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菲菲
摘要:劉國鈞生于江蘇靖江,家境貧寒,其青年時期就聰慧過人,在常州創(chuàng)辦紡織工廠倡導實業(yè)救國。該文針對其出生的年代,以中國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作為參照背景,對劉國鈞個人發(fā)展及其精神源頭進行梳理分析,提煉21世紀后疫情時代劉國鈞精神的時代價值,以“囯鈞文創(chuàng)”作為設計產品案例探索劉國鈞精神塑造的具體方法,通過文創(chuàng)品牌創(chuàng)設的手段對劉國鈞精神及其事跡進行傳承路徑的創(chuàng)新,激起民眾尤其是青年保存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意識,讓劉國鈞的時代價值仍能以新的內容和視覺形式得到宣傳推廣,引發(fā)大眾關注和思考。
關鍵詞:品牌創(chuàng)設;劉國鈞精神;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
中圖分類號:TB472?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5(a)-0107-04
Innovation Research on Liu Guojun Spiritual Inheritance Pa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rand Creation
Abstract: Born in a poor family in Jingjiang, Jiangsu province, Liu Guojun was intelligent when he was young. He founded a textile factory in Changzhou to advocate industrial salvation. According to the era of his birth, with major historical events in China as the reference background, this article analyzed liu Guojun's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spiritual source, and refined the era value of Liu Guojun's spirit in the 21st century post-epidemic era. The specific mould method of Liu Guojun's spirit is explored with Guojun Cultural Creation as a design case. To innovate the inheritance path of Liu Guojun's spirit and deeds through the means of cultural brand creation, arous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preserving the fine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especially the youth. So that Liu Guojun's value of the times can still be promoted with new content and visual form, getting people's attention and thinking.
Key words: Brand creation; Liu Guojun's spirit;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design
