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qū)人民檢察院 馮露
近年來,檢察機關大力提倡少捕慎訴慎押的司法理念,對指導我國的刑事訴訟工作的創(chuàng)新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去年,少捕慎訴慎押司法理念上升為黨和國家的刑事司法政策,是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加強人權保障、節(jié)約司法資源的重要舉措。為全面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依法、充分、準確地適用少捕慎訴慎押,最高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最高檢”)首次公布了少捕慎訴慎押典型案件。
根據(jù)現(xiàn)代刑法理念,無論什么情況下,都要慎重對待起訴和羈押的案件,這是人權保障原則和謙抑性原則所需要的。少捕慎訴慎押是刑法的謙抑性和慎刑理念的集中體現(xiàn),它滿足了社會公眾對司法文明、人權保障的需求。這一政策的落實,要求檢察機關的辦案人員要審慎處理每一個案件,依法保障相關人員的權利,達到“適度”的要求。
少捕慎訴慎押的司法理念古已有之,《資治通鑒·漢紀》載:“罰疑從去,所以慎刑,闕難知也,刑賞大信,不可不慎”,《貞觀政要·論公平》指出:“后王雖未能遵,專尚仁義,當慎刑恤典,哀敬無私”。而今,這一理念被上升為刑事司法政策,可見國家對其的重視,其理由如下:一,近年來,我國的犯罪結構發(fā)生了明顯變化,輕罪率逐漸上升,重罪案件呈現(xiàn)下降趨勢。面對數(shù)量龐大的輕型犯罪案件,采用羈押的方式本身就違背了刑法的目的。實施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減少羈押率,更能體現(xiàn)刑法教育和挽救的目的。二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理念相統(tǒng)一。兩者均有強化人權保障、降低司法成本、減少矛盾沖突、推動社會的協(xié)調(diào)與其他的價值觀作用。在審查案件中,檢察機關要把“認罪認罰”當作少捕慎訴慎押中的一個關鍵問題。三,通過釋法說理展現(xiàn)少捕慎訴慎押司法理念。實踐中,很多釋法說理過程展現(xiàn)在審查報告中,其實不然,更多的釋法說理應展現(xiàn)給大眾。通過強化釋法說理,有利于維護社會的和諧與安定,有利于提升案件辦理質(zhì)量。在貫徹執(zhí)行少捕慎訴慎押的刑事司法政策的過程中,對群眾尤其是當事人的釋法說理迫在眉睫。
要正確落實少捕慎訴慎押的刑事司法政策,必須準確地理解其內(nèi)涵。“少捕”就要求檢察機關在審查案件時,應對所有犯罪嫌疑人的社會危險性進行審查,而非有選擇地針對重罪的涉案人員審查。一位檢察官說過:“你辦的不是案件,而是別人的人生?!薄吧髟V”,則是對這句話的最好詮釋。對于案件的處理結果,相對不起訴和附條件不起訴不失為正確的選擇?!吧餮骸眲t要求檢察機關對已經(jīng)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根據(jù)犯罪嫌疑人的前科劣跡、案件的發(fā)展情況、犯罪性質(zhì),對其做羈押必要性審查?!缎淌略V訟法》第九十五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檢察院仍應當對羈押的必要性進行審查。對不需要繼續(xù)羈押的,應當建議予以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有關機關應當在十日以內(nèi)將處理情況通知人民檢察院。”羈押必要性審查設置的目的是保障羈押的犯罪嫌疑人的權利,防止超期羈押的情況,這也是刑法謙抑性的必然要求。
第一,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符合當代刑事訴訟法的理念?,F(xiàn)今,犯罪結構發(fā)生巨大變化,就要求檢察機關轉變之前的司法慣性。這一政策的有效落實,不僅能有效打擊犯罪,更能體現(xiàn)司法溫度,有利社會的長治久安。另外,隨著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不斷推廣,認罪認罰控辯“協(xié)商”“合作”成了一種重要的訴訟模式。2021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指出判處不滿三年有期徒刑及以下刑罰案件,從2000年占53.9%升至2020年的77.4%。顯而易見,大部分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認罪悔罪態(tài)度良好,息訴服判,犯罪的主觀惡意和危險程度大大減少。
