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徐州市大馬路小學校(221000) 張 俊
教學理念是教師對教學的認識,對教學活動的看法和持有的態(tài)度和觀念,教學理念對教學活動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梢哉f,有怎樣的教學理念就有怎樣的課堂教學。三年時間,我兩次執(zhí)教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寒號鳥》一課,課文沒有變,但是我的教學理念發(fā)生了變化,從兩節(jié)完全不一樣的課中,我得到了很多啟發(fā)。
第一次執(zhí)教:我曾經(jīng)很得意那堂課
2018年11月,我第一次執(zhí)教《寒號鳥》,還記得確定要執(zhí)教這篇課文后,我就把課文認認真真地讀了3 遍,確定了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在語境中體會寒號鳥和喜鵲的不同態(tài)度,分角色朗讀課文,加深對故事寓意的理解。教學時,我重點指導學生朗讀寒號鳥和喜鵲的語言:“躺”著說體會寒號鳥的懶惰;兩次去勸寒號鳥的喜鵲一次比一次著急;寒號鳥不聽喜鵲勸告,夜里挨凍哀號。通過這樣教學,學生就會明白相同的文字,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讀出來的語氣是不一樣的。課上,學生們讀書興致盎然,扮演寒號鳥和喜鵲時惟妙惟肖,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度高,聽課教師也給予了高度評價。曾經(jīng),我認為這是一節(jié)具有兒童情趣的語文課,學生在課堂上分角色朗讀課文時很投入,也理解了課文寓意,是令我很得意的一節(jié)課。
《寒號鳥》教學設計(第一次執(zhí)教)
1.情境導入,復習詞語
2.讀好故事,隨文識字
(1)識記并理解:勸
(2)第一次“勸”:體會喜鵲的未雨綢繆,寒號鳥的懶惰。
(3)第二次“勸”:體會喜鵲著急的心情,寒號鳥得過且過的態(tài)度。
3.朗讀表演,領悟寓意
學習中反思:不應“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2020 年我聽了陸志平老師的講座《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的追求與思路》,深受啟發(fā)。他提出了語文教學要堅持綜合性、實踐性、生活化的追求:提煉大主題,使教學目標更加集中,更加聚焦,統(tǒng)領單元的情境、任務設計等,更加自然流暢地實現(xiàn)單元的多重教育價值;創(chuàng)設大情境,努力把語言作品的情境與學生生活聯(lián)系起來,學習真實鮮活的語文;設計大任務,改變支離破碎的分析,引領深度學習。這些新的理念,如三月里的春風喚醒了處在“冬眠”狀態(tài),并且還在用過去的經(jīng)驗在教今天的兒童的我。
反思2018 年我執(zhí)教的《寒號鳥》這一課,發(fā)現(xiàn)了很多問題:一是只碎片化地關注了知識點、篇章的教學。二是仍然是教師的教學視角,而不是學生的學習視角?!皩W生是課堂學習的中心者”理念沒有在教學設計中體現(xiàn)。例如,寒號鳥挨凍時說的話:“哆啰啰,哆啰啰,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做窩?!睂W生有生活的體驗,教師不教學生也能讀得很好,完全不必作為重點指導的內(nèi)容。三是學生的思維沒有得到提升,一節(jié)課下來他們對故事主人公的認識仍然是寒號鳥懶惰,喜鵲勤勞。僅僅是這樣嗎?顯然不是。我雖然一直在關注學生,但落實到教學設計中,仍然停留在教師怎么教,更多的關注這節(jié)課應該落實哪些知識點、訓練點,應該去強調哪些知識點、哪些技能,特別在意作為教師應該教給學生什么。課上,學生學習的知識是散點的、割裂開的,是教師認為他們應該掌握的。往往學生只能看到眼前的這棵“大樹”,而看不到整片“森林”,語文素養(yǎng)、思維品質在這樣的課堂上無法得到提升。
第二次執(zhí)教:理念轉變后的課堂大不同
再次執(zhí)教《寒號鳥》,我對教材的解讀視角已不僅僅是《寒號鳥》這一篇課文了,而是用單元整體觀理念,從單元主題、語文要素、本課在整個單元的位置等多方面系統(tǒng)思考。
(一)找準大概念,統(tǒng)整目標
教師首先要明白“教什么”,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對此有明確的要求。我們要從宏觀上解讀教材,統(tǒng)整教學目標,關照前后銜接。本單元的主題是“故事里的智慧”,三篇課文告訴讀者三種不同的思維方法。語文要素一是初步體會課文講述的道理;二是感受和體會課文語言表達的多樣性,學習表達?!逗桒B》是本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通過第一篇《坐井觀天》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初步了解分角色朗讀課文的方法,對理解故事寓意有了初步的認識。第三篇課文《我要的是葫蘆》,旨在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寓意的同時,體會課文三種不同的思維方法。三篇課文從初步了解方法到習得方法,再到體會不同思維方法,給予學生生活啟示。隨著課文學習的逐層深入,學生的能力是螺旋式提升的。
