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萌萌
(開封市文物商店)
縱觀中國文物建筑發(fā)展歷程,均表現(xiàn)出巨大的藝術成就,具有深刻的研究價值,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外界因素的影響,有些文物建筑會發(fā)生變化,影響其傳承。因此,有必要對文物建筑保護修復方法與技術進行分析,選擇與文物建筑相適應的修復技術,對其起到一定保護作用。
前期調研工作較為重要。系統(tǒng)科學的開展前期調研至關重要,了解掌握歷史信息,有針對性地對文物建筑問題部分進行分析,并結合實際情況與文物建筑特點制訂修復方案,給文物建筑最完整的保護。
重在保護。文物建筑保護修復工作中,以保護為主,修復為輔,要盡可能尊重文物建筑的歷史原貌,保留歷史信息。保護修復文物建筑并不意味著要對其進行再設計,而是要遵循保護修復的原則,實現(xiàn)修復與文物建筑之間的平衡。
學科產生交叉。文物建筑保護修復涉及眾多學科,包括環(huán)境監(jiān)測、災害防治、歷史考古等多個方面,在修復過程中需要將各學科交叉集中起來,利用所收集的相關信息,使文物建筑相關信息更加完整,采用科學修復方式,了解相關材料,保證修復質量。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對建筑遺產的保護觀念越加重視,對建筑原真性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作為原真性的核心載體,有必要遵循真實性原則,尊重文物建筑本身所承載的情感需求及其本土價值觀特點,在修復方式上找到一種真正在觀念與技術上重合的形式。在實際修復中,要求不改變文物建筑原狀,保留其真實狀態(tài),強調建筑意識自身的藝術價值。對于在歷史上曾多次修復的文物建筑,則以其某個特定時期的建筑形態(tài)為依據(jù),不刻意去探索其最初的原始形態(tài)。修復過程中,以其現(xiàn)存價值為主要依據(jù),保留重要的事件、重要的人物痕跡,不能妨礙對原物進行保護處理,所有修復的部分需要詳細記錄[1]。
在修復過程中,所有替換、補缺上的構件與材料,應當在材質、工藝等方面與原有物品有所區(qū)別,不能刻意模仿甚至混淆新老構件。通常采用差異法實現(xiàn)修復可識別性,在保留遺產形象不被破壞的前提下,使得修復部分與歷史有所差別,但又被含蓄地表達出來。
此外,建筑修復后應當具有可逆性條件,即為避免文物建筑的結構即將損壞,應當采取緊急保護措施,但這些措施要求一目了然,且為日后文物的保護工作留有空間,當修復部分即將損壞時,應當便于拆除,繼續(xù)后續(xù)的修復工作。
應當對文物建筑進行日常保養(yǎng),主要對存在隱患的部位連續(xù)監(jiān)測,并記錄相關信息,開展日常保養(yǎng)工作??刂崎_放容量,建立保護體系,提升對文物建筑的資料收集、檔案整理、研究分析等相關工作,降低文物建筑受到損傷時遭受的侵害。間接保養(yǎng)是文物建筑的被動保護方式,在不采取任何干預措施的前提下保證文物建筑長時間維持現(xiàn)狀,是最基礎的一種保護方式。日常維護中不需要添加新構件,但必須按照計劃開展保護工作。
1.防護加固
加固是文物建筑保護工作中最為常見的方式,當其中出現(xiàn)損壞等隱患時,便采取加固、支撐、穩(wěn)定等各種形式對文物建筑進行保護,不會改變文物建筑材料的性質。使用加固措施的前提是不改變保護對象的外觀,且所使用的現(xiàn)代構件盡可能被隱藏起來,減少對被保護對象外觀的影響。但實際修復過程中不必因隱藏而刻意隱藏,只需要嚴格控制構件的顏色、材料類型等因素即可,避免與文物建筑之間產生的差別過大。
