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鋼琴奏鳴曲;演奏;技巧;個性
一、普羅科菲耶夫及其創(chuàng)作風格
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普羅科菲耶夫(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于1891年出生,是蘇聯(lián)著名作曲家、鋼琴家,被譽為“現(xiàn)代古典音樂偉大的天才之一”。普羅科菲耶夫自幼在母親的指導下學習鋼琴,并在1904年進入圣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鋼琴演奏和作曲。在此期間,他創(chuàng)作了《降 D大調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并在畢業(yè)演奏會上獨奏了這首作品,以出色的演奏表現(xiàn)獲得安東·魯賓斯坦獎。他的音樂風格突破了 19世紀傳統(tǒng)音樂的束縛,注重對節(jié)奏、和聲和色彩的探索,創(chuàng)造出獨具個性的音樂語言。普羅科菲耶夫的創(chuàng)作涉及眾多形式,內容繁多,其創(chuàng)作的 130多部作品體裁廣泛,涉獵藝術歌曲、群眾歌曲、練習曲、奏鳴曲、弦樂四重奏、交響童話、交響曲、交響組曲、序曲、協(xié)奏曲、芭蕾舞劇、歌劇等音樂領域。
普羅科菲耶夫具有高超的創(chuàng)作才華,善于運用多種音樂元素來創(chuàng)造出眾多獨特而引人入勝的作品。他的音樂既呈現(xiàn)了浪漫主義的情感世界,又展示出現(xiàn)代主義的多元與創(chuàng)新。這種多元化的風格使他的音樂作品充滿了變化和轉折。普羅科菲耶夫經(jīng)常在他的作品中運用高度復雜的和弦結構,通過富有層次感的和聲來創(chuàng)造豐富的音樂效果。此外,他對節(jié)奏的變化和運用也非常獨特,時而迅猛激烈,時而柔和舒緩,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力。他還采用折中主義的手法,將傳統(tǒng)的音樂形式與現(xiàn)代的音樂元素相結合,使其作品既具有獨立的個性,又能夠吸引廣大聽眾。在調性方面,普羅科菲耶夫常常使用尖銳的調性,這種音樂語言給人以強烈的沖擊和獨特的感覺。此外,他還擅長運用對位法,通過多個聲部之間的相互呼應來創(chuàng)造出復雜而精巧的音樂結構。
普羅科菲耶夫認為音樂是一種有機的藝術創(chuàng)造,而不僅僅是音符的堆砌。他注重作品的內在結構和有機發(fā)展,追求形式與內容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他不滿足于簡單的表面效果,而是通過對音樂背后的情感和思想內涵的深入探究,給予作品更加豐富的意義和表達。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反映了他對時代的敏銳觸覺,在他看來,音樂就應該要與時代緊密相關并反映社會和文化的變革。因此,他在作品中時常探索新的音樂語言和表現(xiàn)方式,以適應時代的需求和變化。普羅科菲耶夫的音樂理念使得他的作品富有深度和內涵,既具有獨特的個人風格,又能夠觸動人們內心深處的共鳴。他通過音樂表達了豐富的情感、思想和人生體驗,其作品成為充滿啟發(fā)性和感染力的藝術之聲。
二、普羅科菲耶夫的《d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
在普羅科菲耶夫創(chuàng)作的鋼琴作品中,累計共有九首奏鳴曲,這九首奏鳴曲也貫穿了他的一生,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作曲家人生經(jīng)歷的變化。1907年,他創(chuàng)作了《第一鋼琴奏鳴曲》與《第三鋼琴奏鳴曲》的草稿;《d小調鋼琴奏鳴曲(第二鋼琴奏鳴曲)》創(chuàng)作于1912年;《c小調第四鋼琴奏鳴曲》創(chuàng)作于 1908年,《第五首鋼琴奏鳴曲》創(chuàng)作于1923年;《A大調第六鋼琴奏鳴曲》創(chuàng)作于1940年;《降B 大調第七鋼琴奏鳴曲》創(chuàng)作于1942年;最后是1947年創(chuàng)作的《C大調第九鋼琴奏鳴曲》。
