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覃小瓊(海南省??谑械谒闹袑W,???571100)
每個班級都避免不了會發(fā)生一些突發(fā)事件,例如學生間突發(fā)爭執(zhí),個別學生突然曠課等。面對班級的突發(fā)事件如何正確處理,是班主任比較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班主任心理壓力較大、最需要工作支持的時刻。由于導致突發(fā)事件的成因各異,因此,心理教師可以對突發(fā)事件中的當事學生進行探索性的行動研究,旨在幫助班主任妥善處理工作中的實際問題。行動研究是二十世紀40 年代美國社會工作者和社會心理學家共同提出的社會科學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能針對教育實踐中的問題進行不斷地探索,改進直至解決。
本次行動研究的對象是一名曠課的高二學生,研究的目標是了解該學生突然曠課的具體情況,探索如何協(xié)助其回歸校園學習生活。本研究運用行為研究的計劃、行動、觀察和反思四環(huán)節(jié)模式展開。
小明(化名),男生,2006 年出生,家中次子,有一個比他大8 歲的哥哥。小明現(xiàn)就讀于本市一所重點高中高二年級,除了英語較差,其他學科成績中等偏上。父母均曾接受高等教育,父親為教育工作者,母親為醫(yī)護人員。
小明小時候,因父母較為寵溺,極少參與家務勞動。自小他向父母提出的各種要求,父母總是盡力滿足,成長的過程中缺乏勞動教育及挫折教育。
小明中考報考時發(fā)生的狀況對他的心理影響很大。小明爸爸高中就讀于A 中學,小明的夢想就是在A 中學就讀。根據(jù)小明的學習成績及往年A、B 校的錄取分數(shù)線,小明被A 校錄取的概率較小,被B校錄取的概率較大,且兩所學校只能報考一所。起初小明堅持報考A 校,并表示愿意接受倘若沒被A校錄取即就讀中職學校的結果。但最終屈服于父母的壓力,小明選報了更保險的B 校。當?shù)弥约旱姆謹?shù)本可以被A 校錄取時,已被B 校錄取的小明躲在房間絕食了四天。
疫情居家上網(wǎng)課時,科任教師反饋小明沒有按時完成作業(yè),小明母親簡單粗暴地責備了他。讓小明母親意外的是,較少對父母發(fā)火的小明,受母親責備后情緒激動,對著母親吼道:“把刀具收好,否則我不知道會做出什么事來!”他強烈的情緒反應驚嚇到了父母,自那以后,家長對他的態(tài)度小心翼翼,不敢再激惹他。
2022 年高考來臨,小明就讀的學校設立為考點,因此高考期間,小明放假在家自習。然而,在家的幾天時間,小明晝夜顛倒,作息紊亂。高考結束后,小明沒有按時回校上課,曠課時間長達兩周。
多位科任教師均表示,小明突然曠課原因可能在家庭。高考假期前,小明在校表現(xiàn)一切正常,猜測可能由于小明放假在家作息紊亂,沒法調(diào)整作息,因此無法正?;匦#挥只蛘吒改高^于溺愛,現(xiàn)在稍有不順,即以曠課為借口要挾父母。
小明的哥哥結婚之后,尤其侄子出生后,小明的父母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照顧兒媳和孫子上,對小明缺乏關心和支持。假期結束后,原計劃父親開車送小明回校,然而父親臨時有事,于是讓小明自行乘坐鄉(xiāng)村巴士返回學校。當小明的父親打電話詢問小明是否已經(jīng)乘車回校時,小明只是回答:“再說吧。”父母認為,小明是對父親不送他回校的做法有意見,并以曠課來發(fā)泄不滿情緒。
小明突然曠課的原因分析為以下兩方面:一是假期生活作息紊亂,二是對父母有抵觸情緒并采用了不成熟的情緒表達方式。本次行動研究的目標是幫助小明盡快回歸校園學習生活。
1.計劃
這一階段的目標是幫助小明舒緩負面情緒,相信小明的情緒平復后能自行返校。由于判斷小明不返校的主要原因來自家庭,因此計劃由小明的父母和小明進行溝通。
2.行動
