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翔鳳,王鵬宇
(1.綿陽師范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四川綿陽 621000;2.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四川成都 610068)
中國原創(chuàng)繪本現今的迅速發(fā)展得益于其獨特的文化內涵。繪本概念源自西方,早先多指帶插圖的兒童書,而繪本一詞源自日本,是對英文的picture books的翻譯。孟思雨在《對我國繪本發(fā)展的探索與思考》中認為,繪本是運用連續(xù)的圖畫來表現一個主題或者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1]。繪本和插圖、連環(huán)畫有很多不同之處。繪本是由插圖書演變而來,把繪本每一頁的文字單獨拿出可繪制插圖,但插圖施于文字卻難以形成繪本。連環(huán)畫是為連續(xù)性的故事配圖,繪本遠比它自由,隨意性和獨立性也更強。繪本不像連環(huán)畫那樣受劇情和文字內容的拘束,甚至能夠根據自身創(chuàng)作需求對文字施加影響。繪本按照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獨立故事,依據單一故事或書,中心突出,敘事連貫完整;第二類是由幾個不同的故事組成,故事之間可以有關聯,也可以沒有聯系,多方集結形成整體;第三類是全部由單幅插圖,配以哲理文字組成,多數具有較強的啟發(fā)性和創(chuàng)新性。繪本在風格上個性化特征明顯,不同作家作品風格差異較大。繪本可以是隱喻的、直觀的、有文化底蘊的或富有哲理性的,技法多元,如采用中國畫、彩鉛、水彩、版畫、拼布、綜合材料等各類畫種進行繪制。近年來國內繪本發(fā)展態(tài)勢強勁,著名的繪本作家有朱若桃、本杰明、向華等。中國原創(chuàng)繪本發(fā)展?jié)摿υ诓粩嚅_發(fā),空間也在不斷拓展,如2010年9月出版了首本原創(chuàng)繪本志《漫客·繪心》,一年后《繪夢》成功出版,在較短時間內收獲了大量的青少年讀者。當前中國原創(chuàng)繪本正處于快速發(fā)展階段,急需文案和繪畫創(chuàng)作人員、出版人通力合作,突破題材的單一和固化,積極更新創(chuàng)作理念,推出更具中國特色的優(yōu)秀繪本。將“李冰文化”中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等(以下簡稱“李冰精魂”)應用于中國原創(chuàng)繪本,能夠對都江堰文旅資源的挖掘和中國原創(chuàng)繪本創(chuàng)作的探索實踐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結合“李冰精魂”與中國原創(chuàng)繪本進行關聯研究,創(chuàng)造出優(yōu)秀的原創(chuàng)繪本,必須真正把握“李冰文化”的精髓和都江堰的人文精神,熟悉有關李冰文化和都江堰的文章及書籍,掌握繪本創(chuàng)作的理論與技法。通過查閱,對李冰和都江堰的部分研究文獻梳理如下:
鄒禮洪探討了李冰修建都江堰所體現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意識與行為[2];鄧正龍等學者認為都江堰的修筑具有相當高的科學性和創(chuàng)造性[3],并認為都江堰水利工程領軍人物李冰是我國古代最偉大最具智慧的工程技術大師、中國科技史上最杰出的代表和極其罕見的民族先賢[4]。
李釗、彭邦本的《20世紀以來李冰研究述論》認為李冰文化是發(fā)揚李冰治水的科學精神、繼承與創(chuàng)新精神、為官之道、樂于奉獻精神為核心內容的民族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同時也是世界文明體系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5];彭邦本在另一篇文章《都江堰:中華科學文明的世界符號》里還闡述了都江堰蘊含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深邃哲理[6];張志會在《都江堰:天人合一、多元交融的偉大杰作》中認為都江堰是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融合的杰作,是我國“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豐碑,體現了以人為本,為普羅大眾謀福的民族精神[7]。這些文章從不同角度提出了“李冰精魂”的本質和內涵,符合時下中華文化主旋律。
