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蕭龍 吳正凱 丁宏毅 王力
安徽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淮南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泌尿外科,淮南 232007
泌尿外科腹膜后腹腔鏡手術能直接探查如腎臟、腎上腺、輸尿管等腹膜后器官,具有最大程度降低對腹腔臟器的干擾,術后胃腸道恢復時間明顯縮短等優(yōu)點。但是后腹腔鏡手術的局限性在于空間狹小,尤其是體重較大的肥胖患者,腹膜后及腎周脂肪較多,會使經(jīng)腹膜后途徑處理腎臟腹側的病變或是需要術中縫合的操作難度增加,因為腹膜后的脂肪及腎周筋膜會對術野產(chǎn)生遮擋[1]。我院泌尿外科于2019 年開始對腹側腎囊腫、腹側腎腫瘤及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行后腹腔鏡手術時,利用帶線Hem-o-lok 將腎周脂肪、腎周筋膜及腹膜外脂肪牽拉,以輔助暴露手術空間,改善腹膜后腹腔鏡手術的術野。
回顧性分析2019 年12 月到2022 年12 月收治的腹側腎囊腫、腹側腎腫瘤及輸尿管上段結石行后腹腔鏡手術治療患者28 例,術中均使用帶線Hem-o-lok 牽拉技術。
于患者患側腋后線肋緣下(A 點)切開皮膚約2cm,用血管鉗鈍性分開腰背筋膜,手指探入分離、置入人工氣囊,擴張形成腹膜后腔隙。在手指的引導下分別于患側腋中線髂棘上約2cm(B點)、患側前線肋緣下(C 點)穿刺,分別置入直徑10mm、5mm 穿刺套管。在A 點置入10mm 套管,縫合密閉切口,經(jīng)B 點放入腹腔鏡,充盈CO2 維持氣腹壓力約13mmHg,其余兩套管置入相應的腔內操作器械進行腹側腎囊腫去頂減壓、腹側腎腫瘤切除縫合或輸尿管上段切開取石等相關的手術操作。若術中見患者腹膜外脂肪、腎周脂肪囊或輸尿管周圍脂肪囊較厚,遮擋術區(qū)影響操作,即制作尾端帶7 號線的Hem-o-lok,置入腹膜后腔隙鉗夾部分腎周或輸尿管周圍脂肪及筋膜,于腋前線肋緣下(C 點)工作通道靠腹側直視下穿刺置入腹腔鏡鉤針,鉤針鉤住帶線Hem-o-lok 尾端7 號線,拉出體外,提拉該7 號線可見其將過多的脂肪及筋膜拉向腹側,線體可壓住部分腹膜外脂肪,成功將術區(qū)完全暴露,體外用血管鉗鉗夾7號線尾固定(圖1)。然后進行腹側腎囊腫去頂減壓、腹側腎腫瘤剜除縫合或輸尿管上段切開取石等相關的手術操作,結束后將帶線Hem-o-lok 取出體外。
圖1 后腹腔鏡手術中利用帶線Hem-o-lok 牽拉腎周筋膜及脂肪
術后均視情況予抗感染補液對癥支持治療,保持腹膜后引流管及導尿管通暢,腹膜后引流管無明顯液體后拔除,輸尿管結石患者拔除腹膜后引流管后無發(fā)熱漏尿等再予拔除導尿管。
28 例患者中腹側腎囊腫去頂減壓21 例,輸尿管切開取石5 例,腹側腎腫瘤剜除2 例。腎囊腫直徑均>4 cm 且外凸率均>50%,年齡(59.71±6.67)歲,體質量指數(shù)(25.85±3.77)kg/m2,術前合并癥11 例。輸尿管上段結石均合并輸尿管扭曲或結石直徑>1.5 cm,年齡(44.01±7.61)歲,體質量指數(shù)(24.56±3.08)kg/m2,術前合并癥1 例。腎腫瘤體積均<4cm 且外凸率均>50%,距集合系統(tǒng)均>7mm,完全位于腎臟上極或下極的腹側、無腎門或腎竇腫瘤。年齡(47.51±14.50)歲,體質量指數(shù)(24.77±1.52)kg/m2,術前合并癥1 例。
所有患者手術均成功完成,未出現(xiàn)術中術后輸血、術后嚴重水電解質紊亂、損傷周圍臟器及腹膜后大血管?;颊呤中g時間、腔鏡下縫合時間、術中出血量、留置引流管時間與術后住院時間具體見表1。
表1 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情況
