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耀強
分泌性中耳炎的發(fā)生與咽鼓管阻塞、耳內氣壓變化、免疫功能低下、中耳局部感染等因素有關,在上述因素作用下患者聽力損失,同時伴隨中耳積液,患者可自覺耳內反復脹痛,該病若未及時治療,病情反復可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2]。分泌性中耳炎通過解除阻塞以改善患者咽鼓管通氣功能,并促進鼓室積液排出,鹽酸氨溴索為常用表面活性物質藥物,但是單一鼓室內注射給藥治療,患者康復耗時較長,因此,部分醫(yī)學研究者提出聯(lián)合布地奈德以提升治療效果[3,4]。本次研究為論證上述觀點,選取本院2018 年1 月~2021 年12 月收治的98 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分組后分別采取鼓室內注射鹽酸氨溴索治療以及鼓室內注射布地奈德聯(lián)合鹽酸氨溴索治療,比較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1 月~2021 年12 月收治的98 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49 例。實驗組男25 例,女24 例;年齡21~45 歲,平均年齡(33.71±4.24)歲;病程1~6 個月,平均病程(3.02±0.99)個月。對照組男26 例,女23 例;年齡20~48 歲,平均年齡(33.77±4.59)歲;病程1~5 個月,平均病程(3.01±0.66)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聽力下降,耳內有悶脹、疼痛、堵塞感,耳鏡檢查均于患者中耳、鼓膜等部位見氣液平面或氣泡,部分患者鼓膜呈琥珀色,聲導抗篩試驗均為C 型圖,同時結合患者音叉試驗或純音聽閾測試,患者均確診分泌性中耳炎;②患者均獲知本次研究方法與目的,在具體給藥方案實施前均表示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本次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排除非首次分泌性中耳炎入院就診患者;②排除合并鼓膜穿孔、噪聲性聽力損傷等其他聽覺疾病患者;③排除接受過其他治療患者;④排除已喪失正常言語溝通能力患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取坐臥位,頭略向對側傾斜以確保操作人員可對外耳道實施常規(guī)清潔,取棉簽沾75%酒精消毒術側外耳道,1%地卡因溶液1 ml滴入術耳表面麻醉10 min 后吸盡殘留液體,先使用鼓膜穿刺針抽取術耳中耳腔內積液,若在抽吸中耳腔內積液的過程中有氣泡出現(xiàn)則退出,若無法抽出積液則借助負壓裝置抽吸中耳內積液,在抽吸完中耳腔內積液后對鼓膜實施表面麻醉,同時請患者頭向對側適當傾斜,以順利實施鼓室內注射給藥,對照組鼓室內注射鹽酸氨溴索葡萄糖注射液(石家莊鵬海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53133,規(guī)格:50 ml)1 ml。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鼓室內注射布地奈德(湖北葛店人福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103795)0.5 mg,1 次/d。兩組持續(xù)治療2 周為1 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 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炎癥指標(血清降鈣素原、超敏C 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細胞因子(白細胞、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免疫指標(CD3+、CD4+、NK 細胞)、氣導閾值(鼓室壓、語頻氣導聽閾)、血管通透性指標(透明質酸、血小板活化因子、纖維連接蛋白)以及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此外,隨訪6 個月,比較兩組患者不同頻率氣導平均聽閾,包括500 Hz 氣導平均聽閾、1000 Hz 氣導平均聽閾、2000 Hz 氣導平均聽閾、4000 Hz 氣導平均聽閾。分別于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抽取5~10 ml空腹靜脈血,高倍速離心以獲得血清,對血清通過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降鈣素原、超敏C 反應蛋白以及白細胞介素-6 炎癥因子以及透明質酸、血小板活化因子、纖維連接蛋白血管通透性指標,應用全血分析儀檢測白細胞、中性粒細胞百分比細胞因子,應用流式細胞學檢測CD3+、CD4+、NK 細胞免疫指標。在安靜情況下為患者戴上耳機,選擇不同頻率請患者聆聽,直至無法聽到為止。治療效果判定標準:顯效:患者臨床不適癥狀均消失,鼓膜完整且積液消失,言語聽力提升>15 dB,聲導抗圖為A 或As;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均改善,鼓膜內陷明顯改善,言語聽力提升10~15 dB,聲導抗圖為As;無效:患者臨床癥狀、耳內鏡檢查以及聲導抗圖均未改善至有效標準,甚至惡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降鈣素原、超敏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降鈣素原、超敏C 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 均較治療前降低,且實驗組血清降鈣素原、超敏C 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的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白細胞、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白細胞、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均較治療前降低,且實驗組白細胞、中性粒細胞百分比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的免疫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CD3+、CD4+、NK 細胞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CD3+、CD4+、NK 細胞均較治療前升高,且實驗組CD3+、CD4+、NK 