基于對整個單元教材的解讀,瞻前顧后、統(tǒng)整目標,本次執(zhí)教《寒號鳥》一課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在語境中體會寒號鳥和喜鵲的不同生活態(tài)度,以及由此帶來的后果,加深對故事寓意的理解。(2)結合《坐井觀天》一課的學習,了解學習寓言故事的基本方法。跟第一次的教學目標相比,本次執(zhí)教站位更高,在生活的大情境下既統(tǒng)整了整個單元,又觀照了本課在單元中的位置;不僅關注了學生的學,還幫助學生習得了學習方法。
(二)提好主問題,提升思維
教師必須積極地探究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建可以揭示學生思維的課堂任務和條件。如何從學生“學”的角度出發(fā),使課堂更具有思維含量,激發(fā)學生思考的欲望,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呢?這就要改變支離破碎的分析,避免瑣碎的問題。
本次執(zhí)教《寒號鳥》從一個主問題“寒號鳥多次叫喜鵲‘傻喜鵲’,你認為到底誰傻呢?”入手,促進學生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學生帶著這個問題讀書、思考、討論。絕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喜鵲不傻,他們結合課文內(nèi)容并聯(lián)系生活說出自己的理由。一些學生認為喜鵲不傻,因為它很勤勞,冬天還沒到就提前做窩,提前計劃,未雨綢繆。我適時追問:“冬天還沒到時你的媽媽(或者家人)都做了哪些準備?”學生有的說媽媽提前晾曬被子,有的說媽媽提前把冬裝準備好,還有的說爸爸提前檢查暖氣片是否漏水等。這些都是面對生活的一種態(tài)度,更是一種智慧。另一些學生認為喜鵲勸寒號鳥有辦法,第一次勸它做窩它不聽,第二次不僅勸它做窩還告訴它不做窩的后果。寒號鳥不聽喜鵲勸告,得過且過的生活態(tài)度讓自己夜里挨凍才是真的傻呢!這樣,學生不僅明白了寓意,而且習得了方法。
好的問題能引發(fā)學生不同角度的思考。課堂上也有學生提出不同的觀點,認為喜鵲傻,理由是寒號鳥本來就是不做窩的動物,喜鵲勸也沒用,這點喜鵲都不知道,所以說“喜鵲傻”。這個理由是課前預設中沒有想到的。我繼續(xù)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那個學生不無驕傲地說:“《百科全書》上有,我查的?!边@就是兒童視角的認知,他們對于“童話”這種文體的特點沒有明確的概念,但是他們會根據(jù)自己已有的經(jīng)驗進行聯(lián)想再造。教師要肯定和鼓勵學生的個性表達和獨特思維,在此基礎上才是對知識概念的傳授。
當我開始關注課堂上主問題的設計,思考問題的價值時,我發(fā)現(xiàn)課堂悄然發(fā)生了變化:原來的一問一答式變成圍繞一個問題的多角度多維度思考,學生思維品質得到了提升。
(三)建立聯(lián)結點,深化理解
學校和課堂必須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師必須密切關注學生代入課堂中的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寒號鳥》這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寒號鳥得過且過的生活態(tài)度、喜鵲未雨綢繆的生活智慧。突破教學難點時,教師應引導學生聯(lián)系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勾連兒童現(xiàn)實生活,在真實情境中學習。例如,課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有一天,天氣晴朗。喜鵲一早飛出去,東尋西找,銜回來一些枯草,就忙著做窩,準備過冬。寒號鳥卻只知道出去玩,累了就回來睡覺?!薄皡s”字是本課學生要會寫的生字,這個字的意思也不容易理解。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設計了一個小活動,在PPT 上把“卻”字去掉,讓學生體會這樣好不好。雖然大部分學生根據(jù)經(jīng)驗想當然地認為書上有的字肯定不能去掉,但是卻說不出為什么。通過師生對話,聯(lián)系耳熟能詳?shù)摹缎∝堘烎~》的故事,我引導說:“小白貓專心致志地釣魚,一會兒就釣了好多魚;小黑貓卻……”學生隨即接:“小黑貓卻只知道出去玩,一條魚都沒釣到?!痹俾?lián)系本冊書中剛學過的課文《玲玲的畫》:“玲玲不小心把畫弄臟了,爸爸卻……”學生在這樣的對話中領悟到“卻”字的轉折作用,進而體會到寒號鳥和喜鵲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明白了未雨綢繆生活美好,臨渴掘井卻后果嚴重、下場悲慘的道理。這個學習活動是在文本跟學生認知之間建立關聯(lián),用學生已有知識勾連新知識,建立新舊知識的聯(lián)結,從而深化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突破了學習難點。
