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與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極為密切。馬被人類馴化之后,在狩獵、軍事、運輸、交通等方面給予了人類極大的幫助。在文藝作品中,馬成為帶有情感和象征色彩的符號。出于對馬的喜愛,人類幻想出眾多馬形象的變形,如人馬、飛馬和獨角獸等,其魔幻和象征意義,賦予藝術作品更為豐富的想象空間。本文淺談“馬”的形象在藝術作品中的寓意。
0 引言
作為一個古老物種,馬的歷史與人類文明的起源和發(fā)展緊緊相連。它們高大強壯、外形俊美,忍耐力強,能長途奔襲。從古至今,人們創(chuàng)作了大量繪畫、雕塑作品,表達對他們的欣賞贊美之情。盡管馬不能張口說話,卻眼神清澈、脈脈含情、身形瀟灑、楚楚動人。馬早已脫離野蠻動物的范疇,演變?yōu)榫哂腥诵耘c魔幻色彩的藝術符號。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yǎng)馬的國家之一,人類在距今大約4500年前,就展開了馴馬活動。在此之前,野馬因其不可控制和難以征服,成為原始人類狩獵和崇拜的對象,先民們在巫術儀式中,將其形體繪于墻壁或洞穴之中,它們或縱情狂奔,或受傷掙扎,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
1940年,在法國西南部,幾個少年無意中發(fā)現(xiàn)的拉斯科洞穴,其中就繪制著令全世界為之震撼的野馬壁畫,如圖1。考古學家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個石灰質(zhì)洞內(nèi)繪有65頭大型動物肖像,如野馬、野牛、野鹿、巨大的公牛等,被譽為“史前盧浮宮”。在拉斯科洞穴中,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巖畫中有六匹馬的形貌與蒙古馬種相似:馬頭較小,形狀細長漸尖;腰身肥大,腿短有力,于是將它們命名為“中國馬”(Chinese horses)。原始人在繪制時以黑色勾出輪廓線,在輪廓線內(nèi)部又以紅褐兩色渲染,并且巧妙地利用了巖石的高低變化,盡管只是單色平涂,這些壁畫卻取得了類似浮雕的立體效果。
人類最早描繪馬的圖像的時間早已無可考據(jù),原始先民為其繪制壁畫的緣由也不得而知,也許視它為圖騰,為祭祀而作;或是慶祝狩獵捕獲,以做記錄;抑或是純粹地出于審美欣賞的角度。
當馬被人類馴服之后,它們與人類的關系變得愈加復雜。人們馴養(yǎng)馬匹,馬也聽任控制,能辨識主人。馬作為能和人類進行感情交流的高智商生物,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也是一個情感的載體。馴馬者往往選擇最適合自己形象與性格的馬匹,馬也仿佛帶有某種形象的暗示。有道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呂布是三國時期非常驍勇的武將,赤兔是它的坐騎。“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就是比喻非常優(yōu)秀的人才。
1 白馬與黑馬的形象暗示
白馬輕盈、優(yōu)雅的外形,象征著年輕、貞潔、童話和愛情。白馬往往與王子和公主的故事聯(lián)系起來,令人聯(lián)想到他們出雙入對的美好圖景,例如如意郎君往往被稱為“白馬王子”。而在血腥殘忍的戰(zhàn)場,在一群黑漆漆的戰(zhàn)馬中,白馬一旦出現(xiàn),必是關鍵人物出場的時候,白馬的出現(xiàn)往往也意味著劇情會發(fā)生重大轉(zhuǎn)折。比如在呂克·貝松導演的電影《圣女貞德》中,19歲貞德的坐騎即為白馬,它象征著少女貞德純潔無畏的女英雄形象。在美劇《權力的游戲》中,君臨城在巨龍的烈焰下即將毀于一旦,艾莉亞·史塔克從燃燒的廢墟與尸堆中艱難站起,一息尚存之際,一匹瘦弱的白色駿馬仿佛從天而降,帶她遠離戰(zhàn)火。此時白馬的出現(xiàn)仿佛是具有某種宗教色彩的神跡。在電影《指環(huán)王》中,當軍隊陷入險境中,巫師甘道夫也騎著白馬登場,瞬間扭轉(zhuǎn)了戰(zhàn)場的局勢。
