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彥禛,周霞輝,張宜帆,俞赟豐,簡維雄,2*
(1.湖南中醫(yī)藥大學 中醫(yī)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8;2.湖南中醫(yī)藥大學 國家重點學科中醫(yī)診斷學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湖南 長沙 410208)
“相火”是人體元氣轉(zhuǎn)化后自命門發(fā)出,游行三焦,分屬臟腑經(jīng)絡、四肢百骸的一種特殊能量物質(zhì),具有維持和促進機體各部位相應功能的作用。三焦不僅是人體氣機升降的大通道,也是相火運動的主要場所,三焦包含了人體的五臟六腑,探究相火與五臟六腑的關(guān)系,能更好地服務臨床,指導臨床辨證施治。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從中醫(yī)學取類比象的角度出發(fā),人體亦可法于天地,區(qū)分清濁。清陽出于上,多指具有輕揚、上浮性質(zhì)的物質(zhì);濁陰出于下,與質(zhì)沉、下趨的物質(zhì)相關(guān)[1]。五臟藏精,居于上,為陽中之陰,以形為主,由形化氣,其功用由陰而陽“主升清”;六腑化物,居于下,為陰中之陽,以用為先,由用成形,其功用由陽而陰“主降濁”。五臟中唯腎居于下者何也?腎中蘊藏元陰,其性封蟄,必深居淺出,以藏精歸元;又蘊藏元陽,其性炙熱,必深居下極,以升陽化氣。
《素問·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云:“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行〈螅谟薪h。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反常則災害至矣?!奔矗舫鋈牍δ軓U止,則會導致“神機”毀滅,若升降的作用停息了,則會導致“氣立”危亡。因此,若無出入,則不會有發(fā)生、成長、壯盛、衰老與滅亡;若無升降,則不會有發(fā)生、成長、變化、收斂與閉藏。因此,任何生命體,均存在出入升降機能,若其升降出入機能毀壞,則其生化之機也會出現(xiàn)相應的災害,最終導致“神機化滅”“氣立孤?!薄?梢?,升降出入運動是維持和促進機體正常生命活動的基本生理功能,只有升降出入運動正常,機體的“神機”才能正常,才能維持正常的生長壯老已、生長化收藏。
李際強等[2]認為:清升與濁降是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的體現(xiàn),是人體進行一切生理活動的基礎(chǔ),是人體新陳代謝運動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人體內(nèi)清濁相干是各種疾病發(fā)生的基本病機,在人體處于病理狀態(tài)下,清氣不能升,濁氣不能降,清濁相干,則出現(xiàn)各種疾病?!吧濉笔切玛惔x運動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在飲食消化運輸過程中將其有用的精微物質(zhì),用不同方式保留于體內(nèi),以供人體各部活動之需?!敖禎帷币嗍切玛惔x運動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與“升清”相輔相成,其是指在飲食消化輸布過程中將其無用的“糟粕”“廢物”,用不同方式,通過不同途徑排出體外。