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語境就是使用語言的環(huán)境或場域。語境類型有文本語境、認知語境、文體語境、情境語境、新媒體語境和文化語境等。語文閱讀教學實際上就是語境教學。小學古典名著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巧妙應用語境頓悟性策略、語境體驗性策略和語境創(chuàng)意性策略,促使學生在典范、得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形成語文學習力,提升言語交際能力。
關? 鍵? 詞 小學語文 統(tǒng)編教材 古典名著 閱讀教學 語境
引用格式 趙霞.語境在小學古典名著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教學與管理,2022(35):30-33.
語境就是使用語言的環(huán)境或場域。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部分教師對語境教學認識不夠,語境創(chuàng)設方法缺乏多樣性,語境運用模式缺乏靈活性。語文閱讀教學實際上就是語境教學。語文閱讀教學必須依傍語境,結合語境進行,以語境為核心[1]。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是古典名著閱讀單元,課文內容是經(jīng)過歷史的篩選而繼承下來的經(jīng)典性作品。該單元第一篇精讀課文《草船借箭》是根據(jù)《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獻密計黃蓋受刑”內容改寫的白話文,即改編文。第二篇精讀課文《景陽岡》和略讀課文《猴王出世》《紅樓春趣》,分別是經(jīng)典名著相關章節(jié)的節(jié)選文。下面以這個單元四篇課文為例,談一談語境教學策略。
一、直覺與感知:把握語境頓悟性策略
漢語言“以意賦形,以形寫意”的特點決定了語境頓悟要主觀感悟、心靈意會。漢語言不能只重認知的理性分析,不能匆匆給文本下結論,如果學生沒有語境頓悟的時間與空間,他們的情思就無法深入。而應講究語言的誦讀吟詠、涵泳感知和舉象設境等語境頓悟的方法。教學中教師應營造靜讀默想的特定語境,引導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思維溝通、智慧碰撞,真正感知文本的內涵。
1.聯(lián)系上下文,使用文本語境
文本語境是指閱讀文本里帶有言語性質的環(huán)境。根據(jù)文本前后聯(lián)系,樹立書面交際中的上下文語境意識,明確語意所指,體會關鍵字詞的準確、適切;辨析活用詞匯,體會詞語的修辭義和感情色彩;思考言外之意,揣摩重要詞句的清通、得體。
面對《草船借箭》課后第二題“三天造十萬支箭這么難,諸葛亮為什么主動立下軍令狀”,學生從整體上觀照課文內容,整體性揣摩語句,進行批注式閱讀。在課題旁邊批注:諸葛亮不是造箭,而是借箭;在“大霧漫天”旁白處批注“諸葛亮知天時”;聚焦關鍵語句,在字里行間批注“提前把船用繩索連起來,兩面受箭”“船在回途中也是順風順水”“諸葛亮曉地理”。在上下文語境里,學生揣摩梳理人物的性格特點及其相互關系:周瑜妒才忌能,使用激將法,諸葛亮將計就計,立下軍令狀;魯肅顧全大局,忠厚守信,諸葛亮知道魯肅會幫他,會替他保密;曹操生性多疑,諸葛亮知道他看不清虛實,不會輕易出戰(zhàn)。接著有的學生又在課題“借箭”旁邊批注“諸葛亮借天時、借地利、借人心,真是神機妙算”。在橫比縱聯(lián)中,學生真正領悟“借”的深刻內涵和文題呼應的寫作技巧。
《景陽岡》課后第四題列出人們對武松的正面贊揚、負面批評,要求學生談自己的看法并說明理由。教學時用統(tǒng)領性問題 “武松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些語言中讀出來的?”學生抓情節(jié)賞讀人物:讀“喝酒”這段文字,從“后來喝十多碗酒”可見武松豪爽倔強,而“與店家的對話”又顯得武松謹慎多疑;讀“上岡”這段文字,在榜文前想到“我回去時,須吃他恥笑”,可以看出武松自尊心很強,面子觀念很重;讀“打虎”這段文字,武松勇敢機智,將老虎打倒在地后,“只怕大蟲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可以看出他小心謹慎;確定老虎已死后,武松體力耗盡,果斷下崗,可見他思慮周全。在體悟人物形象的基礎上,組織學生思辨這兩種典型評價。學生自由表達對武松的看法和理由,言之有據(jù),可以全部同意,也可以部分同意,還可以全不同意,表達全新的觀點,教師適時點撥、引導。