《寒號鳥》教學設計(第二次執(zhí)教)
1.導入新課
我們已經(jīng)讀了寓言故事《坐井觀天》,同學們分角色朗讀課文表演得特別棒。怎樣才能讀好故事中人物的語言,你有什么好辦法嗎?(生答)
這節(jié)課我們用這些方法再來讀一讀《寒號鳥》這個故事吧,你肯定也能讀得很精彩。
2.學習活動一:復習詞語,回顧課文
(1)PPT出示詞語(略)
(2)正確讀詞語
(3)讀這些詞語,就好像看到了一只什么樣的寒號鳥和一只什么樣的喜鵲?(生答,相機板書)
3.學習活動二:讀懂故事,理解寓意
(1)喜鵲:勤勞
文字、視頻結合,理解喜鵲的“勤勞”。
①自由讀這段話。
②播放視頻:喜鵲銜枯草。
這真是一只什么樣的喜鵲?(生答:勤奮、堅持不懈、不屈不撓)
(2)寒號鳥:懶惰
寒號鳥卻只知道出去玩,累了就回來睡覺。
①通過“‘卻’字可不可以去掉”這個問題,體會寒號鳥跟喜鵲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
②書寫“卻”,實物投影展示。
(3)喜鵲到底傻不傻?
①出示畫外音,提出:喜鵲到底傻不傻?
②學生發(fā)表意見,說說理由。
③分角色朗讀課文。
4.學習活動三:動畫配音,領悟寓意
①給動畫片《寒號鳥》配音。
②理解寓意:如果讓你把這部動畫片推薦給一個人,你會推薦給誰?為什么?
比較后收獲:應該“先見森林再見樹木”
兩次執(zhí)教《寒號鳥》,教學理念的改變帶來了課堂教學設計的改變,也帶來了教學效果的不同,從“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到“先見森林再見樹木”,這是我最大的轉變。所謂的“先見森林再見樹木”,就是一種整體觀思維,先用全局視角看問題,再落實到具體層面。教學中運用整體觀思維,是我們處理、解決一切問題的思維方式與方法論。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思考。
(一)發(fā)展的全面性
語文學科是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學科,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應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把感悟文章內(nèi)容與語言文字訓練相統(tǒng)一,“卻”字的學習既體現(xiàn)了寒號鳥跟喜鵲不同的生活方式,又使學生明白了它的“轉折”意義;把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與語言文字訓練相統(tǒng)一,給動畫片配音既是對文本內(nèi)容的具象感知,又是語言表達的再造。
(二)學習的主體性
兒童的學習、生活、教材三者應該是統(tǒng)一的整體。學習應與生活勾連,與教材貫通,通過利用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讀、演、議多種學習方式的呈現(xiàn),豐富學生的學習路徑等,都是凸顯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教學觀。
(三)素養(yǎng)的進階性
教師應以一條認知線串聯(lián)整個教學活動,通過活動與活動、活動與主題、活動與學生已有認知之間的關聯(lián),并關注它們之間的進階性,用學生已有的學習和生活經(jīng)驗與知識對話,與教材貫通,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與知識相遇的生態(tài)情景,使每一位學生得到天性的釋放和發(fā)展?;顒又?,教師要還學生一個自由生長、天性發(fā)展的時空,以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單元整體觀下的語文教學打破原有教材觀念的定勢,不僅是對教材的創(chuàng)造性使用,也是用足教材,走出教材的體現(xiàn),最終實現(xiàn)了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這一目標。同時,這樣的教學也打破了單篇教學的局限,把生活與世界作為語文教學的“教科書”,聚焦語文課程的綜合性與實踐性。用統(tǒng)整的理念來展開課堂教學,更富有生機與活力,能夠達到知識獲得、思維發(fā)展、思想生成、精神發(fā)育的深度融合,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更好地發(fā)展,是在人的成長上下功夫。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去理解學生,理解教材,理解課程,理解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