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泉洲
綜觀近兩年高考全國卷的作文試題,筆者歸納出兩大特點:一是命題情景化,二是考查注重思辨性。本文以近兩年高考全國卷作文題為參照,從“情景”和“思辨”兩大角度入手,探尋高考作文的命題規(guī)律,總結高考作文的命題特點,以期對2023年高考作文備考提供有益借鑒。
(一)題目設置情景化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指出,情景是高考評價體系中的考查載體,高考試題的命制,大都在情景下進行。就全國卷作文題的情景設置方式而言,有以下類型:
一是背景式情景,即題目中的材料是寫作背景,在這一背景下引出寫作主題。如2021年高考全國甲卷作文題把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為寫作背景,引導青年思考在新時代大背景下“可為與有為”主題;2022年高考全國乙卷作文題以“雙奧之城”——北京14年的發(fā)展變化為寫作背景,引導考生思考“跨越,再跨越”主題。
二是比喻型情景,即題目通過設喻構置情景,在情景中引導考生思考寫作主題的含義。如2021年高考全國乙卷作文題用漢代揚雄的“射箭理論”設喻;2022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題用圍棋的三個術語“本手、妙手、俗手”設喻構置情景。
三是啟發(fā)式情景,即題目通過設置一定的情景引導考生作發(fā)散性思考,以求在諸多方面獲得啟發(fā)。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題以毛澤東“體育之效”設置情景,引導考生思考人生問題;2022年高考全國甲卷作文題以《紅樓夢》“大觀園試才題對額”為寫作情景,引導考生在更廣泛的領域進行思考寫作。
(二)情景中蘊含哲理
情景化背景中往往蘊含豐富而又深刻的人生哲理,關涉人生理想、生存法則、對世界的認知、人格修養(yǎng)等諸多方面。
2021年,全國乙卷作文題“射箭理論”含有人生理想實現(xiàn)的多種因素,新高考Ⅰ卷作文題“體育之效”考查對“強”與“弱”的思辨理解,新高考Ⅱ卷作文題“人”字漫畫涉及生存法則。
2022年,全國甲卷作文題“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新高考Ⅰ卷作文題圍棋的三個術語“本手、妙手、俗手”蘊含對世界的思辨與認知。
(三)材料含有多元概念
題目不再是對單一寫作主題概念的考查,而是對二元或者多元概念的思辨性理解的考查。
2021年,全國甲卷作文題含有“可為”與“有為”二元概念,全國乙卷作文題含有“修身、矯思、立義、行動、理想”等多元概念,新高考Ⅰ卷作文題含有“強”與“弱”二元概念,新高考Ⅱ卷作文題隱喻“藏鋒守拙、中庸中和、厚積薄發(fā)、守正守規(guī)”等多元概念。
2022年,全國甲卷作文題考查考生對“移用、化用和獨創(chuàng)”三元概念的取舍,全國乙卷作文題隱含“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三元概念,新高考Ⅰ卷作文題含有“本手、妙手、俗手”三元概念,新高考Ⅱ卷作文題含有“選擇、創(chuàng)造、未來”三元概念。
(一)讀懂情景,明確任務
理解題意是審題立意的前提,考生要讀懂情景,弄清情景與寫作任務之間的關系。
背景式情景,題目中的材料為寫作主題提供背景,其作用有二:一是幫助考生打開思路,考生可以在這一背景下對寫作主題進行思考,對寫作思路進行拓展。如2021年高考全國甲卷作文題以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光輝歷程引出我們現(xiàn)在處于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讓考生在這一背景之下思考“可為與有為”主題。二是寫作限制,一般的材料作文題都有“請結合材料”這樣的明確限制,這就要求考生一定要在背景材料的涵蓋之下進行寫作。
比喻型情景,背景材料與寫作主題是隱喻關系,即寫作的主題常常隱喻在背景材料之中,考生要讀懂材料的比喻義,概括出主旨要義,然后再結合任務指令從比喻義的角度提煉出中心觀點,明確立意方向。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題用“本手、妙手、俗手”設喻,引導考生對三個圍棋術語的比喻義作準確理解,從而感悟與思考人生之道。
啟發(fā)式情景,背景材料是寫作主題的生發(fā)點,在審題立意時要以背景材料為靈感的觸發(fā)點,在此基礎上確定立意,拓展主題。如2022年全國甲卷作文題先以《紅樓夢》“大觀園試才題對額”為寫作情景,再明確寫作任務“這個現(xiàn)象也能在更廣泛的領域給人以啟示,引發(fā)深入思考”,讓考生把寫作視角拓展到更廣泛的領域,而由情景引發(fā)的啟示和思考則是寫作重點。
(二)多元觀照,考慮周全
對應題目中的多元寫作概念,考生在寫作時要全面考慮,厘清各個概念之間的關系。常見的類型有以下幾種。
1.均衡型。即材料中各概念之間是平衡關系,寫作時需均衡用力。如2022年新高考Ⅱ卷作文題含有“選擇、創(chuàng)造、未來”三元概念,考生寫作時在詳略處理上要對三個概念均衡用力。
2.主次型。即概念有主有次,寫作時要突出主要概念,略寫次要概念。如2022年全國甲卷作文題考查考生對“移用、化用和獨創(chuàng)”三元概念的理解,考生在寫作時要對三元概念作出主次判斷,重點強調“獨創(chuàng)”。
3.取舍型。即要求考生對多元概念作出選擇、取舍。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題含有“本手、妙手、俗手”三元概念,材料中隱含重“本手”“妙手”,舍棄“俗手”的價值取向,考生在寫作時要能夠作出正確的取舍。
4.條件型。即概念之間含有條件關系,寫作時要辨明幾個概念之間的關系。如2021年全國乙卷作文題含有“修身、矯思、立義、行動、理想”等多元概念,很顯然“修身、矯思、立義、行動”是實現(xiàn)“理想”的條件,考生在寫作時要闡明其關系。
