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信息接收習慣、思想觀念發(fā)生了深層次變化,改變了傳統(tǒng)思政教育理念、形式、方式、平臺、內容,依靠舊思維、老辦法已經不能有效解決多樣化的思政教育問題。文章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握新媒體發(fā)展特點和規(guī)律,研究“微思政”模式的教育實踐,在分析新媒體與“微思政”的邏輯關系的基礎上,得出“微思政”模式具有全方位與流動性、交互式與滲透性、生活化與時代性、碎片化和精品化等基本特征的結論,提出關注思政教育“微個體”、占領思政教育“微陣地”、豐富思政教育“微產品”、開展思政教育“微對話”等建議,旨在探索新媒體時代高?!拔⑺颊苯逃陌l(fā)展思路,為“微思政”教育的有效實施及有序推進提供新的實踐路線。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微思政”;教育;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23-0192-03
“微媒體”是指以語音、視頻等形式傳播信息的媒體,包括微博、微信和微型的信息載體與傳播媒介,它“是一種傳播現象,一種新媒體”[1]。由此衍生出的高?!拔⑺颊苯逃哂行畔鞑タ臻g流動、教育素材靈活、微周期、微投資、主題聚焦的特點,在當前走出思想政治教育困境、拓展思政教育場域空間、實現新時期思政工作新突破、占領信息主流文化制高點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微思政”模式是新媒體時代思政教育跨界發(fā)展的有益嘗試,也是新媒體思維與高校思政教育的創(chuàng)新融合。新媒體時代,信息碎片化成為大學生信息接收和學習活動的重要特征。碎片化信息可以通過不斷互聯(lián)互通、圈層傳播后,產出更具含金量的產品和服務,起到自然嵌入的思政教育效果。由此,“微思政”應運而生。從邏輯關系來看,“微思政”源于新媒體技術的精進發(fā)展以及新媒體平臺的日益普及,是思政教育應微時代發(fā)展要求,爭取對碎片化時間的再利用,以學生體驗為出發(fā)點,從微傳播、微維系、微擴展、微表達、微內容等層面探索思政教育教學發(fā)展新形式、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的全方位、多層次創(chuàng)新[2]。
(一)全方位與流動性
“微思政”新在“微平臺”,QQ、微信、官方網站、校園APP、學習APP、微博等新媒體思政教育功能持續(xù)拓展?!拔⑺颊笨衫眠@些新媒介開設思政教育固定欄目,建立各類主題交流群,設計開發(fā)在線網絡課程。在由新媒體組成的思政教育場域下,每個人都能夠成為“微思政”參與者,只要有興趣、有想法,就可以參與“微思政”活動。每個新媒體平臺、校內實體空間都可成為“微思政”的場地,通過網絡、移動手機等新媒體傳播,突破過去“四位一體”(課堂+校園+家庭+社會)的思政場域。此外,朋友圈轉發(fā)、微信群討論、宣傳欄標語觀看、短視頻分享等行為,也能夠成為“微思政”的教學行動,發(fā)揮立德樹人功能。由此,“微思政”便繼承了新媒體的開放性、交互性、即時性、移動性等優(yōu)勢,具備傳播空間流動、教育素材不固定、教育渠道多元的特征。
(二)交互式與滲透性
“微思政”新在“微理念”,鑒于新媒體具有交互特性,且交互理念成為當前思政教學主流,“微思政”的重要載體是多種形式的新媒體平臺,這種特性使得“微思政”在對話教學、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3]。在思政教育學生主體的理念以及新媒體交互技術的影響下,“微思政”善于設置互動議題,建構平等互動的教育環(huán)境,能夠良好實現思政教育各主體間的交流和互動。值得注意的是,“微思政”教育方式一般是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辯證統(tǒng)一,整體上既具有思政教育的效果,又在教育方式上兼具娛樂性和趣味性,往往使用碎片化傳播手段實施“微思政”,不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抵制和抗拒。
(三)生活化與時代性
“微思政”新在“微內容”,強調教育內容必須充分利用微時代窗口,從源于現實生活又高于現實生活的各類素材中汲取靈感,善于“見縫插針”。相較于傳統(tǒng)思政教學模式下長篇大論的主題式說教,距離現實生活過于遙遠、有間隔的歷史性敘事內容,“微思政”的“微內容”大多與微時代同頻共振,涉及各種時事熱點、真實案例、突發(fā)事件、娛樂新聞、網絡空間各類用語等與大學生生活相關的素材資源,要求“微思政”教育組織管理人員用創(chuàng)新的思維和方法,對具有生活性和時代性的素材資源進行創(chuàng)新轉換與生成,用以開展主流價值觀教育,推動大學生全面發(fā)展。
(四)碎片化和精品化
縱觀“微思政”教育實踐,其在話題選取上一般圍繞某一個主題、事件、場景,在內容呈現上往往微言大義、短小精悍,是更集成、更精品的思政內容業(yè)態(tài);在形式上經常呈現“短平快”“情境式”特征,形式新穎、靈活多樣,強調在短時間內完成敘事,實現簡潔緊湊的敘事表達,符合碎片化的場景需求,整體體現為微時長、微周期、微投資、內容少、主題聚焦等“微”特點。
(一)思政觀念體系升級:關注思政教育“微個體”
