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王思晗 鄒新麗 胡晨旻 虞燕萍 蔣春明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病因尚不明確的慢性、易復發(fā)的腸道炎癥性疾病,是炎癥性腸?。╥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兩種主要臨床類型之一[1]。UC 好發(fā)于結腸遠端靠近直腸的部位,病理表現(xiàn)為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層的連續(xù)性淺表性潰瘍[1]。根據(jù)UC 的臨床嚴重程度,治療上常采用5-氨基水楊酸、皮質類固醇、硫嘌呤類藥物和分子靶向藥物等。由于藥物療程長、副作用大、價格昂貴,且病情容易反復進展,一定程度限制了臨床應用[2]。當藥物治療無效或者發(fā)生急性重型UC 時,可采取手術治療[3]。葛根芩連湯始載于《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以清熱、堅陰、止痢為主,兼有透表、解表清里之功,臨床上可治療泄瀉腹痛、感冒發(fā)熱等。本研究采用自由飲用葡聚糖硫酸鈉(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建立小鼠急性UC 模型,研究葛根芩連湯對其病理損傷和血清炎癥因子白細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動物 體質量20~24 g 的C57BL/6 小鼠34只,6~8 周齡,雄性,購自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動物實驗中心,動物生產許可證號:SCXK(浙)2019-0002。小鼠在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實驗動物中心SPF 級動物房飼養(yǎng),實驗動物使用許可證號:SYXK(浙)2021-0012。環(huán)境溫度(22±1)℃,保持12∶12 h 光-暗循環(huán)、自由進食飲水,適應性飼養(yǎng)1 周。本實驗由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動物倫理中心批準實施(倫理批準編號:IACUC-20201130-10)。
1.2 藥品與試劑 DSS(美國MP Biomedicals 公司,相對分子質量36000~50000,批號S0798 和Q7418,貨號160110);柳氮磺吡啶腸溶片(上海信誼天平藥業(yè)有限公司,批號09201121);葛根芩連丸(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花紅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批號2020202);小鼠IL-1β 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試劑盒(南通飛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貨號MM-0040M2);小鼠TNF-α ELISA 試劑盒(南通飛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貨號MM-0132M2)。
1.3 主要儀器 Thermo 905 系列超低溫冰箱(上海百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M2255 全自動輪轉切片機(Leica Microsystems,Inc);Beckman Allegra X-15R 高速臺式冷凍離心機(美國貝克曼庫爾特有限公司)等。
2.1 藥物混懸液配制 參考臨床治療劑量,按人-小鼠等效劑量折算[4],用蒸餾水配制柳氮磺吡啶混懸液260 mg/kg(相當于臨床劑量成人2 g/70 kg)和葛根芩連湯混懸液390mg/kg(相當于臨床劑量成人3g/70 kg)。
2.2 動物分組、造模與給藥 小鼠適應性喂養(yǎng)1 周后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四組:空白組8 只、模型組10 只、柳氮磺吡啶組8 只和葛根芩連湯組8 只,標記后稱重。根據(jù)文獻[2]采用DSS 自由飲用法誘導UC小鼠模型:除空白組外,其余各組小鼠予以2.5%DSS(分子量36000~50000)溶液代替飲用水供其飲用,隔3 d 更換1 次,連續(xù)6 d。在造模第5 天起柳氮磺吡啶組和葛根芩連湯組分別給予相應藥物灌胃(給藥容量為10 mL/kg),空白組和模型組灌胃等體積飲用水,每天1 次,持續(xù)6 d。
2.3 觀察指標
2.3.1 小鼠一般情況觀察 造模之日起,每天觀察并記錄食物的攝入量、小鼠體質量、糞便情況、精神狀況等。參考文獻進行疾病活動指數(shù)(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評分[5]:(1)糞便性狀:正常成形便計0分,不黏附于肛門的糊狀半成形大便計2 分,可黏附于肛門的稀水樣便計4 分。(2)便血:肉眼無血便計0分,肉眼血便計4 分。(3)體質量減輕的百分比:0≤體質量下降<1%計0 分;1%≤體質量下降<5%計1分;5%≤體質量下降<10%計2 分;10%≤體質量下降<15%計3 分;體質量下降≥15%計4 分。DAI=(糞便性狀+便血+體質量減輕的百分比)/3。