普羅科菲耶夫對奏鳴曲情有獨鐘,其創(chuàng)作生涯中,奏鳴曲的數(shù)量約占六分之一,其中超過一半為鋼琴奏鳴曲。正如他所說:“對我而言,沒有比奏鳴曲式更好,更靈活或者更完整的了,它包含了我在結構上所需要的一切?!?/p>
普羅科菲耶夫的《d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基于現(xiàn)代派作曲技巧,用復雜的節(jié)奏和急劇的變化,展現(xiàn)了強烈的個人風格,渲染了充滿沖突、不安的氣氛。第一樂章采用了反復變奏的形式,將主題和伴奏相互融合,營造出大氣磅礴的效果;第二樂章快速而輕盈,流暢中帶有俏皮的幽默感,呈現(xiàn)出普羅科菲耶夫活潑而多變的音樂語言;第三樂章的慢板展現(xiàn)了變幻莫測的色彩和曲線和如絲綢般順滑的旋律,可謂普羅科菲耶夫曲目中最具代表性和感染力的樂章之一;終曲則狂放而嘹亮,在活潑中充滿了張力。
《d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誕生于普羅科菲耶夫的前期創(chuàng)作生涯,在創(chuàng)作技法上略顯稚嫩。從《第一鋼琴奏鳴曲》的創(chuàng)作中就看出普羅科菲耶夫有明顯模仿拉赫瑪尼諾夫和斯克里亞賓的痕跡,但這首作品意味著普羅科菲耶夫與過去的告別。與《第一鋼琴奏鳴曲》相較,《d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是普羅科菲耶夫開始成型期的里程碑。在這首奏鳴曲中,不僅能看出他在創(chuàng)作中融入了現(xiàn)代音樂的元素,也可以看到帶有其鮮明的個人特點的音響和聲,即敲擊式彈奏法。
《d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保留了古典時期的奏鳴曲式,分為四個樂章,每個樂章都有其風格特點:d 小調上的奏鳴曲式(第一樂章)、a小調上三部性的詼諧曲(第二樂章)、#g小調上的慢板(第三樂章)和快板回旋奏鳴曲式(第四樂章)。通常來說,慢板樂章一般出現(xiàn)在奏鳴曲的第二樂章,但在《d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的第二樂章中卻是具有“托卡塔”性質的三部性的詼諧曲,這毫無疑問是一種創(chuàng)新和突破。在這首奏鳴曲中,普羅科菲耶夫深度運用了“敲擊式彈奏法”,并且成為第一個運用此演奏方法的作曲家。這種手法在其往后的奏鳴曲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運用,尤其是《降 B大調第七鋼琴奏鳴曲》的第三樂章。
三、《d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的演奏技法
1. 敲擊性彈奏法
1.1 節(jié)奏型敲擊
節(jié)奏型敲擊,是托卡塔中最常見的演奏方式,又稱“馬達式”的節(jié)奏,觸鍵速度快且保持相對恒定,節(jié)拍和節(jié)奏明晰無誤,音符或和弦的音響效果飽滿有力。這種彈奏法主要出現(xiàn)在第二樂章 A段。從譜例1可以看到,右手的中聲部一直在持續(xù)、勻速地進行,這便是第二樂章的能量來源。
在使用節(jié)奏型敲擊時,需要控制手部的力量,要求手臂與手腕必須放松,手腕處在放松狀態(tài)下進行勻速的上下打擊運動,切忌甩手腕,速度要把控得當,否則會制造非常刺耳的聲音。手指要保持堅硬,并隨著手腕的上下伴隨著進行敲擊運動。
1.2 旋律性敲擊的運用
旋律性敲擊要注重旋律的連接,在敲擊彈奏的過程中,將旋律清晰地突出來,這是其與節(jié)奏型敲擊不同地方,突出旋律就意味著力度不能再一味地與速度保持一致。在運用手腕時,小臂需要加入其中,手指也要積極地發(fā)揮作用,觸鍵與離鍵都要非常的迅速,才能制造出區(qū)別于底部聲部的音響。這一手法的運用,也體現(xiàn)了 20世紀民族樂派更為大膽精彩的精神面貌。
1.3 節(jié)奏型的把握
現(xiàn)代作曲家慣用混合拍子,普羅科菲耶夫也不例外。這里面不僅僅有復雜的節(jié)奏型,還有交錯的拍子、拍號的變換、節(jié)拍重音的切換等。演奏者一定要充分做好準備,應全面準確地梳理節(jié)奏與拍號之后再進行演奏。