余秋雨是中國當代著名文化學者,他所著的《文化苦旅》曾被上海讀者評為“三十年來影響最大的一本文學書”,其中《都江堰》篇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8]41-47,特別是開篇第一句話:“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盵8]41作者在文中描繪了都江堰奇觀,對李冰父子興修水利、為民造福的功績從文學的角度進行了歌頌和贊揚。全文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對比都江堰與長城的歷史作用;第二部分描寫都江堰奇觀;第三部分介紹李冰父子治水的功績;第四部分從安瀾索橋(夫妻橋)和二王廟的角度贊頌李冰治水精神。余秋雨以優(yōu)美的語句、飽滿的感情描寫了李冰和他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所反映出的科學和人文精神,實質上從文學的角度展示了“李冰精魂”,彰顯了巴蜀文化,弘揚了時代精神。
李錛、張躍進、梁時民創(chuàng)作的《李冰與都江堰》為中國畫作品,不具有敘事性和連續(xù)性[9];萬枚子、馮灌父等的《都江堰》采取白描方式,以文字為主,插圖為輔,屬于連環(huán)畫形式[10]1-65;高興奎的《李冰和都江堰》屬于寫意人物連環(huán)畫[11]1-52;崔蕊霞、谷孝臣、時東方的《世界文化遺產中國風繪本·名勝古跡:了不起的都江堰》為古風繪本,采取的是寫實風水彩插畫的技法[12]1-24。
通過對以上文章和繪畫的梳理,筆者發(fā)現目前還沒有一位畫家用中國重彩畫技法表現“李冰精魂”的繪本作品。繪本應既具有文學的敘事性,又具有豐富的繪畫表現力?,F在人們對讀物的獲取方式和體驗方式已經發(fā)生了改變,繪本的表現形式也需適時融合創(chuàng)新。首先在題材上應該多元化,不僅要結合當下的生活,也需挖掘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如文學和繪畫的精粹,讓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代生發(fā)出新的精神。中國當代重彩畫比起古代重彩畫,色彩語言更豐富,藝術表現力更強,適用范圍更廣,以文學作品《文化苦旅·都江堰》創(chuàng)作的中國原創(chuàng)繪本和中國重彩畫技法相結合,將“李冰精魂”導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時代性。
“李冰精魂”在繪本中的應用是再創(chuàng)造和重構的過程,而創(chuàng)作的關鍵是找到它和繪本的契合點。原創(chuàng)繪本和一般的繪畫插圖不一樣,它需要圖文有機結合,甚至以繪畫為主,文字為輔。“繪本是文字、圖像和視覺設計三者相結合的綜合性藝術。”[13]這要求創(chuàng)作者先要對李冰文化融入中國原創(chuàng)繪本在文字和內容上進行提煉,再尋找適合畫面的構圖和色調,并用恰當的方式將它們呈現出來。
依據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都江堰》,從主題思想、故事情節(jié)、藝術風格、表現技法、人物塑造等方面的主要特征進行繪本創(chuàng)作。主題思想的提煉是發(fā)揚李冰父子以人為本、為普羅大眾謀福祉的民族精神,都江堰蘊含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等。
故事情節(jié)的表達(即對繪本文字的選擇)是串聯有關李冰精魂的“點”,形成繪本畫面文字流,保證畫面文字具有連續(xù)性。首先要提取關鍵信息,把故事劃分成若干場景。場景一,余秋雨撰寫此文的寫作場景;場景二,余秋雨前往青城山,途徑都江堰,看到了八十年代的安瀾索橋;場景三,秦國李冰任蜀郡守,發(fā)現成都平原水患頻發(fā),決定治水,為百姓謀福祉。
藝術風格和表現技法的選取有三:第一種使用云南重彩畫技法創(chuàng)作,材料采用皮紙和墨、水粉和國畫顏料,此技法的優(yōu)點是涉及的工具和材料簡單,色彩表現層次豐富,缺點是色彩的不確定性大,小畫幅中人物的五官刻畫難以深入,且色彩的整體性不易把握;第二種采取紙版畫的表現形式,這種技法簡單易行,色彩鮮明,但缺點是線條不夠流暢,層次不夠豐富;第三種采取水墨畫表現。在梁培龍的中國原創(chuàng)繪本精品系列《水與墨的故事》中就充分的運用了水和墨的特質,作品呈現出清淡、潤澤的特點[14]1-29。這種技法具有東方藝術韻味,但要求創(chuàng)作者具備較強的筆墨功底,在表現較小畫幅時作品會受到局限。本次創(chuàng)作采取的是技法一,即用云南重彩畫技法進行繪本創(chuàng)作。
