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博
小時候,每當夜幕低垂、繁星滿天時,幼小的我們就會依偎在母親的懷抱里,感受母親溫暖的體溫,聆聽母親溫柔地哼唱:“睡吧,睡吧,我親愛的寶貝……”《搖籃曲》舒緩、悠揚的曲調(diào)猶如母親恒久的愛,緩緩地將我們帶入夢鄉(xiāng)。
除了這首廣為流傳的《搖籃曲》之外,世界各地還有許多與母親、母愛相關(guān)的歌曲,如意大利民歌《媽媽》、阿根廷民歌《小小禮品》等。這些樂曲中的母親形象十分美好,所蘊含的母愛也超越了時空的界限,撫慰了一代又一代孩童的心靈。
然而,在偉大作曲家莫扎特的歌劇作品《魔笛》中,母親的形象似乎有所不同。在劇中,莫扎特塑造了一位個性鮮明的母親——夜后,她是整個故事中最大的反派。夜后性格強勢,心中充滿復仇的火焰。她阻止女兒奔向光明的人生,甚至想要摧毀一切。這不得不讓觀眾懷疑,夜后這一形象的原型難道是莫扎特的母親嗎?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莫扎特的母親是一位善良質(zhì)樸又幽默風趣的普通婦人。他的父親則對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莫扎特的音樂神童之路是他的父親一手造就的。因為被丈夫的光環(huán)所掩蓋,關(guān)于這位“普通”母親的事跡鮮有文獻記載。但是,在莫扎特的心中,母親的地位并不比父親低,甚至在某些方面更為重要。他將這份深情寄托于自己創(chuàng)作的音樂當中。
莫扎特曾將一首旋律清新的歌曲《??!媽媽,我要告訴你》改編為《小星星變奏曲》,里面的一些歌詞或許正是莫扎特想對母親說的話。這首《小星星變奏曲》最初為鋼琴曲,之后改編成了小提琴曲和女高音等多個版本。歌詞大意為:
哦!媽媽,我應該告訴你嗎?
是什么在折磨著我?
爸爸想讓我講道理,
像一個大人物,大人物,
但我說糖果,
比道理更有價值!
莫扎特的母親安娜出生于奧地利的一個小村莊,她的父親和外祖父都是薩爾茨堡的宮廷樂師。在莫扎特父親的書信中,人們發(fā)現(xiàn)了他和安娜對莫扎特的新作品進行討論的記錄??梢钥闯?,安娜對音樂并非一無所知。
在莫扎特的生活中,安娜精心地料理著一切。即便是分隔兩地,她也要通過書信將關(guān)愛傳遞給莫扎特。在信中,她堅持使用奧地利的地方方言,里面很多有趣的俗語都充滿了睿智和溫情,讓被“無聊”的貴族生活圍繞的莫扎特,能夠在這些“俗氣”的話題中找到樂趣,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因此,相對于勤勉、苛刻且一切以事業(yè)為重的父親,莫扎特更喜歡和母親、姐姐待在一起。莫扎特的家人在信中評價道:“安娜是莫扎特家里唯一擁有正常靈魂的人,她竭盡全力為孩子提供健康的成長環(huán)境?!?/p>
然而,莫扎特的神童光環(huán)正隨著成長慢慢褪去。已經(jīng)20多歲的莫扎特仍然無法在宮廷中找到一份穩(wěn)定的差事。迫于無奈,莫扎特只好來到了當時的藝術(shù)中心——法國,尋求出路。而母親安娜為了照顧他的起居,一直陪伴在他的身邊。
這次的法國之旅并不輕松。舟車勞頓以及法國社會發(fā)生的巨大變革都讓莫扎特始料未及。當時,法國貴族階級的力量正在削弱,中產(chǎn)階級逐漸登上歷史舞臺。
受此影響,代表法國貴族品位的悲劇性抒情歌劇已然過時,而輕松明快的喜歌劇成為新的潮流。對此,一些音樂家投入到激烈的討論中。莫扎特并不欣賞這一時期人們的主流審美品位,但為了賺錢,他又不得不創(chuàng)作一些迎合之作,這使他非常痛苦,事業(yè)也不見起色,生活常常入不敷出。正當他一籌莫展之時,悲劇又降臨了。