20 世紀90 年代國外Gaur[2]等學者的腹膜后空間建立技術推進了泌尿外科經(jīng)后腹腔鏡手術入路的發(fā)展,進入21 世紀,在我國張旭[3~5]等專家的大力推廣下,中國特色的后腹腔鏡手術體系在我國泌尿外科學界被廣泛應用。腹腔鏡手術相較于開放手術,在創(chuàng)傷面積小、恢復快、術后疼痛輕等方面優(yōu)勢較為明顯[6~8]。近年來諸多研究對腹腔鏡手術及流程進行了不斷優(yōu)化,旨在降低手術并發(fā)癥風險及對患者身體的不良影響[9~11]。雖然后腹腔鏡手術可以避免對于腹腔臟器的干擾[12],縮短術后腸道康復時間,且對于后腹膜血管損傷風險較小,但是其操作空間較為狹窄,尤其是Gerota 筋膜對于手術視野造成的腎臟腹側遮擋,嚴重影響了手術療效及安全性。內部牽引技術為手術重要流程[13~16],但不同牽引技術在術區(qū)暴露程度、穩(wěn)定性及可調節(jié)范圍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繼而對手術產(chǎn)生一定程度影響。在后腹腔鏡手術過程中既往主要采用增加Trocar,以助手持器械完成輔助牽引暴露,但如何選取合適的增加Trocar 的位置以及助手的腹腔鏡操作技巧,對術者與助手的經(jīng)驗要求均較高,故仍需尋找安全性更高、療效更理想的內部牽引技術。
Hem-o-lok 夾屬不可吸收多聚合物惰性材料,是關閉血管殘端的一種簡單、快速且可靠的方法,具有無組織排異反應、結扎范圍廣、經(jīng)濟效益及安全性較高等優(yōu)勢[17]。其操作中采用有合頁和安全扣鎖結構]可進一步提高結扎伸展性[18,擴大其結扎范圍,對于一般成人腎動脈管徑(7.7 mm)足以完全夾閉。結扎鎖內層含有防滑齒,可以避免結扎夾出現(xiàn)任意方向滑動。國內邱劍光、崔心剛、楊波教授[19~21]利用Hem-o-lok 制作懸吊裝置在腹腔鏡手術中取得良好的應用。
本研究在術中將Hem-o-lok 尾端固定一根7號絲線,安裝在Hem-o-lok 鉗上,以帶線的Hemo-lok 牢靠夾持遮擋術野的組織,于腹側腔鏡操作通道旁刺入腹腔鏡鉤針,將尾線勾出體外,提拉尾線即可將組織拉向腹側擴展手術視野。我們的體會是在泌尿外科后腹腔鏡手術中,若將腎臟的背側和腹側完全游離,可以使腎臟活動度增大,讓腎臟整體倒向背側,為處理腹側的腎囊腫或腫瘤提供空間,但若患者腎周或腹膜后脂肪較多則仍會有明顯的遮擋,且腹側Trocar 的器械在進出術野時會尤其受到腎周筋膜的阻擋,所以帶線的Hem-o-lok 夾持腎周筋膜后,可將腎周筋膜連同腹側腎周脂肪拉向腹側,同時線體也可以將腹膜外脂肪壓向腹側,擴大空間,為腹側Trocar的器械操作提供便利。在后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手術中,輸尿管相對腎臟來說位置更靠下更深,周圍脂肪更多,尤其術中取石過后向輸尿管內置雙J 管及腔鏡下縫合輸尿管切口的操作更需要雙手器械配合才可完成,此時帶線的Hem-olok 夾持輸尿管周圍脂肪拉向腹側,可將輸尿管向背側頂起,輸尿管不再埋于脂肪堆中,方便術者置管及縫合,使輸尿管切口的縫合更確切,降低術后漏尿的風險。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所有患者手術均成功完成,未出現(xiàn)術中術后輸血、術后嚴重水電解質紊亂、損傷周圍臟器及腹膜后大血管。
相比增加Trocar 的方法,帶線Hem-o-lok 的第一個優(yōu)點在于節(jié)省空間,其占用的僅僅只是一根絲線的空間,基本不會對主刀的操作產(chǎn)生影響,如果一根帶線Hem-o-lok 輔助暴露不夠徹底,還可以在合適位置繼續(xù)增加帶線Hem-o-lok 牽拉暴露,也不影響繼續(xù)增加Trocar 輔助;第二個優(yōu)點在于帶線Hem-o-lok 通過皮膚只有一個針眼大的小孔,體表沒有切口,無需縫合,不產(chǎn)生瘢痕,較為美觀。而增加Trocar 讓助手用器械輔助暴露的方法的缺點在于后腹腔鏡手術空間較小,助手的器械可能會與主刀器械碰撞影響操作;增加Trocar 的位置需要根據(jù)術中情況酌情選擇,Trocar 的位置不良對輔助暴露的效果會有較大影響;同時體表有切口,不夠美觀。也有學者術中直接使用Hem-o-lok 或倒刺線將脂肪、腎周筋膜與周圍組織固定,起到輔助牽引暴露的效果,但腎周筋膜周圍組織附著點質地較脆時,直接使用Hem-o-lok 固定無法牢靠夾持,有可能脫落,而以倒刺線縫合固定對縫合操作的技術要求較高,尤其是做左側后腹腔鏡手術時,右手持針需要縫合靠近右側Trocar 的組織即靠腹側的組織。
綜上所述,帶線Hem-o-lok 牽引輔助暴露應用于泌尿外科后腹腔鏡手術中操作簡單,可有效縮短手術及康復時間,減少術中出血及術后引流量,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