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孝良 王啟雨
[摘要] 2022年全國乙卷理科綜合生物學部分的試題較往年突出變化表現在絕大多數問題都是置于具體情境中,這種“無情境不考題”的命題趨勢對一線教學具有重要啟示。根據試題樣本的內容分析,此次高考試題具有重視基礎性、側重綜合應用、突出問題情境等特征。如上的試題特征,是為落實課程標準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而服務的,在未來的教學中,教師應依據測試學生表現、分析考查內容與要求間相互關系,注重能力培養(yǎng)而開展教學。
[關鍵詞]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高中生物學;試題分析;2022年高考乙卷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以下簡稱《高考評價體系》)將《普通高中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2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與2019年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審核通過的新教材聯系起來分析,《高考評價體系》與新課標和新教材相契合,指向構建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體系。2022年是《高考評價體系》頒布的第三年,新課標的實施和《高考評價體系》的教學引領作用到底如何,一線教師深有體會。通過分析2022年高考全國卷(乙卷、甲卷),筆者感觸最深的是,教育部考試中心頒布《高考評價體系》得到了進一步落實。從核心功能“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到考查內容“核心價值、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再到考查要求“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都日臻成熟,并在試卷中得到鮮明的體現。在必備知識的基礎性上,抓住教學主線;在關鍵能力的綜合應用上,實現服務選才;在科學素養(yǎng)的情境創(chuàng)設上,體現應用創(chuàng)新。因此,教師應在新課標和《高考評價體系》的框架下,引導教學并服務教學,以課堂教學改革促進高考改革和新課標的落地。
一、重視基礎性,抓住教學主線,掌握必備知識
基礎性包括學科內容的基本性、通用性及情境的典型性。必備知識則是學習者在面對學科相關的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究問題情境時,高質量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所必須具備的知識。高考強調學生應基礎扎實、融會貫通和學以致用,更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因此,要想完成必備知識的學習目標,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基礎知識的培養(yǎng),在能力培養(yǎng)上凸顯基礎知識的支撐。本卷生物學部分考查必備知識的基礎性體現在選擇題上,有減數分裂、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興奮傳遞機制、酶、群落和ZW型伴性遺傳等,考生需要準確理解基本概念才能正確作答。守正的命題方向保證了考查的基本面是相對穩(wěn)定的,突出基礎性。
另一方面,每年高考都有創(chuàng)新題的考查,如2020年全國卷第29題——真核細胞的膜結構具有重要功能。該題以表格形式呈現,考查非常新穎。今年選擇題第4題,同樣以表格的形式設計了兩個自變量與因變量的關系,設計巧妙。某種酶P由RNA和蛋白質組成,可催化底物轉化為相應的產物。為探究該酶不同組分催化反應所需的條件,某同學進行了下列5組實驗(表中“+”表示有,“-”表示無)。
本題以酶的概念為切入點,基礎知識包括酶具有催化作用,酶的作用條件比較溫和,受到溫度、pH、無機鹽離子等不同條件的限制。實驗目的是探究酶的不同組分催化反應所需要的條件。自變量為酶的不同組分和Mg2+的濃度,因變量為有無產物生成。綜合起來,本題考查了實驗探究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等關鍵能力。
“雙減”背景下,此類試題有助于引領教師抓住教學主線,以必備知識教學為基礎,突出關鍵能力,培育核心素養(yǎng),以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
二、基于綜合應用,考查關鍵能力,實現服務選才
