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燚隆,張 凱,劉晶磊,郭爭榮,黨榮廣
(1.石家莊市人民醫(yī)院病案科,石家莊 050011;2.石家莊市人民醫(yī)院腫瘤內科,石家莊 050011;3.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980醫(yī)院介入治療科,石家莊 050091;4.石家莊市人民醫(yī)院消化內三科,石家莊 050011)
肝硬化患者常常并發(fā)門靜脈高壓,此可進一步引發(fā)消化道出血,而肝硬化門靜脈高壓并消化道出血的首次出血致死率高達40%,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威脅[1]。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是治療肝硬化門靜脈高壓并消化道出血的一項微創(chuàng)技術,當藥物、內鏡治療效果不佳或患者不宜行外科手術治療時,TIPS成了唯一選擇[2]。TIPS多采用間接門靜脈造影對門靜脈的位置、走行以及暢通程度進行預判,通過建立門體分流通道可快速降低門靜脈壓力,且該技術創(chuàng)傷較小,治療優(yōu)勢明顯。一項研究顯示[3],肝動脈與門靜脈間的空間相對位置不穩(wěn)定,行TIPS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即使穿刺針進入門靜脈,也會由于折角等問題使導絲下行困難,難以判斷針尖位置,從而增加額外穿刺的風險。因此,積極探尋能精準定位門靜脈穿刺位點的方法以指導TIPS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3D打印技術能夠在體外重建人體的重要組織及解剖結構,通過模擬操作可預判手術中可能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4],從而為后續(xù)手術的開展提供指導。近年來,3D打印技術已在一些疾病的手術治療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5-6]。鑒于此,本研究將3D打印技術應用于TIPS的引導,以期明確3D打印技術在肝硬化門靜脈高壓并消化道出血患者TIPS中的應用價值,從而為臨床治療提供指導。
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后,選取2019年3月至2021年9月擬在本院行TIPS治療的60例肝硬化門靜脈高壓并消化道出血患者開展前瞻性研究,隨機分為對照組、觀察組,每組30例。其中,觀察組包含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35~76歲,平均年齡(54.37±10.75)歲,肝硬化病程32~96 d,平均(50.43±10.05)d,消化道出血病程1~2 d,平均(1.52±0.31)d。對照組包含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37~74歲,平均年齡(56.68±11.21)歲,肝硬化病程35~102 d,平均(52.48±10.69)d,消化道出血病程1~3 d,平均(1.61±0.33)d。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納入標準:(1)符合《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診治專家共識(2019版)》[7]中相關疾病診斷標準,經實驗室或胃鏡等相關檢查確診為靜脈高壓導致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經腹部MRI/CT確診為肝硬化;(2)符合TIPS適應證;(3)臨床資料完整;(4)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患有精神類疾病,神志不清;(2)合并惡性腫瘤、腎臟疾?。唬?)伴心肺腎功能明顯異常;(4)伴消化道潰瘍;(5)伴血液系統(tǒng)疾??;(6)近期服用非甾體類消炎藥或抑酸藥者。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TIPS進行治療。采用Philips Allura Xper FD20血管造影機對患者進行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檢查,消毒、麻醉后,先在患者右側穿刺股動脈,成功后將導絲送入,再將導管引入腸系膜上動脈,進行間接門靜脈造影以了解門靜脈血流及其分支情況。右頸內靜脈穿刺后,先對下腔靜脈和肝靜脈造影,然后將肝穿刺針送到下腔靜脈,結合門靜脈合適位置,選取一條適合肝靜脈作為分流通道的回流靜脈,對門靜脈左支或者右支進行穿刺,成功后將導絲送入門靜脈。隨后將超長、超硬導絲引入球囊導管后,再實施球囊擴張術操作。當支架輸送器和支架引入后,進入肝右靜脈與門靜脈右支架之間,則將支架釋放,造影可顯示門靜脈右支和肝右靜脈分流通道的疏通情況。
觀察組患者采用3D打印技術引導下的TIPS操作模式進行治療。首先用薄層CT對患者進行掃描,依據(jù)得出的數(shù)據(jù)準確還原出血管復雜的空間結構,構建3D立體模型,然后在構建出的模型上模擬手術操作,調整穿刺的角度和位置,發(fā)現(xiàn)并分析手術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提前做出解決方案,最后將其應用到TIPS實際操作中,操作步驟同對照組。
觀察指標包括2組患者的術中射線暴露劑量,門靜脈穿刺針數(shù),穿刺位置理想率,手術前后門靜脈壓力梯度變化,手術進行時間,術后血清天冬氨酸轉氨酶(AST)、丙氨酸轉氨酶(ALT)、白蛋白(ALB)、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氨水平以及術中/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其中,穿刺位置理想是指穿刺針準確達到門靜脈穿刺點(距肝靜脈開口2 cm處,向前距門靜脈右干約1.5 cm,向下距門靜脈右干2~3 cm),穿刺位置理想率=穿刺位置理想患者人數(shù)/總人數(shù)×100%;門靜脈壓力梯度變化采用GE公司LOGIQ E9超聲診斷儀以及配套探頭觀察2~3個心動周期進行計算;于術前及術后3 d、7 d、1個月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4 mL,離心,取血清,采用HumaStar 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患者的AST、ALT、ALB、TBIL、DBIL、BUN、Scr、血氨水平;并發(fā)癥主要包括術中/術后腹腔內出血、肝性腦病、膽汁漏出等,統(tǒng)計2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
