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春風吹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魯迅雖然早已逝世了,但是他這種精神會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讀過《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魯迅先生幫助了一個拉黃包車的人,為了給拉黃包車的車夫包扎傷口,他屈膝蹲在地上,卑微得好像他比拉黃包車的都低等。在幫拉車的包再往后,還將自己的錢給他,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人,讓他在家里好好養(yǎng)傷。
認識了《孔已己》,也像認識了一個那個時代的麻木不仁自甘墮落的書生,也是當時中國一大批文人悲劇命運的典型代表。
品嘗了那一味令人驚心的《藥》,令我深深體味到當時國人的迂腐愚昧和不開化。
回了趟《故鄉(xiāng)》,那西瓜地上戴著銀項圈、捏一柄鋼叉的少年閏土浮現(xiàn)在眼前,我和作者一樣感受到了隔世的悲涼。
翻開《阿Q正傳》看到的是他可笑的活和可悲的死。
在《祝福》里聽著祥林嫂一遍遍地訴說。
跟著雙喜他們一同去看《社戲》,一同劃船,偷吃羅漢豆……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那感染人的可以浸透人靈魂的生命力,讓人震撼,發(fā)人深省,正如《吶喊》,正如《朝花夕拾》……
一幢普普通通的三層樓房子
這是一幢普普通通的三層樓石庫門房子,位于上海虹口公園附近——山陰路132弄9號。它與周圍的房子差不多:坐北朝南,紅磚墻,黑鐵門。若不是鐵門右邊掛著“魯迅故居”的牌子,真想象不到偉大的魯迅曾在這里住過。
推開鐵門,有一塊小小的空地,就是魯迅《給顏黎民的信》中提到的“四尺見方的一塊泥土”。走過窄而短的通道,便進入了客廳。魯迅寫了許多戰(zhàn)斗性雜文,并編輯《譯文》雜志,翻譯《死魂靈》等作品。提倡木刻版畫,還編輯整理瞿秋白遺著《海上述林》。1935年致電祝賀工農(nóng)紅軍勝利到達陜北,1936年初積極參加文學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等事情。
這是他在上海的最后居所,底層是客廳和餐廳,魯迅先生在門口放著瞿秋白曾用的書桌作為紀念,衣柜上擺著學生送的畫,家具裝修都很簡單。講解員說,魯迅先生不拘小節(jié),餐桌上常放著自己的草稿來擦桌子。
走上臺階,就是會客室。故居按照魯迅生前居住時的情景復原,屋前有小花圃,種植桃樹、紫荊、石榴等花木。底層前間是客廳,沿西墻放有書櫥和瞿秋白留贈的書桌。后間是餐室,東墻放著西式衣架帽架。
中間擺著西式餐桌。西墻放著書櫥、手搖留聲機和瞿秋白去江西瑞金時贈給魯迅的工作臺。過玻璃屏風門,便是餐室。正中放著廣漆八仙桌,四周是四只烤花園座椅。西墻角是一只雙層碗櫥和四張圓凳,東墻放著衣帽架。這些簡樸用具,反映了當時魯迅全家的生活狀況。他僅靠微薄稿費收入維持家庭生活,但對接濟他人,支持革命群眾團體,是非常慷慨的。在魯迅的日記中,留有多次捐款的記載。
客廳里的東西都很陳舊了。正中是一張西式餐桌,周圍有6把椅子。會見客人時,魯迅總是坐在那把靠近門口、背朝外、面朝內(nèi)的椅子上,為的是遮擋鐵門外反動特務的視線??蛷d里還有縫紉機、書櫥、書桌等。書桌上方掛著一張我們最熟悉的魯迅晚年的照片:瘦削、蒼白的臉上顯示出倔強和堅毅,深邃的眸子里透露出對敵人的毫不妥協(xié)、對革命的無比忠誠。
順著狹窄的樓梯走上二樓,這是臥室兼書房。窗邊是一張書桌,墻邊靠著一張鐵床。先生在房間完成了不拘一格的小說集《故事新編》,不倦地編寫了雜文集《南腔北調(diào)集》《且介亭雜文》等。我想象著魯迅先生生命中最后幾年的生活,想象著他寫累了便上床小睡,睡醒了又繼續(xù)奮筆疾書的場景,我想象著先生望著窗外,思想?yún)s穿過柵欄,穿過屋前的小天井,
朝南窗下放著書桌和陳舊的藤椅,魯迅當年身伏書桌,寫出了許多叫敵人膽戰(zhàn)心驚的文章。他在藤椅上沉思,許多雜文就在這里誕生??繓|墻是一張黑鐵床,床上的薄棉被、繡花枕頭,均按原樣布置。1936年,魯迅重病纏身,仍堅持寫作。宋慶齡知道后,語重心長地給他寫了一封信。后來魯迅就在這張鐵床上不幸逝世。梳妝臺上掛著一個舊時的日歷牌,日歷撕到1936年10月19日那一天。臺上的鬧鐘,指針對著5點25分,這些珍貴的物件,成為人們永久的紀念。
