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雋
福建省福鼎市畜牧站,福建 福鼎 355200
雞傳染性支氣管炎是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的傳染病,其病原為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IBV),發(fā)病雞主要表現為咳嗽、甩鼻等呼吸道癥狀[1],能夠引起10%以上的死亡率。大腸桿菌能夠在機體和環(huán)境中長期存在,通常情況下不致病,但在養(yǎng)殖環(huán)境惡劣、雞群免疫力低等條件下就容易暴發(fā)大腸桿菌病[2]。尤其是肉雞感染病毒性疾病時,極易誘發(fā)感染大腸桿菌而發(fā)生混合感染,在加重病情和增加診治難度的同時,還會造成較高的死亡率,給養(yǎng)雞場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現將福建省福鼎市店下鎮(zhèn)某雞場肉雞發(fā)生的一起雞傳染性支氣管炎與大腸桿菌病混合感染病例的診治情況總結如下。
2022年9月20日,福建省福鼎市店下鎮(zhèn)養(yǎng)殖戶李某飼養(yǎng)的3 000只肉雞(18日齡)處于育雛階段,肉雞突然出現精神不振、呆立一邊、甩鼻、咳嗽、張口喘氣、鼻腔流出黏液、采食量減少、糞便稀薄、顏色呈黃白色等癥狀,雞場獸醫(yī)人員曾使用慶大霉素進行治療,雞群病癥沒有明顯好轉,隨后肉雞群開始出現陸續(xù)死亡現象,由剛開始死亡數量為15~17只/d,逐漸增加到死亡數量為36~40只/d。經調查,該雞場未做好新城疫(ND)、傳染性法氏囊(IBD)及傳染性支氣管炎(IB)等疫病的疫苗接種工作。
現場仔細觀察雞群,發(fā)現肉雞采取平養(yǎng)方式,飼養(yǎng)密度較大(30只/m2)、舍內墊料潮濕、氨氣濃度大,加之馬上進入10月份,外界晝夜溫差變大,氣溫逐漸變低,而雞舍通風口過大,冷風可以直接吹向雞身。同時肉雞臨床表現為鼻腔內分泌大量黏液、咳嗽、甩鼻、打噴嚏等癥狀,并且糞便稀薄、顏色呈黃白色,有的肉雞肛門附近被糞便嚴重污染,甚至糞便堵塞肛門,最后衰竭死亡。
對病癥程度不同的肉雞和部分死亡肉雞分別剖檢,發(fā)病程度輕重不同,在病理變化方面也有所區(qū)別。病癥較輕的肉雞:鼻腔流出黏液,氣管和喉頭黏膜腫脹、充血和發(fā)炎,氣囊渾濁,肝臟腫大,腎臟有尿酸鹽沉積。病癥嚴重的肉雞:鼻腔蓄積大量黏液,喉頭和氣管黏膜紅腫,氣管內有干酪樣物質,心包膜增厚且渾濁,有的心臟被纖維蛋白包裹,有的肝臟表面有白色壞死點。剖檢病死肉雞:鼻腔被黏液堵塞,氣管或支氣管有白色干酪物,心包增厚且有積液,心臟和肝臟外面覆蓋1層白色干酪物,呈典型的包心包肝病變。輸尿管蓄積大量白色滲出物,有的肺水腫,打開腹腔有積液流出。
1)細菌分離培養(yǎng)。無菌采集病癥顯著的2只肉雞肝臟,將病料接種于麥康凱培養(yǎng)基上進行培養(yǎng),使病菌在37 ℃條件下生長24 h,將典型菌落接種于普通培養(yǎng)基上進行純化培養(yǎng),可以觀察到圓形、光滑、隆起的灰色菌落;將菌落接種于麥康培養(yǎng)基上純化培養(yǎng),可見光滑的粉紅色菌落。對單個菌落進行涂片、革蘭氏染色后,在顯微鏡下看到兩端鈍圓的革蘭氏陰性桿菌,與大腸桿菌的特征相一致。
2)生化鑒定。挑取純培養(yǎng)的菌落進行生化實驗,發(fā)現該分離菌能發(fā)酵乳糖、葡萄糖、甘露醇、麥芽糖及果糖,麥芽糖、乳糖以及葡萄糖產酸產氣,吲哚實驗為陽性;枸櫞酸鹽試驗、硫化氫(H2S)試驗及VP試驗均為陰性,M.R試驗為陽性,該結果與大腸桿菌生化特性相符合。
3)藥敏試驗。將該大腸桿菌菌液菌落接種于普通瓊脂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基上放置藥敏試紙片,在37 ℃恒溫箱中培養(yǎng)24 h后測量抑菌圈直徑,結果顯示該大腸桿菌對新霉素高度敏感,對多西環(huán)素和恩諾沙星中度敏感,對氟苯尼考、慶大霉素、卡那霉素、四環(huán)素、鏈霉素產生耐藥性。
