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重點對《人生大事》這部票房成績不俗、觀眾接受度高的影片展開研究。溫暖現實主義這一概念詮釋了中國電影創(chuàng)作的一種方向:類型化的創(chuàng)作,影片氛圍溫暖,層次豐富,主題深刻。這種探索影響了一批電影人的創(chuàng)作,值得探討。文章通過分析法和對比法,研究了《人生大事》這部影片的敘事線索、人物塑造、情節(jié)呈現、主題表達、視聽語言等內容,發(fā)現溫暖現實主義這種創(chuàng)作方式并非“廉價的眼淚”,浮夸和脫離現實的表達,《人生大事》不回避主人公現實的困境與焦慮,不回避人物面對死亡與失去的無助,也不回避普通人對于殯葬業(yè)的偏見,依然帶有現實主義的批判性。分析發(fā)現,影片是浪漫主義的,但不乏對于殯葬業(yè),對于中國式父子關系、夫妻關系現實主義的寫照,導演精準把控敘事節(jié)奏,準確熟練地運用鏡頭語言,使得本片精致、成熟,呈現出類型片的風格,又帶有中國傳統(tǒng)敘事方式的生動與平實,那些記憶里的人情味兒和煙火氣撲面而來。
關鍵詞:溫暖;現實主義;殯葬業(yè)題材;兒童視角;傳統(tǒng)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21-0236-03
《人生大事》是青年導演劉江江執(zhí)導的首部長片,這部電影沒有大IP和大明星,卻在競爭激烈的暑期檔獲得票房與口碑的雙贏。截至2022年9月中旬,貓眼專業(yè)版票房數據顯示,2022年度大盤票房破250億元,其中《人生大事》票房17.12億元,位列第四。
現實主義起源于歐洲,歐洲電影人發(fā)現早期好萊塢浮夸的、戲劇性極強的創(chuàng)作方式占據了主流地位,逐漸形成具備強大的侵略性的體系,他們掀起了以現實主義為總方向的電影運動,如意大利新現實主義、法國新浪潮等。而中國的電影創(chuàng)作審美始終在現實主義的方向上行走,趙楠在文章中曾提及,“在中國電影發(fā)展史中,也同樣擁有傾向浪漫主義還是現實主義的選擇曲線,但現實主義儼然是中國電影創(chuàng)作的主流,應從拓展視野寬度、錘煉思想深度、提升藝術高度、突出文學厚度這幾個方面抓好現實主義題材的中國電影制作”[1]。而溫暖現實主義是胡智峰教授在媒體及學術會議上提到的概念,2022 年 5 月 14 日下午,《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組織召開了“新時代影視創(chuàng)作的溫暖現實主義”研討會,邀請資深學者、影視創(chuàng)作者共同就這一議題進行深入探討。
“在玄幻現實主義和陰暗現實主義之間,我覺得應當有一個中間地段,這就是溫暖現實主義。它不回避現實的痛苦和不堪,通過對現實的真實描摹,引發(fā)我們對正在發(fā)生的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痛苦和痛點的關注與思考,既保留了現實主義作品的表現力和銳度,同時對于現實苦難的解決辦法又不是通過玄幻或者陰暗的方法,而是找到一個具有建設性的、積極的出路,這就是溫暖現實主義?!盵2]《人生大事》這部影片的創(chuàng)作詮釋了胡智峰教授關于溫暖現實主義的解釋,影片并沒有刻意回避死亡的灰暗,也沒有刻意回避人性的冷漠,同樣也沒有回避人生的困境。而影片的結局是溫暖的,小文找到了一個家,三哥也找到了對抗這些現實的辦法,一間破舊的街面房,一家“上天堂”小店,撐起了幾個人的一片天。
(一)溫暖故事線:一條明線和三條暗線
《人生大事》講述了小女孩武小文和殯葬業(yè)從業(yè)者莫三妹的故事。沒媽的小文失去了相依為命的外婆,舅舅又無法撫養(yǎng)他,把他托付給了莫三妹,她還不理解死亡的意義,拼命想要莫三妹把外婆還給她,因為就是莫三妹將她外婆放進了棺材,拉去了火葬場。
