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慧婕(江蘇省南京市江寧開發(fā)區(qū)學校 210000)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關鍵部分之一,該理論強調“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學。這一理論的提出為各年齡段、各學科的教學工作提供了極大幫助。將之應用到小學閱讀教學中,能夠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培養(yǎng)閱讀興趣和習慣,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閱讀教學和習作教學相輔相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將閱讀與寫作巧妙結合,是重要的教學方法。小學中年段是寫話向習作過渡的階段,此學段的學生剛剛接觸習作,有畏難情緒,實踐不足,缺少方法,存在詞不達意、語言貧乏等眾多問題。巧妙的讀寫結合教學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和習作興趣,還能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和思辨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運用讀寫結合的教學策略,以讀促寫,以寫助讀,讀寫相長。
閱讀和習作在本質上都是以文章為中心的學習行為,教師將兩者融入教學,能夠提高教學效果。但當前的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輕讀寫結合”的現象。部分教師將閱讀和習作割裂開,進行單一授課,認為這樣更有效率。另外一些教師盡管有在教學中進行讀寫結合的意識,但在課堂教學時,仍然把教學的重點落在閱讀教學上。對于習作教學,教師常常選擇在課堂上淺嘗輒止,稍稍點撥,把寫作留作家庭作業(yè),讓學生在課后完成。而剛接觸習作的中年段學生常常在獨立完成習作作業(yè)時無從下筆,導致習作興趣不濃厚、習作質量不高。這兩種做法實際上都切斷了閱讀與習作的內在聯系,使讀寫分家。
閱讀與習作的融合應該是順暢而和諧的。教師在教學中既要根據文本內容,激發(fā)學生的閱讀靈感,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還要找準讀寫結合的切入點,讓學生自然傾訴。讀寫結合教學應不拘泥于形式,嘗試多種方法,譬如提煉小標題、想象續(xù)寫等。很多教師存在讀寫結合教學方式單一的問題,在教學時生硬切入,讓學生通過仿句造句的方式進行訓練。這些固定句式從低年段口頭練習一直持續(xù)到中年段仿寫,對于中年段學生而言,既缺乏新鮮感,也不能豐富詞匯量,無法提升表達能力。
教師如果仔細研讀教材,在教學設計時有目的性和指向性,緊扣字詞句篇,就能在文章中發(fā)現恰當的讀寫結合點和有效的語言訓練點。因此,高效的讀寫結合教學應該方式多樣化,讓學生通過閱讀增加積累,拓展思路,從字詞句篇的尋味感悟中提升閱讀欣賞能力和習作思維能力,進行個性化的表達,最終實現對多種表達技巧的觸類旁通。
讀寫結合本應該是教師在常規(guī)課中遵循的教學原則,但常常變成教師為了制造亮點在公開課進行表演的道具。一些教師在公開課上預留10分鐘時間,圍繞某一個訓練點,或者課文的留白之處,讓學生進行小練筆。但實際情況是,對于文筆較好的學生,要么練筆時間不夠發(fā)揮,要么因為過于簡單失去興致;而對于能力較弱的學生,要么絞盡腦汁無從下筆,要么生搬硬套堆積詞匯。而這種即時的小練筆由于時間有限,在課堂上只能請少數學生進行交流展示,無法得到全面有效的反饋。本來預設的集體訓練,最終變成了個別優(yōu)秀學生的展示。不僅如此,學生從某一篇課文中學習到的習作技巧是孤立的,這種隨學隨用的讀寫結合是短暫的,不少學生只是一味模仿,不會舉一反三。公開課上短暫的精彩,并不能轉換成學生真正的掌握。
習作始于模仿,而初級的模仿可以從遣詞造句開始。如果學生能夠將閱讀中獲取到的精彩語句恰當地運用到習作中,將有利于學生掌握構句方式,進而增益于習作。教師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的火眼金睛,挖掘精彩句式,把握文本的精妙之處,引導學生揣摩文章的表達方式,對經典的句式進行品味和仿寫,生成言語智慧。
統(tǒng)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的第二自然段圍繞秋天的雨帶來的顏色進行描寫,其中“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這句擬人句既凸顯主題,又不落俗套,非常適合遷移。為此,教師可以設計句式仿寫:“大方的秋雨姑娘還會把什么顏色帶給誰呢?仿照句式,發(fā)揮想象,我們也來當一當小作家!”學生欣然揮筆,寫下的語句個性十足。
這些生動的語句彰顯學生對于生活特有的觀察力和表現力。因為學生在之前的閱讀教學中已經感受到了秋雨的美好,段落中的精彩句式為閱讀和寫話架起橋梁,學生便能以文本為階梯,將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轉化為美好的文字。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不要急于求成,要讓學生充分誦讀,品味語句的美感和精妙之處,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模仿和創(chuàng)作,這樣才是有意義的練筆實踐。
語文教材中處處藏留白。很多表面上“無”的空白,實際上蘊含著極其深沉的“有”。這些空白既有情節(jié)的承接延伸,也有情感的轉變;既有主旨的升華,也有內容的新釋,就像電影中的空鏡頭,給學生留下無窮的想象空間。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捕捉到這些留白,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根據自己的理解,合理聯想,以習作的形式把這些空白“補”出來,既加深對文本閱讀的理解,又激發(fā)了習作興趣。
統(tǒng)編版教材四年級上冊《女媧補天》充滿神奇的想象,講述女媧為了拯救人類歷經艱險采石補天的故事。對于女媧克服艱難險阻采石的過程,文章中沒有明說。因此,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聯系全文,推敲細節(jié),將過程補充完整。神奇的童話引發(fā)學生的聯想,學生文思涌泉,許多奇妙的想象躍然紙上,如“五彩石中的紅色石叫赤焰石,只能靠近太陽才能拿到。女媧奮力飛向太陽,火紅的太陽灼傷了女媧的皮膚,但她忍著鉆心的疼痛繼續(xù)取石?!?/p>
在學生的筆下,文章中隱沒的部分充實起來,人物形象鮮明立體起來。通過這樣的文本補白,學生實現了創(chuàng)新表達,對文本理解更加透徹,既增益于習作,也增益于閱讀。
好的結尾往往意蘊繾綣,引人深思。一些文章在結尾處留下懸念,給學生提供了練筆的契機。教師要引導學生梳理課文脈絡,聯系課文內容,對課文的結尾展開合理的想象,可以是對原文的補充,也可以是對情節(jié)的延展。
學生邊讀邊寫,在閱讀中有感而發(f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有話可講、有文可寫,使自己的思維空間充分得到拓展。除了教材外,教師還要適時挖掘課外資源,豐富讀寫結合的路徑,幫助學生提升讀寫遷移能力。
總而言之,在小學中年段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發(fā)掘讀寫結合點,豐富讀寫結合的教學形式,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讀中學寫,以寫促讀,讀寫相長,獲得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的共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