對于小明曠課,父母非常著急并感到無奈,我和小明的母親在電話溝通中,一方面安撫小明母親焦灼的情緒,一方面指導她學習非暴力溝通的方法。通話后,小明的母親情緒平靜了,并對小明曠課的做法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小明母親表示,一直以來,他們和小明溝通更多采取指責和命令的方式,接下來會有意識地使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進行溝通。
父母試圖和小明溝通,然而只要父母開口說話,小明即刻起身回房間,拒絕直接溝通。無奈,母親只好通過微信和小明表達感受。
3.觀察
小明的作息時間依然紊亂,晚上熬夜玩手機直至凌晨三點左右,第二天一覺睡到中午,起床后來到飯廳吃飯。除了吃飯的時間,小明大部分時間都待在房間。起初,小明到飯廳吃飯時,態(tài)度比較冷漠,拒絕回應父母的問話,稍有不順,飯也不吃了,即刻起身回房間反鎖房門。父母給他發(fā)信息,他也不回復。父母嘗試和他溝通,他并不理睬。對此,無論小明如何反應,母親避免和他發(fā)生沖突,自行出門消化自身的負面情緒。過了幾天,也許因為看到父母對他依然包容,也許因為看了父母親給他發(fā)的微信信息,小明的情緒稍有緩和,開始和父母進行一些基本的生活對話。然而,每當父母提起返校的話題,小明依然拒絕回答。
4.反思
在這次行動中,小明的父母通過微信表達了對小明的關心,也表達了倘若中斷學業(yè)對他未來的擔憂。由于小明一直有抵觸的情緒,小明的父母和小明的溝通并不順利。雖然這次行動沒有達到小明返校的效果,但是小明的情緒有所緩解??吹叫∶鳑]有返校的行動,小明的父母內(nèi)心十分著急?;叵肫饍赡昵靶∶靼炎约宏P在房間絕食四天,是小明的哥哥成功把小明勸出了房間,于是父母決定找哥哥來幫忙,希望哥哥能把小明勸回學校。
1.計劃
哥哥找小明談話,目標是能把小明勸回校園。
2.行動
哥哥敲開小明的門,哥哥問他為什么沒上學,小明不回答。哥哥沒控制住情緒,把小明訓斥了一頓,責備他不懂事,這么大了還讓父母操心,不能理解父母的艱辛等。罵完小明,哥哥把父母也“訓斥”了一頓,指責父母從小太寵著小明。最后,哥哥氣沖沖地走了。
3.觀察
小明在哥哥詢問他時,沒有正面回答問題。哥哥被小明的態(tài)度激怒,隨即把小明訓斥了一頓。小明被哥哥訓斥后,也被激怒了,他對哥哥吼了一句:“我的事情不需要你管!”緊接著把哥哥推出了房間。
4.反思
這次行動非但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反而令小明和家人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張了。導致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小明的哥哥沒有牢記行動目標,沒有調(diào)節(jié)好情緒,任由情緒主導了行為;二是小明沒有換位思考,不能理解哥哥的善意。兄弟兩人都沒能做到換位思考,均由情緒主導了行為。
1.計劃
進行家坊并由老師、同學和小明溝通,目標是把小明勸回校園學習。
2.行動及觀察
在小明曠課期間,班主任、班級好友及心理教師均給小明打電話,所有來電小明都不接聽。大家給小明的信息內(nèi)容大概是:得知他沒有回校上課,我們有點擔心,是什么原因,什么時候能回校等。對所發(fā)的信息,小明也均不回復。
曠課時間已將近兩周,在征求小明同班好友的家長同意后,班主任和心理教師帶上小明的兩名好友,準備第二天下午到小明家進行家訪。小明得知家訪的消息后,對著母親吼道:“叫他們不要來!我不上學了!”并質(zhì)問母親是否是她要求老師來家訪的。母親擔心小明出門躲避,于是在家看守,并向?qū)W校反饋了小明的反應。