故事就在幾組人物之間展開,明線是武小文和莫三妹由關系緊張到逐漸信任,成為家人。對于小文來講,這是她的人生大事,他和三妹爸爸開始了新的一段旅程。她失去了外婆,但是生活中有了給她立規(guī)矩的人,她的手表和紅纓槍壞了有人幫她修,有人送她去上幼兒園,陪她上親子課,幫她收拾爛攤子。這個和她素昧平生的大男孩填補了她內心缺失的那份愛,她說“我再也見不到外婆了,但我不害怕了,因為我有爸爸了”。他們的這段故事充滿了希望和溫暖。
三條暗線埋在圍繞兩人周圍的幾個人物身上。第一條暗線圍繞三哥的前女友熙熙展開,三哥為了她,和老六打架入獄,她卻背叛三哥和老六結婚?;楹蟛痪茫狭嚨溔ナ?,遺體遺容慘不忍睹,為了省錢,前女友熙熙求三哥幫忙整理老六的遺容。三哥看起來混不吝,渾身都是刺,沒有任何耐心,但是這個角色的另一面,是跟武小文一樣單純善良、重義氣又敏感、甚至有點自卑。他答應了前女友的請求,不惜去求他父親,一個老殯葬業(yè)從業(yè)者。第二條暗線就是三哥和他父親的故事,圍繞一張房產證展開。父親一出場就已經顫顫巍巍,但仍然強勢固執(zhí),用房產證壓著三妹,希望這個不著邊際的年輕人接受殯葬業(yè)。這個老人一輩子幫人處理后事,對殯葬業(yè)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三妹和父親的這條故事線實際上是影片對于中國殯葬傳統(tǒng)方式的描寫。生在殯葬世家的三哥不斷接觸生死,卻也受盡了冷眼嘲笑和偏見,這個行業(yè)難以令人發(fā)財,日漸沒落,但又不可或缺。影片通過一個年輕人對于這個行業(yè)態(tài)度的轉變,企圖消除這種禁忌與隔閡。最后三妹父親去世,三妹終于在小文那里感受到愛與信任,繼續(xù)從事殯葬業(yè)。還有幾組人物,包括小文的舅舅、舅母和哥哥,還有小文的親生母親和法律上收養(yǎng)小文的建文與白雪,這是圍繞小文的第三條暗線。
(二)溫暖禮物:手表與茅臺酒
在影片當中,有兩個重要道具:手表與茅臺酒。武小文的手表里珍藏著外婆發(fā)的微信語音,白天像個小瘋子一樣的小文,在夜里會偷偷聽著外婆的聲音傷心流淚。小女孩小小的身體,被硬硬的殼包裹著,殼里面有一顆柔軟的小心臟。這個細節(jié)被三哥看在眼里,于是,手表壞了的時候,他盡全力幫小文留下了外婆的聲音。
手表第一層承載著小文和外婆之間的愛,后來又承載著小文和三哥之間的愛。特別之處在于,手表傳遞的愛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那種愛,含蓄隱忍,甚至有點橫沖直撞,不計代價。三哥在全片當中沒用語言去表達過感情,這個男人是不屑于或者不習慣去感受愛的,因為他在成長過程中是缺乏愛的。所以手表第二層表達了三哥被小文激發(fā)出的愛的能力,也讓觀眾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敘事表達之中的含蓄美和情感張力。
茅臺酒則是三哥和父親之間的情感依托。影片生動刻畫了父子之間的微妙感情,三哥對于父親的愛是不理智的,是為了讓你快樂而放棄底線,不考慮后果,希望把你喜歡的都給你,即使只是短暫的一瞬間。這瓶茅臺酒也表達了三哥想得到父親的認可,希望拉近和父親的距離的心愿,不是為了求父親辦事,而是對父親的敬畏之心,是對父子之愛的渴望。三哥的這瓶茅臺酒讓他倆從心有隔閡的父子變成了朋友,這更像是關系平等的伙伴,而非傳統(tǒng)的父子。
影片中的溫暖都被融入了物件當中,是小文過生日時收到的外婆的聲音,是父親在廣場上跳舞時收到的“不孝子”帶來的茅臺,由此影片開始走向那個溫暖的結局,因為主人公心中那份溫暖已被點燃。
(三)現實表達:五場葬禮和一場婚禮
