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郟冬君
教材習作單元專門設置了“交流平臺”和“初試身手”,旨在對單元中兩篇精讀課文的寫作方法進行梳理,并為學生展開針對性的片段練習提供方法支撐。這就意味著習作單元中“交流平臺”和“初試身手”的教學,不能將教學的視野局限在教材中的內(nèi)容,而要將其視為串聯(lián)和融通整個單元的中轉站,以回顧鞏固、延展鏈接的方式定位教學目標。筆者以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交流平臺”和“初試身手”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實踐。
這個習作單元的人文主題是“我手寫我心,彩筆繪生活”,語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樣把事情寫清楚的;寫一件事,把事情寫清楚”。所編選的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都與學生的生活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是為學生了解作者如何寫清楚一件事而服務。而這個單元中的“交流平臺”和“初試身手”,積極指向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教師只有立足整個單元,才能精準定位這兩個欄目的效能,更好地推動學生言語能力的提升。
教材中“交流平臺”,其內(nèi)容雖然獨立成塊,但其依托和指向的內(nèi)容,卻是整個單元中的課文。因此,教學“交流平臺”就不能停留在教材給出的信息和方法上,而需要與單元中的精讀課文進行有效整合。
以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編者在“交流平臺”中結合本單元中《麻雀》《爬天都峰》這兩篇精讀課文,羅列了四種把事情寫清楚的方法:寫一件事,要把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寫清楚;時間、地點、人物要交代明白;寫事情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寫;《麻雀》的作者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都寫了下來,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了麻雀和獵狗相遇時的情形。針對這四種方法,教師可以設計以下的教學步驟。
首先,引導學生朗讀語句,并迅速提煉出語句中所表達的核心內(nèi)容,分別包括:(1)交代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等不同的階段。(2)交代時間、地點、人物等核心要素。(3)按照順序來寫。(4)重要的內(nèi)容要寫清楚看到的、聽到的和想到的。
其次,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已經(jīng)學過的兩篇精讀課文入手,將這些方法與具體的課文進行聯(lián)系,并借助熟悉的內(nèi)容,促發(fā)這些方法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fā)芽。如《麻雀》一文的第一句是“我打獵回來,走在林蔭路上。獵狗跑在我的前面”,《爬天都峰》一文的第一句是“假日里,爸爸帶我去黃山,爬天都峰”,都直接交代了整個事件中時間、地點、人物等核心要素,為寫清楚事情的整個經(jīng)過奠定了基礎?!堵槿浮芬晃囊舱宫F(xiàn)出鮮明的階段特點:一開始,獵狗發(fā)現(xiàn)小麻雀,想要吃掉它—老麻雀英勇地飛下來,與獵狗搏斗—獵狗退縮了,我喚回了獵狗。而《爬天都峰》則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頂后的順序來寫的。
同時,教師還可以針對《麻雀》一文中的相關語句,分類列出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聽到,哪些是作者想到的,并讓學生認識到正是從這些不同的維度展開描寫,才能將事情寫得更加清楚,也才能讓讀者更加清晰地了解事情發(fā)展的表象和本質。
在教學中,教師沒有將教學的關注點僅僅停留在“交流平臺”的層面,更沒有讓學生對這些信息進行簡單的記憶,而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充分借助課文的內(nèi)容和情境,鼓勵學生將方法融入文本之中,從而將“交流平臺”中所羅列的知識,變成鮮活的營養(yǎng)元素注入到學生的認知體驗之中。
教學的核心就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實現(xiàn)從讀到寫的遷移,已經(jīng)成為當下教學關注的重點。習作單元中“交流平臺”和“初試身手”的定位就非常鮮明,前者指向閱讀,側重寫作方法的鞏固和夯實;后者指向寫作,側重寫作方法的實踐和運用。因此,在教學“交流平臺”之后,教師要趁熱打鐵,利用好“初試身手”中提供的兩幅插圖:運動會賽跑和給奶奶過生日。教師可以借助第一幅圖,引導學生結合“交流平臺”中給出的方法,讓學生緊扣圖片補充與時間、地點、人物相關的信息,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構建表達的結構示意圖,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口頭練習,并將這種方法遷移運用到第二幅圖“給奶奶過生日”的表達中去。例如學生的習作:
今天是奶奶70歲生日,爸爸媽媽早早地回到家,在廚房里忙活起來。終于開飯了,一家人高高興興地圍坐在桌邊,給奶奶慶祝生日???,桌子上擺著豐盛的菜肴,有酸甜可口的排骨,有鮮香麻辣的魚,還有新鮮美味的雞肉……最誘人的還屬造型獨特的蛋糕。爸爸高興地說:“今天是個好日子,讓我們一起為奶奶唱一首生日歌吧!”爸爸話音剛落,孩子們就扯著嗓子唱起來,奶奶高興地跟著節(jié)奏拍著手。唱完生日歌,爸爸拿起桌邊的皇冠,往奶奶頭上戴,嘴里說著祝福的話,小哥哥興奮得直拍手,妹妹也揮舞著手中的勺子,奶聲奶氣地喊著:“奶奶,生日快樂!生日快樂!”奶奶笑瞇瞇地看著大家,眼睛里寫滿了幸福。媽媽站起來,拿起刀,將蛋糕切成幾個小塊,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吃了起來。
“交流平臺”重在借助精讀課文梳理和提煉方法,而“初試身手”則是要借助生活中常見的情形,促進學生言語表達能力的提升。因此,除了指導學生利用兩幅插圖進行口頭表達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編者設計的練習題:“觀察家人炒菜、擦玻璃或者做其他家務的過程,用一段話把這個過程寫下來,注意用上表示動作的詞語?!苯處熆梢韵鄼C為學生呈現(xiàn)做家務的相關視頻。
首先,教師播放“洗碗”的視頻,組織學生在觀察中相機思考這樣的問題:“完成此家務的順序依次是什么?印象最深的是哪個環(huán)節(jié)?看完,用自己的話試著解說一遍該環(huán)節(jié),并關注動作順序,用詞要準確、豐富?!痹趯W生觀看之后,教師就可以組織他們以自由練說、小組互評,關注將事情寫清楚的方法是否得到了恰當運用。緊接著,教師為了給予學生自主練筆的空間,可以播放第二個視頻:煎雞蛋,要求學生觀看視頻,并定格和關注這一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觀察動作與雞蛋的變化。在觀看之后,與學生一起交流“煎雞蛋”的過程,分解成為“起鍋燒油”“打入雞蛋”“對折雞蛋”“輕壓蛋黃”“撒些許鹽”“裝盤”等步驟,并引導學生說說在這些步驟之下雞蛋的變化,也可以將視頻回放再看,強調學生細致觀看。
在學生進行動筆練習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進行評價:是否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了描寫;在整個過程中,人物的動作是否表達得精準、清楚、生動;是否清晰地將雞蛋的變化展現(xiàn)了出來,并繼續(xù)按照這樣的標準,對自己的寫作內(nèi)容進行有針對性的修改。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關注這一習作單元最后的習作,要求學生將看到的、聽到的和想到的寫清楚,并有針對性地關注視頻中的聲音,嘗試對翻炒雞蛋的動作以及雞蛋的外形進行適當想象,從而從其他的維度和視角,將自己捕捉到的信息展現(xiàn)出來,讓讀者更全面、更立體地了解視頻中的內(nèi)容,最終將煎雞蛋的過程表達得更加清晰到位。
總而言之,在教學中教師只有聚焦一個欄目而又不局限于一個欄目,真正定位好“交流平臺”和“初試身手”在整個單元中的價值以及對于落實單元語文要素所起到的作用,才能真正推動學生言語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