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婧
摘 要:量與計量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質(zhì)量單位”的教學則是處于從直觀的長度、時間單位教學向抽象的面積、容積、體積單位教學的過渡階段,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本文結(jié)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通過對“質(zhì)量單位”教學設計的思考和總結(jié),由點及面,期望對更好地進行小學階段“量與計量”的教學工作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量與計量;教學策略;質(zhì)量單位
1 量與計量的內(nèi)涵詮釋
在觀察和研究周圍的事物時,常常要比較或測定它們的長短、大小、輕重等,這些可以比較或測定的事物的性質(zhì)都是量.小學數(shù)學中常見的量有:長度、時間、質(zhì)量、面積、體積、容積.計量就是把一個暫時未知的量與一個已知的量進行比較的過程.計量需要用到計量單位和計量工具.計量不同的量,需要不同的計量單位和計量工具,比如:計量物體的質(zhì)量,需要質(zhì)量單位和有刻度的秤(計量工具不唯一);計量物體的長度,需要長度單位和有刻度的尺子(計量工具不唯一).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出了小學階段的11個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并對量感的內(nèi)涵及其價值作出了闡釋:量感主要是指對事物的可測量屬性及大小關系的直觀感知.建立量感有助于養(yǎng)成用定量的方法認識和解決問題的習慣,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應用意識的經(jīng)驗基礎.因此,如何設計量與計量的教學內(nèi)容,如何有效地運用教學策略,都是值得進一步思考和研究的.
本文選擇了質(zhì)量單位作為量與計量教學策略的研究對象,由點及面,期望對小學階段“量與計量”領域的教學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2 質(zhì)量單位教學實踐分析
量與計量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小學生接觸的計量單位和計量工具比較少,所以孩子們在理解這些抽象概念時存在客觀上的認識和接收的障礙.下面再結(jié)合三年級上冊《千克和克》、三年級下冊《千米和噸》3課的教學實踐基礎上,談一談質(zhì)量單位教學中的收獲與反思.
2.1 聯(lián)系生活實際,初步建立質(zhì)量觀念
之所以要建立量的觀念,是因為只有建立了量的觀念后,學生才能將某一個計量單位和某一個量正確地進行對應,這樣才能減少出現(xiàn)類似“小明的身高140平方米”這樣將計量單位混淆的情況.
2.2 通過操作活動,深入感知質(zhì)量單位
三年級學生處在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期,他們需要通過豐富的活動積累經(jīng)驗,形成鮮明的表象.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直接體驗,使得認識一個陌生的量的過程變得令人印象深刻,因此,怎樣設計活動,是教學成敗的關鍵.
雖然教材上提出通過稱1枚2分硬幣、1枚1分硬幣、一枚1元硬幣、10克黃豆的質(zhì)量來讓學生進行操作活動,但由于物體的質(zhì)量比較輕,不易測量,學生使用天平操作難度大,很容易產(chǎn)生誤差.這時,我們該怎樣巧妙地設計操作活動呢?
案例1:《千克和克》教學片段
活動1:感受1克
課件出示1枚兩分錢的硬幣和1?;ㄉ讏D片.
師:一個兩分錢的硬幣大約是1克.
一個花生米大約是1克.
師:請你拿起花生米,用手掂一掂,你有什么感覺?
生:很輕.
設計意圖:活動1主要讓學生形成1克的初步認識.由于2分錢的硬幣現(xiàn)在很少見,所以選擇了1克左右的花生米來讓學生感受到1克很輕!
活動2:感受幾克
1. 依次讓學生拿橡皮筋、1角、1元、1塊橡皮和1顆花生米比較,說說比1克重還是比1克輕,再揭示這些物品分別重多少.
師:用手掂一掂,下面的物品是比1克重還是比1克輕呢?
注意:
① 一只手放花生米,另一只手放物品.
② 盡量將2只手放平、懸空.
③ 多掂幾次.
課件出示橡皮筋、1角、1元、橡皮,展示它們的質(zhì)量.
2. 拓展:1個回形針比1克重還是輕呢?