盡管在人體的“升清降濁”過程中,脾胃作為人體氣機升降之樞機,作用最為重要,但并非僅有脾胃才可“升清降濁”。人體五臟屬陰,能化氣升清;六腑屬陽,可潛陽降濁。而要發(fā)揮臟腑“升清降濁”之功能,則離不開相火的激發(fā)、維持與促進作用。相火行于臟,則臟氣升清,相火行于腑,則腑氣降濁:肝升清,膽降濁;心升清,小腸降濁;脾升清,胃降濁;肺升清,大腸降濁;腎升清,膀胱降濁。相表里的一對臟腑,一升一降,組成一小圓周運動,以維持機體氣機運轉(zhuǎn)。
關(guān)于出入與升降之間的關(guān)系,筆者認為:入者,精微入,肺入天氣之精微,脾入水谷之精微;出者,糟粕出,肺出機體之濁氣,大腸出水谷之濁陰,肌膚與膀胱出體液之濁津;升者,清陽升,肝陽得升則爪韌睛明,心陽得升則唇紅神清,肺陽得升則聲響膚密,脾陽得升則面潤肌豐,腎陽得升則骨堅發(fā)榮;降者,濁陰降,膽降則助肝下濁,小腸降則助心下濁,胃降則助脾下濁,大腸降則助肺下濁,膀胱降則助腎下濁;濁陰得降,則可促精微之入,清陽以升,又可促糟粕之出,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維持人體氣機運轉(zhuǎn)。
“相火”作為維持和促進機體生命活動的一種最基本能量物質(zhì),其必然與五臟六腑有相應聯(lián)系。筆者認為:五臟屬陰,由陰化氣,所以化者,相火助之化也;六腑屬陽,由陽降濁,所以降者,相火助之降也。相火歸于五臟,則五臟調(diào)和;相火歸于六腑,則六腑通泰;相火歸于血肉,則血與肉豐;相火歸于筋骨,則筋柔骨堅;相火歸于經(jīng)絡,則經(jīng)暢絡通。相火作為人體內(nèi)的陽性能量,它與臟腑的關(guān)系主要體現(xiàn)在維持與促進臟腑的機能上,即保證臟腑功能正常發(fā)揮,而臟腑的機能主要表現(xiàn)為臟之升清、腑之降濁。
相火流于肝與膽,則肝與膽之氣一升一降,組成一小圓周運動,共同維持機體木系之氣機運轉(zhuǎn)。肝居于上,其勢自下而上,膽居于下,其勢自上而下,上下相傳以成氣機。黃元御《四圣心源》云:“冬水閉藏,一得春風鼓動,陽從地起,生意乃萌……手之陽清,足之陽濁,清則升而濁則降。”
在人體氣機升降理論中,既往討論最多的一類即為肝之升清作用,歷代醫(yī)家普遍認為肝氣升于左。 如大醫(yī)家葉天士言:“人身氣機合乎天地自然,肝從左而升,肺從右而降,升降得宜,則氣機舒展,人身精氣得以輸布流行?!备沃魃l(fā),相火自命門出后,先入于肝,化生肝氣,若相火有余,則隨肝氣升發(fā)于左,上入歸心,以成君火,相火足則肝氣旺,肝氣旺則爪韌睛明;其又有余者,化生膽腑,其氣主降,相火助之降,其所以降者,一防肝升太過,二可降肝中濁陰。肝中濁陰者,膽汁也?!睹}經(jīng)》言:“肝之余氣,泄于膽,聚而成精。”《難經(jīng)正義》言膽汁:“感肝木之氣化而成,人食后小腸飽滿,腸頭上逼膽囊,使其汁流入小腸之中,以融化食物,而利傳渣滓。若膽汁不足,則精粗不分,糞色白潔而無黃。”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膽汁是由肝細胞分泌的液體,膽汁分泌持續(xù)不斷,在非消化時,膽汁經(jīng)肝管轉(zhuǎn)入膽囊內(nèi)貯存;在消化時,膽汁可直接由肝臟和膽囊大量排入十二指腸,促進脂肪消化分解和脂溶性維生素吸收;膽汁在十二指腸內(nèi)可中和一部分胃酸。因此,可將膽氣降濁理解為:膽幫助肝臟潛降濁陰而入腸胃,在制衡脾土胃酸的同時,又可助中央脾土之運化,助脾升清。因而相火助肝升清,一方面,使有余相火自肝而上升入心,化生君火,普照萬物;另一方面,使肝氣得升,肝血得行,使機體血氣調(diào)和;相火助膽降濁,則使肝氣下降化生膽腑,降肝之余氣而入胃腸,又使肝之濁陰自胃腸而化。