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2組間計量數(shù)據(jù)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術前、術后計量數(shù)據(jù)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2組多個時間點計量數(shù)據(jù)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與LSD-t檢驗,計數(shù)數(shù)據(jù)采用c2檢驗,若任一理論頻數(shù)>1且<5需檢驗校正,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射線暴露劑量、門靜脈穿刺針數(shù)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穿刺位置理想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3種指標的統(tǒng)計結果詳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術中射線暴露劑量、門靜脈穿刺針數(shù)、穿刺位置理想率統(tǒng)計結果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術后的門靜脈壓力梯度均明顯低于術前(P<0.05),且2組患者術前、術后門靜脈壓力梯度無明顯差異(P>0.05)。統(tǒng)計結果詳見表2。
表2 2組患者的手術前后門靜脈壓力梯度變化及手術時間統(tǒng)計結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術后3 d、7 d、1個月的AST、ALT、血氨、ALB均明顯高于術前(P<0.05),術后3 d、7 d、1個月的BUN均明顯低于術前(P<0.05),術后3 d的TBIL、Scr均明顯高于術前(P<0.05),術后3、7 d的DBIL均明顯高于術前(P<0.05),術后1個月的TBIL、Scr均明顯低于術前(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AST、ALT、TBIL、DBIL、Scr、血氨在術后3 d、7 d、1個月均依次降低(P<0.05),術后1個月的ALB均明顯高于術后3、7 d(P<0.05)。觀察組術前與術后3、7 d及1個月的AST、ALT、ALB、TBIL、DBIL、BUN、Scr、血氨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術前、術后肝腎功能指標及血氨水平變化統(tǒng)計結果詳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術前、術后肝腎功能指標及血氨水平變化統(tǒng)計結果
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6.67%,明顯少于對照組的33.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統(tǒng)計結果詳見表4。
表4 2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統(tǒng)計[n(%)]
肝硬化門靜脈高壓并消化道出血的發(fā)生是在多種影響因素作用下產生的[8],患者血液流量的增加、血液回流受到阻礙等會引起其血管內壓力的變化,門靜脈及其分支在高壓環(huán)境下會引起血管破裂而引發(fā)消化道出血[9],危及生命[10]。臨床上常用TIPS進行治療,其可在患者肝靜脈和門靜脈各重要分支之間建立人工分流通道,通過搭建金屬內支架來維持暢通性,能有效降低和控制門脈高壓[11],大大延長患者壽命,改善其生活質量,但是該方法技術性要求較強,血管內結構發(fā)生變化或者穿刺角度判斷失誤會引起重復穿刺甚至穿刺失敗,增加了患者痛苦,因此尋找一種更加安全、便于推廣的門靜脈穿刺位點確定方法很有必要。3D打印技術由于可以通過數(shù)據(jù)高度還原模型原樣,在影像學基礎上能夠為臨床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12-13],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臨床[14],但是在肝硬化門靜脈高壓并消化道出血手術中的相關應用報道較少。
由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2組患者在術后門靜脈壓力梯度變化相近,2組患者術后血清AST、ALT、ALB、TBIL、DBIL、BUN、Scr、血氨水平變化情況相當,提示在肝硬化門靜脈高壓并消化道出血患者的TIPS治療中采用3D打印技術進行引導,對患者術后門靜脈壓力梯度變化及肝腎功能的影響較小。TIPS本質是通過在肝靜脈與門靜脈之間建立門體分流通道,有效降低門靜脈壓力,進而控制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情況[15]。而3D打印技術對TIPS的門靜脈穿刺定位有規(guī)范和引導作用,但其對TIPS的效果影響較小,因此患者術后門靜脈壓力梯度及血清AST、ALT、ALB、TBIL、DBIL、BUN、Scr、血氨水平變化情況相近。既往研究結果顯示[16],良性前列腺增生癥患者在3D打印模型的輔助下行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與常規(guī)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的中遠期恢復效果相近,本研究結果與之一致。
另由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射線暴露劑量和門靜脈穿刺針數(shù)均較對照組減少,手術時間較對照組縮短,穿刺位置理想率較對照組高,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提示將3D打印技術與TIPS相結合治療肝硬化門靜脈高壓并消化道出血患者,可減少術中射線暴露劑量、門靜脈穿刺針數(shù)及手術耗時,增加穿刺準確性。術前采用CT對患者進行掃描,根據(jù)獲取的數(shù)據(jù)利用3D打印技術在體外重建肝靜脈和門靜脈等重要部位的結構圖,通過3D模型可詳細了解各血管間的空間解剖關系,并能直觀、詳細地了解患者具體情況,進一步通過手術仿真模擬,可幫助手術操作者提前了解及明確門靜脈最佳穿刺部位、角度等,并預判手術中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及指導其制訂對應解決方法、完善手術方案,盡可能規(guī)避存在的風險,從而為后續(xù)的TIPS實際操作提供更多的信息及良好的準備。以此為依據(jù),指導TIPS操作,能夠幫助手術操作者術中較為準確地判斷穿刺點的空間關系,從而有利于手術順利開展,減少手術時間及術中射線暴露劑量。有研究表明[17],在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前采用3D打印技術進行模擬,可有效評估患者血管解剖走行,縮短手術時間,與本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在治療肝硬化門靜脈高壓并消化道出血病癥時,用TIPS聯(lián)合3D打印技術,可明顯減少術中射線暴露劑量、門靜脈穿刺針數(shù),提高穿刺位置理想率,減少手術時間,降低術中/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且手術安全性好,可在臨床上推廣使用。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納入樣本量少、代表性差,所以未來需擴大樣本量,納入多中心樣本,進行更深入研究,以驗證本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