全片敘事節(jié)奏非常緊湊,情節(jié)豐滿,觀眾始終關切著三妹的選擇,關切著小文的歸宿,關切著影片中對于婚喪嫁娶、紅白喜事等市井生活的描寫,這五場葬禮和一場婚禮都是溫暖的現實主義表達,用暖色調展現失去、展現困境與失落。
第一個死者是小文的外婆,在辦后事的過程中舅媽和舅舅一直在爭吵,舅媽只關心兒子的比賽,關心金戒指,面對丈夫的難過和失去至親的傷懷無動于衷。而小文最愛的外婆去世,小文卻被關了起來只是為了不讓她鬧事。影片的重點并不是為了突出舅媽的冷漠和舅舅的無能,而是一開場就告訴觀眾,生死不過一樁平常事。在外婆躺著的房間里,小哪吒武小文是溫暖的,她用屬于自己的方式保衛(wèi)著外婆。這一場葬禮,外婆被拉到火葬場,成了天上的星星。
第二場葬禮是小文幫三哥在醫(yī)院攬下來的一單生意。一個心衰剛剛去世的小女孩,一對傷心欲絕的父母。一群和三哥一樣幫人辦后事的人,餓狼一般圍繞在這個失去孩子的家庭身邊。這個醫(yī)院里面的場景取材于現實,令人感到窒息。影片的著力點在于那個被小文畫上兒童畫的骨灰盒正巧戳中了客戶內心最柔軟的地方。第三場葬禮也是一樁生意,小文外婆生前的好友想要看看自己的葬禮,決定花30萬元讓三哥幫他辦一場活人葬禮。真實情況是老人的家里因為拆遷款鬧得雞飛狗跳,老人感到很無助和難過。這一段落有傷感,有荒誕,更有現實。第四場葬禮就是三哥前女友丈夫的,三哥面對背叛和傷害,選擇了諒解和釋懷。
而最后一場葬禮就是三哥父親的葬禮,這是最特別的一場煙花葬禮。這個老人在最后留給姐弟的家書中寫道:“別搞什么披麻戴孝那一套,我看夠了,我就是想干干凈凈地來,也干干凈凈地走,不要亂花錢,記著啊,老子盯著你。我要一個私人訂制的葬禮,體面還得省錢,有買骨灰盒的錢,不如全家人一起撮一頓,燒完以后呀,就把我裝到這個罐子里(奶粉罐),怎么發(fā)送我呢,你做主,這就算爸爸留給你的一個題目吧,你要是想不到答案呢,我就待在這個罐子里,不出去?!比米詈笠话褗Z過姐姐手里的奶粉罐,把父親的骨灰做成煙花,點亮夜空,煙花的葬禮也暗合影片中關于星星的寓意。
影片最后還有一場婚禮,是建仁和白雪的,緩和了緊張的氣氛,為影片增添了紅色喜慶的元素。還是那條街,還是市井的熱鬧,和殯葬這個題材毫不沖突,紅白喜事,都是人生大事。
關于如何面對死亡這件事,活著的人甚少被教育和啟發(fā),諱莫如深,導致當真正需要面對死亡的時候,常常感到慌張無措?!叭松笫隆边@個名字本身就是創(chuàng)作者對于死亡的思考:死亡到底是不是人生大事?與活著的每一天相比,葬禮重要嗎?片中三哥的父親從事了一輩子殯葬業(yè),看多了生死的老爺子把身后事看得很淡,這是關于死亡的另一種視角,更通透,更現實。關于死亡的描述,電影中有以下幾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揭示了影片主題,一部分戲謔搞笑,一部分莊重嚴肅[3]。
(一)死亡的現實
影片對于殯葬行業(yè)的描寫始終是莊重嚴肅的,這是對于中國殯葬行業(yè)從業(yè)者的工筆白描,細致地勾勒出這些從業(yè)者面對死亡這件事的態(tài)度,尊重、認真、非常專業(yè)熟練,給了每一個逝者一個體面的結尾。
片中有一段三哥和眾人抬老人棺材下樓的場景,這個場景布置在戶外的樓梯上,樓梯狹小,彎彎轉轉,鏡頭拍到了樓梯的全景,遠遠的一群人喊著號子下樓,“日落西山了,老爺子最后一天了,眾人幫忙了沒有,孝子守靈了沒有,老子一人喊號子,眾人搭腔了沒有?!甭曇艉裰囟泄?jié)奏感,老人走完了最后一程。還有三哥為小文外婆穿衣的場景,雖然三哥不著調,但工作中的他表情平靜,注意力集中,技術熟練,為逝者穿衣整理動作流暢,毫不猶豫。