黃元御《四圣心源》中以柴胡桂枝鱉甲湯治療“胃膽上逆,痛在心胸者”。其論述作痛之因時說:“生意不遂,郁怒而賊脾土,則生疼痛?!奔锤沃邢嗷鸩蛔悖l(fā)不及,郁怒于內(nèi),膽中相火不足,降濁不及,肝中濁陰積聚,傷及脾土而作痛。因而其治療以芍藥、柴胡養(yǎng)肝升陽,使肝中相火足,以利升發(fā),桂枝、半夏、鱉甲、茯苓通陽化濁消陰,使膽中相火足,以利降濁,佐以甘草養(yǎng)脾和中,則清陽得升,濁陰得降,諸證自愈。
李曉鳴等[3]據(jù)中醫(yī)“久病多虛”“久病入絡”理論認為,慢性膽囊炎的發(fā)生屬本虛標實之證,虛在脾胃,實在肝膽,脾胃之虛,重在陽氣虧虛,肝膽之實,重在痰濕、癖血內(nèi)阻。治以吳茱萸、良姜、香附、竹茹、檳榔,溫中行氣以降濁;黨參、白術(shù)、雞內(nèi)金,健脾益氣以升清,佐以沒藥,活血化痰通絡,療效顯著。綜上,筆者認為,本病實則是肝膽相火功能失常,致使肝之升清與膽之降濁異常而致。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慢性膽囊炎一般為長期存在的膽囊結(jié)石所導致的膽囊慢性炎癥,或急性膽囊炎反復發(fā)作遷延而來,其臨床表現(xiàn)差異較大,可表現(xiàn)為無癥狀、反復右上腹不適或腹痛,也可出現(xiàn)急性發(fā)作。其典型腹部超聲檢查表現(xiàn)為膽囊壁增厚(壁厚≥3 mm) 、毛糙,合并膽囊結(jié)石可表現(xiàn)為膽囊內(nèi)強回聲及后方聲影。根據(jù)膽囊內(nèi)是否存在結(jié)石,分成結(jié)石性膽囊炎與非結(jié)石性膽囊炎[4]。
鑒于慢性膽囊炎的特點,筆者認為,肝之相火減少,其升清功能減弱,清氣不升,則濁氣聚集于下,淤積之濁氣超過膽汁降濁之極限,致使膽囊增厚,還可發(fā)為結(jié)石;膽之相火減少,膽氣降濁功能減弱,濁氣不降,則淤積膽腑,而發(fā)為此病。李氏之治法,實乃“助相火而調(diào)氣機”之法也。相火雖為先天元氣所化,但其仍然依賴后天宗氣濟養(yǎng),而后天宗氣生于脾胃與肺,得本病之人少有肺氣不足,呼吸困難及自汗畏風等證,因而治療時需健脾以補后天宗氣,宗氣足則元氣得以濟養(yǎng),而其所化生之相火亦會增加,此時經(jīng)圓運動到達肝膽之相火自然增多,則從根本上保障了其功能的發(fā)揮。李氏選藥多用溫熱之品,性溫之藥本就可資助化生相火;佐以沒藥化瘀通絡,使絡脈通達,則相火來去暢通,自腎而來之路通暢,則肝膽之相火能得以足夠補充,自肝而去之路通暢,則肝膽之相火得以繼續(xù)傳動下行,既可補充心與小腸之消耗,又能避免相火不能下達郁而發(fā)病之患。
相火流于心與小腸,則心與小腸之氣一升一降,組成一小圓周運動,共同維持機體火系之氣機運轉(zhuǎn)。心居于上,其勢自下而上,小腸居于下,其勢自上而下,上下相傳以成氣機。相火自肝升于左,上行而入心,化生君火,成人身之旭日,主神明而普照萬物,相火足則心氣旺,心氣旺則唇紅神清;相火有余,則隨心氣歸于脾,以成陽明燥土而生萬物;其又有余者,化生小腸,其氣主降,相火助之降,其所以降者,一防心包相火溫熱燔灼而傷陰擾神,二可潛降心陽以溫腎水。
