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亞平
1+x古詩文教學是指以教材內(nèi)的古詩詞、小古文等經(jīng)典傳統(tǒng)名篇為教學基點,選擇與之相關聯(lián)的古詩文開展組群教學。它契合“群文閱讀”的理念,但又與其存在不同。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現(xiàn)行教材為依托,以一篇古詩文所具備的其中一個典型特征為教學基點,適時切入與其典型特征相匹配的其他古詩文或相關情境資源。同時,要打破教材本身的限制,以一帶x,由“單篇”轉向“群文”,圍繞貫穿其中的某個議題開展探究,引導學生多維度、深層次地思考同一問題,豐富學生語言積累,提升閱讀賞析能力和表達能力,進而培養(yǎng)真摯向善的情懷。
“文章合為時而作”,詩人借由筆下的人、事、物、景來傳達自己的思想主張,表達內(nèi)心真摯的情感。或是憂國傷時的痛楚,或是建功立業(yè)的豪情,或是寄情山水的閑適,或是羈旅思鄉(xiāng)的愁苦,每一篇古詩文都有表達的思想主題。教學中,教師可嘗試選擇某一思想主題來重組詩文,勾連出“x”以構成組群閱讀,提升學生對文字、文章、文化的融合建構能力。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采薇(節(jié)選)》一詩時,詩中講述:當時北方民族非常兇悍,常在邊境作亂,給當?shù)厝嗣竦纳顜砹宋kU。周天子派兵駐守邊疆,號令將士出征。出征路途曲折又漫長,當初別離時是春光爛漫,可歸來時卻是大雪飄飛,來來去去,只留下征人步履蹣跚的背影。詩中表達的正是從軍將士的艱辛與思歸之情。又如,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王昌齡的《從軍行》也寫的是戍邊將士,但讀起來卻是另一種味道。當時大唐的西北邊陲,吐蕃在西,突厥在北,可謂是強敵環(huán)伺。青海湖云霧彌漫,綿延千里的大雪山一片黯淡,可以想見,戍守“孤城”的將士們生活是多么的艱苦。戰(zhàn)事之頻繁、戰(zhàn)斗之激烈、時日之漫長,可哪怕金甲已經(jīng)磨穿,將士心中的報國之志卻不曾被消磨。再如,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王翰的《涼州詞》中,將鏡頭對準了荒漠邊關的一次盛宴。征人們互相勸飲,盡情盡致,所反映出來的情緒是奔放的、是狂熱的,仿佛這才是盛唐,才足以顯見軍人曠達的胸懷、視死如歸的勇氣。如此,整合同一主題的詩文進行比較閱讀,學生能看到不同歷史時期戍邊將士的不同狀態(tài),從而真正理解戰(zhàn)士內(nèi)心真實的情感寄托。
古詩文是詩人內(nèi)心世界、人生境遇的真實反映,僅憑單篇作品和條目式的作者介紹,根本無法理解詩文的內(nèi)涵。了解作者的生平際遇,觸摸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將詩文與作者當時的心境遭遇相結合,將同一位作家分散在各冊教材中的詩文串聯(lián)起來,能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其寫作風格和復雜的情感傾向。
例如,統(tǒng)編版六年級下冊宋代大文豪蘇軾的《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此詞為作者暮春三月游蘄水清泉寺時所作,展現(xiàn)了蘭溪雅淡清美的風光。幼芽萌生,滿是春的意趣,詩人徜徉其中,竟不由自主地感嘆道:“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聯(lián)結詩人創(chuàng)作這首詞時的心境遭遇,這樣的樂觀豁達是如此地震撼人心。教學中,教師可借助相關資料,幫助學生了解“烏臺詩案”這一歷史事件。滿腹才情、意氣風發(fā)的蘇軾被貶黃州,一下子跌落到人生的谷底,可本應意志消沉的他,卻偏偏如此豪放曠達。
賞析不同詩人在相同歷史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作品,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那段歷史,了解詩人內(nèi)心相通的情感。如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示兒》是宋代詩人陸游彌留之際對兒子的深情囑咐,傾注了詩人滿腔的悲慨,而《題臨安邸》卻是宋代詩人林升從西湖邊輕歌曼舞寫起,不露聲色地諷刺當政者的腐朽本質(zhì)。兩首詩看似不太一樣,實則指向同一歷史背景。以一帶一,聯(lián)結當時南宋的社會現(xiàn)實,能讓學生理解陸游彌留之際深沉強烈的悲憤,也能讀懂林升辛辣的諷刺和內(nèi)心的憤恨。