2.3.2 小鼠結腸長度測量、結腸組織病理學檢測實驗結束后,頸椎脫臼法處死小鼠,鈍性分離結腸組織,觀察結腸形態(tài)并測量長度。將結腸組織放入10%的中性甲醛中固定24 h 以上,經(jīng)過梯度乙醇脫水、石蠟包埋、切片(厚度4 μm),并附于高粘附載玻片上,烘干,次日進行蘇木素-伊紅(HE)染色,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結腸組織形態(tài)學評估結腸病理損傷,進行組織學評分[5]:(1)炎癥反應:無計0 分,輕度計1 分,中度計2 分,重度計3 分。(2)病變累及深度:無計0分,黏膜下層計1 分,肌層計2 分,漿膜層計3 分。(3)隱窩破壞:無計0 分,基底1/3 隱窩被破壞計1 分,基底2/3 隱窩被破壞計2 分,全部隱窩被破壞,但有完整上皮計3 分,全部隱窩及完整上皮被破壞計4 分。(4)病變范圍:<1%計0 分,1%~25%計1 分,26%~50%計2 分,51%~75%計3 分,76%~100%計4 分。
2.3.3 小鼠血清炎癥因子IL-1β 和TNF-α 測定 摘眼球法取小鼠血液,常溫靜置30 min,于3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液,-80 ℃保存待測。使用ELISA試劑盒檢測各組小鼠血清IL-1β 及TNF-α 的含量,具體操作方法參照試劑盒說明書。
2.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5.0 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者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多組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齊用LSD 檢驗進行兩兩比較,方差不齊用Tamhane's T2 檢驗進行兩兩比較。多組間存活率比較用卡方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1 不同組模型小鼠一般情況 空白組小鼠整體表現(xiàn)正常,體質量穩(wěn)步增加,精神狀態(tài)良好。其余各組小鼠在造模后第3 天起出現(xiàn)明顯攝食減少、喜扎堆嗜睡,背毛蓬松粗糙且無光澤,體質量顯著下降,并出現(xiàn)大便溏稀、血便。與空白組比較,模型組DAI 評分顯著升高(P<0.05);經(jīng)葛根芩連湯治療后,葛根芩連湯組小鼠DAI 評分比治療前明顯下降,但與模型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柳氮磺吡啶組小鼠在第7、10 天各死亡1 只,葛根芩連湯組小鼠在第8 天死亡1 只,各組存活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組小鼠體質量、DAI 評分及存活率比較()
表1 各組小鼠體質量、DAI 評分及存活率比較()
注:空白組予生理鹽水(10 mL/kg)灌胃;模型組自由飲用2.5%葡聚糖硫酸鈉(DSS)溶液造?;A上予10 mL/kg 生理鹽水灌胃;柳氮磺吡啶組自由飲用2.5%DSS 溶液造?;A上予柳氮磺吡啶溶液(260 mg/kg)灌胃;葛根芩連湯組自由飲用2.5%DSS 溶液造?;A上予葛根芩連湯(390 mg/kg)灌胃;DAI 為疾病活動指數(shù);“-”為無此項結果;與空白組比較,aP<0.05
3.2 不同組模型小鼠結腸組織病理學改變
3.2.1 不同組模型小鼠結腸組織大體形態(tài) 空白組小鼠結腸黏膜表面光滑,無充血,無腫脹,無糜爛與潰瘍;模型組結腸變短(P<0.05),腸壁增厚,結腸黏膜充血水腫,伴有糜爛,腸腔內有不成形糞便;柳氮磺吡啶組、葛根芩連湯組小鼠結腸也可見不同程度的損傷,結腸長度和腸黏膜充血水腫情況有所改善,腸腔可見成形糞便,結腸長度與模型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1 和表2。
圖1 葛根芩連湯對UC 小鼠結腸長度影響
3.2.2 不同組模型小鼠結腸組織鏡下觀察 對各組小鼠結腸遠端組織進行HE 染色,結果顯示,空白組小鼠結腸上皮細胞完整,腺體排列整齊,未見炎癥細胞浸潤和潰瘍形成;模型組上皮細胞損傷,腺體排列紊亂、破壞甚至消失,隱窩結構改變,炎癥細胞浸潤形成隱窩膿腫及潰瘍,病變深度嚴重時可全累及漿膜層,組織學評分與空白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柳氮磺吡啶組和葛根芩連湯組炎癥細胞浸潤深度及數(shù)量減少,上皮完整性、腺體排列改善,但組織學評分與模型組之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和圖2。
表2 各組小鼠結腸長度和組織學變化評分比較()
表2 各組小鼠結腸長度和組織學變化評分比較()