這里有兩點需要特別加以注意:一是重音后置,例如,在第一樂章的第一拍兩個 8分音符后面才出現(xiàn)重音,而兩個 8分音符和三連音混合組成了兩拍一小節(jié)。這就打破了在傳統(tǒng)的四二拍中,重音在第一拍的慣例,帶有強烈的個人音樂色彩。而將重音安放到第二拍,音色尖銳而強烈,能引導聽眾轉入情緒相對緊張的狀態(tài)。演奏者要專心致志,不能陷入循環(huán)之中而變得麻木,否則就容易導致重拍紊亂;二是機械式節(jié)奏,托卡塔的節(jié)奏是機械式的,規(guī)律整潔且勻速,普羅科菲耶夫使用固定的節(jié)奏音型,使演奏者觸鍵的技巧難度升高,為了保持機械的效果,需要演奏者努力保持連續(xù)性。
2. 旋律風格的把握
第一樂章(奏鳴曲式)Allegro ma nam tzoppo(見譜例 2)。整個樂章洋溢著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的昂揚氣氛。它的副部樂段由一個帶擴展的大樂段構成。左手勻稱的和弦像流水一樣纏纏綿綿,襯托著右手如歌般的旋律,極其優(yōu)美。
從演奏上來講,第一部分的重點是把旋律如歌唱般演奏出來,將和聲完美地融入背景板中;第二部分的重點是右手的小指要演奏得非常明亮,這對演奏者的技巧要求很高,要做到明亮但不顯突兀(見譜例 3);第三部分便是對托卡塔式節(jié)奏型的把握。
第二樂章諧謔曲 scherzo。這一樂章對演奏者的要求同樣非常高,不僅要記住旋律,分清楚左右手,還要詮釋清楚、表達清晰,深刻理解普羅科菲耶夫的“金屬般”的音響。中間部分的旋律增加了第二樂章的詼諧程度,增添了一定的趣味性,銀鈴一般的聲響搭配相應力度的踏板,此部分對踏板的運用需要仔細加以研究(見譜例4)。
第三樂章的慢板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意義,一共轉調四次,演奏者要處理好調性的銜接,不能夠過于隨便,要善于發(fā)掘音層之間的延伸感。
第四樂章的快板奏鳴曲式是整首奏鳴曲的點睛之筆,極具普羅科菲耶夫的風格特征。大量的節(jié)奏型錯位與對位之間的切換,讓這一樂章的音樂表現(xiàn)極具張力且彈性十足,使聽者充分感受到樂曲情緒的洶涌澎湃。此處以開頭的引子開始,也以開頭的引子結束,讓整首奏鳴曲以一個輝煌的結尾走向結束。
結語
普羅科菲耶夫的《d 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是他的才華和獨特音樂風格的杰出體現(xiàn)。在這首作品中,普羅科菲耶夫運用了一種獨特的“金屬”彈奏法,這種技法能夠產生一種堅硬而帶有金屬質感的聲音,為樂曲增添了強烈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為了彈奏出這種音效,普羅科菲耶夫展示出其精湛的彈奏技藝和藝術功底,尤其注重音色的變化和強弱的對比,同時強調速度和力度的完美結合。這種獨特的彈奏方法不僅使得樂曲的演奏更具挑戰(zhàn)性,也為聽眾帶來了極具特色的音樂體驗。聆聽普羅科菲耶夫的《d 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仿佛能夠感受到金屬般堅硬的音質,這種獨特的音效讓人印象深刻,也使得這首作品成為普羅科菲耶夫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為了完美演繹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演奏者需要深入了解他的音樂風格,關注樂曲的速度、力度及音色的變化,同時對作品的結構、主題和情感進行深入的理解。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演奏者才能夠真正演奏出普羅科菲耶夫音樂的精髓和魅力。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需要將音樂的情感和氛圍融入自己的演奏中,使得演奏更加生動、感人。演奏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不僅僅是一個技巧上的挑戰(zhàn),更是對音樂的理解和表現(xiàn)力的考驗。演奏者需要把握樂曲的總體平衡和協(xié)調性,才能真正展現(xiàn)和演繹作品的精髓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