《紅樓春趣》文前提示:在通讀課文、粗通大意的基礎上,交流對寶玉的印象。學生通過畫言行語句、想人物表現(xiàn)、寫批語的方式,聚焦人物,把握性格。學生在一波三折的情節(jié)中評價寶玉:“撿風箏”這段文字中,丫鬟紫鵑敢笑說少爺寶玉“死心眼兒”,可以看出寶玉在等級森嚴的賈府里,視丫鬟為自己的姐妹,平等待人;“取風箏”這段文字中,丫鬟沒有拿到寶玉要的風箏,他沒有生氣,可見寶玉性格隨和;“放風箏”這段文字中,寶玉放不起來風箏,就把風箏摔在地上,可見其任性率真。
2.結合生活經(jīng)驗,使用認知語境
認知語境是指與語言使用有關的一個人已經(jīng)擁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jīng)驗。教師激活認知語境,將課文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知識積累、生活經(jīng)驗進行聯(lián)結,學生就會有更多的閱讀期待,引發(fā)多角度的思考。
《草船借箭》的質疑問難環(huán)節(jié),學生提出一個看似沒有價值的問題“諸葛亮草船借箭時,曹操為什么不射火箭?”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jīng)驗,先說說普通的箭與火箭的樣子與用途,再想一想曹操有沒有想到射火箭這個辦法,敢不敢用火箭射。然后聯(lián)系課文內容,學生自由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曹操是北方人,對水戰(zhàn)很不熟悉,不會想到射火箭”“當時是大霧天氣,視線不好,放火箭會暴露曹軍的位置,曹操想射但是不敢射”“江面上霧氣很濃,火箭會被撲滅,不能用這個辦法”“當時曹操只能隱隱約約看見對方的船只,可見對方離岸邊還有一定距離,可能處于火箭的射程之外”……這樣教學可以拉近學生與文本及生活之間的距離,他們的學習興趣被進一步激發(fā)。
《紅樓春趣》這篇文章講述寶玉和黛玉等在大觀園里放風箏的趣事。放風箏在民間被認為可以放走晦氣、消災解難。風箏升高后會有意剪斷引線,只放不收。引導學生讀課文時先列出哪些人放了風箏,放了什么風箏;接著猜想不同性格的人物與風箏樣式的微妙關系。比如家境富裕、多情癡情的寶玉放“美人”風箏,溫柔內斂、體弱多病的黛玉以放風箏來放掉晦氣(放什么風箏無關緊要),沉穩(wěn)平和、恭順有禮的寶釵放“七個大雁”風箏,精明睿智、才情志高的探春放“大鳳凰”風箏,開朗熱情、渴望幸福的寶琴放“大蝙蝠”風箏。
二、語用與實踐:加強語境體驗性策略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采用的是以語言知識與語用技法為本位的知識傳授模式,忽視了語境體驗。但加強學生的語境體驗實踐并非淡化或拋棄語言知識,而應學習精要、好懂、有用的語言知識。語言文字運用的本質是實踐,因此需要加強學生語言運用的語境體驗。
1.鏈接互文閱讀,應用文體語境
文體是對語境的適切。文體語境是指不同的文體具有不同的語言表達效果,可以探究描寫方法、結構特點、表現(xiàn)方式和語言風格等文本言語形式。閱讀教學的策略與每個文本所對應的文體語境是一致的?;ノ拈喿x時可以以課文為基點,向同類文章擴展;可以以節(jié)選課文為基點,向整個作品擴展;可以以作者為基點,向作者的傳記或其他作品擴展。互文閱讀可以拓展學生的認知世界,促進多元創(chuàng)造性解讀,培養(yǎng)比較鑒賞與反思批判能力。
《草船借箭》課后第四題:“讀讀閱讀鏈接,找出課文中的段落。”而閱讀鏈接的文本是原著節(jié)選的文言文,即節(jié)選文。比較閱讀課文第8、9自然段與閱讀鏈接的文本:從內容看,改編文直接描述主要人物的言行舉止,而節(jié)選文對很多次要人物著墨不多,增加了小說畫面的真實感;從用詞看,改編文是現(xiàn)代白話文,通俗易懂,而節(jié)選文是古代文言文,語言少而精,可以聯(lián)系上下文猜測“飛報”“彼軍”“比及”“少頃”這些詞語的意思;從句式看,改編文用的是長句,而節(jié)選文多用短句,有倒裝句“弓弩軍三千”,有省略句“謝丞相箭”等;從語氣看,同寫曹操傳令和諸葛亮的將士齊聲吶喊,改編文用長句寫,語氣不急促,不符合當時突然又緊張的局面,而節(jié)選文用短句寫,語氣堅決果斷,語調高昂,節(jié)奏明快。
在古典名著《水滸傳》相關章節(jié),分別安排武松打虎和李逵殺虎的故事。組織學生從武松、李逵打虎的原因、難度和方式等方面進行比較閱讀,然后探討“同樣是打虎,哪個故事更引人入勝”。學生比較語言,揣摩寫法后發(fā)現(xiàn):武松打虎更引人入勝,因為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吃人的大老虎,情節(jié)一波三折,搏斗場面讓人震撼,更體現(xiàn)武松豪爽勇猛又不失謹慎機智。李逵拿樸刀殺死一大三小四只虎,粗魯大膽,孝心動天。進行不同人物類似事件的對比閱讀,可以激發(fā)學生在后續(xù)的整本名著閱讀中繼續(xù)探究發(fā)現(xiàn)。
