。于是,幼兒再次陷入思考中:“為什么柱子會在蓋上棚布時倒塌呢?”他們嘗試了多種方法——調整柱子間的距離、更換棚布的大小、增加柱子的數(shù)量等。幼兒這一系列的思考與行為,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能夠順利搭建棚頂并蓋上棚布,完成遮陽棚的制作。幼兒在此過程中充分感知、不斷試錯,同時提出相關問題并共同解決,進而促進其深入探究的能力。
為了促進幼兒深度學習,教師應扮演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因此,當幼兒遇到問題且在討論與思考后仍無法解決時,教師應適時給予支持與引導,設置“問題導向支架”,幫助幼兒順利度過瓶頸期,增強其探究的自信心。
幼兒提出“如何保護菜地的小苗”這一問題,并經過“欣賞不同樣式的遮陽棚→繪制遮陽棚設計圖→借助已有材料進行搭建→發(fā)現(xiàn)材料不適合→更換已有材料→確定適宜的材料”這一過程,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獲得經驗、提高能力。
教師合理設置“問題導向支架”,引導幼兒順利度過“瓶頸期”。當幼兒搭建遮陽棚時遇到“蓋上遮陽布時柱子倒塌”的問題后,他們嘗試了許多方法,但支撐柱依然頻繁倒塌,于是我引導幼兒觀察遮陽棚的構造,孩子們發(fā)現(xiàn)遮陽棚的柱子之間是存在聯(lián)系的:“就像雨傘一樣,有中間的支撐架,那我們也要有連接中間的支撐架!”這時組長嘉嘉又提出:“我們要把每根柱子都連接起來!”——幼兒決定繼續(xù)尋找完整的柱子。不一會兒,幼兒就在樓頂上找到了兒童玩具,接著用這些玩具將支撐柱連接起來,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框架。“用什么材料連接呢?膠槍?還是透明膠帶?或者……”我笑著回答道:“你們都去試一試,看看哪種材料最合適?!彪m然我的心中早有答案,但我的結論不是幼兒自己所得的。經過嘗試,孩子們發(fā)現(xiàn)膠槍固定的柱子不牢固且容易脫落,于是他們決定使用透明膠帶固定。剛開始,他們總是無目的地纏繞透明膠帶,所以連接處容易脫落。我提出:“你們想一想,透明膠帶應該如何纏繞才能讓柱子連接得更加牢固?共有哪幾種纏繞方式?”“可以順著纏繞,還可以交叉纏繞!”“像媽媽打包衣服一樣!”鋒鋒回答道,鋒鋒的爸爸媽媽經營了一家服裝店,時常外出進貨打包衣服,正因為有這樣的經驗支持,鋒鋒使用起透明膠帶十分麻利!在鋒鋒和同伴的努力下,柱子果然牢固了不少!遮陽棚的框架已經初見雛形。
圖4.拼接水管并比較長度
圖5.遮陽棚支架無法站立
圖6.遮陽棚雛形
圖7.遮陽棚框架倒塌
圖8.嘗試透明膠帶的纏繞法
圖9.中間支撐柱的制作
依靠鷹架理論,幼兒在發(fā)現(xiàn)問題中不斷解決問題,發(fā)展了高階思維。在搭建完遮陽棚的框架后,幼兒心滿意足地回了家。經過一個周末,當幼兒回到班級時,他們目瞪口呆,“為什么遮陽棚又倒了?”“是因為我們還有一根支撐柱沒有立起來嗎?”幼兒七嘴八舌地討論了起來。于是我?guī)е變阂黄鹩^察遮陽棚的柱子:“仔細觀察,這些柱子有什么問題?”“柱子變形了!”“柱子是拼接成的,長短不一!”幼兒回答道?!叭绻陉柵锏闹沃冃瘟?,會造成什么后果呢?”我又問道?!皶顾?!”組長嘉嘉回答道。隨后,幼兒將原本辛苦纏繞好的透明膠帶拆下來,為了防止接口過多導致柱子變形,幼兒重新選用稍長的柱子進行拼接。他們將制作好的柱子反復地摔、砸、壓進行變形檢驗,以防因柱子變形再引發(fā)倒塌。就在他們碾壓時,一根水管突然裂成兩半——嘉嘉突發(fā)奇想:“這個裂開的短水管,正好可以用來加固中間支撐柱的接口!”瞧,幼兒偶然間的發(fā)現(xiàn),卻成了遮陽棚支撐柱的“核心技術”,也成為了他們引以為傲的“小發(fā)明”,現(xiàn)在中間的支撐柱被牢牢地加固起來了,遮陽棚的框架終于制作完成了,幼兒心滿意足地帶著自己制作的遮陽棚框架“下菜地”了!
圖10.遮陽棚的支撐架終于成功了
幼兒關于制作遮陽棚的探究還在繼續(xù),如“如何選擇頂棚的布料?”“如何裁剪頂棚布?”“如何裝飾頂棚布?”等一系列問題不斷被提出,幼兒將跟隨著問題不斷探究、不斷解決。幼兒在實際操作中遇到問題時,教師應給予“鷹架式”支持,鼓勵幼兒自主探究,同時,幼兒也將跟隨教師搭建的“鷹架”不斷攀爬,獲得新的經驗支撐,進而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