防護措施通常采取遮蔽、直接防護、構筑物等方式,為建筑物創(chuàng)造一個減少外界因素干擾的空間。而在保護與修復過程中,無論是殘存的遺址,亦或是完整的大型建筑,均被列為保護的對象。就目前修復技術而言,輕質結構材料是較為明智的選擇。如在對遺址博物館進行保護與修復時,由于對其外觀與環(huán)境面貌均有所改變,因此需要在修復前嚴格進行設計,盡可能體現(xiàn)出遺址基本特點,并保證其與周圍環(huán)境相協(xié)調。我國遺址建筑中多采用仿古建筑形式,但實際上在表達真實性方面并不具備優(yōu)勢,所謂仿古也僅體現(xiàn)在結構與功能方面,這無異于假古董。
加固技術的使用無論是于局部加固,亦或對整個遺址進行加固,都不能對遺址造成破壞,且所加固的材料應當具備可拆除性質,以便日后的修復與保護工作更加便利,減少干預。
2.現(xiàn)狀整修
對產生破壞的遺址進行修復,盡可能將其恢復原狀,其中包括對損壞、變形的構建進行維修,將錯位、扭閃等問題進行校正,修復輕微損害的結構構件,或替換較為嚴重的損壞的構件,填補缺失構件,采取粉刷、油飾等方式對構件表面進行修復等。
現(xiàn)狀修復要盡可能減少對原建筑產生影響,采取對應的技術措施,避免影響古建筑的穩(wěn)定性與平衡性。在修復工作前,應當對建筑進行分析與調查,確定構件存在的實際隱患與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術修復工作。在實際修復工作中,經常采取臨時加建墻體等方式,但對遺產的整體風貌或歷史信息的真實性產生影響,且該種加建墻體的價值也較小,難以發(fā)揮修復保護價值。因此,對該類修復方式可予以拆除,但要在保證遺址安全的前提下,有選擇性地進行拆除。
3.重點修復
在建筑遺產保護修復相關原則中提出,對于解體或重建的修復方式,必須是其他修復措施無法起到價值的前提下才能采用。因此,慎重選擇解體修復方式,且要保證一旦選擇該種修復方式則盡量在短時間內不再使用。解體修復要保存各個時期的痕跡,且以現(xiàn)存實物為依據(jù)展開修復工作,并按照原狀恢復。
4.原址重建
選擇該種方式進行修復在當前較為常見,對于已經不存在的建筑物,可采取該種保護修復方式。在經過特殊審批核準后,可在原址處建設當前不存在的建筑,但要經歷充分的數(shù)據(jù)收集、分析、論證等過程,按照法律要求進行施工重建,要有明顯的標志。
原址重建修復始終是我國較為常見的修復方式,并得到廣泛的認可與支持。目前很多古跡均經歷過重建,但重建與復原在西方國家是不被認可的,其認為該種建筑已經失去其原有的歷史價值,對于受到損壞的建筑,應當以歷史遺跡進行保護。我國重建遺址不僅要傳承歷史文化,更多的是振奮民族精神,從文化情感角度出發(fā),對符合國家精神的遺址進行重建。要尊重遺址或建筑的歷史信息,可從文字、畫作、歷史文獻、戲劇美術、題記碑刻等多種渠道了解建筑基本情況,并類比相同時期的建筑樣式,確保所重建的建筑與其原貌一比一還原,若不能找尋歷史遺跡,則明令禁止重建。
1.展示基本原則
文物建筑的展示也是保護工作之一,只有通過展示才能夠使得文物建筑被后人所熟知,使其內在價值情感得以被傳承與表達。文物建筑在修復后若不被展示,將遠離群眾生活,且其修復與保護工作也將失去意義。保護與修復的目的之一便是讓公眾參與進來,展現(xiàn)其基本價值,體現(xiàn)出保護的觀念。而在文物建筑展示中,應當體現(xiàn)出真實性與完整性的基本原則,體現(xiàn)出其所屬年代的特有感受,傳達出不同于現(xiàn)代社會的文化內涵與價值觀念。