三樓前間有陽臺,在海嬰與保姆的臥室,除一張大床外,室內(nèi)陳設(shè)簡單。后間是客房,放著簡單的臥具、桌椅和書櫥,在這里魯迅掩護過瞿秋白、馮雪峰等共產(chǎn)黨人。魯迅故居內(nèi)的家具絕大部分是原物。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在寓所里逝世,終年56歲。魯迅去世至今已80多年,他作為思想家和文學家的價值,不但沒有被歷史沖淡,而且愈發(fā)明晰、愈益增輝。魯迅光輝的一生正如評價“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先生“垂老不變的青年的熱情,到死不屈戰(zhàn)士的精神,將和他的精湛的著作永留人間”。魯迅故居現(xiàn)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故居旁的魯迅公園內(nèi),建有魯迅紀念館,同時供人瞻仰。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魯迅每日總要到不遠處的由日本友人內(nèi)山完造開的書店看書、購書,隨著交往的日益加深,魯迅和內(nèi)山完造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內(nèi)山完造始終如一地忠實于他們之間的友誼,并設(shè)法保護魯迅的安全。
另外魯迅與共產(chǎn)黨早期領(lǐng)袖瞿秋白也有一段深厚的友誼。為了紀念亡友,魯迅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大部分時間都用在瞿秋白的《海上述林》出版、譯作上。這一年他經(jīng)常在病中,體重只有37公斤,可是他還支撐著病軀,堅持一遍、兩遍地看校樣,表達了他對亡友的無限深情。
魯迅墓位于一站地之外的上海市虹口區(qū)四川北路甜愛支路280號,魯迅的葬禮巴金親自為這位戰(zhàn)友抬棺,而宋慶齡則是葬禮主持人。相傳當時有十萬人為他送行,魯迅墓原在萬國公墓東側(cè)F區(qū),但后來遷墓至上海魯迅公園內(nèi)。
魯迅墓的方位為正南向,平面呈口形,以蘇州金山花崗石砌成。墓地總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中間為長方形綠地,四周花木圍繞。魯迅身著布衣長衫,腳穿一雙系帶的帆布鞋,坐靠在一把江南常見的竹編藤椅之上,左手握著一本書,想必閱讀之余稍事休息,正抬眼望向遠方,神情嚴肅,若有所思。
1961年,將原白水泥魯迅塑像改鑄為銅像。同年3月,國務院公布魯迅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10月,市人民政府確定魯迅墓的保護范圍,為基地周圍50米,建筑控制地帶為150米。魯迅先生銅像,坐北面南,坐落在魯迅墓前方的綠地中央,凈高1.71米。基座由四塊花崗石鑲成,上部浮雕裝飾圖案,系采用魯迅親自設(shè)計《墳》扉頁的云彩部分,圖案下方刻有魯迅生卒年份:“1881—1936”。該雕塑作者為浙江美術(shù)學院教授蕭傳玖先生,塑造魯迅先生的儀表神態(tài)逼真而傳神。
身后墓碑鐫刻毛主席親筆題的6個字:魯迅先生之墓,凸顯魯迅先生的獨特地位。
我又來到不遠處的魯迅紀念館,紀念館大廳十分寬敞,屋頂是半透明玻璃,看上去非常典雅。大廳的樓下有工藝品商店、魯迅先生語錄書畫展覽室。樓上的展廳介紹了魯迅先生偉大的一生,那些意味深長的話語,以及精心創(chuàng)作的人物故事,記錄下他成長的足跡。
離開展廳時,我看到墻上印著紀念詩。“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他活著為了多數(shù)人更好地活著的人,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敝灰谴猴L吹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魯迅雖然早已逝世了,但是他這種精神會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讀一讀魯迅,走進他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那強烈的民族責任心,去感受他的陽剛之氣,愛憎分明……勇往直前走近魯迅,像他一樣對生活充滿執(zhí)著,對明天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