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巧妙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聲像兼?zhèn)?、素材豐富、圖文并茂、情景再現等優(yōu)勢,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深化學生的多方面體驗。在此基礎上,豐富習作素材和語言,拓展學生的習作思維,提高學生的思想深度,切實讓學生能夠有感而發(fā),有話可說,有效提高學生的習作素養(yǎng)。
【關鍵詞】作文教學;信息技術;習作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2)16—0084—04
習作素養(yǎng),一般指學生的寫作能力,要求學生通過寫文章,能夠將生活中的細微感觸、所見所聞寫入自己的作文中,貼近實際,努力實現用詞豐富、文章感染力強。但是,從當前學生習作現狀來看,卻存在一些令人堪憂的問題:有的學生對習作沒有興趣,提起習作就頭疼;有的學生不善于觀察生活,缺少習作素材,語言貧乏,遣詞造句能力一般;有的學生在習作時不說真話、心里話,通篇空話、套話……基于以上現實問題,在習作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更新習作指導、訓練、講評及修改的方法,不斷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找到情感共鳴點,讓學生在習作中有話說,有情抒,有事敘。并積極進行習作中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綜合訓練,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想象、思維等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習作素養(yǎng)的提升。
一、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學習,就會扼殺掌握知識的意向?!痹诹曌髦笇дn中,教師應有效應用信息技術手段,融文字、聲音、圖像等于一體,以其圖像清晰、動態(tài)感強、信息量大的優(yōu)勢,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實際教學中,可以發(fā)現一些小學低年級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而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常常與學生的學習興趣相關。在說話練習中,教師如果僅僅給學生幾個詞語去寫作,則很多學生難以提起興趣。教師在進行這類訓練時,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聲畫并茂的特點,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使學生能主動地說、積極地說、相互比賽說,寓教于樂,讓學生能夠快樂有效地學習。如在教學《小熊住山洞》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播放森林里春、夏、秋、冬四幅圖畫,讓學生欣賞森林四季不同的美景后,圍繞“欣賞了森林四季的景色,你想說點什么”進行說話練習。通過欣賞,學生既可以說自己的整體感觸,也能簡單地描述某個季節(jié)的景色。接著,可以設計視頻“讓小熊走進每個季節(jié)的森林中”,再讓學生圍繞“小熊看到了什么”來進行說話訓練。這時,學生完全沉浸在快樂的動畫世界,話匣子就完全打開了,能圍繞問題發(fā)言,課堂氣氛輕松活躍,極大地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
針對中高年級的學生,教師也可以借助信息技術來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發(fā)散學生的思維,開啟他們語言表達的大門,激發(fā)他們想象與交流的興趣。在指導四年級學生寫《魚目混珠》這篇作文時,筆者先把預設的故事繪制成了四幅漫畫,然后把漫畫圖片制作成多媒體課件。課堂上,先展示主人公(稱為“四毛”)逗小鳥的一張圖畫,圖畫中的人物形象與動作瞬間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學生的表達興趣。在啟發(fā)學生交流相應內容之后,再出示第二幅圖——鳥飛走了,提問:“四毛是怎么想的?”學生看到形象生動的畫面,發(fā)散思維。在相互交流中,學生表達的興趣逐漸高漲。此時,接著出示第三幅、第四幅圖畫,以豐富的圖片引導學生繼續(xù)觀察、想象、交流。此時,平日令學生頭疼的“寫”變得容易而有趣了,學生有了提筆寫作的欲望。
二、利用信息技術展示功能,豐富學生的習作素材和語言
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盵1]但是,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現象——學生習作內容枯燥乏味,亦或是千篇一律。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學生的生活經驗積累非常有限,觀察能力不強,搜腸刮肚也難以寫出有價值的習作,這就導致了“假、大、空”等現象出現。在習作訓練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展示功能,在課堂上呈現海量資源,豐富學生習作的素材和語言,拓展學生思維,提供語言支架,讓學生有事可寫,有話可說。
