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大學幼教中心 季旭萍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笨梢?,良好的家園共育應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平等合作的基礎上,只有教師積極爭取、家長主動參與,才能達到良好的共育效果。分析話題中的案例,背后折射的是家長和教師對“共育”和“合作”的認識,也反映出家園雙方溝通的質量。家園溝通需要這么“較真”嗎?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很多時候,在家長工作中,教師僅憑一腔熱情和一味堅持并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家園溝通中要堅持“三不”原則,即“認真而不較真,一致而不一樣,反思而不反目”,這樣,家園雙方才能共同建設合作的有效渠道。
認真是對待生活或工作的一種態(tài)度。誠然,案例中的教師工作態(tài)度之認真是十分值得肯定的。為了讓孩子們有更多機會鞏固和遷移幼兒園的活動中獲得的經驗,她設計并布置了需親子共同完成的“作業(yè)”,分享了教育經驗,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的課程、明確教師布置這一“作業(yè)”的意圖,以期得到家長的配合。當發(fā)現(xiàn)嘉嘉未能按時、按要求上交“作業(yè)”時,教師認為有必要和家長進行及時的溝通,于是便要求孩子提醒家長主動與自己聯(lián)系。這一做法看似很自然,其實方式上并不合適。讓孩子傳話給家長,本就讓自己處于被動的位置,且連續(xù)兩次讓孩子轉達教師的要求,似乎有一種窮追不舍、非要弄個水落石出的感覺,這樣反而讓雙方尷尬,而且很容易引起家長反感,使其產生抵觸情緒,影響其參與家園合作的積極性。我覺得案例中那位搭班教師說得不錯,別那么較真,效果達到就行了。
教師對待工作的態(tài)度要認真,但與家長相處和溝通時不宜較真。面對家長不配合的情況,我們不能只憑孩子一句無心的轉述就下判斷,而應多傾聽家長的想法,更要學會換位思考和“冷”處理。案例中,或許這一次確實是因為一些突發(fā)狀況,嘉嘉的家長未能配合到位,或許是這一次嘉嘉的家長對教師的“作業(yè)”要求有不同的觀點。對此,我覺得教師不必刨根問底,不妨給家長一點時間和空間,尤其嘉嘉的媽媽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對于這個問題應該會有自己的思考。教師可以再找合適的機會主動與嘉嘉媽媽進行真誠的溝通。無論是當面交流還是通過電話或網絡聯(lián)系,都要講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溝通時不必糾結于此次事件孰是孰非,而應多傾聽家長的心聲,了解家長的需求,爭取家長的認同,讓家長了解教師的良苦用心,相信“以誠感人者,人亦以誠而應”。認真而不較真,不僅可以促使家園雙方溝通順暢,也可以讓家長感覺與教師之間的相處是愉悅的,真正激發(fā)家長參與家園互動的熱情,從而達到家園共育的目的。
案例中的教師出發(fā)點是好的,她期望幼兒園的課程活動能夠延伸到家庭,為孩子后續(xù)的學習與發(fā)展打好基礎。可是,令教師始料未及的是,平常各方面表現(xiàn)都較為突出的嘉嘉這次未能按要求上交“作業(yè)”,而后期補交的“作業(yè)”也未能體現(xiàn)嘉嘉的水平。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不能一味地對家長問責,而應認識到無論是不是親子“作業(yè)”,完成“作業(yè)”的主體都應是孩子。教師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以后應該怎么做?從而強化孩子的任務意識和主動性。另外,布置親子“作業(yè)”時,教師要考慮不同家庭的情況和實際需求,不能規(guī)定班里所有孩子必須按照統(tǒng)一的要求完成任務,這樣往往會束縛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最后上交的“作業(yè)”千篇一律。教師要學會求同存異,做到一致而不“一樣”,即允許孩子用不同的方式去完成“作業(yè)”或呈現(xiàn)“作業(yè)”。比如,既可以提交自己繪制的“藏寶圖”,也可以介紹自己和爸爸媽媽一起玩的有關標記的其他游戲,還可以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認識的其他有趣的標記,等等;提交的“作業(yè)”既可以是一張手繪的圖,也可以是一件手工作品、一張照片、一段音頻或視頻等。倘若孩子未能按時提交“作業(yè)”,教師要給孩子時間,可提醒孩子繼續(xù)完成,強化孩子的任務意識,讓孩子學習自我管理。有了這樣的思考,教師處理問題的方式會有所變化,更關注每個孩子基于經驗的自我表達,而不會再糾結于孩子的“作業(yè)”是不是按時、按“要求”上交的問題了。
學會反思是《幼兒園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中對教師專業(yè)能力的基本要求。面對家長不配合的情況,教師不能一味地認定家長教育觀念有問題,對孩子的教育不重視,對幼兒園的工作不支持。教師更應從自身尋找原因,多角度地思考為何會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是我們的專業(yè)引領不夠,未能讓家長充分認識到家園合作的重要性,還是我們的要求不夠合情合理,沒有考慮孩子的個體差異,沒有顧及家長的想法和感受。嘉嘉媽媽是中學教師,同為教育工作者,相信她能體會到家園共育的重要性。案例中的教師判斷,嘉嘉媽媽或許已經意識到教師是知道了她對這次“作業(yè)”有不同的看法且配合得不夠,才要求進行溝通的,所以嘉嘉媽媽選擇了回避矛盾。這一判斷有一定的合理性。教師明知道家長這樣避重就輕地給予回應是為了避免矛盾,就沒有捅破這層窗戶紙,讓矛盾白熱化,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其實,面對分歧,如果家園雙方都選擇退一步,家園合作就前進了一大步。有時學會暫時擱置爭議,等待合適的機會再溝通,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傊?,面對分歧,教師首先要進行自我反思而不是選擇埋怨、指責甚至與家長反目,這樣才能更好地維護和諧的家園關系,形成更大的教育合力。日常工作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家長,他們個性不同,有著不同的學業(yè)背景和思想觀念,對教育有不同的觀點,對此,教師要給予理解,更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和工作方式,與家長一起成長。
家園溝通是一門藝術,需要講究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在非原則性問題面前,教師要堅持做到認真而不較真,事事“頂真”不如偶爾“糊涂”;一致而不一樣,學習變通,靈活對待;反思而不反目,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尋求自身專業(yè)成長。這樣,或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白鍪乱J真,處世不較真”,這樣才能真正走進家長心田,贏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進一步形成家園合力,積極為孩子營造寬松、和諧、愉悅、積極向上的成長環(huán)境,更好地促進孩子的全面、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