古詩文以感性的形式來反映現(xiàn)實、傳達情感,而這種感性形式依托的便是“文學形象”。詩文中詩人的情感細膩動人,這需要借助形象來傳達給讀者。詩人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其中飽含著自身對生活最本真的理解和認知。
例如,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漁歌子》一詩,描寫江南水鄉(xiāng)二月春江水漲,煙雨迷蒙,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讀來就像是一幅美麗的水鄉(xiāng)春汛圖。置身于這美妙圖景中的,正是一位頭戴青斗笠、身披綠蓑衣的閑適漁夫。山光水色,怡情悅性,遠離塵世喧囂,遁跡江湖,醉于此情此景,自是樂而忘歸。這樣一位悠然脫俗的漁翁形象,可謂是深得人心。又如,統(tǒng)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柳宗元的《江雪》也寫的是漁夫,讀起來卻讓人倍感沉重。大雪覆蓋,山路皆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整個世界是那么冷清,只剩下老漁翁一人依然在江心垂釣。天地純潔而寂靜,更顯出老漁翁的清高而孤傲,凜然而不可侵犯。再如,統(tǒng)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范仲淹的《江上漁者》,讓人甚感壓抑。小小的漁船在大浪中飄搖顛簸,打魚人出生入死是多么艱難、危險,世人只愛鱸魚的鮮美,卻忽略了漁人的疾苦。如此,將三首詩結合、比較,以了解張志和隱居山中的樂趣,走進柳宗元孤寂又不屈的內(nèi)心,感受范仲淹悲天憫人的情懷。
古詩文為了更好地表情達意,常常在創(chuàng)作時使用特定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以期更準確地言說志趣、抒發(fā)情懷。古詩文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對偶、夸張等,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古諷今等。根據(jù)詩文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可將同類型詩文進行比對、分析,學習鑒賞所用表現(xiàn)手法的妙處。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竹石》一詩時,蒼翠的青竹堅韌無比,無論風吹雨打、霜寒雪凍,它始終深深扎根于巖石之中,堅韌剛勁、巋然不動,昭示著頑強不息的生命力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力。了解鄭燮的生平經(jīng)歷,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不肯同流合污的錚錚傲骨,以及嫉惡如仇、不畏權貴的高貴品質(zhì)。破巖的竹子成了鄭板橋高尚人格的化身,贊揚竹子的堅韌頑強,隱含了作者表達自己藐視俗見的剛勁風骨。
在教學統(tǒng)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馬詩》《石灰吟》兩首詩時,教師可將其結合在一起。唐代詩人李賀表面是在詠馬,實則是借此來抒發(fā)內(nèi)心因懷才不遇而產(chǎn)生的無限憤慨,以及渴望建功立業(yè)、一展抱負的愿望。而明代文學家于謙托物寄懷,以石灰自喻,歷經(jīng)千萬次的錘打、熊熊烈火的焚燒,全然不放在心上,只想將一身清白留在人間,是詩人人格的真實寫照。以一首帶x首,留心文本的言語奧秘,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豐富學生已經(jīng)掌握的語言表達形式,在深度閱讀中,能夠讓學生對文字更加敏感,真正提升其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古詩文教學實踐中嘗試以一篇帶多篇,抓住一“點”,適時切入“x”,以文載道、旁逸斜出。通過富有關聯(lián)性的深度閱讀,學生思維的開放度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從而品味詩文的語言之美,體會詩文的情感之美,領悟詩歌的意蘊之美,真正融入詩文的意境,使古詩文教學向縱深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