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潤 肖陽芳 邵貴明 熊建軍
1.黃岡師范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 (湖北省黃岡市 438000)
2.湖北省鄂州高中 (湖北省鄂州市 436000)
青少年作為民族的希望、國家的未來,中學階段是他們“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將課程思政推廣到中學課程中,有助于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數學作為中學階段的必修基礎課程,是實現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在課程思政的教育背景下,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融入德育元素,因勢利導,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還有助于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诖?,本文利用文獻研究法和比較研究法,以有關中學數學課程思政的34 篇文獻為主要素材,利用CiteSpace 軟件將中學數學課程思政研究結果與高等教育和職業(yè)教育進行對比,從文獻數據與結構、已有的研究結果和結論與展望三個方面對中學數學課程思政的研究結果進行歸納與概括,試圖梳理相關研究成果并找到新的突破口,以期更好地為學者研究中學數學課程思政提供參考。
在文獻搜索過程中,利用“中國知網”數據庫文獻檢索中的主題檢索功能,以“數學+課程思政”為檢索詞,以“精確”為匹配類型,時間范圍不限(檢索時間為2022 年3 月21 日),可以得到933 個結果。通過文獻可視化分析可知,自2016年習總書記提出“課程思政”以來,許多學者展開了一系列研究,發(fā)文量逐漸上升,其中2021 年發(fā)文量高達509 篇,2022 年尚且開始就已經有65 篇文獻見刊了。[1]繼續(xù)篩選將“學科”勾選為“中等教育”,可以得到第一篇有關中學課程思政的研究文獻的發(fā)表年度在2019 年且呈遞增趨勢增長。最終,本文選取了有關中學數學課程思政期刊28 篇和碩士論文6 篇,并對其研究成果進行概括和總結。
利用CiteSpace 軟件對34 篇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發(fā)現(見圖1),34 篇文獻關鍵詞集中于“課程思政”、“思政教育”、“中學數學”、“高中數學”、“立德樹人”,正符合本次研究綜述的要求。再利用CiteSpace 的機構共現圖譜功能可以發(fā)現(見圖2),文獻作者主要來源于“天津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延安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高等院校,以碩博研究生、高校教師、中學一線教師構成主要研究群體。從基金項目來看,研究基金主要來源于教學改革項目和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契合將課程思政融入課程教學的教學改革。
圖1 關鍵詞知識圖譜
圖2 機構知識圖譜
現有文獻主要研究內容集中在中學數學課程思政的理論建構、價值意蘊和實施路徑探索三個部分,對目前中學數學課程思政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概述。
3.1.1 數學學科所蘊含的思政元素是隱性的
中學階段的思想品德課是中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德育工作中的顯性教育形式。數學作為自然學科與社會學科相比在德育元素方面呈現隱性特征,蘊含的思政元素隱藏在數學史、數學知識點、例題習題等各個方面,需要教師去努力挖掘。[2]教師可以把教學知識點融入到自己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中,采用內隱式的形式將數學中的思政內容寓于教學全過程,不僅彌補了顯性教育形式中的不足,達到思想政治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還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實現立德樹人的目的。[3]
3.1.2 思政元素的挖掘方向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指出高中數學課程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科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提升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4]基于此,有學者提出了數學課程思政元素挖掘的四個維度:科學文化素養(yǎng)、個人良好品質、辯證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5]內容具體、形式抽象、理論嚴謹是數學這門學科的顯著特點,教師可以從這四個方向入手深入挖掘數學資源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抓住數學課程的思政性,遵循中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和年齡特征,適度、適時、適當的進行思政教育,實現寓教于樂、寓學于樂。
3.1.3 課程思政的建設策略
已有的文獻大多從學校、教師、學生、資源四個維度論述了中學數學課程思政建設的策略。[6]學校作為德育工作的前沿陣地,要對數學課程思政進行全方位設計與規(guī)劃,形成課程思政管理制度、課程思政項目立項研究、打造精品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等制度,協調建設課程思政。[7]數學教師是承擔“傳道、授業(yè)、解惑”德育責任的第一人,必須要發(fā)揮教師隊伍的示范引領作用,嚴格遵循加強“師風、師德”創(chuàng)建的基本性準則,加強教師隊伍思想政治建設。教師要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保持自己思想的先進性,不斷加強自己的理論素養(yǎng)與學科素養(yǎng),先育己再育人。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是立德樹人工作的對象。因此學生應當具有德才兼修的意識,要懂得自己通過數學課程并不單單只是為了獲取科學文化知識,還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在生活中,學生要學會利用唯物主義的觀點辯證看待問題,并且時刻保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信念。在資源層面,數學教材、高考試卷等內容都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對象,可以在編寫上適當增加含有思政元素的內容,突出中國特色。
3.2.1 國家政策的落實
大多數研究文獻都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和教育部頒發(fā)的重要文件為指引,確立了將思政之“鹽”溶入課程之“湯”的重要性,闡述了中學數學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是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將“課程思政”與數學課程相融合,是落實國家政策的重要之舉,有助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實現協同育人,回答了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8]