高考要求上是從基礎性向綜合性、應用性和創(chuàng)新性不斷進階的。應用性和創(chuàng)新性是基于一定的真實情境而展開的,在具體情境中提出更高的學習要求,包括學科內知識的綜合應用,甚至是跨學科的融會貫通。關鍵能力是高考考查中的重點內容,是高考長期實踐所確立的“能力立意”命題理念的重要途徑。正因為關鍵能力這一導向,《高考評價體系》中的“四層”才能落到實處。高考卷生物學科答題書寫量的增加,是從融會貫通到學以致用考查要求的體現。知識獲取能力群中的“客觀描述世界、科學解釋世界的過程”,到實踐操作能力群中“應用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更是具體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和體現。
例如,29題第(1)(2)(3)中出現兩處判斷依據和一處推測其原因,30題兩處分析原因,都屬于語言表達題,即長句子表達,之前的高考考查較少,考生會有較多的不適應。如果學生選做的是生物技術實踐專題,會面對32題和37題兩處“簡要寫出實驗思路”的表述,學生在短時間內需要準確作答,要求非常高。繼2016年這種簡要寫出實驗思路的試題出現之后,已經發(fā)展為一類成熟題型,學生也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訓練。由此可見,關鍵能力的考查要求只會越來越明顯,但與之俱來的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會縮短,對考生的能力要求會更高,服務選才的意圖更加突出。
現以第32題為例。某種植物的花色有白、紅、紫三種。花的顏色由花瓣中色素決定,色素的合成途徑是:。其中酶1的合成由基因A控制,酶2的合成由基因B控制,基因A和基因B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卮鹣铝袉栴}:
(1)現有紫花植株(基因型為AaBb)與紅花雜合體植株雜交,子代植株表現型及其比例為 _______;子代中紅花植株的基因型是 _______;子代白花植株中純合體占的比例是 _______。
(2)已知白花純合體的基因型有2種?,F有1株白花純合體植株甲,若要通過雜交實驗(要求選用1種純合體親本與植株甲只進行1次雜交)來確定其基因型,請寫出選用的親本基因型、預期實驗結果和結論。
設問方式在答題紙上呈現的是直線空,而不是這種設問方式“選用的親本基因型為 _______,預期實驗結果:_______,預期實驗結論:_______”。不難看出,后者設定的框架在十年前是經常出現的題型,對學生發(fā)散思維的考查被削弱了。高校對選拔具備抽象思維能力、歸納概括能力、批判思維能力等關鍵能力上的人才要求,將很好地引領一線教師有針對性地優(yōu)化課堂教學。
三、基于問題情境,提升科學素養(yǎng),體現應用創(chuàng)新
學科素養(yǎng)包括三個方面,學習掌握、實踐探索和思維方法,在高考考查中具有導向作用。學科素養(yǎng)的問題情境必須選擇能夠體現核心價值的問題情境,這是考查的內容。正如楊帆教授所給出的《高考評價體系》、新高考生物學科考查的學科素養(yǎng)、新課標中的核心素養(yǎng)之間的關系(如下表)。
其中,學習掌握中的信息獲取,實踐探究中的語言表達等都是明確的二級指標。那么,該如何體現這些指標的考查?一線教師的操作途徑大多是基于必備知識網絡,利用實踐情境、探究情境和生命科學史情境下相關的科學素材,以體現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此類情境突出的應用性和創(chuàng)新性在乙卷中多有表現。
例如31題(節(jié)選),調查草原上地面活動的某種哺乳動物的種群數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選取樣方、空中拍照、識別照片中該種動物并計數。其中的第(3)小題,與標志重捕法相比,上述調查方法的優(yōu)勢有 _______ (答出2點即可)??梢詮膶σ吧鷦游锷顒佑绊戄^?。▊戎赜谏鷳B(tài)環(huán)境保護),或者調查周期短,操作簡便,減少人力物力的資源浪費(側重于經濟實用)等角度作答。
37題(節(jié)選)化合物S被廣泛應用于醫(yī)藥、食品和化工工業(yè)。用菌株C可生產S,S的產量與菌株C培養(yǎng)所利用的碳源關系密切。為此,某小組通過實驗比較不同碳源對菌體生長和S產量的影響,結果如下表所示。
回答下列問題:(5)利用制糖廢液生產S可以實驗廢物利用,其意義是 ______________(答出1點即可)。可以答“減少環(huán)境污染,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或“節(jié)省原材料、降低生產成本”。
38題(節(jié)選)新冠疫情出現后,病毒核酸檢測和疫苗接種在疫情防控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卮鹣铝袉栴}:
