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琪 郭立亞
(西南大學體育學院 重慶 400715)
根據(jù)最新統(tǒng)計,我國殘疾人約有8500多萬,近些年來,殘疾人體育工作不斷突破,身體障礙的運動健兒在國際賽場上勇創(chuàng)佳績,殘疾人競技體育的總體發(fā)展呈上升趨勢,群眾性體育活動雖不斷向前邁進,但我國殘疾人體育事業(yè)仍缺乏深度和廣度,群眾基礎薄弱,總體發(fā)展水平還有待提高。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殘疾人群體的身心健康,2011年發(fā)表的《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明確要求大力推進殘疾人體育,并對具體的工作提出了部署要求和保障措施。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fā)了《關于加強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階段隨班就讀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 《指導意見》)中指出,“重視關愛殘疾學生,堅持尊重差異、因材施教,堅持普特融合,實現(xiàn)特殊教育公平而有質量發(fā)展,促進殘疾人群更好融入社會生活”。2021年7月,國務院先后印發(fā)《“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fā)展規(guī)劃》和《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指出殘疾人事業(yè)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短板,要求健全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提升殘疾人康復、教育、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質量,重點推進融合教育,推廣適合殘疾人康復與健身的體育活動。
我國殘疾人事業(yè)的發(fā)展,從最初的感性認知逐漸上升到理性認知。殘疾人往往被認定為需要救助的對象,處于弱勢地位,然而新時代背景下,殘疾人應有的權益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逐漸被大眾關注,力求最大限度激發(fā)殘疾人群體的主觀能動性,國家政策從最初物質層面的補給,到現(xiàn)在注重自身能力的培養(yǎng)。已有的研究表明,參與體育運動,能夠有效改善殘障人群的健康水平,減少抑郁和特質焦慮,增加活力,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fā)展以及提高社會參與度。輪椅網球作為體育媒介,同類群體間的黏合劑,不但可以培養(yǎng)殘疾人群身體的適應能力,增進健康,獲得信心,還可以擴展人際關系,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融合。鼓勵殘疾人主動參與輪椅網球這一運動,有利于其獲得新的成就感與認同感,以達到融入社會的最終目的。
社會融合源于社會政策領域,反映的是一個積極的人類社會福祉發(fā)展的方式,消除社會隔閡和壁壘,讓社會成員積極參與,享受平等和社會基本權利。殘疾人屬于社會中的脆弱群體,其脆弱性是無法避免的,因殘致窮的現(xiàn)象十分常見,如果社會不施予必要的保護,那脆弱群體很容易被主流社會所排斥、遠離甚至遺棄在社會邊緣,因此,保護脆弱群體應該是一個社會的基本倫理。在融合的體育氛圍下,適應性體育活動能夠滿足殘疾人的社會需求及情感需求,既在殘疾人的能力范圍內進行,又不致使感覺到有異于常人的隔離感,只有這樣才能使殘疾人能在主流環(huán)境中取得成功。殘健融合即殘疾人能夠正常融入健康人的社會生活,亦是殘疾人體育事業(yè)所追求的最終目標。
輪椅網球一般是在2名或4名下肢運動功能障礙的運動員間進行,專門為肢體運動性功能障礙的殘疾人開設的體育運動項目。運動員必須坐在輪椅上進行比賽,比賽采取三局兩勝制。除少數(shù)幾項特別規(guī)定外,輪椅網球的比賽規(guī)則與普通網球規(guī)則大致相同,例如,兩跳原則,即在輪椅網球比賽中網球允許在場上兩次反彈,第二次落地在界內外均可,這也是輪椅網球與普通網球最大的區(qū)別。網球運動本身就是一項入門比較難的項目,輪椅網球對于殘疾人來講,更是難上加難,輪椅網球運動員既對網球技術動作有要求,輪椅的操控能力也是對運動員的一大考驗,利用輪椅移動、變向和制動都要求運動員具備足夠的速度與力量素質。
與網球1874年的出現(xiàn)時間相比,輪椅網球1976年起源于美國,晚了接近100年,但是它很快地融入到了業(yè)余和職業(yè)網球中,并逐漸在世界范圍內快速傳播。1988年成立國際輪椅網球聯(lián)合會(IWTF),IWTF完全并入國際網球聯(lián)合會(ITF),成為首個世界級別的殘疾人體育組織,并于同年第8屆韓國漢城殘奧會上輪椅網球首次成為表演項目。1992年,在第9屆巴塞羅那殘奧會上,輪椅網球正式成為比賽項目。輪椅網球在短短數(shù)10年間迅速發(fā)展,適應特殊人群的需求,并在今天得到廣泛的關注。