第二,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有利于營造良好的企業(yè)氛圍。2021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指出對企業(yè)負責人涉經(jīng)營類犯罪,依法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訴的不訴、能不判實刑的提出適用緩刑建議,同時探索督促涉案企業(yè)合規(guī)管理,促進“嚴管”制度化,不讓“厚愛”被濫用?,F(xiàn)今的涉企刑事案件存在一些特點:新型產(chǎn)業(yè)模式的產(chǎn)生、企業(yè)發(fā)展迅速、涉案行為的違法程度存在高低。面對此情況,采用“一刀切”的方法,不僅不利于企業(yè)內(nèi)部的發(fā)展,更影響著一個地方乃至國家的經(jīng)濟發(fā)展。對涉案的單位、企業(yè)法人落實好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能更好地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
第三,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有利于增強檢察自覺。今年是質(zhì)量建設年,去年最高檢的報告中也指出檢察隊伍的建設不僅需要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zhí)行力,更需要轉變觀念,發(fā)揮自己的檢察職能。落實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一年有余,構罪即捕”“以捕代偵”的觀念仍舊存在。轉變現(xiàn)代司法理念,增強檢察自覺,從每一個案件宣傳當代的司法理念,彰顯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
“以人民為中心”出自黨的十九大報告,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習近平總書記對每一位司法人員提出“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公平正義”。2021年4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將“堅持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依法推進非羈押強制措施適用”列入年度工作要點,少捕慎訴慎押從刑事司法理念正式上升為刑事司法政策。2021年6月,黨中央印發(fā)《中共中央關于加強新時代檢察機關法律監(jiān)督工作的意見》,將“嚴格依法適用逮捕羈押措施,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作為檢察機關的一項重要任務。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正是“以人民為中心”的體現(xiàn)。
2021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中指出:“對依法可不批捕和犯罪情節(jié)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不批捕8.8 萬人、不起訴20.2 萬人,占已辦結案件比例分別增加0.8 和3.9 個百分點。捕后認罪認罰可不繼續(xù)羈押的,建議釋放或變更強制措施2.5 萬人。審前羈押從2000年占96.8%降至2020年的53%?!边@些可觀的數(shù)據(jù)顯示,檢察機關從過去的“重懲罰犯罪、輕保護嫌疑人權利”的理念正在轉變?yōu)檫m用羈押性強制措施以及啟動刑事公訴程序應當依法、審慎的理念。
此外,辦案過程中,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理念的轉變不僅體現(xiàn)在刑事處罰中,更顯現(xiàn)在對治安處罰和民事調(diào)節(jié)上。正如盜竊罪,按照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常見犯罪的量刑指導意見》(2017)版的規(guī)定,該罪名的起刑點的標準是2000 元。當初,該標準的制定是根據(jù)江蘇省日常居民的生活標準定制,時過五年,辦案過程中,檢察機關會根據(j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情節(jié)、悔罪表現(xiàn)以及被害人的實際情況,對犯罪嫌疑人作出相對不起訴的決定,同時制發(fā)檢察意見,建議公安機關對犯罪嫌疑人的行為作出相應的治安處罰。再如,醉酒駕駛型危險駕駛罪,由過去血樣酒精含量為80 毫克/100 毫升即需受到刑罰處罰轉變?yōu)楦鶕?jù)犯罪嫌疑人駕駛的車輛、行駛路線、犯罪時間以及酒精含量等綜合因素,作出訴或不訴的決定。針對相對不起訴的醉駕型危險駕駛罪的涉案人員,常州市鐘樓檢察院開啟了“歸雁計劃”。該院讓相關涉案人員進行社會服務,承辦人根據(jù)其社會服務中的表現(xiàn)作出相對不起訴的決定,并且,這部分人員承諾在今后一年的時間內(nèi)會積極參與公益服務。
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推行之初,主要適用于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輕罪案件以及可能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而今,該政策已適用于所有案件,這也是我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應有之義。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我國的羈押形式的刑事強制措施有拘留和逮捕,但是法律也規(guī)定了對于犯罪嫌疑人,并不必然適用某一強制措施。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不僅為社會減少犯罪嫌疑人的數(shù)量,也為治安處罰存留一定空間。