無菌條件下采集發(fā)病肉雞的肝臟、腎臟和肺臟病料,經過研磨、離心后取上清液,提取病毒核酸進行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ILTV)、新城疫病毒(NDV)、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IBV)的PCR檢測。經PCR/RT-PCR擴增后電泳檢測,結果顯示ILTV、NDV為陰性,IBV為陽性。
通過現場了解該肉雞場發(fā)病情況,根據病雞臨床癥狀、病理剖檢變化和福鼎市動物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檢測結果,確診該肉雞場中的病例為傳染性支氣管炎與大腸桿菌病混合感染。
及時將發(fā)病肉雞進行隔離飼養(yǎng),疏散養(yǎng)殖密度,加強雞舍保溫,定期通風換氣,避免病情擴散。徹底清理舍內糞便和墊料,減少舍內病菌數量。無害化處理病死雞及排泄物。使用0.5%二氯異氰尿酸鈉或復合碘制劑 ,對肉雞舍內部以及生產用具進行噴霧消毒,使用高錳酸鉀溶液對料槽和飲水系統(tǒng)進行消毒處理,殺滅環(huán)境中存活的病毒和細菌。同時給肉雞群緊急接種傳染性支氣管炎H120活疫苗,以提高肉雞自身免疫力。
1)針對傳染性支氣管炎使用黃芪多糖或魚腥草進行治療,用藥劑量為0.1 mL/只,1次/d。同時配合中草藥治療,使用金銀花、蒲公英、桔梗、板藍根等各50 g,加水2 000 mL,混合煎煮15 min,藥液稀釋5~10倍后,與飼料混合均勻,投喂給病雞,1次/d,連用7 d。
2)雞群繼發(fā)大腸桿菌,為增強雞群抵抗力,可對所有雞只施用電解多維、板藍根沖劑等進行飲水。同時結合中藥治療大腸桿菌病,用黃連100 g、黃柏100 g、大黃50 g,加水1 500 mL,混合煎煮15 min,取藥液稀釋10倍后給肉雞飲用,1次/d,連用7 d。
3)通過采取上述治療措施后,雞群食欲逐漸恢復,精神轉好,肉雞群每天死亡數量持續(xù)減少,1周后病情基本穩(wěn)定。為促使發(fā)病雞群盡快康愈,提高食欲,增強體質,恢復腸道功能,可在飼料中加入黨參、黃芪、陳皮、山楂、白頭翁等中藥,最大限度降低疾病影響,確保養(yǎng)殖的經濟效益。
該肉雞場發(fā)生傳染性支氣管炎與大腸桿菌病混合感染的主要原因是雞群飼養(yǎng)密度過大、舍內空氣質量較差、墊料潮濕以及未嚴格執(zhí)行衛(wèi)生消毒和疫苗免疫注射工作。由于舍內氨氣濃度較高,對肉雞呼吸道黏膜產生損害,給環(huán)境中的大腸桿菌提供侵入的機會。加上外界溫差較大,氣候逐漸降低,夜晚冷空氣直接吹向雞群,給肉雞造成冷應激,促使肉雞體質和免疫力降低,加之雞舍未進行有效的消毒,外界環(huán)境中的病毒和細菌就會趁虛而入,增加肉雞感染疾病的風險。另外,舍內墊料潮濕,給病菌繁殖提供良好條件,促使病毒和細菌數量急劇增加,從而加大雞群發(fā)病概率。
養(yǎng)雞生產中,傳染性支氣管炎與大腸桿菌混合感染后就會加重病情,病雞通常表現為咳嗽、打噴嚏和呼吸啰音等嚴重的呼吸道癥狀,致使肉雞采食量減少、生長緩慢、發(fā)病率和死亡率較高,給肉雞場帶來巨大損失。通常情況下,大腸桿菌對肉雞危害較小,肉雞單純感染后病癥較輕,但大腸桿菌在機體內外長期存在,在飼養(yǎng)密度大、營養(yǎng)不良、條件較差等情況下,大腸桿菌就會與病毒發(fā)生混合感染。為此,生產管理人員需要認真分析雞群病癥,結合實驗室化驗進行診斷,盡快確診病情。
在確診雞群發(fā)生傳染性支氣管炎和大腸桿菌混合感染后,應在使用抗菌藥物控制細菌感染的同時,結合使用中草藥來進行治療,不僅可以抑制病毒復制和殺滅細菌,而且不易產生耐藥性,尤其對提高機體免疫力非常有幫助,因此中草藥在疾病防治中值得推廣和應用[3]。
大腸桿菌對多種藥物都比較敏感,但是由于生產中經常使用廣譜抗生素預防疾病,促使大腸桿菌對抗生素藥物產生較高的耐藥性。因此在雞群感染大腸桿菌疾病時,應對分離得到的菌株進行藥敏試驗,采用高度敏感藥物來治療,減少盲目用藥的危害。如果反復或用藥時間過長,或者雞群病情嚴重時,就會大大降低用藥效果,致使雞群發(fā)生較高的死亡率[4]。