在亞洲的古老神話中,“白馬”也有神圣、祥瑞之兆。比如印度教中的毗濕奴神會騎著白馬伽爾基,用手中的寶劍毀滅一切;我國古典小說《西游記》,大唐高僧唐三藏騎著白龍馬,歷盡艱險前往天竺取經(jīng)。
白馬也往往與死亡相聯(lián)系。在挪威民間迷信中, 預兆死亡的鬼魂名為“白馬”。于是,“白馬”自然而然就成為死亡的象征。在易卜生的劇本《羅斯莫莊》中,“白馬”的出現(xiàn)與碧愛特之死交織在一起。碧愛特是羅斯莫莊最后一位繼承人羅斯莫之妻, 她堅守古老傳統(tǒng),忠于丈夫,但精神抑郁,最終投水自盡。十分蹊蹺的是,自從碧愛特死后,整個羅斯莫莊就生活在死亡的陰影中,人們不僅對她的死諱莫如深,而且時常產(chǎn)生“白馬”幻覺。只要是與死亡相關的事情,就有“白馬”出現(xiàn)。全劇結束時,羅斯莫與呂貝克雙雙投水自盡時,白馬再現(xiàn),照應了開頭劇中人物談論的碧愛特之死。
與白馬高貴、溫順的形象相反,黑馬野性而粗獷,代表著威嚴、權力等。它是暗夜的力量,象征著雄性的健壯與陽剛之美。此外,黑馬也指體育比賽、政治角逐等活動中實力出乎意料的競爭者或優(yōu)勝者。這是因為英國作家本杰明·迪斯雷利在小說《年輕的公爵》中曾寫了一段賽馬的故事:在一次比賽中,一匹普通的黑馬超過了奪魁呼聲最高的駿馬,奪得了第一名。影視作品中出現(xiàn)的單槍匹馬的主人公,多駕馭黑馬。比如佐羅,他行俠仗義、除暴安良、替天行道、俠骨柔腸,頗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俠客豪情。在佐羅系列影視作品中,黑馬、黑帽、黑面罩、黑斗篷成為營造佐羅神秘氣質(zhì)的不可或缺的元素。與之相仿的形象還有音樂劇《歌劇魅影》中的男主角“魅影”,他帶領女主角克里斯汀進入曲折幽深的劇院深處,就是通過騎黑馬,劃小船。如果將佐羅和“魅影”的坐騎改為白馬,這些角色狂放不羈的氣質(zhì)恐怕將大打折扣。
2 神話世界中的幻獸——人馬、飛馬和獨角獸
人馬的傳說來源于古希臘神話,據(jù)說在遙遠的大草原中,馳騁著一批半人半獸的兇猛族群——馬人族。他們下半身是馬,上半身是人。喀戎(Chiron)是馬人族的代表,他的故事既悲傷又充滿理想主義色彩。普羅米修斯因為盜取火種而受到懲罰,后被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所救,但天神宙斯需要一個代替普羅米修斯到地獄受死的永生者。為滿足宙斯的要求,赫拉克勒斯把半人半馬的喀戎作為替身留在懸崖上。此時喀戎的咽喉已被浸泡了九頭蛇毒液的利箭射中,他雖是不死之身,也備感痛苦。為了解救普羅米修斯,喀戎決定將自己與普羅米修斯交換,讓其脫離痛苦而自己放棄永生。喀戎死后被宙斯升上天空,成為手持弓箭的人馬座(Sagittarius)。
人馬座或稱射手座,是黃道十二星座中第九個星座,其半人半馬的身體特征,帶有人的理性和動物的獸性的雙重氣質(zhì)。他們既有人的智慧,又有馬的體魄。“古希臘神話中的半人馬有兩種不同的形象,一種崇高、溫柔,如喀戎;另一種則是狂野、好戰(zhàn)的形象。這兩種半人馬象征著動物與人類智慧的結合。[1]”
在戲劇作品中,人馬形象的塑造頗為耐人尋味。英國劇作家彼得·謝弗(Peter Shaffer)的代表作《伊庫斯》(Equus),講述了一個17歲的少年艾倫,與一匹名叫努格特的馬之間的關于信仰的故事。在本劇中,馬已經(jīng)不是一個單純的坐騎,而是一個重要角色。少年艾倫對馬產(chǎn)生了畸形幻想,夢想在騎馬的瞬間,獲得與努格特人馬合一的神力。在騎馬的高潮段落中,需要艾倫和扮演馬的演員共同完成一場充滿儀式感的場景。在舞臺呈現(xiàn)中,扮演“馬”的演員一般身材高大魁梧,與17歲孱弱的艾倫形成鮮明對比,開創(chuàng)了動物在戲劇舞臺上新的呈現(xiàn)形式。