注:空白組予生理鹽水(10 mL/kg)灌胃;模型組自由飲用2.5%葡聚糖硫酸鈉(DSS)溶液造?;A上予10 mL/kg 生理鹽水灌胃;柳氮磺吡啶組自由飲用2.5%DSS 溶液造?;A上予柳氮磺吡啶溶液(260 mg/kg)灌胃;葛根芩連湯組自由飲用2.5%DSS 溶液造?;A上予葛根芩連湯(390 mg/kg)灌胃;與空白組比較,aP<0.05
圖2 葛根芩連湯對UC 小鼠組織病理學變化的影響(HE 染色,×200)
3.3 不同組模型小鼠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與空白組比較,模型組小鼠血清IL-1β 和TNF-α 水平明顯升高(P<0.05);與模型組比較,葛根芩連湯組小鼠血清IL-1β 和TNF-α 水平則明顯下降,其中TNF-α水平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柳氮磺吡啶組比較,葛根芩連湯組小鼠血清TNF-α 下降明顯(P<0.05)。見表3。
表3 各組小鼠血清IL-1β 和TNF-α 水平比較(pg/mL,)
表3 各組小鼠血清IL-1β 和TNF-α 水平比較(pg/mL,)
注:空白組予生理鹽水(10 mL/kg)灌胃;模型組自由飲用2.5%葡聚糖硫酸鈉(DSS)溶液造?;A上予10 mL/kg 生理鹽水灌胃;柳氮磺吡啶組自由飲用2.5%DSS 溶液造模基礎上予柳氮磺吡啶溶液(260 mg/kg)灌胃;葛根芩連湯組自由飲用2.5%DSS 溶液造模基礎上予葛根芩連湯(390 mg/kg)灌胃;IL-1β 為白介素-1β;TNF-α 為腫瘤壞死因子-α;與空白組比較,aP<0.05;與模型組比較,bP<0.05;與柳氮磺吡啶組比較,cP<0.05
UC 作為一種復發(fā)-緩解交替的進行性發(fā)展的慢性結腸炎癥性疾病,可累及肌肉骨骼、眼部和皮膚等多系統(tǒng)多臟器功能損害。目前UC 尚無根治辦法,主要依靠抗炎藥物來誘導緩解和維持治療[3]。傳統(tǒng)中醫(yī)藥根據(jù)“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的治療原則,可在UC 病情發(fā)展不同階段進行干預[6]。葛根芩連湯由葛根、黃芩、黃連和甘草四味中藥配伍而成,作為經(jīng)典古方,主要治療太陽表邪內陷所致的熱下利證。葛根芩連湯加減方或聯(lián)合西藥柳氮磺吡啶在臨床上可作為UC 患者的一種治療選擇[7],但由于中藥復方組成的復雜性及作用機制的不確定性,一定程度限制該方的臨床應用。新近研究發(fā)現(xiàn),葛根芩連湯具有調節(jié)腸道菌群、修復受損腸黏膜以及維持腸道穩(wěn)態(tài)等功能[8-11]。本研究結果顯示,葛根芩連湯可以顯著改善UC 小鼠結腸充血水腫,修復腸道組織損傷,促進潰瘍愈合,證實葛根芩連湯對UC 動物模型具有一定療效。
細胞因子具有調控腸道炎癥,介導腸道免疫,維持腸道穩(wěn)態(tài)的作用,在UC 的發(fā)病機制中發(fā)揮關鍵作用。TNF-α 和IL-1β 是急性UC 早期的重要促炎因子,可以通過招募并活化免疫細胞如T 細胞、先天淋巴細胞(innate lymphoid cells,ILCs)等誘發(fā)腸道免疫反應,造成局部炎癥[12]。TNF-α 通過與受體TNFR1和TNFR2 結合,發(fā)揮多種促炎功能,如使腸上皮細胞和潘氏細胞死亡,破壞腸道屏障;招募巨噬細胞浸潤,從而分泌IL-1、IL-6 等促炎因子,抑制效應T 細胞凋亡發(fā)揮持續(xù)促炎作用等,從而參與UC 的發(fā)生發(fā)展[12]。同時,由CD14+巨噬細胞編碼產生IL-1β,可與TNF-α、IL-6 和IL-23 共同誘導CD4+T 細胞分化為Th17,進而分泌更多TNF-α[1]。本研究結果顯示,UC動物模型的血清TNF-α、IL-1β 表達水平顯著升高,葛根芩連湯治療可顯著降低UC 動物模型血清TNF-α 表達水平(P<0.05),而不影響IL-1β 表達水平,提示作為UC 早期腸道炎癥指標的TNF-α 可能是葛根芩連湯發(fā)揮效應的分子靶點之一。在治療糖尿病機制研究中發(fā)現(xiàn),葛根芩連湯可抑制Toll 樣受體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和磷脂酰肌醇三羥基激酶(phosphoinositide-3 kinase,PI3K)/絲氨酸/蘇氨酸蛋白激酶(Akt)/雷帕霉素機械靶蛋白(mechanistic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號通路來降低血清TNFα 的水平[9-10],我們猜測葛根芩連湯在UC 模型中也存在相似通路來抑制TNF-α,需要進一步研究加以驗證。既往文獻報道,葛根芩連湯在遲發(fā)性腹瀉模型中可顯著降低IL-1β 水平[13],而本實驗結果顯示葛根芩連湯不能顯著降低UC 模型的IL-1β 表達水平,我們推測可能與研究所用的方劑組成、實驗處置不同有關。
綜上所述,葛根芩連湯具有改善UC 模型小鼠的臨床表現(xiàn)及結腸病理學損害的作用,可能通過抑制TNF-α 的表達來發(fā)揮藥理作用。葛根芩連湯含有葛根素、黃芩苷、鹽酸小檗堿和甘草酸等多種中藥活性成分[14],它們對UC 免疫調節(jié)的機制、通路、靶點仍不清楚,因此今后將進一步深入研究揭示葛根芩連湯調節(jié)TNF-α 治療UC 的潛在作用機制及鑒定可能的有效單體成分,為傳統(tǒng)中醫(yī)藥臨床治療UC 提供實驗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