心中相火充足,則化生“君火”源源不絕,使其溫煦于上,普照萬物,可調(diào)動萬物生機,使氣機升發(fā),這是機體氣機得以運轉(zhuǎn),相火得以流行的保障。而心不受邪,心包代為受之,其君火之余化生心包相火,隨三焦而流行全身。小腸為心包之腑,其內(nèi)相火亦受心君余氣而生。小腸有助心行氣利水之用,若小腸泌別清濁功能正常,則可將水谷精微津液等清者轉(zhuǎn)輸至全身,以灌周身,將渣滓污穢等濁者傳入大腸,一旦小腸通利失司,則水液代謝紊亂,停于體內(nèi)而成水飲,上犯于心。心君相火流于小腸,則使小腸泌別清濁,其降濁者,降胃腑下傳之食糜,其中精微,于心君普照之下升清,以灌注周身,精微不升則水飲內(nèi)起而為痰濕泄瀉,其中糟粕,于小腸降濁之下下傳大腸;相火助小腸降濁又可助心之相火潛降而化生陽明燥土,若其不降則使心君相火炎熱于上而口舌生瘡;相火助小腸降濁還可助心之相火潛降入腎水而助真陽,若其不降則現(xiàn)心悸、失眠、溺少、水腫。因而相火助心升清,一則使君火明懸高空,普照萬物,一則使自胃腑傳導入小腸中的食糜精微升清,灌注周身;相火助小腸降濁,一則使心之相火潛降而入中焦化土,一則使心之相火潛降入下焦而助真陽。
黃元御論述“奔豚”時指出:“奔豚者,腎家之積也。平人君火上升而相火下蟄,火分君相,其實同氣,君相皆蟄,則腎水不寒……二火不降,寒水漸冱,陰氣凝聚,久而堅實勞硬,結(jié)于少腹,是謂奔豚”,治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在黃元御看來,奔豚發(fā)作即為相火不能溫化腎水寒陰所致。其因于心中相火不足,失于溫煦,小腸相火不足,濁陰不降,而致使腎中寒水泛濫于上,則發(fā)為奔豚。方中桂枝、甘草溫通心陽,使旭日高照,寒水濁陰無所遁形,茯苓降濁、利水、滲濕,使寒水濁陰自小便而去,佐以大棗益土安中,共奏通陽降濁,消豚定奔之效。
陳潔真等[5]認為,升降失常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機,提出了健胃運脾以補中氣,益氣溫陽以補宗氣,溫腎升陽以固元氣,通腑以降濁的治療方法。江哲瑋[6]認為心為君主之官,為陽中之太陽,五臟六腑之主,心陽是心發(fā)揮作用的主要動力,寒邪是損傷陽氣最直接要因。因此,心之陽氣至貴,不可虛,虛則生寒化病。而無論是“溫陽升陽”,還是“通腑降濁”,其最終均通過促進心君及小腸相火機能的發(fā)揮來治療相關(guān)疾病。如果心君與小腸相火得不到補充,或其巡行失常,則可導致清氣不升、濁陰不降而致病。
相火流于脾與胃,則脾與胃之氣一升一降,組成一小圓周運動,共同維持機體土系之氣機運轉(zhuǎn)。脾居于上,其勢自下而上,胃居于下,其勢自上而下,上下相傳以成氣機。相火自心君在小腸降濁作用下,下入脾土,成陽明燥土而生萬物,相火足則脾氣旺,脾氣旺則面潤肌豐;其有余者,隨脾氣上升歸于肺,成太陰肺金而為華蓋;其又有余者,化生胃腑,其氣主降,相火助之降,其所以降者,降中土濁陰(包括胃腑食糜以及脾氣升清不及所產(chǎn)生的痰濕水飲),避免其隨脾氣上升而致病。
李東垣認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均運動變化著,而升降浮沉是運動變化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脾居于中焦,是人體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脾主升清,將水谷精微之氣上輸于心肺,布散于周身,胃主降濁,使糟粕穢濁之物自下而出[7]。脾為中土,灌溉四旁,脾升胃降,脾升則健,胃降則和,兩者一升一降,共同發(fā)揮消化吸收飲食的作用[8]。