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200540)馮亞孟
當今世界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互聯(lián)網(wǎng)+”模式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的誕生為一線教師的課堂注入了新鮮血液。如空中課堂不僅能解決廣大師生的燃眉之急,而且能給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還能助力教師拓展教學空間。
2020 年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居家隔離”“云拜年”“延遲上班”“延遲開學”等成了熱門詞語。疫情擾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讓家長、教師、學生手足無措。為了盡快解決廣大師生的“上課難”問題,空中課堂應運而生。
通過觀摩空中課堂,筆者發(fā)現(xiàn)空中課堂的教學模式和線下教學模式大有不同。一方面,空中課堂中沒有真實的學生,因此也就缺少了師生互動、課堂討論等環(huán)節(jié),其所開展的教學更傾向于講解知識、傳授方法,是教師拋出問題并自行解決的“自問自答”式教學。另一方面,空中課堂缺乏針對性,如上海市的空中課堂是由選拔出的優(yōu)秀教師精心打磨相關的教學設計后錄制的,面向的是上海市的所有學生。這便出現(xiàn)一個問題,一線教師應如何結合自己學校的具體學情,實現(xiàn)空中課堂的靈活運用?
正逢部編本教材在上海市的推廣使用期,如何使用部編本教材成為上海市一線教師思考的重要問題。與此同時,部分教師所使用的教學方式多年未改變,已然不適應時代的發(fā)展進程和學生的學習需求??罩姓n堂的出現(xiàn),一方面為一線教師如何使用新教材提供了方向和思路;另一方面也對一線教師革新教學方式及構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教學模式具有促進作用。
筆者以部編本高中語文教材中《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對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教學模式所進行的初步探索。
以下是筆者基于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教學模式開展的《別了,“不列顛尼亞”》教學的片段。
將本課的中心問題設置為:本文的獨特性體現(xiàn)在哪里?這一問題交由學生在課前解決,并在課上進行集中探討。
【片段一】
師:(用PPT 展示學生的預習作業(yè))這是哪位同學的作業(yè)?
(生1舉手)
師:請你為我們解讀一下你對文章導語部分獨特性的理解。
生1:通過查閱資料,我了解到其他的新聞報道只是客觀地陳述香港回歸這一事實。這篇文章的導語則通過描述“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這一細節(jié)來展現(xiàn)香港回歸了,暗含作者的情感。
師:現(xiàn)在讓我們把這篇文章的導語和同時期同主題文章的導語進行對比。(展示PPT)左側是《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港隆重舉行》的導語,右側是本文的導語,請大家先朗讀一遍。
(生齊讀)
師:這兩則導語有何不同之處呢?本文導語的獨特性又體現(xiàn)在哪里呢?
生2:本文導語提到了英國國旗的降落,表明英國結束對香港的殖民統(tǒng)治,香港回歸了。
師:為什么寫米字旗的降落,而不寫五星紅旗的升起?
生3:本文的標題是《別了,“不列顛尼亞”》,重點突出對英國的告別。
師:具體告別英國的什么?
生3:告別英國對香港的殖民統(tǒng)治。
師:這兩位同學解讀得很好。通過對比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其他新聞的導語側重于寫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而本文的導語則通過寫米字旗的降落和“不列顛尼亞”號的撤離,從側面表現(xiàn)香港回歸了。這體現(xiàn)了本文寫作視角的獨特性。(板書:視角新穎)
【片段二】
師:請這位同學分析一下你對標題獨特性的理解。(用PPT展示生1的預習作業(yè))
生1:“不列顛尼亞”號是英國的皇家游輪。它即將退役意味著英國對香港殖民統(tǒng)治的結束。
師:你提到“不列顛尼亞”號是一艘船,而本文標題是《別了,“不列顛尼亞”》,正常情況下我們會跟一艘船告別嗎?船上有查爾斯王子一行人呀,為什么不跟船上的人告別呢?
生1:船象征著英國。船的離開意味著英國結束對香港一百多年的殖民統(tǒng)治。
師:所以告別的不僅僅是船,還是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更是這段屈辱的歷史。
師:我們再來看看“別了”這個詞,它與其他表告別的詞不同,它隱含“一別便是永遠”的意味。請一位同學帶著感情讀一讀本文的標題,細細品味“別了”背后的情感內(nèi)涵。
(生2讀)
師:我發(fā)現(xiàn)他在讀“別了”的時候語氣比較干脆、利落、果斷。那像老師這樣讀行不行?(用悠長、緩慢、深情的語氣讀)
生3:不行。
師:為什么?
生3:這樣讀表現(xiàn)出的是不舍的情感,而英國結束對香港的殖民統(tǒng)治是中國人民盼望已久的事情,因此讀的時候語氣應該干脆利落。
師:那么,標題為什么不是《“不列顛尼亞”,別了》?
生4:把“別了”放在前面,是用倒裝手法來強調(diào)情感,有效傳遞出英國結束對香港的殖民統(tǒng)治的信息,表現(xiàn)出中華民族揚眉吐氣的自豪之情。
師:非常好!大家對標題獨特性的解讀非常到位!(板書:標題巧妙)
【片段三】
師:我們知道紫荊花是一種親情之花,代表著家庭和睦,它是香港的區(qū)花,象征著香港與祖國骨肉不分離,永遠在一起。本文標題其實化用了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這篇文章的標題,同學們能否仿照本文的標題,為描寫歡迎香港回歸的文章擬個標題?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一起討論這個問題。
(生討論)
師:請各小組派代表來分享一下你們討論出來的標題。
生1:我們小組擬的標題是“你好,紫荊花”。紫荊花是香港的區(qū)花,我們便用它來代指香港,而“你好”則表達出祖國人民對香港回歸的歡迎。
師:說得非常好,老師覺得這個標題擬得很棒!還有小組要分享嗎?