歷經(jīng)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到達小明家樓下,由于小明對家訪持拒絕的態(tài)度,我們選擇待在樓下,讓小明的爸爸轉(zhuǎn)告小明老師和同學在樓下等他。等待了將近半小時,小明給班主任發(fā)來的信息:“老師辛苦了,您趕緊回去上課吧,我不方便下來,抱歉了?!崩蠋煹膩碓L或許給小明帶來較大的心理壓力,于是讓兩名好友上樓去聊聊天,并叮囑他們,首先告知小明我們來看他的身體是否已經(jīng)康復(曠課期間,小明的母親給他請了病假),然后和小明聊一些輕松的話題,最后轉(zhuǎn)告他,即將迎來合格性考試,希望小明盡快回校備考并參加合格性考試。半小時左右,兩名學生回來反饋說,他們和小明聊得很愉快,小明說他身體好多了,沒有什么問題,并且答應回來參加合格性考試。
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可是小明的媽媽卻不這么覺得。她拜托我們,今天一定要把小明拉出家門,否則小明的承諾是否能落實是個未知數(shù)。我能理解小明媽媽的擔憂,同時覺得現(xiàn)在要求小明返校成功的概率較大,于是讓學生回去轉(zhuǎn)告小明:得知他身體已經(jīng)康復,老師要求他現(xiàn)在返校。學生反饋說,小明不同意那么早返校,因為他還沒洗澡。我們頓時覺得松了一口氣,這不算什么困難了??紤]到學生和我們一起同行可能會拘謹,甚至心里有壓力,于是叮囑兩名學生等待小明洗澡,收拾妥當后由小明爸爸開車送他們,老師們先行回校。我們到小明家旁邊的一家茶樓里等待,茶樓門口的公路是他們的必經(jīng)之路。當看到小明爸爸載著三名學生的車子從眼前經(jīng)過時,我們感到無比喜悅。
3.反思
這次行動達到了理想目標,小明成功返回校園學習和生活。心理教師認為,此次行動的成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首先,小明內(nèi)心是向?qū)W的。雖然曠課長達兩周,但是他并不厭學。其次,家訪的過程中,著重呵護學生的自尊心并給予學生較大的自我決定權——小明抗拒老師來家訪,我們及時在他家樓下停下了腳步。針對小明是否選擇出來見我們,是否愿意回校,何時回校等問題,我們?yōu)樗粲休^大的選擇空間。最后,多方合作和支持才能達到此次行動的目標。在這次行動的過程中,小明的同班好友父母提供了支持,允許他們一起同行,老師們也積極思考,關愛學生,還有小明的父母積極地配合,這樣才使得家訪行動取得理想的效果。
小明回校后,班主任反饋其返校后學習狀態(tài)很好,積極努力,與同學相處融洽。遺憾的是,至今,我不能完全確定他突然不愿返校的具體原因,也不能確保以后還會不會發(fā)生類似的曠課的情況。因此,小明的學習成長依然需要我們持續(xù)的關注,并在適當?shù)臅r候給予適度的支持、引導。
本次行動研究緣于小明突然曠課,并探索和協(xié)助其成功回歸校園學習生活。研究能夠順利進行,得益于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得益于多方合作及教育信息化的普及。研究的過程中,通過教育信息化把家長、教師、學生結合在一起,實現(xiàn)了多方信息及時收集、交流及匯總,使得研究順利進行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其次,得益于教育行動研究宗旨的指引。研究的過程中,邊計劃、邊實施、邊觀察、邊反思,充分體現(xiàn)了行動研究的宗旨,即教師參與教育理解和教育改進,讓教師在行動中主動解決自身面臨的問題,增進教師對教育實踐的理解力,提升教師解決問題的行動力[1]。最后,得益于心理學理論的啟發(fā)。在本次行動研究中,心理教師牢記羅杰斯關愛和信任學生的理念,運用了自我決定理論與非暴力溝通的技巧等,嘗試從自身的處境出發(fā)選擇、借鑒和吸收外在的理論,并將理論轉(zhuǎn)化為行動研究的有效資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