脾中相火充足,由陽化氣,則脾氣得以維持其升清作用,使水谷精微源源不斷地輸布周身,由陰成形,以充養(yǎng)臟腑經(jīng)絡、四肢百骸,化生萬物。脾主升清以運輸精微,其病先虛而后實,其所以實者由虛致實,精微不化所致之痰濁水飲也。胃中相火充足,則胃氣得以腐熟而降濁,其所降之濁陰,包括胃腑相火所腐熟之食糜糟粕和脾氣升清不及而產(chǎn)生的痰濕水飲。胃主降濁,其氣下乘通降,大凡體內(nèi)濁陰之邪多可因勢利導,受其下乘之氣而出。因此,相火助脾升清主要表現(xiàn)為促進脾之運化機能以生化萬物,得相火之陽助,則可由陽化氣以升清,滋養(yǎng)機體而由陰成形化實;相火助胃降濁主要表現(xiàn)為促進胃腑食糜下降外排,以及體內(nèi)痰濕水飲代謝,得相火之陽助,則胃腑能受納腐熟食糜進而使其下傳外排,而脾氣升清不及所產(chǎn)生的痰濕水飲亦可隨其下乘之氣而出。
張旭等[9]在論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時指出: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需把握氣機升降,注意脾之升清、胃之和降,同時注重肺氣宣降、肝氣調(diào)達、腑氣通暢及邪實濁氣的祛除。治療上應重視醒脾健脾,調(diào)暢氣機,以升清降濁為治則,運脾調(diào)氣升補清陽,和胃通腑降泄?jié)釟?,佐以疏肝、調(diào)肺、通腑、消積、逐痰、化飲、祛瘀等藥物,以達氣機升降相應,五臟六腑調(diào)和之效。胃之相火不足,則其受納腐熟降濁之功能下降,胃腑食糜不得腐熟而下降,濁陰橫中,阻塞氣機,則出現(xiàn)上腹痛、上腹脹、早飽、噯氣、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癥,即“濁氣在上,則生瞋脹”。
李栩瑾等[10]在論治泄瀉時指出:“百病脾為先”,“脾主升清”思想在泄瀉乃至整個消化系統(tǒng)疾病治療中指導價值巨大?!扒鍤庠谙?,則生飧泄”。脾胃相火不足,機能減退,胃弱則不能受納水谷,脾弱則不能運化精微,聚水成濕,積谷為滯,進而導致脾胃升降失司,清濁不分,混雜而下,遂成泄瀉。
相火流于肺與大腸,則肺與大腸之氣一升一降,組成一小圓周運動,共同維持機體金系之氣機運轉(zhuǎn)。肺居于上,其勢自下而上,大腸居于下,其勢自上而下,上下相傳以成氣機。相火隨脾氣上升,入于肺金,成太陰肺金而為華蓋,相火足則肺氣旺,肺氣旺則聲響膚密;其有余者,隨大腸腑氣下降歸于腎,以助少陰腎中元陽;其又有余者,化生大腸,其氣主降,相火助之降,其所以降者,一則助肺肅降不使其宣發(fā)太過而耗津氣,一則降機體濁陰糟粕自魄門而出。
《素問》云:“升降出入,無器不有?!鄙迮c降濁是一對相反相成的運動,升已而降,降已而升,是自然界重要的代謝形式,據(jù)天人相應之理,它也是對人體主要代謝形式的概括[11]。肺主宣發(fā),其氣升清。肺中相火充足,一方面,可輸送水谷精微至臟腑經(jīng)絡、四肢百骸,既可營養(yǎng)各組織器官,又能在肌表化為衛(wèi)氣以衛(wèi)外抗邪;另一方面,其升清之力又可促進機體排出水濕濁氣,其升清之力可促進機體將營血中多余的水濕化為汗液從鬼門排出,又可促進機體內(nèi)的濁氣自飛門排出。大腸主傳導,具有自上而下肅降之力。肺主肅降,并非肺氣肅降,而是大腸傳導之力助其肅降。大腸中相火充足,其傳導之力充足,則可促進肺氣肅降以吸清,既吸入自然界之清氣,又可促進體內(nèi)糟粕自魄門而出。因此,相火有助于肺與大腸的升清降濁,一方面,相火可促進機體之“入”,即吸收輸布自然界之清氣,食物之水谷精微,使其和而為宗氣,化營衛(wèi)而養(yǎng)五臟六腑;另一方面,其又可促進機體之“出”,即幫助排出機體生成的“濁氣”與“糟粕”。
