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則宣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yī)院)精神衛(wèi)生研究所 副主任醫(yī)師
■黃任之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副教授
在人類社會中,單靠個人的力量往往難以應付外部的壓力和困境,因此,求人幫忙就成了人際交往的常態(tài)。由于能力、經(jīng)驗、資源、地位的相對差異,我們每個人都在不斷扮演“求人者”和“被求者”的角色。但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一方面開口“求人”幫忙很難,另一方面“拒絕”別人也不容易。從某種意義上說,學會“求人”和“拒絕”是人際關系成熟的一種標志。
社會是一張網(wǎng),每個人都是網(wǎng)上的一個結(jié)點,免不了彼此麻煩。在人的一生中,我們或多或少都需要他人的支持和幫助。然而,很多人會覺得開口“求人”很難為情,這是為什么呢?
(1)把求助看成是精神乞討
很多人難以開口“求人”和從小受到的教育有關,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感覺求人要看別人的臉色,放低自己的姿態(tài),有損尊嚴,不求人則身心自在。他們認為向別人尋求幫助就是喪失人格。
(2)害怕被拒絕
很多人不開口求人相助,實際上是怕被人拒絕,受不了被拒絕后的自我否定。他們可能有多次被拒絕的經(jīng)歷,被拒絕后感覺很不好。這種不好的情緒和感受沒有得到及時處理,積累起來變成了一種對自我的批判。
(3)害怕暴露自己的軟弱
當需要求助時,其本質(zhì)是現(xiàn)實困境讓我們看到了自己的短板。這些人害怕向別人暴露自己的弱小和無能。這類人在生活中往往十分要強。
(4)看重等價交換
有些人在尋求他人幫助前會考慮,如果別人也有求于己,自己是否能應付得過來?他們認為自己不具備幫助別人的能力,因此不愿開口求人。
實際上,要強不等于拒絕別人的幫助。如果一概拒絕求助,就是告訴世界——我不值得被幫助,這不僅暴露出個人的虛弱和自卑,也抹殺了他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較為親近的人際關系是“麻煩”出來的——適度尋求他人的幫助,可以拉近人際距離。
尋求幫助前應進行自我和對方的定位,即這件事是“我”的事情,“我”盡百分之百的力量無法完成才會尋求幫助。別人的幫助只是一種支援,幫助者沒有義務必須達成目標。如果幫助沒有效果,這不是對方的錯。
求助時要注意觀察對方的神色,對方是否處在一種愉快或穩(wěn)定的心境中。應掌握一定的語言技巧,尊重對方,真誠地交談,言簡意賅地闡述自己的困難和想法,陳述想要獲得的幫助內(nèi)容。如果對方拒絕,應泰然接受。如果對方答應,應給與對方心理酬賞——用實際行動和感謝的話語,讓其感受到自豪感、成就感和強大感。
別人需要幫助時,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施以援手,是值得鼓勵的。但現(xiàn)實情況是,有些人所尋求的幫助并非其力所不能及,只是他/她不想做。此外,對于某些幫助需求,我們無力幫忙或幫忙后會大大損害個人利益。
不少人面對以上情況,明明自己內(nèi)心不情愿、不舒服,卻不能通過言語和身體姿態(tài)將“拒絕”的意思傳遞給對方,反而擰巴地違心答應??瓷先ナ俏覀儭安缓靡馑季芙^,怕傷了對方的顏面”,實際上我們是想讓對方覺得自己“很友好、熱情助人”。很難拒絕別人請求的心態(tài),其背后可能是以下心理原因:
(1)低自尊
低自尊的個體內(nèi)心不夠強大,自己也無法判斷拒絕別人到底是壞事還是好事,只能將他人需求置于自己的需求之上。他們認為,雖然委屈、犧牲了自己,但能成全、滿足對方,對維護人際關系有利,就是好事。
(2)自我邊界模糊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需要明確人際界限:這個事情跟我有關嗎?我需要對完成這件事承擔責任嗎?我可以從中得到什么益處?邊界清晰的人會區(qū)分出“我的”和“非我的”事情。對于“非我的”事情,不能過度承擔責任,也無需對于“不能完成”感到抱歉。而難以說“不”的人,通常自我邊界很模糊,經(jīng)常將他人的責任包攬到自己身上。
拒絕別人不合理的要求,應該秉持一種真誠的態(tài)度,不需要刻意編造借口。這是因為,有時為避免謊言被識破,反而需要說更多的謊言來掩護。如果被人揭穿,反而丟了人情和人品。
您可以嘗試溫柔且堅定地拒絕,說出真正的理由,比如“我做不到”“與我的原則違背,我無法認同”等,讓對方明白你的想法。雖然對方當時會不理解、不高興,但至少不會感覺被欺騙,會認為你有自己的原則和底限。
一個人能夠拒絕別人的無理要求,實際上是尊重自己,不過分要求自己,能夠遵從自己的內(nèi)在需求,不被外界所控制,這是自我意識完整和人際關系成熟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