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吉
失眠是指患者睡眠障礙,其睡眠時間或睡眠質量不能得到保證,其正常生活受到影響的一種主觀體驗、病癥,其臨床表現(xiàn)是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難以入睡、睡后易醒、醒后不易入睡等。失眠不是一種急危癥,但嚴重者會影響患者的情緒、社會功能以及生命質量,可導致機體功能紊亂、免疫能力下降,是抑郁癥、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的獨立預測因子[1],更甚者可引起自殺行為。
談及失眠,中醫(yī)古籍中又有與之相關者,稱“不寐”“目不瞑”“不得臥”之說。而今備受失眠困擾的患者眾多、發(fā)病率不斷增高,臨床中仍以鎮(zhèn)靜催眠類藥物為主[2],但治療失眠的方法和許多現(xiàn)代化藥物難以起到根治作用且有許多不良反應。因此,如何更好地在中醫(y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論治失眠便顯得尤為重要。眾多醫(yī)者在論治失眠時從心腎、肝膽、脾胃入手,其中從心腎論治失眠者很常見,少有從肺入手探索心、肺、腎關系者。從經絡聯(lián)系、臟腑功能來講,肺與心腎二臟密不可分,故本文將根植于經絡,以肺為樞紐,從心-肺-腎軸論治失眠。
心、肺、腎三臟兩兩相關,而在其中,筆者認為心腎二臟實則通過肺臟實現(xiàn)其深入的聯(lián)系,心腎以肺為樞,以肺氣之動而帶動心腎之氣、促進心腎功能活動的正常實現(xiàn),其可以表現(xiàn)在2個方面:①經絡結構聯(lián)系上,此為根本,為三臟聯(lián)系之基;②可從營衛(wèi)理論來探尋。
1.1 經脈相關為根基從心經的經絡循行來看,《靈樞·經脈》云:“心手少陰之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循小指之內,出其端”。從腎經的經絡循行來看,《靈樞·經脈》云:“腎足少陰之脈,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后……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因此,從心經和腎經的經絡循行可以看出,心腎二臟除了自身相互聯(lián)系外,又都與肺臟各有密切聯(lián)系,《靈樞·經脈》記載:“經脈者,所以能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即說明經絡的功能可以體現(xiàn)在聯(lián)絡臟腑、溝通內外,運行氣血、營養(yǎng)全身,抵抗外邪、反映病候,傳導感應、調和陰陽之中,故經絡的聯(lián)系保證了心腎二臟在結構上的聯(lián)系、是根本,也保證了心、肺、腎三臟在功能上的聯(lián)系。
1.2 營衛(wèi)理論釋以肺為樞臟腑與經絡互相印證,營衛(wèi)理論又是經絡學說的一大基石,通過觀察經絡可以反映臟腑的狀況,也可以反映人體營衛(wèi)之氣的盛衰,故人體營衛(wèi)之氣運行與經絡聯(lián)系的臟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靈樞·營衛(wèi)生會》篇云:“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故營氣,水谷之精氣,源于中焦,入肺脈而先后循行于十四正經中,沿途貫五藏,絡六府,起于肺而終歸于肺;《靈樞·訣氣》云:“上焦開發(fā),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故衛(wèi)氣,水谷之悍氣,其可以通過肺氣的宣發(fā)作用得以正常生成并輸布于皮毛,以實現(xiàn)“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又“營行脈中,衛(wèi)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故營氣與衛(wèi)氣一晝夜行五十周且每天大交會于手太陰肺經一次[3],“陰陽相貫,如環(huán)無端”。