劉國鈞生于江蘇靖江,家境貧寒,青年時期就聰慧過人,有“靠人都是假,跌倒自己爬”的信念,能夠抓住發(fā)展機遇,完成資本積累后在常州開辦工廠振興實業(yè),提出辦廠要堅持“生產增良,清潔衛(wèi)生,廢物利用,價廉物美”四要點,畢生憂國憂民,意圖實現實業(yè)救國。了解劉國鈞的一生,不難發(fā)現劉國鈞具有工匠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國際視野、社會責任和家國情懷等精神特質,是蘇商精神的杰出代表,其創(chuàng)業(yè)歷程真正體現了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休戚與共,無愧于“紡織巨子、民族驕子、中華赤子”的贊譽。
1 劉國鈞簡介
劉國鈞生于1887年,自幼家貧,父親因屢試不第精神失常,由母親丁氏操持家務,生活條件困苦。1900年,英、美、德、俄、日、法、意、奧八國聯軍從通州(通縣)進軍北京,慈禧太后挾光緒帝和部分皇族大臣倉皇離宮,從北京西直門逃往西安,這正是清代風雨飄搖的晚期。1901年,15歲的劉國鈞隨同鄰居到常州西門外奔牛鎮(zhèn)劉吉升京貨店當學徒,開始在蘇南闖蕩。1908年慈禧駕崩,劉國鈞憑借多年學徒經驗預知“商機”,靠賣給慈禧哀悼用的白色“辮須”賺得人生“第一桶金”,之后開始全力投身民族紡織工業(yè)。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清朝退出歷史舞臺,結束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1914年,一戰(zhàn)爆發(fā),帝國主義國家忙于戰(zhàn)爭,放松了對中國經濟的干涉,中華民族工業(yè)進入發(fā)展的“黃金時期”,這一年劉國鈞棄商從工,開始創(chuàng)業(yè)生涯。1918年春,劉國鈞獨資創(chuàng)辦了廣益布廠,開工伊始就盈利3 000余元,此后也年年獲利。1922年,又建了廣益二廠,成為當時常州最大的布廠。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劉國鈞提出“土紗救國”,支持抗戰(zhàn)。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大成二廠毀于日機轟炸,劉國鈞為半生心血橫遭戰(zhàn)禍而潸然淚下?!肮S遭受無妄之災是因為國家貧弱,被帝國主義蠶食,個人能力再強,若沒有強大國家的庇護,也難以周全”,這恐怕是多年興辦工廠的劉國鈞在50歲知天命之年最深刻的體會,也成為劉國鈞“人老心不老,永遠跟黨跑”的愛黨愛國思想的堅固基石。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劉國鈞旋即趕回上海,迅速籌集恢復運營所需要的物資,使常州三個廠在短期內恢復了生產。新中國成立后,他不斷奔走呼吁,支援國家建設,并多次向江蘇省和常州市建議創(chuàng)辦無梭紡織布廠和其他新興項目,期間多次捐獻名人字畫等個人收藏品給南京市博物館和常州博物館。
2 劉國鈞精神的時代價值
2020年暴發(fā)新冠肺炎疫情,新冠肺炎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疫情,也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瘟疫之一[1]。相較疫情之初的迷茫和我國前所未有的積極應對政策,后疫情時代中國經濟發(fā)展穩(wěn)中有升,同時短期和中長期的不確定性及分歧也依然存在。世界不同價值觀從普遍性到特殊性都面臨很大的挑戰(zhàn),各種價值觀重構不可避免[2],社會及教育各界更需要推崇愛國實業(yè)家劉國鈞面臨多次歷史轉折,始終堅持初心,百折不撓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站在新的歷史交匯時期,面臨新時代百年之未有大變局,社會各界仍需互相支援團結向上。江蘇作為長三角工商業(yè)的實力擔當,應學習劉國鈞百年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歷史,傳承劉國鈞精神。對于尚未進入社會的青年學生來講,更應大力宣傳劉國鈞在風云詭譎的歷史條件下投身實業(yè)、敬業(yè)樂業(yè)的思想內涵,進一步消除社會上散布的“躺平”“避世”及“虛無主義”的消極思想。
3 以傳承劉國鈞精神為主題的文化創(chuàng)意品牌設計實踐
3.1 品牌創(chuàng)設的調研背景
