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數據技術的產生與應用極大地改變了各行各業(yè)的發(fā)展,它能夠從龐大的數據庫中快速分析獲取有價值的數據信息,將成為各行各業(yè)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隨著時代的進步,大數據已應用于高職院校教學管理中,有效彌補傳統(tǒng)教學管理工作的不足,有助于提升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水平。文章分析了當前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應用大數據技術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依靠大數據技術提高教學管理水平的措施,以期對相關工作有所裨益。
[關鍵詞]大數據;高職院校;教學管理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指出“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頂層設計,全面提高利用大數據支撐保障教育管理、決策和公共服務的能力,實現教育政務信息系統(tǒng)全面整合和政務信息資源開放共享”。由此可見,將大數據應用于教學管理,以此提高高校決策水平與服務能力,是各高校信息化發(fā)展的一個重點。在大數據技術影響下,高職院校校內乃至校外的信息資源可以實現共享,教學管理工作人員與教師、學生之間的互動更為便捷、密切,教學管理人員可以根據師生的反饋,及時掌握教學情況,調整教學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以及人才培養(yǎng)質量。因此,各高職院校應順應時代發(fā)展趨勢,轉變教學管理思路,建立大數據思維,通過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推動教學管理水平的提升及職業(yè)教育高質量發(fā)展。
一、大數據在高職院校教學管理中的應用范圍
(一)借助大數據進行選課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實行了學分制。學分制的實施為學生自主學習創(chuàng)造了更多機會,也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要。在選課中應用大數據,一方面可以為學生選課提供便利,學生根據任課教師、教學內容、開課時間、以往學生評價等因素,結合自身情況進行選課,選課更有針對性,避免了盲目選課;另一方面,教學管理部門在選課前利用大數據征集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學習需求,然后通過處理分析,整理出相關數據,有針對性地提供選課課程,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1]。
(二)借助大數據進行學業(yè)預警
學業(yè)預警是高校教學管理工作中對學生是否能夠順利完成各階段學習任務提前進行警示的工作機制。傳統(tǒng)方式下,學業(yè)預警工作量大,時效性差,不利于及時掌握學生的學業(yè)情況。借助于大數據,各高職院校通過教務管理系統(tǒng)中的學業(yè)預警功能,及時采集考試成績、課堂出勤等數據并進行分析處理。對于符合學業(yè)預警條件的學生,由輔導員對其及家長發(fā)出學業(yè)預警,變事后告知為事前警示,學校、家庭共同努力,督促并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變學習方法,最終順利完成學業(yè)。
(三)借助大數據開展教學評價,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
傳統(tǒng)教學評價主要通過教學督導評價、學生對任課教師評價、教師之間互相聽課評價三種方式進行,然后再根據考核評價標準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分。這種評價方式往往只給出評價結果,未能對評價的數據進行分析,發(fā)現其中的規(guī)律及細節(jié)信息。借助于大數據,教學管理部門可以對三種教學評價方式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分類匯總教學評價的具體內容及給出的建議并發(fā)送至相關部門領導及任課教師[2]。教師可據此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采用更合適的教學方式,做到因材施教、靈活施教、自我提升。此外,通過教學評價的數據分析,還可以總結出任課教師在專業(yè)能力方面的長處和不足。每學期排課時,可根據任課教師的實際情況進行排課,揚長避短,發(fā)揮其專業(yè)優(yōu)勢。
(四)借助大數據輔助教學管理決策
在傳統(tǒng)教學管理模式下,受教學管理決策者自身能力、決策工作流程等因素的限制,盲目決策、隨意決策的現象時有發(fā)生,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在教學管理中應用大數據,可有效輔助決策者的政策制定。當前,高職院校每年都在全國高等職業(yè)學校人才培養(yǎng)工作狀態(tài)數據采集與管理平臺上對學校概況、辦學經費、教師基本信息、教師隊伍建設、教科研成果、校企合作、教材建設、實習基地建設等方面的數據進行全面采集。各高職院??蓮钠脚_中抽取數據進行整合、分析、利用,發(fā)現潛在的問題和有價值的規(guī)律,通過可視化展示,為學校管理層科學決策提供支持。
二、基于大數據的高職院校教學管理工作的特點
(一)科學性