生2:我們小組擬的標題是“早安,紫荊花”。這里的“紫荊花”代指香港,而“早安”則意味著香港拋開屈辱的歷史,迎接新的開始。
師:說得太好了!這個標題既能表達出祖國人民對香港回歸的歡迎,又能表達出香港對過去屈辱歷史的告別!
優(yōu)質的空中課堂,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了多個備課思路和備課方向。對于青年教師而言,在上課前多觀摩相關的空中課堂,深究其中的知識點和教學方法,可有效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別了,“不列顛尼亞”》的空中課堂是這樣講解導語部分的獨特性的:先分析《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港隆重舉行》一文的導語,得出結論——以“中方接管”為視角,以“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為核心場面;隨后再分析《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的導語,得出結論——從“撤離”的角度寫“回歸”,獨辟蹊徑,巧妙選材。筆者在觀摩這一空中課堂后認為,通過對比分析同時期同主題的報道,可以有效引導學生解讀本文導語的獨特性。因此,筆者也想借鑒使用這一教學方法,以更好地引導學生了解本文的獨特性之一是寫作視角新穎。但是,筆者所教學生對新聞這一體裁的特征不甚了解,如果讓其當堂對比分析兩則新聞的導語,可能很難獲得成效。于是,筆者基于學情,給學生布置了如下預習作業(yè):第一,通過查閱資料了解新聞這一體裁的特征;第二,閱讀《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港隆重舉行》一文,了解同時期報道香港回歸的文章的寫作特點。
空中課堂能夠為一線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提供多個教學方向和方法。一線教師可結合本校學情對相關的空中課堂資源進行取舍性整合運用,以實現(xiàn)線上線下的有效融合。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課程。有效整合既是語文學習的目標,又是語文學習的方法和途徑。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與評價建議”“教材編寫建議”等中都提出了“整合”的要求。從學習任務群出發(fā),語文教學設計的最基本單位便是單元。教師可通過單元知識整合,構建整合式語文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教會學生學習語文的方式方法和策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相關空中課堂在講解部編本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時,為了解決“該詩是以什么視角展開的?”這一問題,首先對該詩的標題進行了分析。通過分析得出“地球邊上”是指“海邊”,通過觀察“立”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得出“立”是指一個人站在大地上,姿態(tài)從容且堅定,進而解讀出該詩具有雙重寫作視角。這為筆者講解《別了,“不列顛尼亞”》的獨特性提供了新的思路?!把詾樾穆?,題為文眼”。本文的標題有其獨特之處,通過引導學生解讀本文標題所使用的借代、倒裝等手法,讓他們知道本文借“不列顛尼亞”號的離開寫英國結束對香港的殖民統(tǒng)治,而作者在擬定標題時將“別了”前置,則表現(xiàn)出其對香港回歸的喜悅之情,進而感悟標題的獨特性。分析標題可以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為師生解讀文章指明方向。
通過觀摩眾多的空中課堂,一線教師可以學到多種教學方法,打開教學思路,實現(xiàn)知識點的整合,從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沒有創(chuàng)新就難以進步,一味地模仿和借鑒容易故步自封。通過整合相關空中課堂資源,筆者基于《別了,“不列顛尼亞”》標題的特點在課堂中開展了標題仿寫活動。先明確本文標題化用了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一文的標題,再讓學生模仿本文的標題,為描寫歡迎香港回歸的文章擬個標題。通過仿寫標題,學生能更好地感悟本文標題的巧妙,以及本文所傳達的情感態(tài)度。筆者預設學生擬寫出的標題是“你好,紫荊花”,在課上,也的確有學生小組擬出了這個標題。出乎筆者意料的是,有一學生小組擬的標題是“早安,紫荊花”,意即香港拋開屈辱的歷史,迎接新的開始。筆者覺得這個標題擬得比自己預設的好。這一活動的開展可以說是一次成功的嘗試和創(chuàng)新,也是整堂課的亮點,其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在整合相關空中課堂資源的基礎上,一線教師可以根據(jù)學情和教學內(nèi)容的特點進行創(chuàng)新,實現(xiàn)新舊知識點的有機融合,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在對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教學模式進行初步探索后,筆者得出以下結論:
空中課堂是由選拔出的優(yōu)秀教師在廣泛查閱資料、充分研讀文本、熱烈探討和精心研磨相關教學設計的基礎上錄制的,是優(yōu)質的在線視頻課。通過觀摩空中課堂,一線教師可以收集到豐富的教學資源,增強教學資源整合意識。
新課改背景下,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在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充分發(fā)揮。如本課中,課前的學生自主預習,課堂上基于學生預習情況進行的文本分析,以及學生的自由討論和自由發(fā)言等,都有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部分教師著重完成“教”的任務而忽略學生“學”的任務,以致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逐漸失去創(chuàng)新力,易產(chǎn)生厭學情緒。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教學模式的構建,能有效彌補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優(yōu)化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