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勇(寧夏中衛(wèi)市沙坡頭區(qū)興仁鎮(zhèn)興仁小學)
新時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角色體驗,是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教育方式,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深刻感知,豐富情感體驗,達成知識內化的重要手段,是強化學生溝通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
讓學生扮演“教師”角色,是角色體驗教學實踐中的一種常用方式。實踐證明,在“教師”角色扮演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強化思維能力,建立同理心,強化學習動機,增強自信心。首先,學生會以教師的思維考慮怎樣把課講好,把自己的觀點或解題的思路講清晰,讓大家能夠聽得明白。這時,學生就會主動把自己學過的知識內容進行梳理和規(guī)劃,之后還要親身實踐操作,無形之中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強化。其次,學生會跳出以自我為中心的主觀意識,理解教師布置各種練習題,鞏固知識的重要性,體會用不同的視角看待事物,了解事物,體會教師的辛苦和良苦用心,建立同理心。此外,“教師”在備課中遇到的難題,教師要適當進行點撥引導,從中也能促使學生深化對所學的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的掌握,提高學習成績,從而不斷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某種程度上也強化了學生的學習動機。
例如,在《畫楊桃》的教學中,教師可公開競選出若干“小教師”進行體驗教學,這樣的方式可以激發(fā)學生積極性和責任心。在教學前教師可為“小教師”分配若干任務。如,教會大家認識“視、靠”等13 個生字,教會大家寫“圖畫、老師”等12 個生詞,帶領大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本課給大家的啟示是什么等。學生領到任務后就要積極備課,對于具有一定難度的內容,教師可適當地進行引導。做好準備后,就可以開始他們的“教師”之作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小學生綜合能力有限,教師分配的任務不宜過多、時間過長,重點是讓學生體驗角色給他們帶來思維的變化和學習態(tài)度的變化。
在這種學習模式中,擔任小教師的學生會產生強烈的責任意識,全心為同學服務,指導同學有效進行探究問題。而其他同學則不會產生對小教師的抵觸感,也不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可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詢問,直到將問題解決為止。學生轉變角色成為小教師,可讓全體學生更加地投入,有利于高效課堂的構建。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分角色表演文中故事情節(jié)等,都是讓學生體驗“文中人物”情感變化,理解文本內涵的一種重要教學方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構建生動情境,引領學生進入故事情境,實現對相應知識點的感受,同時梳理文本的寫作特點,讓學生在真實的角色體驗中獲得更深刻的情感體會。
比如,在《掌聲》的教學之中,教師利用表演加深學生的理解,可收到良好的教學成效。在學生熟讀課文后,教師可讓一位學生扮演英子,其他同學扮演英子的同學,本人則扮演文中剛調來的老師,分配角色后全班師生共同表演。在“英子”一搖一晃走向講臺時和講完故事時,教師和全班同學也都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表演后教師又問大家:“我看到英子站起來時眼圈紅紅的,這是為什么?”同學們回答:因為英子第一次感覺到被同學們關注,心里感覺到了溫暖?!巴瑢W們,你們的掌聲是想要對英子說什么?”同學們紛紛回答:“英子加油,英子你是最勇敢的!”“掌聲對于你們又意味著什么呢?”“掌聲是善意的鼓勵,掌聲是對同學的關心,掌聲是對英子勇氣的認可?!笨梢愿杏X出來,在實際表演中,“英子”是成功的,同學們的掌聲是真誠的,同學們也有了真實的情感體驗。
角色體驗可加深小學生對文章內容的了解,情感體驗程度也會提高。
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是學生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發(fā)揮的具體表現。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良好的觀察習慣、創(chuàng)造性思維以及想象力的培育。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與知識基礎,教師可以積極鼓勵學生聯系文本內容展開合理創(chuàng)編,體驗“編劇”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讓學生在增強人物體驗的基礎上提高認知,發(fā)展其創(chuàng)造能力。在實際活動中,想要實現對文章內容的有效創(chuàng)編,學生需要實現對文章的深度解讀,了解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時代背景等主要因素,應保證其科學性、合理性。
比如,在學習《窮人》這篇小說后的創(chuàng)編。老師首先引導學生解讀這篇小說的背景和人物性格特點。作者描述的是封建沙皇時期窮人的凄慘生活,劇中主要人物是漁夫和妻子桑娜,他們都是善良勤勞的窮人,漁夫冒著寒風暴雨出海打魚,桑娜看到鄰居西蒙已經病死,于是就收留了她的兩個年齡還小孩子。然后,請大家展開想象的翅膀,對于桑娜拉開了帳子以后的內容進行劇本的編寫。有的同學寫“漁夫看到西蒙的兩個孩子感到很欣慰,同時也很無奈,以后的日子更加艱難,但是他們還是堅持把他們撫養(yǎng)長大”;有的同學寫到“漁夫和妻子的生活實在太困難了,自己的五個孩子都沒法養(yǎng)活,于是他們將西蒙的孩子送給了一家善良的富人收養(yǎng),從此兩個孩子過上了富人的生活,等他們長大后又回來報答漁夫和桑娜一家”;還有的同學編寫出“漁夫和桑娜收養(yǎng)了兩個孩子后,他們的運氣變得很好,他們可以打到很多的魚,慢慢變得也富足了起來”。總之,孩子的世界是天真無邪的,每個創(chuàng)編的作品都很有意義,創(chuàng)編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獲得想象、思維等能力的提高,增強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激發(fā),首先要尊重他們、相信他們,然后是有意留有空白讓學生去填補。在學生角色體驗活動中,“導演”的角色最適合了。在諸多的分角色教學活動中導演應該是總指揮,對活動的整體效果負責,有著充足的發(fā)揮余地。這里需要注意,學生的角色不能一成不變,若是出現角色定位的情況,會致使學生的性格定位以及能力定位,對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不利。所以,教師應適當引導“導演”在角色分配時的調換,避免角色定位現象的發(fā)生。
比如,在《狐假虎威》的教學中,讓學生以小導演的身份對文章進行默讀,然后共同討論應該怎樣進行表演。同時要求導演要給每個同學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角色,避免角色定位給學生帶來負面的影響。在“導演”角色的吸引下,有的“導演”增加了夸張的動作,有的“導演”還增加了聲效,有的“導演”還建議帶來老虎、狐貍等小動物的服裝。總之,這場由學生導演的課本劇精彩紛呈,充分展示了“導演”們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