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芳, 王海燕, 石崖琳
(南通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急診科,江蘇 南通,226001)
急性心肌梗死(AMI)在中老年人群中高發(fā),院內病死率較高[1]。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AMI的首選治療手段,能有效開通梗死相關動脈,改善患者預后[2]。急診PCI風險高,時間緊迫,因此,在急診救治期間需做好患者的護理工作,確保其在最佳時間窗內獲得有效治療。急診護理工作的高效銜接可提高急救效率、縮短急救時間?,F狀-背景-評估-建議(SBAR)溝通模式適用于醫(yī)師與護士、護士與護士之間的溝通,是一種強調高效、及時、正確傳遞信息,以及規(guī)避溝通不良所致不安全因素的醫(yī)療溝通模式[3]。三維綜合護理模式圍繞邏輯、時間和知識3個維度實施護理,可提升護理質量和效率[4]。本研究對AMI患者采用SBAR溝通模式聯合三維綜合護理進行干預,取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回顧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南通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05例AMI患者的臨床資料,且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 符合AMI的診斷標準[5];② 首發(fā)AMI;③ 符合PCI適應證。排除標準:① 合并凝血或認知功能異常;② 合并惡性腫瘤、精神系統(tǒng)疾病、先天性心臟病或其他臟器嚴重功能障礙。根據不同的護理方法將AMI患者分別納入對照組(52例)和觀察組(53例)。2組間一般資料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1.2.1 常規(guī)護理 對照組患者在急診入院至出院期間給予常規(guī)護理。① 接診護士快速評估患者的病情,并立即聯系醫(yī)師。② 護士協(xié)助患者家屬辦理掛號等手續(xù)。③ 為患者開放靜脈通路,檢查其心電圖等。④ 待患者病情平穩(wěn),采集其血樣并及時送至化驗室。⑤ 向患者家屬交代病情,在征得其同意的前提下聯系介入室,并安全護送患者至介入室,行急診PCI。值班護士與介入室護士做好交接,PCI結束后由介入室護士護送患者至病房,介入室護士與病房護士做好交接工作。
1.2.2 SBAR溝通模式聯合三維綜合護理 觀察組患者在急診入院至出院期間給予SBAR溝通模式聯合三維綜合護理。
1.2.2.1 SBAR溝通模式 ① 遵循SBAR溝通模式制作交接工作表:心內科護士長通過查閱文獻、請教專家等途徑制作交接工作表,包括現狀(S),即明確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別和年齡等);背景(B),即明確患者現病史和檢查結果等;評估(A),即對患者當前病情做出評估;建議(R),即明確護理措施和目標。② 培訓:護士長組織培訓,包括理論培訓(1周)、交接工作表使用培訓(1周)、模擬演練(2周)和宣傳(1周)。③ 組建微信群:交接班護士在每日填寫交接工作表后立即拍照,并及時上傳至微信群,使其他相關護士均能及時、全面地知曉患者病情。④ 晨間交班:護士面對面交接工作,依據交接工作表逐項、完整地進行工作交接,對亟待解決的問題做重點標記。⑤ 轉運交接:心內科與心內科重癥監(jiān)護病房、介入室間轉運交接時,先行電話聯系,再當面書面交接,雙方共同核實交接工作表內容是否完整。
1.2.2.2 三維綜合護理 ① 邏輯維:由心內科護士長帶頭,組織相關護士培訓。通過體驗式培訓等開展批判性思維教育,使護士能找出自我問題和他人問題,并給出解決方法,最終認識到護理操作需合乎邏輯。② 時間維:強調時間的重要性,集思廣益,優(yōu)化、規(guī)范AMI的急救流程。在患者入院后,快速組織3名護士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患者的病情評估和心電監(jiān)護等,并與導管室護士進行快速、準確的交接,期間安排1名護士全程追蹤。③ 知識維:注重護士的理論知識和溝通技能培訓,護士需視患者年齡、文化程度等進行針對性宣教與心理疏導,營造融洽的就醫(yī)氛圍。④ 監(jiān)督:心內科護士長負責全局把控,一旦發(fā)現護理缺陷立即進行流程改造。
1.3.1 急救用時 記錄2組患者的病情評估時間、心電圖檢查時間、開放靜脈通路時間、急診至PCI時間、導管室護士準備時間、入導管室至球囊擴張時間和門-球時間(患者從進入醫(yī)院到首次球囊擴張時間)。