因此,經脈氣血留注以肺經為核心周流不止,而肺氣的正常運行也保證了營衛(wèi)之氣的灌流、實現(xiàn)了心腎二臟與肺的結構與功能聯(lián)系,這也體現(xiàn)了“以肺為樞”的觀點。
總的來講,心-肺-腎軸的提出主要有幾大理論依據,①基于經絡理論的結構與功能聯(lián)系,此為主要方面,也是以上理論依據論述的重點;②“血脈相通”理論(由肺氣所系的宗氣助心行血濡養(yǎng)各臟);③共主營衛(wèi)之氣;④“陰陽滋制”理論(肺陰滋腎陰以制心之亢陽);⑤“五臟主神”理論。
2.1 以肺為樞 從心-肺-腎軸論治失眠總的來看,失眠的病機無外乎虛實兩端,或是心神失養(yǎng)所致或為心神被擾、心神不安所致。失眠的病位主要在心,但五臟之所藏是意識、思維、情志等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五臟對于人體之神志活動具有整體調節(jié)作用,即“五神臟”,如《素問·宣明五氣》即有“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之說,因此,失眠的病機又以五臟不和為本[4]?,F(xiàn)行《中醫(yī)內科學》教材將失眠分為心膽氣虛、心脾兩虛、陰虛火旺、肝郁化火、痰熱擾心五個主要證型。由此可見,主流從肺論治失眠并未得到重視,而營衛(wèi)失和,則“晝不精,夜不寐”。此時,失眠的病機主要是大交會的障礙[3],可見失眠與肺的功能失常密切相關;又因失眠總不離陰陽失交,有失眠總由“火不歸根”之說,心主君火,腎主相火,心為火臟,腎為水臟,一陰一陽,故又多從心腎二臟論治失眠,因從心腎論治失眠已多見,故以下不贅述。
心、肺、腎三臟經脈絡屬聯(lián)系密切,以此結構作為基礎,又“以肺為樞”,保證了三者功能上的聯(lián)系,共主失眠;心肺腎血脈相通,肺氣運行正常,則宗氣足,助心行血,可養(yǎng)心、腎,若肺之功能失常,則心脈失養(yǎng)、心腎二臟功能失常,可見失眠;心肺腎三臟共主營衛(wèi)之氣,其或可影響營氣或者致衛(wèi)氣循行失常,故而營衛(wèi)不和可致不眠;心、肺、腎之陰陽可滋可制,肺陰可滋腎陰制心火,若肺之功能失常、陰液不足,則腎陰不足,且見心火上炎、心陽偏亢,陰陽失交必定擾神、不安;心、肺、腎三臟皆可主神,若任一臟功能失常,均可影響心神致失眠??傊?,心、肺、腎三臟環(huán)環(huán)相扣,任何一臟異常,都會影響其余二臟,且三者又以肺為樞紐,故可從心-肺-腎軸論治失眠。
2.2 從心肺(腎)論治失眠
2.2.1 心肺基本相關性心肺同屬上焦,二者均居于上,肺為華蓋,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素問·靈蘭秘典論》有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jié)出焉”。心肺二臟位置和功能密切,肺對心藏神司寤寐具有重要輔助作用。
2.2.2 心肺氣血相合肺主氣司呼吸、肺朝百脈,心主血脈,宗氣形成之后上出息道系于肺,貫心脈以助心行血而濡養(yǎng)全身各臟。肺者,氣之主也,在肺氣的統(tǒng)率作用下,心之功能可以正常發(fā)揮,心得血養(yǎng)而安、心得氣行則明。心肺二臟氣血相合才能順暢、神安、目瞑、得臥。若肺之功能失常,肺氣不足或者肺氣壅滯,則宗氣不足,心血不足、瘀滯、運行不暢,心神失養(yǎng),心神不安,發(fā)為失眠,老年人之失眠則常見氣血虧虛者;若肺失宣降、肺氣上逆,咳逆倚息,如喘證者,則不得臥。若心之功能失常,本可導致不眠,同時又可影響肺,而肺進一步影響心之功能,則進一步加重失眠,造成惡性循環(huán)?!督饏T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并治》曰: “咳逆上氣, 時時唾濁, 但坐不得眠, 皂莢丸主之”?!督饏T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言: “咳逆倚息, 不得臥, 小青龍湯主之”。趙瑞成教授針對失眠伴有氣短自汗易感冒、咳聲低微等肺氣虛弱癥狀者,其常在基礎方中配合補肺湯以補肺益氣、養(yǎng)心安神[4];針對肺氣虛者,亦可培土生金以補益肺氣。