張元兵等[12]認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fā)作期如有痰瘀壅塞氣道之肺實證的證候表現(xiàn),則不論是單純的實證,又或是虛實夾雜證,臨床皆可遵張子和所言:“治病理當攻邪,邪擊而元氣自復?!碑斖ㄒ送?,應盡快解除壅塞之危候,不宜過分強調(diào)脈癥一致,以免錯過治療時機。韋蓉等[13]基于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聯(lián)合通腑煎劑(治療組)治療繼發(fā)缺氧性肺動脈高壓,并與加用合心爽的對照組比較發(fā)現(xiàn),治療組在呼吸道癥狀及血流變指標改善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這是因為濁氣擁堵于下,清氣不得吸入,則需恢復大腸相火機能,以通腑降濁,進而使清氣自得而入,元氣自復。
張書生[14]針對腸易激綜合征的病機,以解表化氣調(diào)和氣血、宣肺理氣疏和腸胃、瀉肺肅氣導壅通腸、益氣補肺祛風固衛(wèi)四法,提出了以腸道氣機升降出入平衡為治療目的的從肺論治之法,收效甚佳。大腸為肺之腑,若肺中相火充足,氣機流利,則可化生大腸之相火,以維持其功能運轉(zhuǎn)。因此,當肺中相火不足或傳導轉(zhuǎn)化失常,無法維系大腸相火時則會出現(xiàn)腸易激綜合征等大腸病患,從肺論治則為治本之治。
在30年前,國外學者發(fā)現(xiàn)了腸缺血再灌注可導致肺損傷[15]。小腸缺血再灌注后經(jīng)炎癥及機體的應激反應產(chǎn)生大量的炎性介質(zhì)及細胞因子,這些物質(zhì)在激活 PMN 的同時,也激活了血管內(nèi)皮細胞;前者在細胞表面表達 CD11/CD18糖蛋白黏附復合物,后者表達細胞間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兩者相互結(jié)合,引起 PMN 與血管內(nèi)皮細胞的牢固黏附,從而導致PMN游走和肺內(nèi)滯留,導致肺組織損傷[16]。大腸主傳導降濁,當大腸相火妄動,出現(xiàn)病變時,一方面,其輔助肺氣肅降以吸清之機能受到影響,可導致肺部病變,如咳嗽、氣喘等癥;另一方面,其傳導之糟粕蓄積,痰濕停聚,郁熱內(nèi)生,濁氣夾攜濕熱上逆干肺,而致咳喘氣急等癥。如陽明腑實之證,腹?jié)M而喘,其所以喘滿者,腑道不通,腸腑濁陰不能下出,則必尋他路而出,因此上越而行,欲自其臟而出,使清氣不得吸入,發(fā)為咳喘氣急。
相火流于腎與膀胱,則腎與膀胱之氣一升一降,組成一小圓周運動,共同維持機體水系之氣機運轉(zhuǎn)。腎中寄藏人體的元陰元陽,居于下,然其勢自下而上,以成生機,小腸宜居于下,其勢自上而下,上下相傳以成氣機。相火隨大腸肅降,入于腎水,成少陰腎水而為周密,其有余者,隨腎氣上升歸于肝,成厥陰肝木而為生機,相火足則腎氣旺,腎氣旺則骨堅發(fā)榮;其又有余者,化生膀胱腑,其氣主降,相火助之降,其所以降者,一則降機體濁陰自水道而出,一則使腎氣升中有降,避免腎精耗散以固元。