傳統(tǒng)教學管理方式實行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強調權威和服從,管理方式和決策水平受管理者自身的主觀因素影響較大,存在不確定性,缺乏決策依據和科學性。借助于大數據技術,通過對學生成績、教學評價、任課教師和學生的意見反饋等方面的數據進行分析,教學管理工作人員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教師的授課情況,發(fā)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督促教師優(yōu)化教學方案,調整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學習及時進行干預,發(fā)現數據中潛藏的規(guī)律,為管理者的決策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撐[3]。
(二)互動性
傳統(tǒng)教學活動基本以教師為中心,教師主導課堂教學及學生學習。這種模式強調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的個性及接受能力,學生被動學習,教師和學生之間大多是單向傳遞信息,難以產生互動效應?;诖髷祿慕虒W管理,可以實現信息的及時雙向傳遞[4]。教師通過互動傳遞信息,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學習需求,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監(jiān)督、指導;學生通過互動反饋信息,提出自己對于學習的意見、想法以及存在的困難。教與學之間及時互動,有利于教師及時調整授課內容及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最終實現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三)及時性
在大數據時代,教師和學生的各種線上活動,如線上學習、考試成績、教學評價等,都會產生大量數據。利用大數據技術,教學管理工作人員可以及時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從中選取有價值的信息。當相關信息達到教學管理工作人員依據學校規(guī)章制度設置的限制時,系統(tǒng)會給出提示,幫助教學管理人員及時發(fā)現并解決問題。無論是學生的學習問題還是教師的教學質量問題,都可以借助大數據及時發(fā)現、及時預警、及時處理。
三、大數據應用于教學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統(tǒng)一管理口徑
大多數高職院校內部存在多個信息管理平臺,比如在線課程平臺、教務管理系統(tǒng)、實習管理系統(tǒng)、教學評估系統(tǒng)等,這些信息平臺各自產生了大量不同類型的數據。然而,這些零散的原始數據并沒有得到恰當的歸口管理,形成了信息孤島,導致數據無法進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同時也造成了存儲系統(tǒng)的利用率不均衡和存儲空間的浪費。
(二)硬件設施還需優(yōu)化
大部分高職院校的信息化建設整體上尚未達到智慧校園的建設要求,數據采集設備和信息系統(tǒng)不能滿足教學管理大數據處理的需求。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系統(tǒng)等軟件大都由外部采購,軟件開發(fā)人員對各學校的教學管理需求、相關工作流程乃至各學校內部的特殊性缺乏系統(tǒng)的了解,最終提供的軟件產品并不完全適用,只能邊使用,邊優(yōu)化。
(三)教學管理人員的數據意識還需增強
當前,高職院校的部分教學管理人員仍未充分認識和了解大數據的價值和意義,在日常工作中習慣于傳統(tǒng)工作方式,對新鮮事物缺乏興趣,不愿意進行工作創(chuàng)新[5]。在教學管理工作中應用大數據意味著傳統(tǒng)教學管理模式的變革,相關工作人員的思維、能力均需要隨之改變,這對教學管理人員的整體素質和信息處理能力構成了不小的挑戰(zhàn),可能導致部分人員產生抵觸情緒,不愿意在工作中應用大數據。
(四)教學管理人員數據處理能力還需提升
各高職院校內部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繁雜無序的數據,這些數據必須進行處理和分析才有價值。然而現實是缺乏對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分析、可視化表達的專業(yè)技術人才,因此大數據應用于教學管理就無從談起。盡管國內很多高校都開設了大數據專業(yè),但是既懂教育又掌握大數據處理技術的專業(yè)復合型人才仍十分緊俏。在教學管理工作應用大數據技術對教學管理人員的信息技術水平也有著很高的要求?,F實中,從事教學管理工作的人員教育背景多樣,信息技術水平也參差不齊。若想讓大數據更好地應用于教學管理工作,勢必要求教學管理人員不斷提升信息處理能力并接受相關培訓。
四、大數據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水平的提升路徑
(一)整合資源,搭建大數據平臺
各高職院校應高度重視大數據應用對于提升教學管理水平的重要意義,應加大大數據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積極搭建大數據平臺,對各個系統(tǒng)產生的數據實行歸口管理,實現對數據資源的有效利用。
絕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數字化校園建設都是根據自身需要及資金狀況分階段實施,各職能部門根據業(yè)務需求從外部招標采購了各種業(yè)務系統(tǒng),比如教務處的教學管理系統(tǒng)、學工處的學生管理系統(tǒng)、人事處的人事或者師資管理系統(tǒng)、財務處的財務管理系統(tǒng)等。這些系統(tǒng)往往由不同的供應商提供,各系統(tǒng)之間編碼規(guī)則不同、互不兼容,形成信息孤島,無法做到信息的共享及統(tǒng)一處理。要想在教務管理工作中充分發(fā)揮大數據的作用,各高職院校應由專門的機構建立統(tǒng)一的編碼規(guī)則和大數據平臺,為實現大數據采集及處理奠定基礎。大數據平臺的搭建不要求廢棄現有管理系統(tǒng)另起爐灶,最可行的辦法是建立或指定專門的機構,通過技術攻關,打通現有的各業(yè)務系統(tǒng),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發(fā)揮大數據平臺強大的數據挖掘和分析能力,為提高教學管理水平、提供數據支持。