在人物塑造上,以《文化苦旅·都江堰》散文中的文字描述形成故事情節(jié),選取云南重彩畫技法對李冰形象進行刻畫。第一幅畫為李冰接任蜀郡守,發(fā)現成都平原水患頻發(fā),立志治水,為百姓謀福祉,對應文中“四川有幸,中國有幸,公元前251年出現過一項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8]43(見圖1)。此幅作品用特寫鏡頭表現李冰的面部形象,用水患中逃難的百姓作為畫面背景,突顯為治水殫精竭慮的李冰,表情凝重而深邃。
圖1 李冰接任蜀郡守(楊翔鳳繪)
第二幅內容為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都江堰》書稿,背景是在都江堰遠眺的景觀,依據《文化苦旅·都江堰》中的描述,“他(李冰)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資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壩一座,讓人們去猜詳”[8]45。畫面選取余秋雨完成書稿的情景和都江堰遠景的組合,作畫材料使用皮紙、墨、水粉顏料。作畫過程為在皮紙正面用水粉顏料上色,背后襯墨,待干后用勾線筆刻畫局部,點出細節(jié),最后收拾畫面。畫面表現八十年代的安瀾索橋(夫妻橋)(見圖2),對應《文化苦旅·都江堰》里的文字“橋很高,橋索由麻繩、竹篾編成。人一旦跨上去,橋身就猛烈擺動,越猶豫進退,擺動就越大。在這樣高的地方偷看橋下會神志慌亂,但這是索橋,到處漏空,由不得你不看”[8]46。
圖2 八十年代的安瀾索橋(楊翔鳳繪)
雖然余秋雨所描述的場景,有人提出質疑,認為八十年代的安瀾索橋應是水泥橋墩[15],但作畫者在此處模糊處理了這種說法,對橋墩避而不談,畫面由近及遠,展現橋面之狀,在繩索空隙間用淡鋼藍色融合霧氣與岷江水,余秋雨描述的場景似乎就在眼前。李冰總結出治水三字經“深淘灘,低作堰”、八字真言“遇灣截角,逢正抽心”[8]44。繪本的結尾為李冰治水歸來,受到百姓敬仰(見圖3)。依據原文“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會消散,李冰的兒子會代代繁衍”[8]46。畫面以石人、石犀牛和安瀾索橋作為背景,把李冰的側面形象作為近景,采用浮現式的表達方式,利用墨在皮紙上的滲透性給畫面形成一種斑駁的肌理,表現出土文物的歷史滄桑感。
圖3 李冰治水(楊翔鳳繪)
因篇幅所限,另有繪本圖片及表現技法未能一一闡述。此次繪本的創(chuàng)新點在于以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都江堰》和中國重彩畫技法相結合,將“李冰精魂”導入中國原創(chuàng)繪本,順應時代要求,讓傳統(tǒng)文化找到新的載體,萌發(fā)出新的生機。
1.關注和弘揚李冰和都江堰文化和精神,通過繪本再現傳統(tǒng)文化[16]
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引進了大批日本和歐美繪本,這些繪本廣為傳播,促進了我國原創(chuàng)繪本的發(fā)展[17]。這些原創(chuàng)繪本或帶有中國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或是運用了某一種獨特的傳統(tǒng)元素,更加符合現代社會越來越高的審美要求。如葉露盈繪、吳菲著的《洛神賦》(繪本版)是依據三國時期曹植的《洛神賦》而創(chuàng)作的繪本,將中國的傳統(tǒng)畫風和現代的漫畫技藝相結合[18]1;《蘭亭序》繪本,用“水”的視角描繪東晉王羲之與親朋好友四十多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相聚。此繪本用了水彩和顏料純手繪的方法,再現了一千六百多年前飄逸于筆墨間的曲觴流水[19]63-64?!袄畋辍碧綄ぁ浴段幕嗦谩ざ冀摺防L本創(chuàng)作也是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里去吸收營養(yǎng)。同時,作為四川本土藝術教育者的一員,意識到繼承和發(fā)揚李冰文化精神是一種責任和義務,以繪本作為載體來表現李冰精魂,符合藝術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也是對文化強國戰(zhàn)略的積極響應。
2.推廣當代優(yōu)秀作品,更好地促進巴蜀文學和藝術的繁榮