做好以傳承劉國鈞精神為主題的文創(chuàng)品牌設計,需要通過實地考察、翻閱文獻資料、動手實踐制作、后期修改調整等手段進行不斷的研究與探索。設計小組觀看書籍及央視紀錄片,并圍繞主題進行討論和設計,實地走訪了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青果巷的劉國鈞故居“八桂堂”,參觀了位于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內的劉國鈞紀念館,對于劉國鈞工作生活過的地方有了初步的印象。劉國鈞十分重視企業(yè)文化建設,認為企業(yè)文化有利于提升員工的整體素質,是保證企業(yè)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的重要條件,是實現職工教育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徑[3]。劉國鈞對企業(yè)文化的前瞻性理解與企業(yè)形象系統(tǒng)(CIS)的概念密不可分。1851年,美國寶齡公司首先申請注冊了商標;1914年,德國AEG電氣公司將設計成標志的“AEG” 統(tǒng)一用在信箋、信封及部分產品上;20世紀30年代,美國著名設計師保羅蘭德( Paul Rand )率先提出了“為企業(yè)建立視覺識別體系”的理念,他認為企業(yè)要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取優(yōu)勢快速占領市場,進而實施全球化戰(zhàn)略,就必須建立以視覺形象為中心的識別體系,即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簡稱CIS。1944年12月,劉國鈞赴美國和加拿大考察,為戰(zhàn)后經濟復興籌備物資,可見其生活工作的年代已經具有商標和企業(yè)形象設計的概念,其重視企業(yè)文化的初衷既是要運用統(tǒng)一的視覺形象系統(tǒng)配合企業(yè)戰(zhàn)略和員工行為準則進行企業(yè)文化及價值觀輸出,也是加強員工對于組織的能動性和忠誠度,為企業(yè)高效率良性運作提供更好的服務。
3.2 文創(chuàng)品牌標志圖形的確定
圍繞劉國鈞的事跡和精神,設計小組查閱大成紡織染廠的商標,發(fā)現劉國鈞非常重視品牌的力量,以膾炙人口、緊跟時事的命名擴大產品的知名度,設計制作的圓形漢字商標“廣益”就是一個例證(見圖1)?!皬V”字在圓形中間,圍繞廣字有八個“益”字,“八”者,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吉祥數字, 老百姓視其為財富的象征, 諧音同發(fā)財的“發(fā)”[4]。旗下出產的紡織產品“蝶球”牌細布更是取吳語諧音“無敵”于地球的意思(見圖2),這是一個蝴蝶在地球上飛舞的圖形標志,輔助麥穗和絲帶裝飾,寓意提高技術,做世界一流紡織產品。產品一問世,因其顏色亮麗、質量過硬深受消費者喜愛,產品除銷售江浙一帶,還遠銷四川和西南地區(qū),由此可見劉國鈞實業(yè)救國的雄心抱負和對產品質量的高要求?!捌放茢⑹麓撈饌鹘y(tǒng)文化與品牌文化,賦予了品牌個性內涵,為消費者傳遞出品牌獨有的人文情懷。” [5]因此設計小組決定選擇易于為大眾所接受的、具有20世紀復古風格的文創(chuàng)品牌作為本次課題設計切入點,命名“囯鈞文創(chuàng)”(見圖3),有兩層含義:一是紀念紡織大王劉國鈞,感念其事跡,懷念其風骨;二是“鈞”字在古漢語解釋中有重量的意思,合30斤,可解讀為國之重器,符合文創(chuàng)品牌創(chuàng)設的初衷,即借劉國鈞排除萬難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事跡打造劉國鈞精神文創(chuàng)品牌,宣傳劉國鈞的家國情懷,傳播自力更生、造福社會的思想,加強其影響力。標志圖形以木刻版畫的形式,對照劉國鈞老年的照片進行圖形的歸納概括,厚重沉穩(wěn)的深褐色表現劉國鈞身處20世紀風云激蕩的年代,富有文化氣息的楷體點明品牌主題。
3.3 文創(chuàng)品牌的宣傳海報設計
縱觀劉國鈞白手起家的一生,不難發(fā)現他個人命運的起伏、創(chuàng)辦紡織工廠的興衰,始終與世界局勢、國家興亡緊緊相連,因此設計小組選擇“秉國之鈞”四字進行以字體設計為主題的海報設計(見圖4)。選擇手、絲帶和紡織錘作為海報的背景圖形,手即紡織工人的雙手,表現織布的動作,也暗含受歷史條件的制約興辦工廠不易?!氨弊忠院b飾,代表紡織廠明星產品蝶球牌細布。“國”字中的“一點”用“四君子”中梅蘭竹菊中的菊花點綴,代表菊花秋天盛開不畏風霜雨打、堅強不屈的精神,寓意其個人品質。劉國鈞能夠克服困難,精準地踩到歷史的每個關鍵節(jié)點,順應時代的潮流做出正確的選擇,這與他善于審時度勢、抓住時機和知人善用的個人特質分不開,更是劉國鈞不斷進行自我教育革新的結果,成為其在商海沉浮多年的制勝法寶,用菊花表現恰到好處。“鈞”字中的山形既有“重達千鈞”的含義,也傳達了愛國實業(yè)家劉國鈞在局勢動蕩時期解決民生就業(yè),對工人進行職業(yè)教育,提升技能水平及在和平時期工廠創(chuàng)造效益、賺取外匯支援國家建設的重大貢獻。蝴蝶、菊花和山形均選擇國畫風格的圖形,以單色咖啡色云紋裝飾,既有撲面而來的歷史感,也有國畫的輕盈飄逸,同時和黑色文字的厚重形成鮮明的虛實對比,符合海報設計表現的主題。