師:老師給你們帶來了3個幫手:1盒回形針、1個看不清刻度的天平、10克的砝碼.
生:可以一邊放10個回形針,另一邊放10克的砝碼,如果10個回形針那邊重,說明1個回形針比1克重;相反,則說明1個回形針比1克輕.
說明:當物體很輕不好比較的時候,我們多稱一些,進行推算.
設計意圖:活動2主要讓學生感受幾克,通過兩只手掂一掂,判斷橡皮筋、1角硬幣、1元硬幣、一塊橡皮是比1克輕還是重,同時通過電子秤揭示這些物品的實際質(zhì)量.操作之前提出了要求,手放平,多掂幾次,這些都是有可能影響比較的因素,提前說明可以避免不必要因素影響操作結(jié)果.拓展部分主要是“推算”思想的介紹.
活動3:稱常見物品質(zhì)量
1. 小組合作,用盤秤(以g為單位)稱出下列物品的質(zhì)量,并填入記錄表中.
注意:
① 1人放物品,盡量放在中間(蘋果、橘子、雞蛋、數(shù)學書).
② 其他同學依次讀一讀表盤,并記錄(估成整百或整十數(shù)).
③ 操作過程中,盡量安靜.
學生匯報:
1個蘋果大約200克;1個橘子大約100克;1個雞蛋大約50克;1本數(shù)學書大約250克.
2. 拓展:
① 1克黃豆大約有多少粒呢?
課件呈現(xiàn)1顆花生米和1粒黃豆,直觀展現(xiàn)黃豆要比花生米輕.
師:因為1克黃豆太輕不好稱,我稱出10克的黃豆大約有50粒,你能推算出1克黃豆大約有多少粒嗎?
生:1克黃豆大約有5粒.
② 1克大米大約有多少粒?
課件呈現(xiàn)1顆花生米和1粒大米,直觀展現(xiàn)大米要比花生米輕.
師:因為1克大米太輕不好稱,我稱出10克大米大約有100粒,你能推算出1克大米大約有多少粒嗎?
生:1克黃豆大約有10粒.
小結(jié):當物體很輕不好稱的時候,我們可以多稱一些,然后進行推算.
設計意圖:活動3就是讓學生自己動手,用盤秤稱一稱橘子、雞蛋、數(shù)學書的實際質(zhì)量,也是提供多樣化的素材,豐富對克的體驗.在提前有說明的前提下,稱重——填表——匯報——核對,放手讓學生完成,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養(yǎng).拓展部分也是對“推算”進一步理解.
2.3 借助經(jīng)驗直覺,估計物體質(zhì)量
合理估計一些物體的質(zhì)量,初步形成估計的能力,發(fā)展估計的意識是質(zhì)量單位教學目標之一.但因為估計物體的輕重不僅需要學生對質(zhì)量單位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同時還需要他們對物體自身的質(zhì)量有一定的了解,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很有難度.這時,可以借助經(jīng)驗直覺,進行排除,進而合理估計物體質(zhì)量.所謂經(jīng)驗直覺,就是熟知一些常見物體的質(zhì)量:1?;ㄉ状蠹s1克、1個雞蛋大約50克、1個橘子大約100克、一個蘋果大約200克、一袋大米10千克、一個三年級小學生的體重大約為30千克.
案例2:《千米和噸》習題設計
練習: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單位.
教學說明:這題首先要確定的是填寫質(zhì)量單位,可以用學過的質(zhì)量單位逐個試一試,再通過比較作出選擇.例如,一只羊的體重45克不行,因為一個蘋果的質(zhì)量就已經(jīng)200克了,也不能是45噸,太重了.
3 量與計量教學策略思考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出量感的建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① 知道度量的意義,能夠理解統(tǒng)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② 會針對真實情境選擇合適的度量單位進行度量,會在同一度量方法下進行不同單位的換算;③ 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誤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計度量的結(jié)果.