在喧囂的大城市生活,污濁的空氣、無處不在的噪音以及出行帶來的驚慌,讓安娜無所適從。加之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一個人照顧莫扎特繁重的起居生活,安娜難以支撐,很快便患重病逝世了。
莫扎特在日記里寫道:“我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親人離去,但是這次離去的卻是我的母親,我獨自一人為她送葬,為什么這么殘酷!”莫扎特在震驚和悲痛中一夜長大。在料理完母親的后事后不久,莫扎特就離開了這個讓他的生活充滿了混亂、疑惑、悲傷和不安的國家。這或許能夠解釋為什么他的法語作品少得可憐。
母親的離世使莫扎特悲痛萬分,為此,莫扎特寫下一首充滿個人情感的作品——《a小調(diào)鋼琴奏鳴曲》(K310),以宣泄他的悲傷。演奏這首作品的特定章節(jié)時,演奏者右手彈奏出悲戚的旋律,左手則不停地敲打著伴奏,使人感覺仿佛在撫慰和絕望之間不斷循環(huán)往復。當時,很多作曲家都是通過作品隱晦地表達個人情感,而莫扎特的音樂卻直指人心。正如歷史學家約翰·羅塞利說:“音樂曾經(jīng)為社會、宗教和娛樂的用途服務,而在莫扎特之后,音樂開始為生命、愛、死亡的陰影和個人最深刻的體驗服務?!?/p>
對母親的愛和思念,為莫扎特的音樂之路開啟了新的篇章。在后期創(chuàng)作的鋼琴協(xié)奏曲中,他將情感的表達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而在歌劇創(chuàng)作中,那些故事也充滿了憐憫、溫情、幽默……他真誠地熱愛著故事中的每一個人物。至此,莫扎特真正擁有了自己的藝術(shù)人生。
知識拓展:
莫扎特
莫扎特(1756—1791),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3歲即顯露音樂才能,4歲從父學習鋼琴,5歲開始作曲,11歲即作有歌劇。17歲結(jié)束在歐洲各地的巡回演出,返回故鄉(xiāng)薩爾茨堡,任大主教宮廷樂師。1781年因不滿大主教的專橫而辭職。后受資產(chǎn)階級啟蒙思想影響,參加共濟會組織。其創(chuàng)作遍及音樂各個領域,奠定和發(fā)展了協(xié)奏曲等體裁規(guī)范。風格純真清麗,優(yōu)雅工致,后趨向戲劇性和悲劇性。是西方音樂史上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之一。作有歌劇20余部,以《費加羅的婚禮》《魔笛》《唐璜》最為著名;有編號的交響曲共41部,第三十一、第三十五、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一等7部堪稱代表,后3部尤為優(yōu)秀;各種獨奏樂器與樂隊協(xié)奏曲50余部;此外尚有《安魂曲》及大量器樂獨奏、室內(nèi)樂、合唱、獨唱作品?!浴掇o海》
喜歌劇
歌劇體裁之一。法國喜歌劇形成于18世紀初期,由民間流行的鬧劇、諷刺劇,結(jié)合說白與通俗歌曲而成。其特點為:劇情詼諧、旋律流暢,較多運用二重唱,以終曲結(jié)束全劇。1752年盧梭所作的《鄉(xiāng)村占卜師》對其形成起了推進作用。此后,菲里多爾(1726—1795)、孟西尼(1729—1817)、格雷特里、梅于爾等人均在不同程度上發(fā)展了這一歌劇體裁。法國大革命后,喜歌劇日益表現(xiàn)出浪漫主義特色,題材亦大為擴展,因而內(nèi)容往往并不詼諧,通常僅保持說白傳統(tǒng)。——摘自《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