(二)加強制度建設,完善大數據運行管理機制
首先,任何一項工作的有效落實都需要規(guī)章制度和一套相應的運行機制加以保障。各高職院校應建立推行大數據的規(guī)章制度,或在現行規(guī)章制度中增加大數據運用的內容,或在對各部門的考核指標中增加應用大數據情況的考核。通過規(guī)章制度及考核的嚴肅性與強制性,使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得到有效落實。其次,應加強關于應用大數據的宣傳教育,增強全體教職工的大數據意識,只有所有人全部參與進來,才能實現大數據應用對于教學管理工作的促進作用。最后,應提高學校領導層對于大數據應用的重視程度。領導的重視與率先垂范,對于大數據技術的推行至關重要。在校領導的支持與帶動下,學校內部各部門加強溝通交流,做到數據共享,保障教學管理應用大數據工作的順利推進。
(三)引進專業(yè)人才,提升教學管理人員信息素養(yǎng)
1.引進專業(yè)人才
推進教學管理應用大數據技術離不開專業(yè)人士的技術支持。因此,各高職院校應積極調整教學和管理隊伍結構,完善崗位設置,重視管理人員隊伍的質量和培養(yǎng),有計劃地引進大數據及相關專業(yè)人才。通過專業(yè)人才的引進和培養(yǎng),為大數據采集、分析及應用提供技術支撐,促進大數據與教學管理工作的有機結合。
2.提升教學管理人員的信息素養(yǎng)
首先,教學管理人員在工作中應增強信息意識。信息意識是人們對自然界和社會的各種現象、行為、理論觀點等從信息的角度去理解、感受和評價。它是人們產生信息需求,形成信息動機,自覺尋求信息、利用信息、形成信息興趣的動力和源泉。教學管理人員應在工作中增強信息意識,保持對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主動對工作中產生的數據信息進行深度挖掘,使數據由雜亂變系統(tǒng),由潛在變顯在,發(fā)現其中的規(guī)律和有價值的信息,輔助教學管理工作的改進。
其次,應提高教學管理人員的信息技術水平。大數據應用于教學管理工作離不開教學管理人員信息技術水平的提高,主要包括教學管理人員根據工作需要及發(fā)展趨勢,利用書籍、網絡資源、互相學習等方式。各高職院校應增加針對教學管理人員的信息技術培訓和走訪交流機會。各高職院校內部普遍重視教師隊伍的培養(yǎng)與培訓,而相對忽視了管理人員隊伍的培訓及能力提升。
最后,高職院校應在每年的員工培訓計劃中專門安排管理人員的培訓及走訪。通過專業(yè)培訓,使教學管理人員掌握更多的大數據處理技術;通過走訪交流,借鑒其他院校的做法,發(fā)現自身工作的不足及努力方向,為教學管理應用大數據提供思路[6]。
(四)樹立數據安全意識,加強數據安全管理制度建設
教學管理相關的數據包含有師生個人信息、科研信息、資產信息等,一旦發(fā)生網絡數據安全事件,將導致數據泄露、篡改或者消失,給學校乃至社會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各高職院校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加強教育系統(tǒng)數據安全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規(guī)及部門規(guī)章的要求,牢固樹立數據安全意識,加強數據安全管理制度建設。首先,確定數據安全責任人,落實安全保護責任。其次,健全覆蓋數據收集、傳輸存儲、使用處理、開放共享等全生命周期的數據安全保障制度。最后,制定數據分類分級標準,梳理教學管理信息系統(tǒng)數據目錄,明確個人隱私和敏感數據保護范圍。
結束語
大數據的發(fā)展,對于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為了更好地讓大數據技術服務于教學管理工作,各高職院校必須認真梳理大數據技術應用于教學管理的重要意義、存在的問題以及潛在的風險,看清方向、發(fā)現問題、采取措施、迎接挑戰(zhàn)。身處大數據時代,應深刻認識大數據對于教育管理乃至社會進步和行業(yè)變革的巨大驅動力,提高工作和政策的前瞻性、預見性,通過大數據不斷提升教學管理水平和辦學水平,推動現代職業(yè)教育高質量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賀佳.高校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思路分析[J].現代職業(yè)教育,2021(42):152-153.
[2]王耀.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教學管理的新思路分析[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9,17(2):106-108.
[3]楊樺,肖珊.基于大數據的教學質量管理[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20.
[4]王睿.大數據視角下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22,24(2):42-46.
[5]王勝利,朱曉平.大數據驅動的高校教學管理創(chuàng)新[J].教育現代化,2017,4(33):279-281.
[6]黃寒冰.論高校教學管理中的大數據及其應用[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7,24(6):8-12,147.
作者簡介:胡安軍(1987— ),男,漢族,山東嘉祥人,青島遠洋船員職業(yè)學院,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