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高考以“一核四層四翼”為考查要求,命題突出考查學科核心素養(yǎng),旨在以高考改革撬動教學改革。在此背景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要切實緊扣新高考的趨向與要求,深挖教材內涵,精準搭建教材結構,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培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突出育人功能。高中歷史人教版選修1中的中國古代三次重大改革事件就是可資利用的典型教學材料,圍繞該教學材料,教師變革課堂結構,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提升教學效果,有效培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新高考;課程改革;高中歷史教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2)16—0104—04
隨著《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及《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的出爐,全國多數(shù)省份陸續(xù)進入了新高考、新教材、新課標的實踐階段。高考越來越遵循“一核四層四翼”要求,命題越來越突出學科育人功能,強調考查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1]。在此背景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必須順勢而為、轉變觀念、創(chuàng)新思維、改進教法。高中歷史教師必須在深鉆細研教材文本、深層挖掘教材內涵、精準搭建教材架構上狠下功夫,以期逐步提升學生學科素養(yǎng),積極有效應對新高考對高中歷史教學提出的挑戰(zhàn)[2]。
一、深挖教材內涵,提升學科素養(yǎng)
高中歷史教材人教版選修1,即《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書,總共設置了九個單元,分別論述了古今中外九次重大改革事件,其中第二至第四單元,連續(xù)安排了中國古代非常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可比性的三次改革事件。這三次改革事件分別是秦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宋王安石變法。
為了讓高中歷史教學達到既能聚焦高考要求,又能突出育人功能;既能夠觸類旁通,又做到舉一反三的顯著效果,最終實現(xiàn)提升學生對教材知識進行綜合歸納、提煉概況、比較分析的能力,對具體歷史事件進行深度理解、全面解讀、客觀評價的能力,對具體歷史問題進行縝密思考、科學解釋、準確回答的能力等多方面的目標任務,本文擬以中國古代三次改革事件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通過深度挖掘教材內涵,提升學生學科素養(yǎng)。
從宏觀角度而言,在秦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宋王安石變法三個單元教學中,為落實培養(yǎng)學生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yǎng)、核心價值四維教學目標,教師就得通過認真引導學生課前自主閱讀、課中師生互動探究、課堂效果當堂展示、課堂穿插適度訓練、課后效果鞏固反思等教學環(huán)節(jié)及教學步驟,幫助學生形成對每一次重大改革事件從背景到過程、從內容到措施、從結果到評價、從特點到啟示的全方位、多維度、立體式的完整認知;教師還得通過深入挖掘教材信息量、引導學生吃透教材、適當補充歷史材料、引用史學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再做好對教材知識的刪繁就簡、濃縮提煉、高度概括工作,完美構建起這三次改革事件的知識框架體系,讓學生對每次改革事例在認知上都可以做到綱舉目張、條清縷晰、層次分明、了然于胸。
從微觀角度而論,在秦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宋王安石變法三個單元教學中,要提升學生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家國情懷五個方面在內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教師就得聚焦高考要求、緊扣教學內容、立足學情特點,采取收放自如、統(tǒng)分結合的教學方法,靈活處理好三個單元之間獨立與貫通、個體與整體、區(qū)別與聯(lián)系的關系問題。
二、提升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以中國古代三次重大改革事件的教學為例