2.2.3 心肺營衛(wèi)相伍葉天士云:“肺主氣屬衛(wèi),心主血屬營”,《靈樞·營衛(wèi)生會》曰: “壯者之氣血盛, 其肌肉滑, 氣道通, 營衛(wèi)之行, 不失其常, 故晝精而夜瞑; 老者之氣血衰, 其肌肉枯, 氣道澀, 五臟之氣相搏, 其營氣衰少而衛(wèi)氣內伐, 故晝不精, 夜不瞑”。營衛(wèi)之和與正常寤寐息息相關,而這必不離心、肺。營氣在循行中兩度入心、兩度入肺,故營氣得以奉養(yǎng)周身必不離心肺;“衛(wèi)不和則臥不安”,營衛(wèi)之氣運行協(xié)調必定有賴于肺氣,若肺氣過盛,可造成衛(wèi)氣的升降出入失常,則衛(wèi)氣獨行于陽分而不得入陰,則陰陽失交目不瞑[5,6]。故營衛(wèi)之和有賴于心肺功能相伍,以肺為機,心可助肺。可采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加減以調和營衛(wèi)、交合陰陽、攝納心神。半夏可引陽入陰、通降衛(wèi)氣,秫米可養(yǎng)營益陰,故半夏秫米湯或在治療胃不和之失眠時亦有和營衛(wèi)陰陽以治失眠之雙重功能。
2.2.4 心肺五行相制肺臟喜潤惡燥,陰液充足則肺得潤而功能正常,肺主金屬陰,可制約陽盛之氣,心主火屬陽,火克金,心克肺。若心火亢盛,心火可乘肺,則肺火亦盛、肺陰耗損,肺氣失常,且陰損生虛火、邪氣郁肺化火均可侮心化為心火;若肺陰充足,又可反侮心之亢陽以制心火,故心火上炎之性可制約肺金肅降太過,肺金肅降之性又可防止心火過亢[7],心肺相制、各司其職則睡眠正常,心肺失制則可擾神而不得眠。因此,治療上可以通過肅降肺氣來制約心火上炎而失眠者;心肺熱盛者可用百合地黃湯、百合知母湯之類。
2.2.5 心肺病理因素相擾肺在津液代謝中具有重要作用,“肺為貯痰之器”,其宣降失常,津液代謝障礙,聚而為痰為飲,一者礙肺,二者可郁而化熱,痰熱阻肺,其氣擾心,則心神不安發(fā)為失眠,可用黃連溫膽湯之類清化痰熱兼顧肅降肺氣、滋肺陰。痰濕阻肺者可采用二陳湯加減[8]。
總之,心肺二臟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一臟失調則會引起另一臟功能失常,故從心肺論治失眠顯得尤為重要并應注意二臟的相互關系。
2.3 從肺腎(心)論治失眠
2.3.1 金水相生 陰陽互滋肺屬金,腎屬水,肺為母,腎為子,金水相生,陰陽互滋,肺陰可以下滋腎陰?;邳S元御《四圣心源》一氣周流理論,“右路金水斂降”,而肺金之氣的收斂肅降、肺金生腎水的實質是肺攜帶新血津液下納于腎封藏促腎之氣[7],而腎氣分陰陽,腎陰又可隨腎氣而升以滋心,若見腎陰虛,則心陰虛不得斂藏,不制心之亢陽,相火不降,必擾神而失眠,可責之于肺,又心腎陰虛則木郁而膽滯,多重相火不得陰制則更加旺而擾神、不得眠[9]。若肺陰久虛而損及腎陰,則最終致肺腎陰虛,則虛熱內生擾心而不寐,“補水火自靜,補金水自通”,故可采用生脈地黃飲加減以滋補肺腎,養(yǎng)心安神。
2.3.2 氣的運行“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又主一身之氣司呼吸,腎藏精納氣,故腎佐肺以運氣。如果肺氣虛弱,腎氣亦不足,肺腎之氣兩虛,則可以見到咳逆倚息,短氣,呼吸表淺,喘促而不得臥。肺主氣屬衛(wèi),衛(wèi)氣屬于元氣的一部分,元氣屬于腎,衛(wèi)氣源于腎而固于肺[7],因此肺腎功能失常,衛(wèi)氣運行異常,則營衛(wèi)不和亦可以出現(xiàn)失眠。
2.3.2 津液代謝肺主通調水道,腎主水,肺腎二臟在津液代謝過程中互相配合,如若二者有所功能失常,亦可產生痰飲,其又可以擾心致不寐。辛海等[10]從臟腑辨證方面分析, 指出腎陽虛則寒而抑制腎主水主氣化的功能, 故而可見腎陽虛夾水飲證,最終出現(xiàn)心腎失交, 水火不濟的狀態(tài)而發(fā)為失眠, 治療上則選取真武湯加減,如若甚者出現(xiàn)水飲凌心射肺時,可考慮采用苓桂術甘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加減主之。
談及失眠,眾多醫(yī)家從心腎、脾胃等臟腑論治,少有從心、肺、腎三臟之深入聯(lián)系入手者,雖然心腎二臟本有聯(lián)系,但實則通過肺更加深了二臟的聯(lián)系,探討心肺腎與不寐的關系時可以肺為樞紐,從三臟之生理病理聯(lián)系入手,即心、肺、腎三臟在經絡上各有聯(lián)系又通過肺加深聯(lián)系,三臟血脈相通,陰陽可滋、可制,共同保證營衛(wèi)之氣的正常運行,并且可從整體調神以此來共司寤寐,因此,從心-肺-腎軸來論治失眠具有合理性和整體性,也能為臨床論治失眠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