3.4 文創(chuàng)品牌周邊產品的應用拓展
“只有當品牌認知和體驗感受都達到一致時才是(品牌、體驗、設計)一體化的最大價值?!?[6]通過創(chuàng)設文創(chuàng)品牌,設計小組以傳遞劉國鈞精神內涵為目的,圍繞“實業(yè)救國”和“人老心不老,永遠跟黨跑”兩大主題進行衍生設計,選擇便于大眾學習使用的文具作為物質載體,以沉穩(wěn)內斂的設計風格對整個品牌調性進行統(tǒng)籌規(guī)劃,用統(tǒng)一的主題和系列產品來規(guī)范“國鈞文創(chuàng)”設計的實用性,意在提高整個品牌的精致度,使得周邊產品讓消費者既有購買的欲望,又能從中得到教育意義。經過篩選,選擇了筆記本、筆、尺子、橡皮、筆筒和包裝手提袋等物件進行精心設計,為了吸引更多人對劉國鈞創(chuàng)業(yè)的事跡產生興趣,運用較為亮眼的明黃、墨綠,搭配品牌形象的主體色調深褐色,使整個設計凸顯文創(chuàng)品牌的書卷氣和歷史感。筆記本封面設計(見圖5)背景圖選用早期大成染織廠的照片,進行與標志呼應的木刻版畫處理,白色線條勾勒的鋼筆寫下實業(yè)救國4個字點明主題;徽章設計(見圖6)采用紅黃相間的布局,留白位置書寫劉國鈞晚年 “人老心不老,永遠跟黨跑” 的心聲,和文字上面的五星紅旗相呼應;尺子的設計(見圖7)受限于面積,因此選擇單一的圖形,木質材料搭配鉛筆使用,具有一種厚重的年代感,仿佛讓人回到風云激蕩的年代。
4 結語
劉國鈞一生踏實肯干,善于學習和冒險且能敏銳把握商機,其精神實質是一種醞釀于工廠生產實踐的、質樸的、務實的、與時俱進的企業(yè)文化,其行事作風蘊含著中國傳統(tǒng)儒家哲學仁義禮智信的思想智慧,屬于中國人在實踐中摸索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yè)文化和運營準則。因此通過文創(chuàng)品牌創(chuàng)設的手段對劉國鈞精神及其事跡進行傳承路徑的創(chuàng)新,激起民眾尤其是愛國青年保存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意識,喚起工商業(yè)階層對于企業(yè)員工的關心與培養(yǎng)意識,通過創(chuàng)建優(yōu)良的視覺形象服務社會、教化大眾,同時大力開展愛國主義宣傳、教育理論與實踐活動,可以讓劉國鈞的時代價值仍能以新的內容和視覺形式得到彰顯,引發(fā)大眾關注和思考。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劉國鈞的愛國務實精神和職業(yè)教育的理想信念正是后疫情時代社會需要大力推崇的,這是劉國鈞精神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有利于增強社會大眾的自信心、凝聚力和影響力,也為劉國鈞精神傳承路徑的創(chuàng)新提供理論與實踐方面的有益補充。
參考文獻
[1] 張勁松.后疫情時代抗疫常態(tài)化與經濟社會發(fā)展[J].江漢論壇, 2020(8):15-22.
[2] 歐陽康.后疫情時代的世界體系演變與價值觀重構[J].決策與信息,2020(11):5-9.
[3] 李琳.劉國鈞的職業(yè)教育思想研究[J].文化學刊, 2018(12):177-180.
[4] 司馬周.劉國鈞的大成紡織染公司商標文化內涵探析[J].檔案與建設, 2017(5):44-47.
[5] 龔子惠.傳統(tǒng)文化資源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共塑現代品牌內涵[J].視聽,2016(4):198-199.
[6] 林敏.張宇博.李炎桐.以品牌為核心的體驗設計在傳統(tǒng)企業(yè)轉型中的應用:以電e寶App設計為例[J].裝飾,2020(11):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