首先,要提升學生在時空觀念方面的學科素養(yǎng),教師就得引導學生打破單元界限,比較分析三次改革發(fā)生的特定時代條件和歷史背景。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商鞅變法發(fā)生的特殊背景是:改革與變法已成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歷史發(fā)展的一股強大潮流;變法圖強是偏居關中、政治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秦國的必然選擇;秦國具備進行變法活動的諸多有利條件和難得歷史機遇;輾轉來秦后,商鞅宣揚的稱霸之道與秦孝公本人的政治理想高度契合。而孝文帝改革發(fā)生的特殊背景是:北魏統(tǒng)一黃河流域后,面臨制度落后、民族對立、階級斗爭和人民反抗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立國伊始,北魏政權和鮮卑人就有學習且接受漢人先進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改革之前,北方各族人民已經出現(xiàn)了民族大融合趨勢;孝文帝經馮太后栽培輔佐,不僅精通漢學,而且具有改革圖強、雄踞中原的膽識與氣魄。與前兩者不同,王安石變法發(fā)生的歷史背景則是:北宋中期,出現(xiàn)土地兼并、積貧積弱、農民起義、遼夏威脅等嚴重社會危機;“慶歷新政”僅歷時一年,曇花一現(xiàn),走向失敗,致使社會矛盾更加激化;峰回路轉,王安石在“言事書”中提出的變法主張由開始時的被冷落逐漸轉向受重視。只有認真地對照和比較分析三次改革發(fā)生的不同歷史背景后,才會站在時空觀念的角度,去深刻理解每一次重大改革事件的發(fā)生都不是偶然的,同時亦可從中去認識改革事件的特殊性及多樣性。
其次,要提升學生在史料實證方面的學科素養(yǎng),教師就得在面對既各自相對獨立又彼此可以類比的三次改革事件時,和學生一道,無論是探究其背景、歸納其內容,還是分析其特點、總結其得失,都可以借助網絡平臺、歷史典籍和其他一些參考資料或文獻,找到教學所需的第一手史料,從而用史料印證并解釋教材知識或教材觀點,反過來,又用教材知識或教材觀點加深對相關史料的認知與理解。這樣去做,可收到加深印象、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比如,引用《戰(zhàn)國策·秦策三》中的一段史料:“夫商君為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戰(zhàn),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于天下,立威諸侯?!保ㄒ娺x修1教材29頁),就可以印證商鞅變法中的統(tǒng)一度量衡、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戰(zhàn)等措施,又為從正面角度評價商鞅變法提供了一定依據(jù);又比如,引用《魏書·拓跋澄傳》中的一段史料:“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保ㄒ娺x修1教材第37頁),就可以印證孝文帝改革中的遷都洛陽、移風易俗等措施,同樣為從積極方面評價孝文帝改革提供了一定依據(jù)。由于歷史教材本身就是專家學者對歷代文獻典籍、文字記錄、實物遺存等進行整理、總結、加工、提煉的結果,所以恰當借用相關史料印證教材內容,是歷史教師把歷史教實、教活,并助推學生提升學科素養(yǎng)的有效手段之一。
再次,要提升學生在歷史解釋方面的學科素養(yǎng),教師就得引導學生在課前認真預習,還得在課中充分調動學情,引導學生學會對三次重大改革事件的來龍去脈、主要內容、突出特征、地位影響等進行一番理性分析和高度概括,并給出科學準確和合乎情理的歷史解釋。比如,在分析對照三次改革的個性特征時,應當給出的合理解釋是,商鞅變法的突出特點在于:以法家思想為理論依據(jù);其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習俗等領域,比較全面;其措施過于激進,故招致了很大阻力及許多非議;其結果足夠成功,但不完全徹底。而孝文帝改革的突出特點在于:由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當權者發(fā)起,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改革內容主要著眼于學習并接受漢人生產方式、政治制度和風俗習慣;改革既順應了北方各族人民大融合的趨勢,又進一步促進了北方各族人民大融合的發(fā)展態(tài)勢。相比較而言,王安石變法的突出特點在于:發(fā)生在王朝中期就已經是多種社會危機疊加的背景之下;其內容全面,但以理財措施為中心;其收效雖然比較明顯,但變法最終走向失敗。由此可見,讓學生堅持不懈地去學會科學合理地解釋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自然會在循序漸進中獲得提升。
另外,要提升學生在唯物史觀方面的學科素養(yǎng),教師就得引導和幫助學生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待歷史問題,客觀全面地評價歷史現(xiàn)象,從正反兩個角度分析三次重大改革事件的成敗得失。比如,評價商鞅變法時,其積極面作用應該是:瓦解了血緣宗法制,健全了國家機器,使秦國建立了以中央集權為特征的新制度;改變了舊的生產關系,確立了土地私有,保障了秦國農業(yè)生產的顯著發(fā)展;提高了軍隊戰(zhàn)斗力,為秦國實施東進戰(zhàn)略及后來實現(xiàn)一統(tǒng)天下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變法措施大多得以保留,對后世產生了諸多深遠影響。