細胞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免疫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免疫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4 兩組治療前后的氣導閾值比較 治療前,兩組鼓室壓、語頻氣導聽閾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鼓室壓較治療前降低、語頻氣導聽閾較治療前減少,且實驗組鼓室壓低于對照組,語頻氣導聽閾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的氣導閾值比較()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的氣導閾值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5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管通透性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透明質酸、血小板活化因子、纖維連接蛋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透明質酸、血小板活化因子均較治療前降低,纖維連接蛋白較治療前升高,且實驗組透明質酸、血小板活化因子低于對照組,纖維連接蛋白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管通透性指標比較()
表5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管通透性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6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n(%)]
2.7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7。
表7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n(%)]
2.8 兩組治療前后不同頻率氣導平均聽閾比較 治療前,兩組500 Hz 氣導平均聽閾、1000 Hz 氣導平均聽閾、2000 Hz 氣導平均聽閾、4000 Hz 氣導平均聽閾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500 Hz氣導平均聽閾、1000 Hz 氣導平均聽閾、2000 Hz 氣導平均聽閾、4000 Hz 氣導平均聽閾均較治療前降低,且實驗組500 Hz 氣導平均聽閾、1000 Hz 氣導平均聽閾、2000 Hz 氣導平均聽閾、4000 Hz 氣導平均聽閾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8。
表8 兩組治療前后不同頻率氣導平均聽閾比較(,dBHL)
表8 兩組治療前后不同頻率氣導平均聽閾比較(,dBH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由于咽鼓管阻塞、中耳腔表面活性物質分泌減少,致使咽鼓管壓力增加,中耳處于負壓狀態(tài),中耳黏膜因耳內壓的改變出現(xiàn)充血、水腫,同時中耳黏膜細胞間質滲出,致使患者中耳內出現(xiàn)積液,中耳積液影響患者聽力,導致患者聽力下降,同時患者伴有耳痛、耳鳴等癥狀,若未及時行有效治療增加粘連性病變發(fā)生風險[5-7]。因此,對于分泌性中耳炎應盡快排出患者中耳內積液,但是,鼓膜穿刺排液可損傷患者中耳腔內纖毛,同時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腔內局部發(fā)生炎癥反應[8]。免疫系統(tǒng)功能異常在分泌性中耳炎疾病發(fā)作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患者中耳在致病原的刺激下,T 雇主淋巴細胞被識別、分化,致使CD3+、CD4+、NK 細胞大量合成并與抗原的結合能力增強[9-11]。
鹽酸氨溴索為呼吸系統(tǒng)常用疾病,該藥被廣泛應用在痰液排出困難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與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臨床治療中,鹽酸氨溴索用藥后可在患者體內代謝轉化為溴己新,溴己新具有促進黏痰排出,溶解分泌物的作用[12,13]。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鹽酸氨溴索的應用可促進鼓室黏膜分泌物排出,改善鼓室黏膜水腫,有利于患者中耳內液體的滲出,使患者鼓室壓力逐漸恢復至正常水平,但是該品無法有效改善患者鼓室內黏膜炎癥反應,鼓室內局部炎癥因子主要依賴于自身免疫系統(tǒng)與細胞因子的吞噬能力,患者康復時間長[14,15]。布地奈德為呼吸科疾病常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布地奈德傳統(tǒng)給藥方式為霧化吸入治療,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鼓室內注射給藥相較于霧化吸入給藥方式可保證患者局部機體表面的血藥濃度高,同時由于布地奈德長期滯留于局部可充分發(fā)揮抗炎的作用,相較于全身給藥可極大提升生物利用率,并有效規(guī)避了全身給藥引起的不良反應,此外,對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該品的應用可穩(wěn)定溶酶體,為白細胞殺死并吞噬病原體創(chuàng)造有利的環(huán)境,促進局部炎癥因子的吸收,改善患者血管通透性。以利于患者聽力閾值的提升[16,17]。
李立峰[18]臨床研究與本次研究結果均顯示鼓室內注射布地奈德聯(lián)合鹽酸氨溴索治療成人分泌性中耳炎總有效率高于應用鼓室內注射鹽酸氨溴索的患者。此外,本次研究顯示治療后實驗組炎癥指標低于對照組,細胞因子、免疫指標、氣導閾值、血管通透性及不同頻率氣導平均聽閾等均優(yōu)于對照組,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對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鼓室內注射布地奈德、鹽酸氨溴索兩種藥物可協(xié)同發(fā)揮治療效果,促進局部炎癥因子的吸收,改善患者局部黏膜血管通透性,改善機體免疫能力的同時顯著提升患者聽力。
綜上所述,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鼓室內注射布地奈德聯(lián)合鹽酸氨溴索治療可顯著提升治療效果,安全性相對較高,臨床有較高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