3.2.2 現實的迫切需要
少年強則國強,在如今的信息化時代,處于中學階段的青少年判斷能力差,遇到事情不夠理智抵御不了誘惑。部分青少年盲目追星信仰缺失,社會責任使命感下滑,心智不夠成熟。課程思政融入中學數學,不但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訓練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9]
3.2.3 提高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研究發(fā)現在數學中踐行課程思政有助于給課堂注入活力,數學中蘊含的數學故事和哲學思想等內容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10]例如在講解指數函數時引入我國GDP 的增長速率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在講解楊輝三角時引入《九章算術》讓學生領會我國的數學成就,教師在課堂中適當引用這些內容,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這節(jié)課的內容,還能激發(fā)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氛圍。
3.3.1 教學設計是重點
教學設計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數學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的效果。教學設計要遵循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抓住“課程思政”這一核心理念,以學生為中心真正促進人的發(fā)展。就具體的教學設計而言,在教學目標設計上要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引導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學生增長知識見識;在教學內容上要梳理好課程內容主干,確定好思政主題,找好課程思政與教學內容的銜接點,不能將數學課上成了政治課;在教學方法上,教師可以在數學教學通過創(chuàng)設有意義的生活情境、講好中國故事、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等方式將思政元素與數學知識有機融合;[11]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一味灌輸,要注意學生的體驗,回歸學生本體,教師還可以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自己所需要的教學情境;在課后延申設計上,可以挑選與本節(jié)課德育主題相關的習題讓學生練習或讓學生進行德育實踐。
3.3.2 內容重構是難點
數學課程思政建設不是將數學中的思政元素生搬硬套到數學課堂中,而是要按照教學設計梳理的主線,將挖掘出來的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到教學中。大部分研究者都以數學文化為切入點進行內容重構。教師要對數學文化有自己的見解和想法,汪曉勤教授認為教師可在實際教學中根據課堂需要選擇不同的方式運用數學文化素材,將數學文化融入數學教學,有助于從理性、情感、信念、品質等多方面實現多元德育價值。[12]但將數學文化與數學教育相結合時,教師選擇的史料應當符合系統性、方便性、嚴謹性、科學性、趣味性五項原則,彰顯數學史的育人價值。[13]教師還可以對例題習題進行重構,將一道簡單的題目通過逐步增加條件創(chuàng)新變形得到難度更大的新題目,引導學生要用創(chuàng)新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14]
中學數學課程思政與高等教育和職業(yè)教育相比起步晚,因此發(fā)文量和研究成果少于高等教育和職業(yè)教育。利用CiteSpace 的機構共現圖譜功能對高等教育和職業(yè)教育的科研成果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很多作者都來源于“北京科技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東北大學”、“北京工業(yè)大學”等985、211、雙一流高校,機構更加權威令人信服。利用“中國知網”數據庫的高級檢索功能,將“來源類型”勾選上“SCI 來源期刊”、“EI 來源期刊”、“北大核心”、“CSSCI”、“CSCD”,截至2022 年3 月13 日可以得到23 個結果,核心期刊更具權威性,學術性更強,但中學數學課程思政的研究在這一部分存在空白。其次,利用CiteSpace 的作者共現圖譜可以發(fā)現,研究高等教育課程思政的學者們很多都是高等院校一線教師,有利于他們利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際教學中能更好把握思政教育,而中學數學課程思政的研究者以高校的師生為主,缺乏中學一線教師的努力參與,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存在短板,因此需要引領更多中學一線教師投入到中學課程思政的研究中來。
第一,與中學數學課程思政相關的碩士論文研究方法單一:首先,通過問卷調查和與學生老師談話的方式,調查 “課程思政”融入數學學科的實際情況,分析學生和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情況;然后根據分析結果,進行教學構思、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接著再與一線教師探討實踐環(huán)節(jié)中的不足進行教學反思;最后再驗證將思政教育和數學課程相結合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課程思政融入中學數學中的教學策略。第二,研究內容范圍比較狹隘,要豐富研究主題,目前研究內容主要集中于教師、學生、課程和教材,但還可以將研究范圍拓寬到教學媒介、不同版本教材之間的對比、不同地區(qū)和省份之間的對比等方面。
雖然教師是承擔課程思政建設責任的第一人,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的學校領導沒認識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局干部與黨政主要領導應當深入課堂,親自授課、聽課、監(jiān)督,提出指導意見,制定相應的激勵機制,擬定課程建設的規(guī)范,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加強名師工作室建設。此外,目前中學數學課程思政建設的評價與反饋體系存在缺口,應當完善評價標準,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讓立德樹人這一目標落到實處。
近兩年,學者們對中學數學課程思政的研究展開及時,但仍處于起步階段,各個方面的研究還有待加強,任重道遠。相信在未來,廣大一線教師會更新教育理念,組織引導好思政教育活動,鑄魂育人實效顯著增強;制度評價體系不斷完善,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保障;學生具有辯證思維能力和優(yōu)秀個人品質,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形成了“教師有熱度、課程有溫度、育人有厚度”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