腎中元陽為機體一身陽氣之根本,其化生相火出命門,以推動和激發(fā)臟腑經(jīng)絡、四肢百骸的各種生理機能,加速機體新陳代謝,激發(fā)精、氣、血、津液之間的相互轉(zhuǎn)化,且具有促進機體氣化過程之功能。腎主氣化,腎中相火充足,則可蒸發(fā)下焦清氣而上行,是為升清。腎中清氣得以上行,才能化肝木而為生機,使人生機盎然。少火生氣,腎中相火充足,又可化氣攝元,以維持腎臟周密固元之性,固攝五臟六腑之精元以保命全神。膀胱為州都之官,其相火充足,一可使機體產(chǎn)生的濁陰化為水液自膀胱而出;二又可促其內(nèi)蓄之水液精微重吸收,隨腎氣升清而上以滋養(yǎng)機體;三又因其性下沉,能促腎臟周密固元之性,從而避免腎中精元隨腎氣升發(fā)耗散。因此,相火助腎與膀胱升清降濁,既可促機體氣化,升清而化生機,生氣而攝元藏神,又可助機體排出生成之“濁陰”。
醫(yī)家馬進認為,正氣虛弱,濕濁諸邪內(nèi)生,氣機升降失常,清濁逆亂是慢性腎衰竭的主要病機,而升清降濁法可減慢病情進展速度,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其生活質(zhì)量[17]。在其看來,慢性腎衰竭是由于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導致精微外泄,濕濁之邪潴留體內(nèi),臟腑虧虛與濕濁壅阻而致病。腎中相火是五臟六腑相火生發(fā)之根本,若不足,則可導致五臟六腑相火不足,進而影響機體升降出入之氣機運轉(zhuǎn),從而產(chǎn)生一系列病癥。慢性腎衰竭多發(fā)生于各種慢性腎臟疾病后期,是以代謝產(chǎn)物及毒物潴留,水、電解質(zhì)紊亂,酸堿平衡失調(diào),以及某些內(nèi)分泌功能異常為主要表現(xiàn)的臨床綜合征[18]。從中醫(yī)看,此病病機錯綜復雜,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且涉及臟腑眾多,隨著病情發(fā)展,正虛不復,可由虛致?lián)p,若腎氣虧虛,則可引起腎臟氣化功能障礙,如不能及時疏導轉(zhuǎn)輸、運化水液及毒物,即形成濕濁、濕熱、瘀血、濁毒等邪毒[19]。筆者認為,本病源于各種慢性腎病對腎中相火的消耗,進而影響腎與膀胱的升清降濁功能,使清氣不升而衰而漏(腎功能衰竭、尿血、尿蛋白),濁陰不降而腫而閉(肢體水腫、水鈉潴留,甚者癃閉)。
馬健雄等[20]認為腎氣虧虛、瘀血阻絡是良性前列腺增生癥的根本病機,本虛標實是本病的重要特點,治療以溫陽化氣、活血消癥為基本治法,結(jié)合宣上通下、直開溺竅等法,“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其法溫陽,即溫補腎陽,使腎中相火得以補充,進而使膀胱相火化生有源,以促進人體氣化歸常,而其活血消癥之法,實則是為相火打通道路,使其來去有路耳。
中醫(yī)學認為,人是以五臟為核心的復雜統(tǒng)一體,機體以五臟為主,配合六腑,以經(jīng)絡為網(wǎng)絡,聯(lián)系軀體組織器官,形成五大生理系統(tǒng)。相火是中醫(yī)學理論體系中重要概念之一,其是機體內(nèi)流行不息的一種陽性能量物質(zhì),以五行生化的順序廣泛周流于人體臟腑經(jīng)絡、四肢百骸,溫養(yǎng)臟腑經(jīng)絡、四肢百骸,防御外邪,維系氣機升降出入。相火與五臟六腑的聯(lián)系主要體現(xiàn)于其維持五臟六腑的正常生理功能,而五臟六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則主要體現(xiàn)于升清降濁。簡言之,相火作為人體內(nèi)的陽性能量物質(zhì),其與臟腑的關(guān)系主要體現(xiàn)在維持臟之升清、腑之降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