整個影片通過對葬禮和殯葬傳統(tǒng)的寫實拍攝揭示了主題:死亡的現實。正如片中臺詞,“人生啊,就像一本書,哪一個都要翻到最后一頁。有的呀,畫上的是句號。有的呀,畫上的是驚嘆號。還有的畫上的是省略號”。首先,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每個人的人生旅程必然有終點,就像小文的外婆、三哥的父親,有再多的愛也無法改變這個現實。其次,死亡本身并不可怕,類似三哥這樣的殯葬行業(yè)從業(yè)者會體面地辦理一切相關事宜。最后一個現實就是,葬禮其實是給活人提供的一個向逝者告別和緬懷逝者的機會,有時也可能是演給活人看的一場表演。
(二)愛的溫暖
大部分人對于死亡的認知是黑色的,三哥以為客戶會對小文涂鴉的骨灰盒大發(fā)雷霆,但是客戶卻被兒童畫戳中。死亡并不是黑色的,可能是一個粉色的涂鴉骨灰盒,承載了父母對逝去的女兒的思念,可能是影片后來小文和三哥一起涂裝的彩色殯葬車。
面對失去,人會經歷四個階段,一開始會不接受,后來傷心難過,再后來理智思考,最后鼓起勇氣面對。關于死亡,片中的每個人都在學習面對,收到涂鴉骨灰盒的父母感到了溫暖,流下釋懷的眼淚。三哥能夠鼓起勇氣幫羞辱過他的人整理遺容,把自己父親的骨灰撒向天空,都是因為他從小文這里感受到了溫暖,他心中的那個善良義氣、有愛的男孩被喚醒了。影片的最后,幾個人坐在店門口,在愛的溫暖下,他們都和自己的過去和解了。
小主人公小文在問三哥要外婆的過程中經歷了一場“死亡教育”,知道了死亡是什么。小文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傷心難過,偷偷聽外婆的聲音,然后和三哥開始新的生活,把外婆的愛和對外婆的懷念留在了心里。孩童視角為整部影片增添了一抹亮色,讓觀眾感受到愛的溫暖和力量,相比讓人清醒地認識死亡,影片更重要的主題是愛。
《人生大事》試圖啟發(fā)觀眾如何直面生死,坦坦蕩蕩地生活;如何對過去釋懷,跟自己和解;試圖提醒觀眾什么才是“人生大事”,其實并不是“死”,而是認認真真地活著,好好愛身邊的人。
《入殮師》由日本著名導演瀧田洋二郎執(zhí)導,這部影片于2008年在日本上映,曾獲日本電影學院獎10項大獎,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2021年還重映。作為同樣題材的影片,《入殮師》對于死亡的呈現更加詩意、平靜,也更加嚴肅、莊重?!度霘殠煛分v述了一個大提琴家進入殯葬行業(yè)成為一名入殮師的故事,主人公從一開始的不接受到后來得心應手,這部電影重點表現殯葬業(yè)從業(yè)者的敬業(yè)與偉大。而《人生大事》講述的是小女孩和一個殯葬業(yè)從業(yè)者的故事,用溫暖搞笑的方式表現了對于葬禮,對于死亡的思考,整體氛圍更加輕松。
此片的監(jiān)制是導演韓延,他曾創(chuàng)作《滾蛋吧!腫瘤君》《送你一朵小紅花》等作品,他曾說:“我認為生死是終極關懷,是一個終極課題,是最基本的戲劇需求,劇本里面關于生死都是最本能、最原始的,所以,我對這一類題材尤其偏愛和敏感?!睂а蓓n延的創(chuàng)作一直傾向于溫暖現實主義,此次監(jiān)制劉江江導演的作品,使得這位新人導演迅速走上類型化創(chuàng)作的路徑,取得了成功。
參考文獻:
[1] 趙楠.試論現實主義題材的中國電影創(chuàng)作[J].文藝論壇,2021(4):89-93.
[2] 胡智鋒,尹力,滕華濤,等.新時代影視創(chuàng)作的溫暖現實主義[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22(6):4-23.
[3] 孔繁俠.死亡映照人生:評電影《入殮師》揭示主題的獨特視角[J].電影文學,2012(5):109-110.
作者簡介 閆瑩,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影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