《紅樓春趣》課后的閱讀鏈接選自作家林庚的散文作品《風箏》。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學生討論:“《紅樓春趣》與《風箏》這兩篇文章有什么相同點或不同點?”學生暢所欲言:兩篇文章都是寫放風箏的事情,都談到“以放風箏來放晦氣”。不同的是《紅樓春趣》里的一群人生活條件優(yōu)越,盡情享受放風箏的樂趣;而《風箏》里的“我”卻因生活條件限制,想放風箏而不可得。
2.模擬交際場景,創(chuàng)設情境語境
情境語境是指交際事件發(fā)生時的場合,包括交際事件發(fā)生時的現(xiàn)場環(huán)境和人際環(huán)境[2]。課堂辯論、主題發(fā)言、集體演講和表演課本劇等言語活動形式,都可以讓學生順利進入情境語境中。在一個個以多幕劇為活動形式的場景中,將文字閱讀變?yōu)橐环N具象化的閱讀,引起情感的共振、思想的共鳴。
《草船借箭》一文有諸葛亮與周瑜、周瑜與魯肅、魯肅與諸葛亮的對話,組織學生對白演讀,感受故事的情節(jié)和人物的言行舉止。如第二自然段是以諸葛亮與周瑜的對話寫事情的起因,語言提示語中沒有動作、神態(tài)、心理和語氣等內容,這是古典小說的空白。引導學生以劇本的形式排列人物對話,并根據(jù)自身的個性閱讀體驗進行補白:“諸葛亮語氣平和、神情坦然,心態(tài)是將計就計、胸有成竹;周瑜語氣稍急促,佯裝敬重,心態(tài)是詭計得逞的竊喜”。學生扮演身處軍帳的周瑜或諸葛亮,演繹那唇槍舌戰(zhàn)的時刻,勾心斗角的情境更有直觀性和震撼性。
學生轉換敘述角度,悟象化境,創(chuàng)造性復述魯肅眼中的周瑜、諸葛亮及“草船借箭”的過程,借助語音、語調、停頓、表情、手勢和姿態(tài)等手段來表達,有助于提高他們的言語交際能力。
《景陽岡》課后第三題要求用自己的話詳細講述武松打虎的部分。引導學生講述時適當運用武松打虎的動詞“閃躲、棒劈、腳踢、拳打、棒打”,揣測老虎、武松的內心想法,挖掘故事空白點。學生運用適當?shù)恼Z氣、表情和動作等體態(tài)語言,把故事講得妙趣橫生。還可以變換人稱,創(chuàng)造性講述故事:武松回到家,以第一人稱向哥哥武大郎介紹自己打虎的情形;以第三人稱——評書藝人向鄉(xiāng)親們介紹武松打虎的情形。
《猴王出世》的教學中教師設計了一個問題驅動的任務:“猴王要暫別花果山,帶著一封推薦信去拜師學藝。請同學們以花果山全體猴子的名義給菩提祖師寫一封推薦猴王的信”。這樣的語用練習要求學生借鑒名著的語言(或運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為猴王的”這一統(tǒng)領性問題。這樣的訓練,內化遷移,指向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
《紅樓春趣》教學時應該以寶玉為核心點,設計學習任務單:畫出寶玉的言行,多讀幾遍;自己當主角,邀請其他同學當配角,在小組內試著練習表演課文中的某個精彩情節(jié),嘗試把課文中的敘述性語言改為人物對話。
三、理解與思辨:優(yōu)化語境創(chuàng)意性策略
當前,閱讀教學出現(xiàn)“偏離語境,縱容個性”的不良現(xiàn)象。對學生脫離文本語境不著邊際的解讀、“摘句式”的解讀,教師應及時加以引導,鼓勵學生在特定語境中進行個性化解讀和創(chuàng)意性理解。
1.補充影視作品,運用新媒體語境
新媒體語境是指由于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而帶來的人類交際行為由現(xiàn)實空間向網(wǎng)絡空間轉化后產(chǎn)生的語境。教師應引導學生將原著中抽象的文字在頭腦里進行“還原”,通過影視作品“再現(xiàn)”視覺形象,以新媒體技術為載體,借助海量的圖片、視頻、動畫、錄音等資源,豐富閱讀內容的表達方式。
古典名著距今年代久遠,學生對當時的人文地理、文化生活等捉摸不透。影視作品是古典名著的藝術演繹,可以激活現(xiàn)有經(jīng)驗、豐富素材經(jīng)驗,加深閱讀體驗。如在觀看影視作品前,提供周瑜、諸葛亮、魯肅等人物的圖片和綽號,學生猜想這些人物的言談舉止、當時場景的布置等等。觀看“草船借箭”的影視片段后,學生對比影視作品與名著原文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原文哪些地方寫得引人入勝?影視作品哪些地方表演不到位?學生在新媒體語境下直觀感知宏偉的場面、跌宕的情節(jié)、鮮活的人物,在猜想、影評中培養(yǎng)賞析、思辨能力。