(3)某人同時進行了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和抗體檢測(檢測體內是否有新冠病毒抗體),若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而抗體檢測結果為陽性,說明 _______(答出1種情況即可);若核酸檢測和抗體檢測結果均為陽性,說明 _______。
上述分別從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節(jié)能減排和生命健康等角度設置情境,正是體現了生物學與生產、生活二者的緊密聯系。試題聚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突出了對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的應用。像第4題和第37題中的表格設置,是一種新穎的試題呈現和設問方式,學生在比較新穎的情境下,積極思考問題的解答過程。而第38題考查角度——核酸檢測和抗體檢測,既要求考生能夠結合當下的具體社會問題正確作答,起到正確的價值導向,同時以創(chuàng)新的問題情境和答題方向,考查了學生在較為復雜的社會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落實課標精神,領會高考評價,引領課堂教學
教材的編寫依據是新課標,新課標精神的落實又依托于課堂教學。怎樣才能對教學進行評價,評價的標準又在哪?教學評一系列改革和創(chuàng)新是新課標的具體體現,包括新課教學中少而精的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融會貫通和學以致用的學習過程,解決真實情境中所表現出來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等?!陡呖荚u價體系》中的能力要求“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chuàng)新性”很好地引領了課堂教學,這一切應由一線教師通過高效課堂來實現。筆者以2023年應屆生為對象做如下嘗試研究和分析,為今后高效課堂教學提供依據。
(一)測試已初步完成新教材新課學習的學生表現
筆者隨機抽取高二年級平行班級學生93名,在剛剛完成新課(2本必修教材和3本選修教材)學習后,6道選擇題總分36分,平均得分26.84分,選擇題得分人數分布如下圖所示。
結合學校往年教學實際和安徽省近年來招生情況,此類班級學生在2023年高考中的一本達線率預估在20%-40%,本科達線率預估在60%-75%。由此可見,樣本中的學生絕大多數拿到了基本分;另一方面,在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上的不足表現有:一是第1、2、6三個小題得分較低,對減數分裂、呼吸作用、遺傳規(guī)律相對抽象的知識,在理解和運用上不能較好地解釋或推理;二是有部分學生第4小題丟分,這是因為學生不能準確地獲得表格中的關鍵信息,理解上有偏差,造成錯選。由此反映出學生在相關知識的學習掌握上還存在不足,實踐探究和科學思維上沒有足夠重視,不能理解實驗的自變量和因變量的關系。在第5小題的解析中,學生對森林群落分層與自然環(huán)境保護之間的關系解釋不到位,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未能深刻理解生命價值,不能從系統(tǒng)的角度分析生物之間、人與生物之間的密切關系等所構建的核心價值。
(二)分析考查內容和考查要求之間關系
高考生物卷注重以顯性或隱性方式考查考生的核心價值觀,并傳達環(huán)境保護、可持續(xù)發(fā)展、生物進化等觀點,弘揚勞動精神、崇尚健康生活方式,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以增強民族自豪感。高考的核心功能是由考查內容和考查要求體現的,考查內容中核心價值和學科素養(yǎng)需要通過關鍵能力、必備知識來實現,呈現出遞進關系。而考查要求是根據國家需要的人才特征和素質教育培養(yǎng)目標,是基于生物學學科特點,從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chuàng)新性等四個維度,對考生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等進行考查。
例如,29題(節(jié)選)農業(yè)生產中,農作物生長所需的氮素可以NO3-的形式由根系從土壤中吸收。一定時間內作物甲和作物乙的根細胞吸收NO3-的速率與O2濃度的關系如圖所示?;卮鹣铝袉栴}。
(1)由圖可判斷NO3-進入根細胞的運輸方式是主動運輸,判斷的依據是_______。
(2)O2濃度大于a時作物乙吸收NO3-速率不再增加,推測其原因是_______。