在2004年雅典殘奧會上,被譽為“中國女子輪網第一人”的董福利成為首位參加殘奧會輪椅網球比賽的中國選手,這位來自河北的運動健兒成功闖進16強,是我國選手當時在此項目上最好的成績。備戰(zhàn)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國家和各級體育行政主管部門投入大量精力、財力與物力,一批優(yōu)秀的輪椅網球運動員涌現(xiàn)而出,我國輪椅網球競技水平急劇上升。2005年9月,在日本大阪舉行的輪椅網球公開賽中,董福利成功奪得女子公開組單打第一名,這是中國輪椅網球真正邁入國際舞臺的開端。2016年5月,在日本東京舉行的輪椅網球世界杯團體賽中,董順江和隊友成功問鼎冠軍,奪得中國男子輪椅網球第一個世界杯冠軍,具有里程碑的意義。2017年,中國輪椅網球隊在意大利榮獲輪椅網球世界杯女子團體冠軍,打破了荷蘭隊壟斷30年的世界冠軍夢。2018年10月,在第三屆亞殘運會上,朱珍珍和黃惠敏 2:1戰(zhàn)勝日本選手,奪得輪椅網球雙打冠軍,這是中國輪椅網球隊第一枚亞運會金牌,這也是中國輪椅網球隊在亞殘運會上的歷史性突破。2021年9月,東京殘奧會輪椅網球女子雙打銅牌賽的爭奪戰(zhàn)打響,朱珍珍、王紫瑩不敵日本選手,獲得第四名。
較發(fā)達國家而言,我國輪椅網球運動還處于萌芽階段,起點晚、群眾基礎薄弱、知名度較低、參與人數(shù)較少,全國目前有北京、河北、四川等地方的輪椅網球開展較好?;仡櫸覈喴尉W球的發(fā)展,其歷程十分艱辛,但經過數(shù)位領軍人物的奮力拼搏,逐漸在國際上嶄露頭角,也迎來了新的轉機。
輪椅網球運動深受國外殘疾人的喜愛,甚至超過了一些健康人的運動項目,但是在我國其發(fā)展卻不能和其他熱門運動項目迎頭并進,舉國體制下,許多運動的發(fā)展狀況都取決于行政決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殘疾人在基本的物質生活得不到充分保障時,主動參與輪椅網球的機會大大減少,這就從根本上制約了我國輪椅網球的普及和我國輪椅網球競技水平的提高。國家的政治需求決定體育發(fā)展的性質,國家的經濟狀況決定體育發(fā)展的水平,在競技體育方面,唯金牌論的政策致使國家對輪椅網球的經濟扶持力度不夠,普及度較低;其次,在群眾體育方面,由于輪椅網球的場地器材和運動設備成本高,運動輪椅的高昂價格也成為阻礙其發(fā)展的另一原因。我國輪椅網球的發(fā)展任重而道遠。
殘疾人需要的不僅僅是來自社會的物質層面、客觀的、實質性支持,更渴望來自主觀的、能真切感受和體會到的支持,即個體在社會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緒體驗和滿意程度。輪椅網球參與者希望通過參與體育運動,獲得來自家人、朋友、同伴的支持與肯定,從而獲得情感上的體驗。然而,我國輪椅網球起步較晚,輪椅網球相關的社會資源配置匱乏,無論是場地器材還是專業(yè)的教練員或運動后備人才,都存在極大的漏洞與不足;社會各界對輪椅網球的重視程度不夠;政府相關部門的政策制度不夠完善,缺乏保障措施和有效的管理機制,無法滿足殘疾人的需要。
國務院辦公廳在 《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中強調要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體育政策規(guī)劃制定。殘疾人群眾體育服務應走“政府主導、社會動員、資源共享、社區(qū)依托”的道路。從宏觀角度而言,頂層設計有待強化,應充分發(fā)揮政府導向作用,引導資源優(yōu)化配置,完善社會服務遞送機制,保證政策落地;從微觀層面來看,殘疾人體育事業(yè)在政策法規(guī)、物資保障、經費投入等方面需給予傾斜,推動社會各界給予贊助的優(yōu)惠政策,以利于我國的輪椅網球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發(fā)展輪椅網球不是單一依靠某一個部門就能發(fā)展壯大,尤其在目前體育資源相對不足的情況下,更應該以政府為主導,各級部門和各界人士協(xié)同發(fā)力,合理配置資源,共同促進輪椅網球的發(fā)展,實現(xiàn)殘健融合。
當競技輪椅網球能夠在國際上贏得一定知名度,其影響力將會激勵更多的殘疾人加入其中,以競技輪椅網球的發(fā)展促進群眾輪椅網球的發(fā)展,以強帶弱、以點帶面。建議相關部門運用多種手段組織殘疾人網球比賽:一方面,以賽代練,有利于參與者增加比賽經驗,提升競技水平,鍛煉心理素質,增進大家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另一方面,比賽能夠振奮人心,具有極大的觀賞性,有利于擴大輪椅網球知名度,增加群眾基礎,為我國競技輪椅網球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的后備人才,從而促進我國輪椅網球事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殘疾人體育是體育運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我國早日建成體育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輪椅網球作為一項健康的適應性運動,有助于改善殘疾人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也是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殘疾人與健康人的社會融合也將指日可待。中國殘疾人事業(yè)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重要構成部分,關愛殘疾人、提升殘疾人的幸福指數(shù)、維護生命的尊嚴是國家文明進步的表現(xiàn),體現(xiàn)國家的人文關懷和對生命的尊重。新時代,我國殘疾人事業(yè)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殘疾人事業(yè)的相關政策為引領,促進我國輪椅網球的發(fā)展,大力推進殘疾人體育事業(yè)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