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的終極價值,也是現代教育發(fā)展的基本價值取向。在新媒體時代高校“微思政”教育實施過程中,要堅持主體性原則,借助新媒體技術力量和優(yōu)勢,以推動學生個體成長為目標,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需求,實現高?!拔⑺颊苯逃木珳视恕?/p>
首先,增強思政教育“微力量”。在思政教師隊伍基礎上,引入專業(yè)課教師、學生代表、黨支部工作人員、輔導員、圖書館人員、網絡大V等群體,共同開展“微思政”教育工作,筑牢“微思政”教育智力基礎。比如,可將有潛質的思政教師培養(yǎng)成網絡“意見領袖”,邀請他們加入高校輿情風險防控工作隊伍,借助他們在日常朋友圈、微博動態(tài)中關于網絡熱點的網絡評論與觀點表述,對學生進行教育指導。
其次,完善“微思政”教育工作機制。小到一條信息的發(fā)布,大到高校各部門間的配合,都需要精心設計、科學推進。為了確?!拔⑺颊苯逃行蛲七M,應圍繞內容監(jiān)管、主體配合、基礎設施建設、激勵、監(jiān)管等方面進一步優(yōu)化相關制度,以“微思政”教育的領導、融合和保障機制助推育人成效提升。
最后,樹立精準思政教育理念,利用新媒體平臺實現對“事”的精準把握與應對,解答學生疑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開發(fā)學生“畫像系統(tǒng)”,摸清不同學段、不同年級學生的思想狀況、成長困惑,解答教什么、學什么之問;在此基礎上,將思政教育融入微信群、QQ群、公眾號、微博等“微平臺”,精心組織教育引導內容,實現“精準到人”的思政教育[4]。
(二)思政平臺體系整合:占領思政教育“微陣地”
以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又被稱為微傳播,其信息傳播速度之快、傳播范圍之廣、傳播效果之強,遠超人們的想象,具有資源信息豐富、內容“零時差”、雙向互動性、傳播行為個性化等特點。對隨著新媒體發(fā)展而成長的大學生而言,他們是新媒體的受眾,喜歡在新媒體平臺中相互交流、分享、學習與借鑒。對思政教育而言,新媒體平臺中機遇和風險并存。機遇方面,新媒體為大學生見識錯綜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實現自我總結和反思、樹立學習榜樣、學習先進思想和理論體系等提供了新的平臺,在思政教育的輿論引導、自我教育、信息交流、平臺拓展、內容拓展、方式創(chuàng)新等方面發(fā)揮著特殊作用,帶來了方便與快捷。風險方面,新媒體環(huán)境碎片化、娛樂化、跨界化趨勢明顯,部分學生容易受自身視野、復雜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被無關或不良信息誘導,對新媒體產生較強依賴感,并因過度娛樂化而為其所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動搖,甚至誤入歧途,逐步喪失現實社交能力。
因此,在文化多元、思潮交流交融日益頻繁的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拔⑺颊苯逃芍鲃舆m應新媒體環(huán)境,建構思政教育“微平臺”,利用其滿足讀者的信息需求,引導大學生實現自我教育。
其一,要重視現實世界的“微平臺”建設。體現“以學生為本”理念,重視思政社團、思政教育網格員、思政學會、思政宿舍、思政班級學習小組等組織平臺發(fā)展,用微組織技術撬動思政教育生態(tài)大變革,增強“微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比如,可以仿照社區(qū)微治理方案,以宿舍樓空間區(qū)域為治理單位,結合區(qū)域空間特點,建立思政宿舍社區(qū)教育微組織,形成“區(qū)支部—網格小組—思政教育聯(lián)系戶”的微組織體系,具體負責網格內心理健康教育、網絡輿論處理、紅色文化學習、黨史普及、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黨的政策傳播等相關事項,打通思政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其二,要強化網絡世界的“微平臺”建設。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探索新媒體與“微思政”銜接融合共同育人的新方式,以微信公眾號、微信視頻號、微博、B站、抖音、學校官方網站等為載體,增加思政新媒體的數量和種類,開發(fā)“微服務”“微引領”“微論壇”“微課堂”“微互動”等“微平臺”服務內容,集納眾多具有時代氣息、正能量的新聞、觀點,強化思政理論與現實世界的聯(lián)系,給予錯誤思潮強有力的回應,尋找解決問題的路徑,在信息種類、平臺用戶、媒介形式、交流文字體裁等要素上體現思想性、知識性、時代性、趣味性,實現“微思政”平臺、內容、方式、范圍的優(yōu)化拓展,引導大學生通過“微平臺”參與各種話題討論,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品德修養(yǎng)和道德情操。
(三)思政內容體系轉變:豐富思政教育“微產品”