1.3.2 心功能 入院及出院時采用心臟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患者的心功能,指標包括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室射血分數(LVEF)和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
1.3.3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 統(tǒng)計患者在住院期間MACE的發(fā)生情況,包括心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冠狀動脈再狹窄,同時計算住院期間MACE的總發(fā)生率。
觀察組的病情評估時間、心電圖檢查時間、開放靜脈通路時間、急診至PCI時間、導管室護士準備時間、入導管室至球囊擴張時間和門-球時間均較對照組縮短(P均<0.05),見表2。
表2 2組急救用時比較
出院時,2組的LVEDD和LVESD均低于入院時,LVEF均高于入院時(P均<0.05);觀察組的LVEDD和LVESD均低于對照組,LVEF高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3。
表3 2組心功能比較
觀察組在住院期間的MACE總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4。
表4 2組MACE比較 [例(%)]
AMI是心血管內科急危重癥,臨床治療強調盡早、及時開通梗死相關動脈[6-7]。急診PCI強調時效性,最佳時間窗為起病3~6 h,標準治療時間窗為起病12 h內[8]。AMI患者能在時間窗內實施PCI,與科學的護理配合有關。賈霞等[9]的研究結果顯示,SBAR標準化溝通可減少心內科低年資護士的交班缺陷,提高其工作效率和質量。李穎等[10]的研究結果表明,時間-知識-邏輯三維護理干預能有效縮短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的搶救時間,并提高其急救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病情評估時間、心電圖檢查時間、開放靜脈通路時間、急診至PCI時間、導管室護士準備時間、入導管室至球囊擴張時間和門-球時間均較對照組縮短(P均<0.05),提示SBAR溝通模式聯合三維綜合護理可縮短患者的急救用時。分析其原因是,SBAR溝通模式強調高效、及時且正確地傳遞信息,可幫助護士快速獲取信息,使得各項護理工作的執(zhí)行有章可循,促進急救效率的提高,規(guī)避信息遺漏等情況的發(fā)生。田輝珍等[11]以SBAR溝通模式為指導,設計并使用行PCI患者專用的SBAR轉運記錄單,規(guī)范了整個轉運交接流程,促使交接過程重點突出、條理清晰。實施三維綜合護理,各環(huán)節(jié)相關的醫(yī)護人員緊密合作、溝通流暢和職責分明,能最大限度地縮短各環(huán)節(jié)等待時間,使AMI患者能盡早獲得治療[12]。本研究結果顯示,出院時,觀察組的LVEDD和LVESD均低于對照組,LVEF高于對照組(P均<0.05),提示SBAR溝通模式聯合三維綜合護理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SBAR溝通模式能幫助護士明確護理工作的重點內容,確保護士之間正確傳遞信息,保障醫(yī)療服務的針對性和安全性。三維綜合護理模式中的“邏輯維”強調鍛煉護士的護理邏輯思維,可幫助其明確急救護理路徑,提高護理干預的主動性。上述2種護理模式聯合應用,通過規(guī)范急救流程可使AMI患者盡早接受PCI,從而改善其心功能。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在住院期間的MACE總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P<0.05),與秦晉紅[13]和王巧麗等[14]的研究結果相似。究其原因,根據SBAR溝通模式制作交接工作表,有助于提高交接班質量,故能降低醫(yī)療風險。三維綜合護理模式中的“時間維”能增強團隊協(xié)作意識,促使護士之間高效協(xié)作、默契配合,從而縮短患者的急救用時,為其生命安全贏得時間,同樣有助于減少住院期間MACE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對AMI患者實施SBAR溝通模式聯合三維綜合護理,可縮短急救用時,改善其心功能,且減少住院期間MACE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