5.辯證型。即概念之間是辯證關系,寫作時要辨析概念之間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題“體育之效”考查對“強”與“弱”的思辨理解,考生要析清“強”與“弱”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系,闡明“強”與“弱”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的道理。
(三)思辨運思,把握關鍵
思辨能力考查主要體現(xiàn)在對多元概念間復雜關系的思考辨別,以及在審題、立意、構思、論證等方面思辨性思維的有效運用。
1.辨明概念間關系。準確把握概念之間的關系是審題立意的基礎,更是寫好文章的關鍵。那么,怎樣準確辨明概念之間的關系呢?以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為基本點,從材料中提取概念,然后從主次輕重、正反取舍、因果條件、依存轉化等思辨性關系角度作出判斷。
2.注重思維邏輯性?!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在學習任務群“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中反復強調邏輯性,思維的邏輯性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準確理解、辨析和使用概念。如對“本手、妙手、俗手”能夠理解其本質內涵,并能夠從本質上辨別各自的與眾不同之處。
二是論證要有邏輯性。可運用比較和選擇、分類和類比、分析和綜合、歸納和演繹等手法對各概念進行準確有效的論證。
三是論證的結果正確。概念的運用要前后一致不矛盾,概念間的關系闡述要準確清晰有條理,概念的論證結果要符合核心價值觀,并能體現(xiàn)青年對世界的正確認知。
(一)厚植哲學思辨性素養(yǎng)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高考作文在深層次上是對考生哲學素養(yǎng)和思辨能力的考查。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要重點培養(yǎng)學生對下列多組概念間辯證分析的能力。
(1)開始、經(jīng)過與結局;(2)必然、偶然、或然、未然;(3)原因、條件和結果;(4)整體和部分;(5)內容和形式;(6)現(xiàn)象和本質;(7)對立和統(tǒng)一;(8)共性和個性;(9)內因和外因;(10)量變和質變;(11)主要和次要;(12)個人、集體和社會;(13)理論和實踐;(14)主觀和客觀;(15)物質和精神,等等。
在作文備考中,上述概念間思辨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能靠機械的死記硬背,一定要滲透到題目訓練中,引導學生從思想層面對每一道作文的寫作主題作思維分析,從而內化成自己思想的一部分。如在分析2021年全國乙卷作文題時,明確“修身、矯思、立義、行動、理想”等多元概念對應的哲學關系是“原因、條件和結果”,2021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題“強”與“弱”二元概念關系對應的哲學關系是“對立和統(tǒng)一”。
(二)強化思辨性思維訓練
思辨性思維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個持續(xù)的過程。只有把思辨性思維全面滲透到日常訓練中,才能真正內化成學生自己的思維品質??梢詮囊韵氯齻€方面入手。
1.立足課本,在課堂教學中強化對思辨性思維的培養(yǎng)。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把思辨性思維訓練貫穿到日常教學中。如以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第六單元教學為例,可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學習任務群6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作為學法指導,以本單元文本為學習載體,設計如下思辨性思維學習任務。
活動任務:在“古今中外”的語境中探究說理散文的哲思。
①討論:我們今天應如何看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與弟子”的觀點?
②鑒賞:本單元所選的文章幾乎都使用了對比論證的方法,請結合文章內容鑒賞對比論證藝術。
③寫作:有關傳統(tǒng)中醫(yī),魯迅曾經(jīng)說過,“中醫(y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對于中醫(yī),你是如何看待的?請參照《拿來主義》,聯(lián)系現(xiàn)實寫一篇評論性文章。
2.延伸課外,對典型的思辨性文本作解析性閱讀。在各大媒體中選取精品思辨性文章,讓學生接受示范性文本的閱讀,并重點對文章進行解析。具體做法是,從人民時評、中青時評、新華網(wǎng)評論等網(wǎng)站選取思辨類時事評論文章,讓學生閱讀后提取文章要點,并對論證方法和論證思路進行分析,在內容、結構和論證等方面作思辨性思維的歸納與演繹。可設計如下閱讀卡片:①文章題目;②概括觀點;③邏輯結構;④論證方法;⑤思辨性分析。
3.主題寫作,在實訓中綜合提升寫作能力。針對不同的思辨主題,做好分類規(guī)劃,作專項寫作訓練,讓學生在實戰(zhàn)演練中全面提升寫作能力。具體操作時可化整為零,每周作一次主題專項訓練,方案如下:①確定主題;②搜集典范文章;③設計寫作題目;④學生實戰(zhàn)演練;⑤教師評閱或學生互評;⑥范文展示。
對于2023年高考作文的備考,寫作方法、素材積累固然不容忽視,但更為重要的是對考生思辨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都應該引導考生學會多元解讀、批判質疑、多維運思,形成自己的思考力、判斷力和表達力,多角度提升思辨性寫作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