該劇同名電影于1977年搬上銀幕,片中努格特不再由演員扮演,而是用一匹真正的高貴優(yōu)雅的白馬;2007年,由因扮演《哈利波特》中的哈利波特而知名的英國童星丹尼爾·雷德克里夫(Daniel Radcliffe)主演的話劇版本,在倫敦西區(qū)上演,劇中的努格特也由演員們和一匹真實的白馬共同完成。
飛馬(Pegasua)是古希臘神話中的長有雙翼的幻獸,當珀爾修斯(Perseus)砍掉女妖美杜莎(Medusa)的首級時,頭顱中流出的血液流到海中與海馬混合,一匹長有雙翅的白色飛馬一躍而出。雅典娜(Athena)馴服了這匹飛馬,之后由宙斯安排,成為放置在北天球的飛馬座(Pegasus)。在一些電腦游戲或動漫作品中,白色的長有雙翅的飛馬經(jīng)常和白色的獨角獸尤尼克(Unicorn)形象混合,成為一種夢幻唯美、具有浪漫色彩的形象。
但實際上,在中世紀時,獨角獸的外形與馬有很大差異。據(jù)說,獨角獸是“一種難以駕馭的動物,身體像馬,頭像鹿,腳似大象,而尾巴像野豬;它有雄渾的叫聲,一只兩肘長的黑色獨角生于額頭上。據(jù)說此獸無法活捉。[2]”而捕獲它的方法更令人不可思議。公元2-3世紀用希臘文寫成的《自然史》中提到:“獨角獸是一種小型動物,類似山羊,但極其兇猛。獵人不能接近它,因為它力氣異常大。它的頭額中央有一只角。如何獵獨角獸?他們派出一個貞潔無瑕的處女,這動物跳進她膝腿之間,她以胸喂它吃奶,然后把它引到國王的宮殿里。獨角獸是救世主的象征:事實上……它住在完美無瑕的圣母馬利亞子宮里。[3]”
如果說人馬和飛馬是具有古希臘神話色彩的幻獸,彰顯了古希臘文化中的人文主義色彩,那么獨角獸的形象則是在歐洲中世紀的土壤中生根發(fā)芽,與基督教文明息息相關?!罢麄€中世紀,獨角獸最常象征的即是基督或圣靈(Holy Ghost),教會用它來比喻上帝的大能與人的生命力,而它與處子的關系,更常被比喻為耶穌與瑪麗亞?!痹撘庀蟮暮诵脑谟谪憹嵑颓楦校挥薪^對純潔、完美的少女才能用親密、濃厚的愛意降伏強大、高傲的獨角異獸。
在戲劇作品中,獨角獸的意象在美國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的代表作《玻璃動物園》里再次復活。
女主角勞拉先天殘疾,為逃避現(xiàn)實,整天躲在家里,擺弄自己收集的透明玻璃動物。她就像這些小玩意兒一樣,看起來晶瑩剔透、完美無瑕,卻難逃脆弱的本質(zhì)。在她收集的眾多玻璃動物中,有一只獨角獸是她的最愛,已保存十三年之久。在全劇最后一場戲中,勞拉終于鼓足勇氣向自己中意的青年吉姆敞開心扉,表達好感,展示自己的玻璃動物園;然而兩人跳舞時不小心碰到桌子,獨角獸掉到地上摔掉了犄角;最后,勞拉將沒有角的獨角獸送給吉姆作紀念品,并決定勇敢接受現(xiàn)實,開始新的生活。
獨角獸高傲又孤獨,只有貞潔的少女用愛意才能將它征服。劇中勞拉即象征圣母瑪麗亞一般的童貞處女,獨角獸是她多年最愛的珍藏;同時,玻璃獨角獸又彷佛是勞拉的化身,純凈易碎,清高之下掩飾著強烈自卑,熱衷幻想,實則逃避現(xiàn)實。
3 結語
馬曾深深介入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馬改變了人類對于地理空間的感受和認識,它曾帶領人類開拓新世界。如今,人類發(fā)明了汽車、輪船和飛機等更為舒適快捷的交通工具,馬似乎早已淡出我們的生活;曾經(jīng)縱馬馳騁、裂土封王的馬背英雄也成為歷史的剪影。但人與馬之間的情感故事卻轉(zhuǎn)變?yōu)橐环N古典情結,在光怪陸離、色彩紛呈的藝術世界中,不斷浮現(xiàn)在人們眼前。
引用
[1] [英]米蘭達·布魯斯-米特福德、菲利普·威爾金森,著.符號與象征[M].周繼嵐,譯.三聯(lián)出版社,2014.
[2] 王慧萍.怪物考:中世紀幻想藝術圖文志[M].湖北美術出版社,2018.
[3] [英]翁貝托·艾柯.丑的歷史[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杜鵑(1981—),女,北京人,碩士學位,講師,就職于中央戲劇學院人文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