此外,落實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一年以來,檢察機關創(chuàng)新和完善多項制度:建立逮捕羈押決定的說理機制、規(guī)范羈押必要性審查的程序機制、完善適用逮捕羈押措施的考核機制。這些舉措的實施和完善是落實該政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國檢察機關共同努力實踐的成果。
2021年12月,最高檢公布了檢察機關貫徹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典型案例,旨在加強對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的宣傳解讀,以更直觀、更有效地指導司法實踐準確把握政策要求,教育引導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這一系列的典型案件充分反映了寬嚴相濟、寬嚴相結合的刑事政策需要。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各地公安、司法機關積極探討利用科學技術對罪犯進行監(jiān)督,以前只能把罪犯“關起來”“管得住”,現(xiàn)在可以利用科學技術對其進行監(jiān)督。2020年9月,浙江省杭州司法機關聯(lián)合開發(fā)使用了非羈押強制措施數(shù)字監(jiān)管系統(tǒng)(非羈碼),有效代替了人管人的情況。例如,指導案例四韓某等47人詐騙案。浙江杭州的檢察院面對涉案人員數(shù)量龐大的案件,采用云上技術對相關人員采取強制措施,一方面防止他們存在脫逃的情況,另一方面,對于不適合羈押的人員進行實時監(jiān)管,在偵查過程中,不斷了解對方的日常生活,為最后的判決做好前置的調(diào)查工作。該技術的使用,韓某等47 人取保候?qū)徠陂g,均按要求定時打卡,無一人脫管失控,保證案件順利進行的同時,也達到刑罰教育挽救的目的。同樣,案例五也是人數(shù)眾多的刑事案件,此類案件中存在部分人員罪行較輕、難以管理的特點,將所有人員羈押于固定場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同時不利于案件的進展,采用云上技術可以很好地解決這類案件帶來的困難。自2019年9月起,全國實施“非羈碼”的人員已達2萬余人次,未發(fā)生任何脫管行為。
公開聽證是新時代檢察機關保障人民群眾對檢察工作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與監(jiān)督權的重要途徑,通過聽證會,檢察機關可以廣泛聽取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人民監(jiān)督員等聽證員以及案件當事人、相關辦案人員等意見,是保證辦案質(zhì)量,推動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會效果有機統(tǒng)一的有效措施,適應了法治公開透明的時代要求。該批少捕慎訴慎押典型案例中,有兩起案件通過公開聽證的方式,對涉案人員作出不起訴的決定。
通過公開聽證的方式防止檢察機關在辦理案件時,對符合條件的案件戴有色眼鏡處理問題。讓涉案人員充分體會案件的角色,保護其合法的陳述權,有效化解矛盾。古語云: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公開聽證,讓社會大眾充分了解案情、涉案人員背景,用普世的觀點處理問題,讓能不捕、能不訴、能不押的人員權利得到充分救濟。此外,部分聽證人員來源于律師等專業(yè)人士,在化解矛盾時是一股有效力量??梢哉f,公開聽證,是一種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xiàn)公平正義。
最高檢提出少捕慎訴慎押的司法理念,本質(zhì)上要求檢察機關在辦案過程中需要檢察機關辦理案件時要嚴格把控羈押和起訴的條件,轉變傳統(tǒng)理念,合理運用刑事強制措施。但是,辦案不是解決一個案件,而是解決一類問題。上述提及的指導案例四,辦案人員在審查案件過程中,發(fā)現(xiàn)應屆高學歷畢業(yè)生生活補貼的申領手續(xù)相對粗疏,核發(fā)流程盡管快捷方便,但容易造成國家人才補貼款流失。對此,檢察機關制發(fā)檢察建議,從源頭上解決涉案人員的顧慮。檢察建議是當下檢察機關參與社會治理的有效途徑,但也要有效提升檢察建議的剛性。在辦案過程中,需要精準發(fā)現(xiàn)問題,查找問題的原因,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另外,一份有效的檢察建議,需要跟蹤落實情況,建立長效機制。