記錄微心情、欣賞微圖片、瀏覽微文章、觀看微電影、使用微表情……林林總總的微生活,將思政教育“微產品”推上前臺[5]。相較于傳統(tǒng)思政教育產品容量大、耗時長、內容多、視角廣等特征,思政教育“微產品”憑借自身碎片化、針對性強、時效性高、個性化等優(yōu)勢,逐漸成為高?!拔⑺颊苯逃闹匾a充,有助于實現思政教育的精確實施,在記錄時代、記錄美好的同時,發(fā)揮立德樹人的思政作用。因此,應當主動開發(fā)突出思想深度、具有時代熱度、貼近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微產品”,營建“微思政”教育環(huán)境。
其一,利用新媒體技術,獲取有價值、有營養(yǎng)的思政資源。以近期時政熱點、熱播電視劇、精品電視劇、紀錄片、網絡輿論、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等為主題,以圖片、視頻、音樂、動畫為表現形式,以教學課堂和新媒體傳播平臺為主要載體,大力精選素材,將逆行抗疫志愿者、高寒地區(qū)戍邊戰(zhàn)士守護疆土等融入思政教育體系,制作大學生喜歡看、聽得懂的“微思政”教育產品,運用精巧的新媒體思政作品,點亮大學生的生活,溫暖世界。
其二,打造“微活動”。與新媒體深度融合,開發(fā)設計黨史經典誦讀、網上校史校訓展覽、紅色歌曲演唱、新聞熱點評論、微電影大賽、云端思政課、尋找最美思政筆記、思想政治網絡學習專欄、思政闖關小游戲等“微活動”,以此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為學生梳理和深化各個知識點,提供“有形”的思政教育實踐教學示范課。比如,聚焦網絡輿情風險和處理,思政教師可建立網絡輿情討論和分析微信群,緊緊圍繞當前發(fā)生的網絡輿情設置議題,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利用思政理論對所討論網絡輿情的表象和本質進行深入闡釋和分析,發(fā)揮生活化材料的立德樹人作用。
(四)思政話語體系轉變:開展思政教育“微對話”
話語是思想、觀點和價值的具體呈現,思政課教學話語是承載道理的重要形式,是教育者將一定思想、觀點和價值作用于教育對象的重要手段。傳統(tǒng)模式下,思政課話語要么講究學術化話語,整體趨向專業(yè)、抽象、晦澀,要么使用獨白式話語,帶有強烈政治工具屬性,充滿宏大文本敘事,灌輸、說教、強制、規(guī)制等氣息濃郁,這與新媒體時代青少年對流行、自由、獨立、簡單、直白的話語體系的喜好不相適應。因此,為更好地實施“微思政”教育,需要從話語體系上下功夫,轉變唯理性、說教性、較為刻板的思政話語,結合新媒體時代流行的網絡話語、現實話語、日常話語,形成符合青少年思政認知現狀和成長期待的“微思政”話語體系。具體而言,要從單向權威轉變?yōu)榻换ヒ龑?。與“刻板”“枯燥”相對,摒棄空洞無物的嚴肅說教、傳統(tǒng)的“灌輸—接受”模式以及沒有生命、“干巴巴”的高談闊論,關注個體生活實踐,運用朋友交心、微信線上答疑解惑等對話方式,融合思政話語、生活話語,避免空談理論和教條主義,潛移默化地對學生思想道德、價值觀念等進行教育和引導,幫助大學生在“微社交”活動中筑牢人生未來發(fā)展的根基,實現思政話語的對話式回歸。重塑社交話語表達體系。在保證“深”和“透”的基礎上,注重從大學生現實生活和網絡生活中吸收養(yǎng)分,利用網絡傳播碎片化特征,增進與大學生的文化共識和打牢思想基礎,適應大學生的網絡交往習慣和輿論偏好,創(chuàng)新話語內容及表達,體現思政教學的生活氣息;適當引入通俗幽默、與時代緊密對接的語言,注重話語的生活性、通俗性和幽默性,引入圖片、網絡流行語、短視頻等思政“微語言”,建立表達與接納、闡釋與理解、評價與認同思政理論知識和現實實踐的新話語體系,如“令人噴飯”“扎心了,老鐵”和“官宣”,使大學生聽得“進”、聽得“懂”。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正處于“微時代”,“微社交”“微閱讀”“微網絡”“微平臺”的圈層化、虛擬化和碎片化特征會對大學生思想發(fā)展產生一定負面影響。因此,要立足新媒體環(huán)境,建構高?!拔⑺颊苯逃J剑凇拔€體”“微陣地”“微產品”“微對話”上下功夫,以高?!拔⑺颊苯逃J酵苿铀颊逃⒌聵淙斯ぷ鏖_展和大學生均衡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周哲,孫娟娟.基于新媒體技術的大學生思政教育策略[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2,44(S2):218-220.
[2] 劉琴,郇彥寧,李筱康.微時代下高職思政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才智,2022(33):155-158.
[3] 王瑋佳.高職院校微信公眾平臺在思政教育中的實踐研究[J].辦公室業(yè)務,2022(16):41-43.
[4] 康霞,田梅榮.新時代職業(yè)教育公共外語課程“微思政”建設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22(17):108-112.
[5] 朱春萌.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微[J].成才之路,2022(22):29-32.
作者簡介 婁淑娟,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