名著選段《景陽岡》源自宋元話本小說,是評書藝人所用的故事底本。指導講述故事時,播放一段評書藝人講述武松打虎故事“上岡”部分的內容,學生在欣賞、模仿的過程中,補充情節(jié),配上體態(tài)語,把故事講述得生動有趣。
借助影視作品進行對比閱讀。教學《猴王出世》時,播放電視劇《西游記》第一集“稱王”視頻片段,引導學生說說:“自己是喜歡課文的語言形式,還是喜歡電視劇的表達方式”。教學《紅樓春趣》時,播放電視劇《紅樓夢》中的“放風箏”視頻片段,引導學生辨析“導演拍的和你想象的畫面是不是一樣”,使學生感受到影視作品的直觀生動、通俗易懂,而書中的文字能誘發(fā)更多的想象。
2.補充背景知識,活用文化語境
文化語境是指與語言活動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它包括語言時代特征、階級等級制度和風俗民情等。學生對古典名著的興趣、理解與感悟根植于經(jīng)典名著的背景知識。了解學生的社會文化知識儲備,適時補充背景知識,消除因時空差距導致的隔閡,可以彌補因節(jié)選章節(jié)導致的認知不完整。
運用聯(lián)結,勾連情節(jié),推薦學生閱讀原著中的相關章節(jié)。如《草船借箭》根據(jù)原著《三國演義》四十六回內容改編,課文開頭寫道“周瑜對諸葛亮心懷妒忌”。教學中著眼整部作品,閱讀在草船借箭之前發(fā)生的故事,如群英會、舌戰(zhàn)群儒、蔣干中計等。結合前幾回的具體語境,相機呈現(xiàn)原著中周瑜的話語“此人見識,勝吾十倍,今不除之,后必為我國之禍”“此人絕不可留,吾決意斬之”“吾自有公道斬之,教他死而無怨”。聯(lián)結原著“殺之”“除之”“斬之”,學生體悟到周瑜妒忌程度之深,是下定決心要殺諸葛亮的。這時,教師及時補充歷史背景:“在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據(jù)一方,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率領大軍來攻打孫權,于是劉備和孫權聯(lián)合起來對抗曹操的軍隊。正值此時,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里協(xié)助作戰(zhàn)?!荽杓@個故事發(fā)生在孫劉聯(lián)合抗曹的時候?!边@時學生恍然大悟:周瑜嫉賢妒能是為東吳著想,赤膽忠心,深謀遠慮。這一歷史人物的形象變得立體豐滿、有情有義,正好契合經(jīng)典名著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
《景陽岡》 課后的“資料袋”用110多字對《水滸傳》原著的主要內容和人物武松的命運進行簡單介紹,并呈現(xiàn)典型人物的繡像和綽號。教學時以“資料袋”為引子,拓展閱讀武松的其他故事,開展“武松”系列閱讀,多角度認識武松這一人物形象。此外,還可以推薦閱讀其他水滸人物的故事。
語文閱讀教學隨著語境的變化而發(fā)展。在每篇課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綜合使用多種語境教學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參與語境的創(chuàng)設,解碼語言文字的秘妙;在典范、得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形成語文學習力,促進言語交際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2] 李海林.言語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64.
*該文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普教立項課題“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言語教學主題統(tǒng)整策略研究”(D/2020/02/364)、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三期重點課題“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第三學段言語教學的專題建構與實踐研究”(2019JK13-ZB68)、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四期立項課題“指向表達素養(yǎng)提升的單元‘寫—讀實踐研究”(2021JY14-L13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