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解決不掉的困難先逃避,有個學術名稱叫“醞釀效應”。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將參與者分為三組解答同一道字謎:無醞釀組需要立刻回答,短醞釀組5 分鐘后作答,長醞釀組15分鐘后作答。結果表明,長醞釀組的參與者成績最好。專家們認為,將難題暫時擱置會讓大腦放棄原有的無效策略,還能啟動無意識思維在后臺解決問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換換腦子”,看似擺爛,實為上上策。
看到別人落淚自己也會跟著難過,聽到一首老歌忍不住熱淚盈眶……這都是因為大腦模仿復刻了一個場景,讓你對別人的經歷感同身受,即共情。這歸功于大腦中的“智慧細胞”鏡像神經元。這種神經元就像一面鏡子,可以讓你模仿他人的行為和情緒。鏡像神經元越發(fā)達的人越能在第一時間察覺別人情緒的變化,甚至洞察別人的意圖,同樣也越愛哭。
以色列心理學家曾做過一項實驗,安排學生們在預先被植入了病毒根本無法運行的軟件上工作,同時在學生們去找軟件技術支持的路上設置了各種障礙,結果顯示,遇到障礙時焦慮指數(shù)更高的學生同樣有著較高的IQ(智商)分數(shù)。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也曾證明,高智商的人和易焦慮的人腦部變化非常相似。
經常因為小事情緒低落,對身邊人的言語過度敏感,這都是因為“神經質”水平高引起的胡思亂想。不過,胡思亂想帶來的影響也不總是負面的。有研究者分析了50 萬份健康數(shù)據(jù)后發(fā)現(xiàn),神經質水平高的人總是懷疑自己身體不健康,但這類人比一般人更長壽,因為他們使用醫(yī)療服務的次數(shù)更頻繁。因為想得多,他們會在身體出現(xiàn)異樣的第一時間就醫(yī),及時掐滅了一些大病的發(fā)展。
美國加州大學心理系的教授們曾用實驗為愛講八卦的人正名。研究人員模擬了交易的場景,將參與者分為買家、賣家和眼線,眼線負責四處八卦交易信息,結果表明,有眼線的實驗組交易價格最公平。這些眼線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親社會”,即熱心腸。雖然喜歡八卦的人有時惹人厭,但他們的熱心腸也反向驅逐了很多不好的行為。下次講八卦時,你可以狡辯稱:我這是在做“親社會行為”。
(摘自“好奇博士”微信公眾號,魏克圖)