比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寫敘議結合的“眼見真的為實嗎”的片段時,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眼見真的為實嗎”,積極利用信息技術展示歷史故事“孔子誤會顏回”、名著故事“曹操殺呂伯奢”,學生讀故事、說道理,然后再講一講自己身邊的故事。有了先前的指引,學生便找出了許多生動的事例:媽媽誤會自己的事情、商家夸大產品效能的事情……學生們如此多角度地接觸多種類型的習作素材,分享從故事中感悟的道理,再下筆寫敘議結合的片段,就有了可借鑒的習作素材。然后,教師針對“如何提出觀點”“選擇哪些事例”“哪些寫得多,哪些寫得少”“語言有何特點”等方面進行指導,學生就能輕輕松松完成一段完整的敘議結合片段。
在習作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將生活中的事、身邊的景與學生心中的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積極營造利于學生情感宣泄的習作氣氛,有效提升學生的習作質量。在指導六年級學生進行《難忘的小學生活》習作時,筆者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聲畫優(yōu)勢,精心制作課件。在習作指導課開始時,伴隨歌曲《童年》的悠揚旋律,智慧白板上有序播放著學校曾經舉辦過的活動片段、班級趣事、課堂上認真聽講的學生照片、玩耍時學生的笑顏……優(yōu)美的旋律、感人的畫面、爽朗的笑聲,這些帶著故事如春雨潤物般滋潤著學生的心靈,撥動著學生的心弦,學生拿起筆寫下心底最真切的感情。
三、借助視頻拍攝,深化學生的寫作體驗
作文是一種展示生命、反映生活、與人交流的活動。這種活動的源泉是學生的生活。只有學生深入生活,充分感悟生活,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豐盈,才能言之有物,有話可寫[2]。只有學生體驗生活后,才會有更為深切的體會,才能為自己的習作提供有利的條件和廣闊的空間。但是,學生在體驗時,往往重在參與,忽略了觀察與感悟。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借助手機、平板等信息技術設備,將每個過程拍攝下來。在課堂上,再次有針對性地給學生播放相關視頻,引導學生細致觀察、仔細感悟。這樣,學生的語言、情感也就豐富起來了。
為了讓學生零距離感受四季美景,筆者讓學生走進大自然,找一找、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聽一聽、拍一拍,再將拍攝的視頻、圖片帶到課堂上與大家交流,那種學生體驗到的充滿新意和希望的感覺深入心中,學生觀察的角度與敘述的語言也會更為豐富。再如學校舉辦拔河比賽,比賽后,教師要求學生寫一篇習作。為了使學生寫作“有話說”,筆者拍攝現場視頻,在習作課堂上播放視頻,再現拔河場景?!八袑W生在比賽現場都躍躍欲試,被選上拔河的學生卯足了勁,雙手牢牢握住繩子,雙腳仿佛生了根一樣……”這是學生們開始思考、有感而發(fā)去寫作呈現出的句子,這不是學生剛經歷完拔河比賽寫出來的,而是通過看視頻,仔細觀察每個人的動作、神態(tài),再聯想當時的場景寫出來的。
四、借助網絡素材,提升學生的思想深度
學生習作的思想深度是學生的習作展現出一定個性的關鍵因素。有思想深度的習作比較有新意、有風格,展現出學生獨特的見解,有學生對某件事情的思考。而這些新意、風格、見解與思考需要建立在積累的基礎上,這就需要學生借助信息技術進行補充與拓展。
在指導學生以“愛心”為主題進行習作教學時,筆者運用信息技術演示軟件,以各種“愛心”圖片為素材,制作色彩鮮明的動感畫面,配上動情的解說,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比如洪水泛濫時,一群解放軍戰(zhàn)士奮力抗洪;敬老院里,一群學生圍著幾個笑呵呵的老人;山區(qū)破舊的教室里,支教教師在專注地講解;深夜里,抗疫人員堅守一線的身影……通過圖片、聲音并茂的網絡素材呈現出的情境,能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和積累。然后,再鼓勵學生給想起的“愛心”事件增添內容,學生在不斷交流與傾聽中,便有了更多的寫作素材、方法及語言,也就能順利完成有感情、有深度的作文。
可以說,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用好網絡素材,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使學生的思想更有深度,從而提升學生習作的思想高度。在指導六年級學生進行以“心愿”為主題的習作時,筆者在智慧白板上播放了一位大學生的演講。她的演講以《請不要傷害我的朋友》為題目,講述了自己親眼目睹幾位動物朋友受到傷害的故事。因為她的演講聲情并茂,內容極富感染力。在整個觀看的過程中,學生們全神貫注。之后,在交流自己的心愿時,學生們的心愿不再局限于自己、家庭,有好多學生呼吁要關注自然和社會。于是,在自主習作時,學生們寫出了《請不要傷害地球的“肺”》《讓世界不再有歧視》《為大自然增添一抹綠色》《好想見見冰上王子》等優(yōu)秀習作,展現出了寫作的思想深度。
五、利用微課導學,指導學生掌握習作技巧