長期以來,由于司法活動的惰性和法治宣傳力度的欠缺,導致民眾將“捕與不捕”視為“罪與非罪”,將“訴與不訴”視為“罰與不罰”。在這種觀念的作用下,不捕不訴案件會成為輿論的發(fā)酵點。此外,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在偵查和審查起訴過程中“重配合輕制約”的習慣,導致公安機關往往依賴于檢察機關的決定。為了打破這一現(xiàn)實框架,必須進一步健全我國刑事訴訟中的偵查監(jiān)督和協(xié)作機制。第一,檢察機關要加強觀念上的整合,全面推動刑事訴訟中的少捕慎訴慎押。目前,部分省份的檢察院在與地方公安部門聯(lián)合制定相應的指引,在思想上得到了認可,并在實踐中進行了嘗試。第二,加強源頭治理,作為刑事訴訟的先導,我們在實施少捕慎訴慎押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目前,公安機關的報捕,更多的為了他們保證案件正常進行,在這樣的情況下,會出現(xiàn)很多無逮捕必要的犯罪嫌疑人。為此,應當依法重新制定逮捕、申請逮捕的標準,將不具備社會危險性、不具備逮捕資格的輕罪案件行為嫌疑人排除在逮捕范圍之外。第三,加強事前的干預,引導調(diào)查。在全國范圍內(nèi),由檢察機關牽頭,通過公安機關事先匯報,充分了解案件、證據(jù)以及犯罪嫌疑人的社會危險性,積極探討不需提起逮捕、將刑事輕罪案件直接引入“直訴”的制度。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落實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時發(fā)揮關鍵作用。檢察機關在實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時,不僅要以“以案為先”,還要以“以案為本”。目前,認罪認罰從寬處理制度缺乏有效的評價機制,在個案的法律效果體現(xiàn)不明顯。為此,在認罪認罰從寬處理制度中貫徹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保障犯罪嫌疑人應有的權利,同時適度彌補被害人的損失,構建和諧法治文明。此外,認罪認罰從寬處理的案件需要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的辯護權,建立證據(jù)開示制度,提供電子光盤或者紙質(zhì)清單,讓犯罪嫌疑人認罪伏法。
隨著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的推進,非羈押強制措施的適用正常態(tài)化。對群眾來說,傳統(tǒng)的刑事羈押措施耳熟能詳,其作用更是顯而易見。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利用云技術的非羈押強制措施的普及化會帶來一定的不便,尤其是案件被害人,可能無法接受給予犯罪嫌疑人一定的自由。因此,需要完善非羈押強制性措施體系,使人民群眾感受真正的正義感和安全感。一方面是要加大執(zhí)行力度。實踐中,我國常用的非羈押性強制措施是取保候?qū)彙8鶕?jù)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取保候?qū)彿譃楸WC金保證和保證人保證。不難發(fā)現(xiàn),所謂保證人,主要包括親戚、朋友、同事等,這些人無法時刻監(jiān)督被保證人;保證金的范圍是1000元至50000 元之間,實踐中往往是取下限,這種低價的保證金也會被被保證人忽略。傳統(tǒng)的取保方式,對犯罪嫌疑人無法起到絕對的保證作用。引進云技術,例如電子手銬、非羈碼等進行跟蹤。另一方面,加大非羈押強制措施的管理力度。鹿城區(qū)檢察院檢察長陳賢木說過“不羈押不代表就不管了。相反,加強對非羈押人員的監(jiān)管教育十分必要?!眳⒄赵撛旱膶嵺`經(jīng)驗,2022年5月出臺了《關于加強監(jiān)管教育深化非羈押強制措施適用的實施辦法(試行)》,主要是規(guī)定非羈押強制措施人員自愿參加學習、公益服務等活動,檢察機關根據(jù)犯罪嫌疑人的表現(xiàn)作出相應的處理。
落實好少捕慎訴慎捕的司法理念,不僅需要檢察機關轉變辦案理念,也需要讓群眾內(nèi)心接受刑法的寬容度。什么樣的案件能不捕不訴,有沒有統(tǒng)一標準,這是群眾要問的問題,也是檢察機關在落實該政策的時候面臨的一大考驗。法的基本價值是公平,該如何在少捕慎訴慎押的刑事司法政策中體現(xiàn)?同種類的案件,此捕彼不捕、此訴彼不訴,長此以往,人民群眾會對法律失去信心。從法產(chǎn)生之時起,其產(chǎn)生的法律效力與其產(chǎn)生的社會效應之間就有了一定的差距。目前,很多檢察機關對輕型案件的不捕不訴處理依靠公開聽證方式?jīng)Q定,但是公開聽證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財力。為此,我們需要構建不捕不訴案件的統(tǒng)一審查標準。事實上,最高檢發(fā)布的五起關于少捕慎訴慎押的典型案例給了我們提示,針對醉駕型危險駕駛、偶發(fā)矛盾等引起的故意傷害、應急情況下的盜竊、部分過失型罪名等輕微刑事案件,通過制定量化規(guī)定,明確不捕不訴的標準。另外,更為重要的是,每個案件的承辦人在作出不捕不訴決定時,不僅要遵循法律的思路,還要考慮社會輿論,使捕與不捕、訴與不訴均得到各方的認同,從而增強了人民對法律的信心。
實行少捕慎訴慎押的刑事司法政策,既是時代要求,也是人民所期待的。落實好該政策,不僅需要國家的頂?shù)變蓪釉O計,也需要每位檢察人員的勉力踐行。作為新時期的司法理念的傳播者,要把少捕慎訴慎押的刑事政策落實到位,給黨和國家交好一張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