1)注重雞舍保溫與通風管理。在秋冬季節(jié)外界溫度逐漸下降,肉雞場需要將不用的窗戶進行封堵,在門口懸掛擋風簾,有利于保持舍內溫度穩(wěn)定。其次,加強通風管理,在通風口安裝導流板,促使冷空氣到達雞舍頂部,與熱空氣充分交換和混合后才落到下面,避免給肉雞造成冷應激。最后,在每天中午前后加大肉雞舍的通風量,晚上根據氣候變化調節(jié)通風口,適當進行通風,避免舍內空氣質量污濁而影響肉雞身體健康[5]。
2)強化衛(wèi)生消毒工作。肉雞生長速度很快,對環(huán)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比較敏感,尤其在育雛階段其自身體質較弱,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較差,需要給予干凈衛(wèi)生的生活環(huán)境。選擇低毒高效的消毒劑,對雞舍內外進行消毒,一方面可以減少對肉雞產生的不良影響,另一方面可提高消毒效果??奢啌Q使用酚制劑、戊二醛以及新潔爾滅等消毒液,定期對料槽和飲水系統(tǒng)進行消毒處理,避免生物膜在飲水系統(tǒng)內形成,影響雞群的健康生長[6]。
3)保證飼養(yǎng)密度合理。育雛時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往往將雛雞飼養(yǎng)于較小空間內,而肉雞生長速度很快,隨著肉雞體重的增加,需要及時分群或擴群,才能保證肉雞生活在舒適環(huán)境中,否則肉雞不僅容易感染胸囊腫等疾病,嚴重時猝死,還會誘發(fā)傳染性支氣管炎和大腸桿菌混合感染。飼養(yǎng)密度合理,可減少各種應激因素的產生,有利于肉雞的健康生長。
4)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雞群感染傳染性支氣管炎的原因之一,就是免疫接種方面出現問題。肉雞場需要根據傳染性支氣管炎的毒株變化,選擇毒株對型的弱毒疫苗給肉雞接種,且免疫接種時,需要技術人員來操作或監(jiān)控,以免疫苗效價受到影響。常用的疫苗有基因工程疫苗、多價油乳劑疫苗(滅活疫苗)以及H120、H52、Ma5弱毒活疫苗株(弱毒疫苗),免疫方式通常采用氣霧、點眼或滴鼻。一般免疫程序為肉雞4~5日齡、30日齡分別接種H120弱毒疫苗。種雞群早期接種H52弱毒疫苗,產前進行多價油乳劑滅活疫苗接種。同時,為提高雞群抵抗大腸桿菌病的能力,也可以給肉雞接種大腸桿菌滅活苗。
5)肉雞場要把好引種關。在飼養(yǎng)肉雞前,需要全面考察種雞場的疾病控制和流行情況,嚴禁從疫區(qū)引種,避免將病菌引入場區(qū)。并且選擇優(yōu)良品種,在提高肉雞抗病能力的同時,充分有效地提升肉雞的整體生長效果。
由于肉雞飼養(yǎng)密集在環(huán)境中,新陳代謝旺盛且飼料報酬較高,因此在肉雞生產過程中極易發(fā)生繼發(fā)或混合感染情況,不僅加重發(fā)病程度,導致診治難度,還會延長病程和反復感染,給生產管理和技術人員帶來挑戰(zhàn)[4]。因此生產管理人員需要增強責任心,在日常管理中提高飼養(yǎng)管理水平,做好雞舍保溫工作,減少冷空氣給雞群造成的應激,合理安排通風,消除有害氣體對雞群產生的傷害。并且及時分群管理保證飼養(yǎng)密度適宜,供給肉雞生長發(fā)育的良好空間,同時開展環(huán)境消毒工作,殺滅環(huán)境中的病原體,通過加強免疫接種來提高肉雞自身免疫力,盡量降低雞群發(fā)病率。一旦雞群發(fā)生病情,需要認真觀察臨床表現,結合不同時期的病理變化和化驗室檢測作出正確診斷,并實施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幫助病雞盡快康復,減少雞場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