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亂點鴛鴦”“亂點鴛鴦譜”,這個“亂”字今天的理解是胡亂,胡亂配合姻緣叫“亂點鴛鴦”,因此這兩句俗語是地地道道的貶義詞。豈知這兩句俗語古時候的含義竟然完全相反,非但不是貶義詞,而且是地地道道的褒義詞!
明末文學家馮夢龍所著《醒世恒言》中有《喬太守亂點鴛鴦譜》一篇故事,最為形象地描述了“亂點鴛鴦譜”這句俗語的本義。
這篇故事情節(jié)非常復雜,此處不贅述。單錄下喬太守“亂點”的一段判詞:“奪人婦人亦奪其婦,兩家恩怨,總息風波;獨樂樂不若與人樂,三對夫妻,各諧魚水。人雖兌換,十六兩原只一斤;親是交門,五百年決非錯配。以愛及愛,伊父母自作冰人;非親是親,我官府權(quán)為月老。已經(jīng)明斷,各赴良期?!?/p>
這樁案子判決后各方的反應(yīng)是:“眾人無不心服,各各叩頭稱謝?!薄按耸卖[動了杭州府,都說好個行方便的太守,人人誦德,個個稱賢?!瘪T夢龍還在文末贊揚道:“又有一詩,單夸喬太守此事斷得甚好:鴛鴦錯配本前緣,全賴風流太守賢。錦被一床遮盡丑,喬公不枉叫青天?!?/p>
由此可見,喬太守并非胡亂配合姻緣,而是針對三對夫妻進行“錯配”,交錯配合。因此,“亂點”的“亂”字就不是胡亂的意思,而是交錯之意。
清初文學家褚人獲所著《隋唐演義》第六十三回《王世充忘恩復叛秦懷玉剪寇建功》開篇一段話仍用本義:“當時唐帝叫它監(jiān)弄這幾個附宮妃子來,原打帳要自己受用,只因竇后一言,便成就了幾對夫婦,省了多少精神。若是蕭后,就要逢迎上意,成君之過。唐帝亂點鴛鴦的,把幾個女子賜予眾臣配偶,不但男女稱意,感戴皇恩,即唐帝亦覺處分得暢快,進宮來述與諸妃聽?!?/p>
這哪里有批評的意思?分明被“亂點”、被“錯配”的眾人感恩戴德。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人們已經(jīng)不理解“亂點”乃是交錯配合之意,望文生義,以至于將“亂點”誤解為胡亂配合,好端端將一個褒義詞硬生生給變成了貶義詞。
(任雪薦自《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