文化交匯融合發(fā)展促進李冰文化研究。繪本作為當今獨特的一種繪畫形式,改變了許多人的閱讀習慣。繪本連續(xù)性的敘事語言跨越了地域、時間和國家界限,用文字和圖畫構建另一種藝術世界。當下,李冰和都江堰的故事在民間尤其是四川流傳甚廣,馮廣宏的《李冰送來了一個“天府”》論述了四川“天府之國”的桂冠是“公元前3世紀時的秦國蜀郡守李冰給送來的”[20]。繪本圖文并茂,非常適合表現李冰及都江堰故事,將李冰文化應用于中國原創(chuàng)繪本上,既可以提高李冰文化的知名度和附加值,又可以推廣和發(fā)展李冰文化,促進巴蜀文學的繁榮,在藝術領域也有強大的文化意義。以《文化苦旅·都江堰》作繪本創(chuàng)作,把文學和繪畫結合起來,是對傳統(tǒng)文化又一次的探尋與表達。
3.探索適宜于李冰文化原創(chuàng)繪本的繪畫技法,拓展中國繪畫技法和空間
李冰形象具有浪漫主義傾向和濃厚的神話色彩。他是戰(zhàn)國時期治水功臣,也是蜀中百姓眼中的神。作畫者采用的云南重彩畫技法,顏色厚重且豐富,風格濃重瑰麗,色彩壓制能力強,深色調效果突出,是表現李冰精魂的上佳手段。如《李冰精魂世代相傳》里用水粉顏料中的赭石畫石犀牛和石人[21],用白色涂江水,用鈷藍畫出李冰的衣物,所用的顏色鮮亮,色彩對比度大。因為是用的皮紙,先在正面上色,再在皮紙背面襯墨,墨滲透到紙的正面后,極亮的色彩顯得厚重且斑駁,畫面呈現出歷史的厚重感。這種技法利用皮紙、墨、水粉的特性,生發(fā)出一種別具韻味的特殊效果。通過此繪本的創(chuàng)作探索,創(chuàng)作團隊運用重彩畫技法繪制繪本的技巧也漸趨成熟。
1.如何表現獨特的視角和典型的場景
繪本作為視覺藝術的特點是用圖敘事,以情動人。“李冰精魂”在繪本中的應用需要繪畫創(chuàng)作者和文案創(chuàng)作者在充分了解李冰和都江堰文化,把握李冰精魂內涵的前提下,共同參與,密切配合,運用本土繪畫風格和敘事語言進行創(chuàng)作。以《文化苦旅·都江堰》散文里的視覺元素展開敘事,向觀眾傳達李冰精魂的精神內核。在整個構思、創(chuàng)作、觀看的過程中,創(chuàng)作者與觀者都是繪本敘事的參與者,他們的感受與作品構建的藝術空間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要從作者與觀者兩個視角去選擇典型的場面,如為了表現李冰父子及民眾建造都江堰的艱辛,就選擇了在高高的巖石上架設棧道的場景??紤]到觀看繪本時往往是平視的角度,為了制造奇險的畫面效果,就需繪制者采用獨特的視角,用強烈的透視關系去表現,讓繪制者和觀看者共情,讓畫面產生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2.如何合理地選擇繪本創(chuàng)作方法
原創(chuàng)繪本工作量大,亟需組建強有力的創(chuàng)作團隊,篩選出適宜的創(chuàng)作技法進行繪本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團隊人數控制在6人以內,需要具備扎實的繪畫功底,對“李冰精魂”有深入的了解,協調一致,共同完成繪本創(chuàng)作。因團隊成員所屬專業(yè)不同,擅長的技法各不相同,在繪本風格的把握上也會有所不同。繼《文化苦旅·都江堰》繪本創(chuàng)作之后,以“李冰精魂”形成系列故事,再由不同的作者采取適宜的技法完成,這樣才會讓繪本故事既完整又極具個性。
3.如何多方面、多角度探索繪本表現方法
在《文化苦旅·都江堰》繪本創(chuàng)作實踐中,作畫者運用云南重彩畫技法進行表現,這種技法雖然突破了傳統(tǒng)插畫技法,地域色彩明顯,表達上具有新意,但由于運用云南重彩技法會使用大量墨滲透紙張,作畫過程中有很多偶發(fā)性,易導致畫面塑造失??;另外作為繪本創(chuàng)作仍未突破連環(huán)畫的構圖方式,多視角、多角度表現上仍有欠缺,分鏡和畫面尚未打磨成熟,后期制作和設計裁切未配合好繪本整體畫面。這些都需要我們在后期的繪本創(chuàng)作中去逐漸解決和突破。
“李冰精魂”在當代中國原創(chuàng)繪本中的表達具有可行性,并有很好的實現途徑。以文學作品《文化苦旅·都江堰》做繪本創(chuàng)作,從傳統(tǒng)文化里去探尋與表達“李冰精魂”,可以拓展美術創(chuàng)作的空間和途徑,對當代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中國原創(chuàng)繪本需要更多藝術工作者的參與,吸收傳統(tǒng)繪本的精髓,借鑒其它藝術,并與當代人們的審美需求結合起來,才能走好這條創(chuàng)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