而其局限性應該是: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在很大程度上對后世商品經濟發(fā)展產生了消極影響;刑罰嚴酷又輕視教化,不利于緩和階級矛盾及國家長治久安;燔毀詩書、文化高壓,嚴重阻礙思想、文化、學術的自由健康發(fā)展;變法不夠徹底,未與舊制度、舊習俗完全劃清界限。再比如,評價孝文帝改革時,其積極影響應該是:使受戰(zhàn)亂破壞的北方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與發(fā)展;推動了北魏政權的漢化與封建化;促進了北方各族人民的大融合;緩和了社會矛盾,鞏固了北魏政權;奠定了后世國家重歸統(tǒng)一的基礎。而其消極影響是:忽視軍事改革,致使鮮卑人漸漸趨向文弱,不復武勇之風;同時,未徹底解決階級和民族矛盾,致使北魏國力漸趨衰落。又比如,評價王安石變法時,其積極影響應該是: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北宋的積貧局面;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宋的積弱局面。而其局限性則在于:變法關鍵時刻,宋神宗動搖、王安石辭職,改革派內部出現(xiàn)了分裂;變法過程中,用人不當,一些措施有“坑農”之嫌;更為主要的是,變法從本質上講是“換湯不換藥”,這些都統(tǒng)統(tǒng)注定了變法的結局必然是“醫(yī)不自治”、好景不長??梢?,結合具體歷史事件,運用辯證思維方式,幫助學生樹立唯物史觀,是提升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重要一環(huán)。
最后,要提升學生在家國情懷方面的學科素養(yǎng),教師就得深挖教材內涵,重視學科育人功能,著力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主動擔當作為意識,引導學生自覺樹立并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以商鞅變法單元教學為例,就是要讓學生結合變法結局,參考史上對商鞅本人及其變法活動褒貶不一的評價,從中去感悟商鞅本人的大智大勇、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亦可讓學生認識到:變法不僅需要勇氣與膽識,更需要智慧與謀略;變法必然會引起新舊勢力之間的利益沖突,變法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新舊勢力的強弱對比以及最終對抗、較量的結果;變法過程中,為排除變法阻力、推動變法進程、爭取變法成功,難免會付出巨大代價,甚至犧牲。再以孝文帝改革單元教學為例,一方面要讓學生從中認識到馮太后識人的眼光、育孫和治國的精明,認識到孝文帝在改革過程中所顯示出來的雄才大略和力排眾議的堅定與執(zhí)著;另一方面要讓學生從中能認識到孝文帝改革帶給我們的諸多啟示:改革的成功,離不開改革者的魄力與韌勁,改革需要向保守勢力宣戰(zhàn),且大膽吐故納新,需要向先進制度、先進文明、先進文化看齊。又以王安石變法單元教學為例,要讓學生能夠認識到王安石富有政治智慧與勇氣擔當?shù)囊幻妫约八谑艿脚艛D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退縮、無奈與悲情的一面,進而透過王安石變法的來龍去脈,認識到要確保變法的成功,既要審時度勢,又要高瞻遠矚,搞好頂層設計,做到循序漸進、矢志不渝,更要保持強大定力,沖破重重阻力,打破體制機制障礙。通過對三次改革事件的綜合考量,要引導、幫助學生去認識:三次改革事件共同揭示的改革過程中新舊勢力展開較量的復雜性、改革進程的曲折性以及改革特征與改革結果的多樣性,而且,在人類歷史長河中,變法與改革活動從未停歇。一次次的變法或改革,就如同一條條小溪,綿延不絕、一路歡歌;又如同一朵朵浪花,異常活躍、格外耀眼。而如今,已走過四十多年改革開放壯麗歷程的中國,改革仍在朝縱向深入、橫向發(fā)展,且進入了攻堅克難階段。由此可見,改革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永恒主題,是當代中國欣欣向榮的鮮明特征,亦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選擇。
綜上所述,現(xiàn)行人教版選修1教材《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有意識地將中國古代三次具有典型性的重大改革事件,即秦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宋王安石變法以單元形式編排在一起。作為歷史教師,在實施這三個單元教學時,只要利用好教材內容翔實、事件安排集中這一優(yōu)勢,在事先細研教材結構、準確分析學情、做好教學設計的基礎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力求將每個單元內的主干知識點都講深、講透,一面引導幫助學生完整構建每個單元的知識體系,比較分析三次重大改革事件的共性特征與個體差異,一面將三次重大改革事件前后搭橋、融會貫通,引導啟發(fā)學生開闊視野、拓展思維,探討總結人類改革活動的一般規(guī)律,并從中汲取精神養(yǎng)分、獲得有益啟示,就完全可以通過這三個單元的教學,達到既訓練學生對同類事件的比較分析能力,彰顯歷史學科育人功能,又提升學生學科素養(yǎng),增強學生備考適應性的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