(3)作物甲和作物乙各自在NO3-最大吸收速率時,作物甲根細胞的呼吸速率大于作物乙,判斷依據是_______。
試題中考查的必備知識包括有氧呼吸、物質跨膜運輸方式——主動運輸等細胞代謝內容。能力要求主要有實踐操作能力中的信息轉換能力、數據處理能力,以及思維認知能力中的歸納概括能力等。此外,還包括細胞膜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由圖形到語言表達上的科學思維呈現等學科素養(yǎng),客觀認識世界的核心價值等。
因此,筆者提出了基于高考題的“練起來、講出來、寫下來”的訓練,以達到“根據應對問題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組織、調動各種相關知識和能力,準確傳達信息并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要求。以高考題中所呈現的情境為載體,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體會答題過程,體驗試題呈現的《高考評價體系》中考查內容和考查要求。結合教材中所給的必備知識,讓學生講出高考題中知識內容,答題過程中是如何思考的,哪些是自己沒有想到的,并以此進行交流,構建交流的平臺。最后,讓學生寫出自己的答題結果,并就自己所表述的內容進行不斷的修改,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三)基于能力培養(yǎng)的課堂教學轉變
以往僅從知識層面上分析第29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氣,主動運輸需要能量等。在此基礎上分析圖形中NO3-進入根細胞的運輸方式是主動運輸,沒有給予學生是否能夠準確表述正確答題等更多的關注,課堂效率顯然是不高的。針對這一困境,筆者采取了先練起來——見識高考真題,再說出來——你是怎么做的?從什么角度進行答題?然后寫出來——把涉及本題的知識點都寫出來。答全是第一步,精簡答案是第二步,比較什么樣的答案科學適用,以達到科學準確作答之目的。
某同學第一次給出的答案:(1)O2濃度與有氧呼吸有關,有氧呼吸與能量產生有關。由圖可知,隨著O2濃度增加,根細胞對NO3-的吸收速率增大,即能量供應越多,NO3-的吸收速率越大,可以判斷為主動運輸。(2)運輸NO3-的載體數目限制。(3)各自在NO3-的最大吸收速率時,單位時間內甲吸收NO3-多,消耗的能量多,有氧呼吸速率較大。
該同學回答比較準確,能夠理解題目考查意圖,科學地使用專業(yè)術語,但欠缺的是語言表達能力。具體表現在第(1)(3)小題書寫量較大,重復語言較多,而第(2)小題表述不嚴謹不明確。筆者指導學生經過兩次修改后,所給出的答案如下:(1)有氧呼吸為主動運輸提供能量,O2濃度小于a點,根細胞對NO3-的吸收速率與O2濃度呈正相關(既包括圖形中反映的信息,也包括由曲線變化進行邏輯推理得到的結論,實現由圖中O2濃度向提供能量,到主動運輸的過渡,形成完整的信息鏈)。(2)主動運輸需要細胞膜上載體蛋白,a點后載體蛋白達到飽和。(3)作物甲的NO3-達到最大吸收速率對應O2濃度大于乙(給出的答案既能夠準確地落腳在能量和O2濃度的關系上,又能使得信息表達簡練)。
顯然,最大的課堂轉變是教師就教材中知識的零散呈現,轉變?yōu)橐哉鎸嵡榫碁槊浇檫M行教學。此外,加上教師的科學引領,在不斷就問題情境進行探究實踐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感受到能力提升所帶來的成就感。這種高考對教學的導向作用,促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做出最大限度的改變,引發(fā)對課堂教學質量提升的深度思考和實踐。在新課標的框架下,我們應以真實情境為載體,對課堂教學和學科育人進行創(chuàng)新,真正實現“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課堂教學轉變,此為高考改革之目的所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20.
[2]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楊帆,郭學恒.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生物課考試內容改革實施路徑[J].中國考試,2019(12).
[4]郭學恒,吳成軍.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生物學科關鍵能力考查研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2,23(03).
[5]中國高考報告學術委員會.高考評價體系解讀(2022)[M].北京:現代教育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