2.展示方式
結合展示內容,合理選擇展示方式與手段,主要方式如下:
保護展示。對建筑物進行日常的保護與養(yǎng)護工作,多采現(xiàn)狀整修方式,最大限度地減少現(xiàn)代材料的介入,減少干預,盡可能還原建筑物的真實狀態(tài)。對于特殊的文化遺產,則需要設置展廳等方式,或局部展示方式。無論何種文物建筑,均不應對其真實性進行破壞,對于我國古代的宮殿等遺址規(guī)模較大的文物建筑,則采取回填或復原的方式,如我國兵馬俑的展示。
環(huán)境展示。采取環(huán)境整治的方式對文物建筑進行修復與保護,將缺失的歷史信息填補其中,增加文物建筑所在區(qū)域的文化內涵,并對其中增加隱喻的環(huán)境設計,補充歷史信息。
文物建筑保護與修復涉及諸多的內容,具體技術要點如下:
1.梁枋、柱的修復
我國傳統(tǒng)建筑中多采用梁枋與柱等構件,因此對其的修繕工作是文物建筑保護與修復工作的重點。尤其該類構件在長期的風吹日曬下受到損壞,如潮濕、符石、白蟻啃食等,需要結合具體情況采取具體措施。
墩接柱根。柱子由于暴露在環(huán)境中,常常受到風雨的侵蝕而產生腐朽、損壞等情況,在墻體內的柱子也會因通風不良等問題出現(xiàn)糟朽問題,較易出現(xiàn)問題的部位為根部。在具體保護修復工作中,可采取包鑲的方式,但要求柱根一半以上的表面均出現(xiàn)糟朽情況,且其深度不得超過五分之一。在采用該種修復方式時,需要將糟朽部分剔除,并使用同樣的材料包裹起來,保證表面的平整渾圓,最后用鐵箍纏緊即可。若糟朽面積達五分之一以上,甚至內部也出現(xiàn)糟朽狀態(tài),則需要采用墩接的修復方式,與柱子合二為一[2]。
抽梁換柱。當木樁的糟朽程度超過其高三分之一時,無法采用墩接方式進行修復,則需要采取抽梁換柱或增加輔柱的方式進行修復。在對原有房屋結構不拆除的情況下,利用新柱子將存在問題的柱子換下。需要注意的是,在修復過程中一定要利用工具將梁枋構件支撐牢固,柱子的更換也只能選擇與其他構件穿插較少的類型,才不會出現(xiàn)柱子發(fā)生折斷等現(xiàn)象,也不至于使建筑物發(fā)生解體。
2.屋面
文物建筑中的屋面具有遮風擋雨的功能,因此也是常見的損壞部件之一。屋面修繕常見類型包括:
更換。望板、椽子因屋面滲漏而發(fā)生腐朽情況,極易出現(xiàn)糟朽情況。因此在修繕過程中需要進行更換。拆除房檐步架的瓦面,飛椽、檐椽等糟朽之處,更換新構件。對于翼角的更換,應當根據(jù)實際損壞情況進行決定,而角梁的更換則應當保證新件符合歷史真實情況。
除草。對于瓦壟中的雜草應當及時清除,連根拔起,并將其中積土清理干凈。若在除草過程中發(fā)生了瓦片松動等問題,應當及時進行修理,必要時可采取化學藥劑除草方式,根據(jù)實際情況合理選擇藥劑,以免對人體造成傷害。
查漏補缺。定期在室內查找漏雨地點,并及時進行修補,確定漏雨范圍及原因,再進行修補。
1.磚面
磚面中的灰縫最易遭受損壞,由于其密度或形狀等原因,導致其中含有有害化學物質,形成灰泥剝落。在修復時可以使用新灰泥進行替代,保護舊磚的灰縫。在處理過程中,新灰泥與舊灰泥之間應當具備兼容性,且不會對其他磚面造成影響,尤其在質感、顏色以及施工工藝等方面,應當尊重歷史的真實情況。
2.磚墻
磚墻的修復對象多表現(xiàn)為裂縫,多采取將破損磚塊取出進行替換的方式進行,新嵌入的磚塊應當與原有磚塊的質感、顏色以及材質等方面相同或相類似。對于比較窄的裂縫,可以利用環(huán)氧樹脂填充等方式加以修補,也可采取鋼筋嵌入的方式進行修復。
3.石材