習作具有高度綜合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學生表達知識、經驗、思想和感情的書面語言形式,它需要學生運用多種表現手法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表達出來。對于小學生來說,給他們講習作技巧,過于枯燥乏味。所以,教師應結合生動典型的事例、語段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制作相應的微課視頻,在課前或是課堂上播放,在聲像結合與圖文并茂中,給予學生習作理論指導,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生到了五六年級,就會有針對性地訓練各類細節(jié)描寫。在進行動作描寫指導時,筆者利用微課播放了一段動作視頻,然后展示了學生習作中的優(yōu)秀片段和有缺點的語段,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生根據視頻和語段,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領悟到動作描寫的要領和方法。在進行語言描寫的指導時,筆者精心制作了《語言描寫的鑰匙》微課,在課前導學前推送給學生觀看。學生通過觀看微課,對語言描寫的方法、注意事項等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在課堂教學中,筆者再針對學生的習作情況進行具體指導,組織學生練習,這樣既提高了習作教學效率,又能使教師因材施教地輔導學習,學生的習作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六、巧用多媒體手段,助力作文評改
從2011年到2022年,每次修訂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都對第二、三學段作出明確的習作修改要求。第二學段中要求“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根據表達的需要,正確使用冒號、引號等標點符號?!钡谌龑W段中要求“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guī)范、整潔?!痹诰唧w操作中也指出,應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3]。由此可見,學生進行自我習作修改,也是提高自身習作能力的重要途徑。
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習作修改與評價時,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多媒體手段,高效地指導學生學會習作評改的方法。比如在一次習作結束后,筆者將評改的具有典型優(yōu)、缺點的習作投影到大屏幕上,讓學生明確字、詞、句、標點應該怎么修改,清楚地看到習作中優(yōu)美的語句怎么標注、病句怎么修改,學習旁批怎么寫、總評怎么寫……按照范例,讓學生對自己的習作進行修改,然后學生互換習作,進行相互修改。這樣一來,學生在范例指引下,學會了習作的評改,在修改實踐中,一步步提高了習作評改能力。
隨著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我們還可以多媒體手段,借助班級QQ群、微信群,實現對學生習作的多元評價,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促使學生有效地進行習作修改,有效提升其評價習作的能力。比如,當教師批閱完班級所有學生的習作底稿后,可以將具有代表性的習作拍照上傳到班級QQ群或微信群,引發(fā)家長及學生對優(yōu)秀習作的評議和學習。在多元互動的網絡作文熱評中,讓學生分享優(yōu)秀成果、理清習作思路、習得習作方法。在習作講評中,還可以運用希沃“班級優(yōu)化大師”軟件,及時對學生的習作練習、評改、書寫、展示等情況進行評價,對獲得一定評價積分的學生進行表揚獎勵,這樣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進行習作練習、評改及展示的積極性。
總之,在當今社會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背景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效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有效解決學生在寫作中遇到的問題,有效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豐富學生的習作素材,從而營造出輕松的寫作氛圍,拓展學生的寫作視野,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和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9.
[2]孫林年,趙秀麗.多媒體技術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作用[J].甘肅教育,2017(17):95.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0.
編輯: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