通過研讀新課標,整理分析蘇教版12冊教材中計量單位的教學內(nèi)容和學習方式,并結(jié)合質(zhì)量單位教學實踐分析,對量與計量提出以下幾點教學策略思考:
3.1 立足整體,循序漸進,建立量的觀念以及對計量單位的整體感知
小學數(shù)學中,計量單位的主要內(nèi)容有: 長度單位、時間單位、質(zhì)量單位、面積單位、容積單位和體積單位.內(nèi)容多,易混淆.在教學中,首先要建立量的觀念,比如:質(zhì)量是用來描述物體有多重;長度是描述物體有多長、多高、多遠.這樣學生才能將計量單位與量正確對應.這一點,是很多老師在教學中容易忽視的.
除此之外,計量單位的每個版塊內(nèi)容安排也都遵循學生思維發(fā)展特征,由淺及深,由可測可觀的小單位到相對不易直接測出的大單位.在教學中,要立足整體,在某一計量單位的起始課時,可以簡單介紹所有的計量單位,讓學生在對比中,形成對計量單位的整體感知,也便于學生之后靈活合理地選擇計量單位.
3.2 把握重點,借助活動,加深對計量單位的實際體驗與認識
在不同計量單位的教學目標中,有以下3點共同點:初步認識計量單位、建立對標準量的認知(如:1厘米/1秒/1千克/1平方分米等)、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這說明我們在量與計量的教學中,計量單位是教學重點.
從計量單位的教學方式中,不難發(fā)現(xiàn)以下特點:在認識可觀可測的較小計量單位時(如:厘米和米、千克與克、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學生主要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而認識相對不易直接測出的大單位時(如:認識千米、認識噸、公頃和平方千米),主要通過結(jié)合具體情境和實踐活動.因為大的計量單位的認知需要建立在小的計量單位的感知基礎上進行,所以在教學相對較小的計量單位時,要讓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活動進行充分感知,這樣在認識較大單位時,才不至于過分抽象、生澀.因此,我們需要根據(jù)教學目標設計活動,加深學生對常見可測量計量單位的實際體驗與認識,這也是學生形成直觀經(jīng)驗的過程.
3.3 突破難點,估計推理,提高解決量與計量相關實際問題的能力
選擇計量單位正確表示物體的量,是量與計量主要涉及的實際問題.但因為學生對某些事物并不熟悉,甚至沒有親眼看過,親手接觸過,使得這類問題成為了學生的學習難點.在教學中,我們需要重視對學生估計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這需要建立在學生有一定經(jīng)驗直覺的基礎上.經(jīng)驗直覺不僅是對計量單位的認識,還要形成自己的“標準量”.如:一只山羊45(噸),顯然是錯誤的,學生可以根據(jù)大象只有4噸,山羊不可能比大象重,進行排除估計.
4 結(jié)語
量與計量的教學貫穿了整個小學的教學內(nèi)容,是小學生數(shù)學學習中從具象到抽象,從簡單到復雜,從微觀到宏觀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依托,因此必須加以重視和研究.在量與計量的教學中,我們應該首先立足整體,循序漸進,建立量的觀念以及對計量單位的整體感知.然后把握重點,借助活動,加深對計量單位的實際體驗與認識.最后突破難點,估計推理,提高解決量與計量相關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合理的策略引導學生學習興趣,鍛煉學生數(shù)學思維,全面提升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 俞正強.“種子課”:給知識以生長的力量——從小學數(shù)學“計量單位”的教學談起[J].人民教育,2011(2):34-37.
[2] 周衛(wèi).從“感悟過程”到“構建體系”——小學數(shù)學中大計量單位的教學策略探索[J].小學教學參考,2020(11):66-67.
[3] 付建強.小學生量感培養(yǎng)的現(xiàn)實困境與紓解[J].林區(qū)教學,2023(6):108-111.
[4] 潘小英.小學數(shù)學“量感”教學探究——以“計量單位”教學為例[J].江蘇教育研究,2022(2):64-67.
[5] 王海巧.小學數(shù)學“量與計量”的結(jié)構化教與學[J].教學與管理,2022(29):40-43.
[6] 竇平.淺談大計量單位教學策略——以《噸的認識》一課為例[J].教育視界,2018(4):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