在開展石材修復工作前,需要對建筑物進行分析與調查,確定墻體的基本情況,再進行修補。若石材腐蝕情況較為嚴重,則需要對其進行適當干預,如增加雨棚、擋水板等保護措施。若修補面積較小,則可采取小面積添漿的方式進行修補。如出現(xiàn)剝落、風化等情況,可將損壞部分切割整齊,再利用與原石材相類似的材料進行更換補貼,最后利用環(huán)氧樹脂進行固定,再精雕細磨即可。對于石材損壞較為嚴重的情況,應當考慮其損害程度是否會對其他石材產生影響,再決定是否更換。更換過程中,需要利用暫時的支撐物進行支撐,確定原石材的尺寸與發(fā)小,以及外形,保證替換石材與其一比一還原。新石材的表面應當保持濕潤,并利用水將其浸濕,以免灰泥出現(xiàn)脫水問題。在安裝時應當考慮灌漿空隙,并預留出來。要注意的是,新石材必須增加隔離漆,以免其他材質對其產生影響,且油漆與墻面的距離至少在25mm左右,避免油漆對墻面造成污染。
1.防腐蝕
為保證木材的防腐效果,應當對原有木材的性質進行分析,提前進行處理。如利用干燥處理增強木材滲透能力,減少其中的含水量。木材防腐處理通常包含高壓防腐與常壓防腐兩種方式。常壓防腐工作如煙熏、噴霧、擴散、注射等防護,而高壓處理則利用滿細胞法或空細胞法。常見的防腐處理為常壓處理。一般防腐工作處理五年后,需要對其腐蝕情況進行測量,確保其防腐能力,若需要再次進行防腐多采用與前一次防腐方式不同的形式。
煙熏防腐法:每隔一定時間重復煙熏,但并不能起到永久的保護效果,多針對小型建筑采取該種方式。
涂刷法:將防腐劑涂抹在木材表面,但涂刷量要大,且所有裂縫處也應當填滿防腐劑。
噴霧法:若涂抹面積較大,則采用該種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應避免藥劑對人體產生影響。
2.防蟲
為防止白蟻對文物建筑的侵蝕,應當從室外到室內逐一進行保護工作,多采取裂縫等處填補瀝青、水泥等材料。同時,適當保持建筑通風,及時做好防潮工作,對于與地面接近的木構件可利用石材將其墊起。對于靠近水源的墻體和木構件應當定期進行檢查并增強防腐處理工作,做好其排水、漏水等相關工作的維護處理。
3.防火
文物建筑修建中應當做好防火處理工作,以免因火災導致建筑物受到損失,可利用阻燃劑避免木材因燃燒受到損壞,還能夠提升金屬的防腐蝕能力。且該種材料價格低廉,污染較小,使用簡便,具有較高的耐久性。在建筑物周圍安置滅火器、增設蓄水池、裝設防火管道,在建筑木構件的表面涂刷化學材料提升其耐火屬性。
4.抗震
在建筑物構件之間、磚墻之間增設抗震設備,對于木構架多以加固的方式進行修正或扶正,調整其發(fā)生水平或傾斜的現(xiàn)象。在構件連接處增設玻璃纖維,以起到加固的作用,或注入環(huán)氧樹脂,增強鋼板之間的連接性,修補損壞的柱樁,利用承椽枋對屋面出檐進行加固,利用環(huán)氧樹脂補強墻體裂縫,或直接在裂縫中注入水泥的方式進行加固。
5.防潮
主要對建筑內部環(huán)境進行防潮工作,包括地面防潮及墻面防潮。在地面鋪設砂墊層并刷桐油,墻面涂抹防水材料并做好排水溝滴。對建筑外圍防潮,做好排水布置工作,利用明溝或暗溝的形式提升建筑的排水效果,提升防潮能力。
綜上所述,文物建筑的修復與保護工作需要提前對其進行調查與分析,作好設計規(guī)劃,對于不同的文物建筑類型需要采取與之對應的修復方式。在實際修復工作中,要明確重點與難點,對文物的修復能夠延續(xù)其歷史價值,傳達出歷史信息。文物修復與保護工作不能隨意進行,否則將造成無法彌補的后果,要遵循修復的基本原則,科學修復,對建筑物起到真正的保護作用,提升文物建筑的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